分享

无论穷富,你对孩子最好的智力投入其实非常简单 (下篇)

 快时代的慢蜗牛 2022-08-27 发布于湖南

但最后还留了个悬念: 朋友家的孩子在德国幼儿园两年都没有形成流利的德语表达,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本篇,我将为各位带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解答,并和大家分享对孩子真正 有效的语言输入方法

文章图片1

婴幼儿早期语言输入的重任

应该由谁来完成?

我很早就知道, 教孩子说话,必须由真人通过互动来完成 ,给孩子看任何视频类节目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这是很多年前从一个著名的TED演讲《婴儿的天才语言能力》中学来的。

文章图片2

(Ted演讲:Patricia Kuhl-婴儿的天才语言能力)

并且,库尔教授曾在论文 [1] 中揭示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从未听过汉语普通话的10个月大美国宝宝,聆听一位真人实验员讲汉语故事,那么在两个月后,他们对汉语发音的反应,和以汉语为母语的同龄小朋友是一样高的 (下图B左、右的统计图)

而另一批“对照组宝宝”,他们没有经历过汉语真人对话,只是听同样的音频或观看一样内容的视频,那么在两个月后,他们对汉语发音的反应,则跟完全没有听过汉语的美国宝宝是一样低的 (下图B中)

文章图片3

(库尔教授论文插图)

我们知道,对于 双职工家庭 ,在有限的产假福利下,父母都要上班,孩子常常被交给保姆、祖父母、甚至专业的日托中心来照料。

所以,双职工家长往往有此一问:

孩子跟着他们,也可以正常学习语言……吧?

先不忙回答,我再跟大家分享一件事。

另一个在德国的中国妈妈跟我说,自从在这边生孩子之后,她和先生坚持在家跟孩子说父母的母语 (妈妈说汉语,爸爸说波兰语) ,因此孩子能还算流利的说这两国语言的。

但孩子现在四岁了,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的 德语能力有所欠缺

朋友说,她和先生本以为小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很强,等到孩子上了德国幼儿园之后应该能在幼儿园的日常交流中自动把德语提上来。所以,尽管她夫妻二人德语水平都挺高的,但他们在家从来不跟孩子说德语。

可没想到在上了两年德国幼儿园之后,他们孩子的德语表达能力相较一般德国四岁小朋友来说,还是 欠缺了不少 。眼看还有两年要上德国小学了,到时候不光对的德语听说要求,而且要上阅读了。这位妈妈现在有些着急。

所幸朋友发现这个问题不算晚,孩子才四岁,未来两年里给孩子加强下德语,相信上小学之前是能赶上的。

可朋友却不明白的是,自己的孩子 上了两年德国幼儿园 ,按理说 每天沉浸在德语环境中 ,为什么 到现在德语水平还不行呢?

文章图片4

这个问题,也许我有答案。

小安一岁半的时候,我因为当时工作比较紧张,动了送他去 日托 的想法。

因为各种原因,当时能送的,只有边境对面的一个荷兰大学幼儿园可以接收他。

我听说荷兰日托机制很健全,荷兰人双职工家庭也大多选择这些专业的托育机构来照料孩子,就觉得不会有什么问题。高高兴兴的把孩子送过去了。

可能因为语言隔阂的问题,再加上分离焦虑,小安花了很长的时间也适应不了,我因而得以被允许在幼儿园内呆了较长的时间,从而 近距离的观察到日托中心老师们的工作模式。

文章图片5

两周时间看下来,我意识到一个问题。虽然老师们很专业很照顾孩子们,而孩子们也明显适应了日托的规律性生活, 但日托幼师们给每个孩子的语言输入在我看来是远远不够的。

不是幼师们不跟孩子们说话,但她们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多发生在比如:

  • 换尿布

“嗨,我们该换尿布啦!” 然后唱一首换尿布的歌谣。

  • 集体就餐

“你想要往面包上抹哪种果酱?这个,好的。” 然后就递给孩子,让他去吃,之后老师们就开始跟彼此聊天。

……这种比较程序化的固定场景

文章图片6

甚至在带领孩子们玩儿的时候,也有很多时候是 让孩子们自己玩儿,老师们在旁边聊天。

要知道,我所看到的场景,还是发生在荷兰大学附属的正规日托机构里的。

可同样的场景,我在家会这样跟安说话:

  • 在家中换尿布

“呦,我闻到一股臭味,你是不是拉臭臭了?让妈妈看看,哦果然,你拉臭臭了。哎呀好臭好臭呀!”

(一边夸张的皱眉和在鼻子前扇动的动作)

“让妈妈 看看你的臭臭长什么样子,哦,今天拉的是黄黄的、滑溜溜的'便便香肠’,这说明你的肠道很健康哦~ 妈妈好高兴…”

我知道对于你来说听起来像一堆废话,但发生同一件事时,我娃听到的词有多少?

  • 在家中就餐

“宝贝咱们吃饭啦!你猜今天要吃什么饭?哦是菜泥呀!你知道这里面有什么蔬菜吗?妈妈告诉你,这里面呀有土豆,就是图上这个黄黄的胖胖的家伙 ,叫土豆。还有胡萝卜,就是这个长长的、橘红色的、头上长着绿色头发的家伙,它叫胡萝卜。”

(记得和孩子描述食物的颜色和形状)

“还有牛肉,哦就是我们在外面农场里见到的那个走路慢慢的、带着大铃铛、嘴巴里永远好像在嚼口香糖的大家伙——牛的肉 ,你还记得它是怎么叫的吗?'哞’~ 它们很了不起哦,还会给我们提供牛奶,喏,就是你面前这杯白白的水水,很香哦,喝下去可以让你长的又高又壮,所以牛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看起来又尬又戏精,但对孩子却能起到 引领联想 的重要作用。

所以我会一直跟他聊,就当他能听懂,把自己当成一个唐僧一样的话痨,逼自己 用尽丰富的词语去描述孩子看到的景象,直到词穷为止。

提示

大家对那个著名的 “三千万词汇差异” 的研究都有所耳闻吧?

1995年,美国著名儿童语言发展学者Betty Hart和Todd R. Risley教授发表了一项让世界震惊的研究成果。他们之前收集了分别由 高、中、低收入 三个阶级 组成的42个家庭的家庭录音,并连续跟踪两年半的时间并分析后,发现 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接受社会救济家庭的孩子,平均每小时多听到了大约300个单词。 这就造成了当这些家庭的孩子长到3岁时,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要比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多听了三千万的单词。 [2]

文章图片7

[3]

说实话,这样一天唠下来,真的非常累的,而且也感觉挺孤独的,因为你滔滔不绝说了一天话的对象,不能给你一个正常成人会给与的社交回应。

但我依然坚持大部分时间都这样乐此不疲地对孩子进行语言输入,因为我知道,只有 大量、反复 的向一个婴幼儿输入,将他 目光所及 正在参与 的生活环境中的事物 打上语音“标签” ,他才能更好更快的 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和他耳朵里听到的语言有何种关系

这样的学习能力,早在婴儿6个月的时候,就发生了。 [4]

所以,相比我们在家跟孩子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说话聊天的情形做对比,日托中心的老师们看着孩子的眼睛 跟孩子一对一的说话的机会 ,真的太少了。

我能够理解,幼托工作繁琐又累人,老师们在照料孩子之余,有权利跟同是成年人的同事聊聊天谈谈心什么的,缓解下压力。

但是,对于婴幼儿来说, 旁听两个成人之间的抽象对话 ,对他们自己学会说话是 没有太大意义 的;他们只有在 “自己参与的对话” 中,才能真正明白所听到的语音元素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既 才能建立起能够理解的意义

文章图片8

所以,朋友家孩子在德语上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他在幼儿园 没有得到足够有效的德语输入 造成的。

但话说回来,幼师们需要对孩子们的语言发展负责吗?或者说,每天跟每个孩子进行高质量对话,是幼师们的职责吗?

就这个问题,我问了从事幼儿教师三十余年的我的德国婆婆。

在她看来,幼儿园老师每天要照看很多孩子的起居,并组织和安排像手工、绘画、体育、游戏等诸多幼儿园活动, 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跟每个孩子大量对话。 所以,她认为, “与孩子交谈,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父母的责任。” 尽管每个幼儿园会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做出评估,看到语言发育缓慢的,也会提供一些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项目做针对性的提高, 但自家孩子语言发展能力的提高,是家长的责任,而不是老师的。

我能够理解。

说到底, 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好与不好,只与孩子的父母有直接的利益关系。

把幼小的孩子教给保姆、幼师、或者自家祖父母,在大多情况下他们应该能做到负责把孩子喂饱、哄睡、尽量保证安全。但孩子的 认知发展、智力 以及以后 学习能力的好坏 ,跟这些“临时看护者”基本上没有任何关系。

看到很多家长等到孩子上学后,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时 才开始焦虑 ,再苦不堪言的 花额外的钱找人补课 等,我不得不感叹,把功夫下在孩子人生的前几年,可能是 最省钱 、也是对孩子的未来最好的一笔投资。

是的, 如果儿童早期能从养育者那里获得 大量高质量的语言输入 ,这对他们 未来的智力和学业成就 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观点,我在过往文章中已经强调不下三次了)

文章图片9

如何科学有效的

和婴儿说话?

什么时候开始说?

当过父母的都知道,一般的孩子大概 从一岁半开始 ,就开始了 语言增速期 ,孩子的小嘴巴就开始往外蹦新词了。那是不是要从这个时候开始跟孩子大量说话呀?

不, 这时候开始就太晚了。

实际上,跟孩子对话交流 越早越好 。只要孩子一出生,就要开始跟ta进行大量对话和交流了。 [5]

宝宝们的小脑瓜无时无刻不在 高速发育 着,他们需要 从环境中吸取更多的信息 ,来对这个世界建立初步认知。

而你的语言输入,则是帮助他们建立相关认知脑网络的一个 重要信息源

说什么内容?说多少才够?

在《父母的语言》这本书里,作者达娜萨斯金德提出了一个3T原则:

  • 共情关注(Tune in)

  • 充分交流(Talk more)

  • 轮流谈话(Take turns) [6]

原则一

“共情关注” 指的是, 父母要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

也就是说, 宝宝的注意力在什么地方,你就应该关注什么。 比如,如果ta是在看着手里的玩具,那你就跟ta谈论这个玩具的特性;如果ta是在打量四周,则跟他谈论下周围环境的情况。

总之, ta在注意看什么,你就跟ta谈论什么。 哪怕孩子年龄太小,或是注意力总是在变化,作为父母也应当及时做出回应。

这样做的原因是: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很强的执行力,他们只愿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如果没有兴趣,其他无论多好玩儿的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耳旁风 ,哪怕是你在旁边尽情讲解,这些信息也对他们的大脑起不到什么作用。

“一个长期接受父母'共情关注’的孩子,他的关注力会更持久,从谈话一直到日后的学习,都会变得更容易。“ [7]

原则二

充分交流” ,即 父母应当尽量多的和孩子交流 ,而且不但要多,还需要 为孩子输入尽量丰富的词汇 ,以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演示学会如何使用这些词句。

方法一:讲述

就像我在上一节讲述的我自己是怎么跟小安谈话时举的例子,我为他描述他目光所及的辅食的内容、拉臭臭的样子, 不但告诉他眼前看到的东西叫什么名字,还为他描述这个东西的特性是如何的 (比如颜色、质地、气味等等) 。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 接触更丰富的词汇 ,更能让孩子 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它们代表的意义之间的联系

方法二:平行谈话

就是 一边做着什么事 情,一边为孩子用语言讲解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过程。 比如,我有时在小安安静坐在餐椅上看我在厨房准备食物的时候,会跟他说: “宝贝,你看妈妈在切菜呢。妈妈手上这个长长的东西是刀。我用刀来切菜。这个菜绿绿的,叫青椒 (说完拿青椒在他眼前晃一晃)。 你看,我的刀一落下,就切出来一小块青椒…… (边说边切) 这个过程里要注意 跟孩子时不时有眼神交流 ,让ta明白 这是专门为ta讲解的 ,也能确认孩子还在对这件事感兴趣。

方法三:适当的扩充词汇

在孩子能脱口而出一些词以后,我们就可以给ta在这个基础上 扩展相应的词 了。 比如,当一岁多点的小安可以说出“天”、“白云”、“草地”的时候,我就开始跟他讲“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地”了。 就像搭积木一样,当你注意到ta已掌握一些基本词汇 (就像房子搭好了脚手架), 你就可以在这上面添砖加瓦了。

原则三

轮流谈话 ,即 让孩子参与到谈话中来 ,营造一种“你来我往”的对话形式。其中关键的是, 无论孩子如何回应你,你需要耐心的等ta回应完。

要和宝宝“对话”,而不是仅仅你自己的单方面输入。已经有神经科学的证据表明,当父母跟孩子以“对话”的形式交流 (即,父母和孩子就同一事情轮流交谈,而不是父母单方面向孩子输出语音) 越多,儿童脑内语言区在参与对话的过程中越活跃。而 脑内语言区的活跃程度 ,又与孩子的 语言能力测试成绩 正比 [8]

即使三岁以前的孩子可能尚不能用比较完整的语句和丰富的表达来回应你,有时候他们会花一些时间去搜寻可以用的词或表达。这个时候请一定要 耐心等待他们组织语句, 别替他们说出来 ,除非他们因不知道该如何说时向你求助。可以等他们把自己想说的说完,你再用自己的理解问问他们是不是想要说什么什么意思。这样做,会让孩子明白, 你觉得他的表达是重要的、值得等待的

另外就是建议父母在跟孩子展开对话时,而不是问 “是不是” “对不对” 、以及 “是什么” 这种一两个词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尽量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 “为什么” “怎么办” ,这样孩子就既能尽可能从脑海中提取相应的词语出来回答你,还能练习逻辑思考能力,即,如何把这些现成的词语组合起来解决问题。

除了以上节选自 《父母的语言》 这本畅销书中的 3T原则 ,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亲子语言交流技巧:

  1. 适时停顿 ,给予宝宝对你所说的内容足够的反应时间。

  2. 排除外界干扰 。记得把电视和背景音乐关掉,以免这些嘈杂的声音剥夺了宝宝的注意力,也让宝宝能更清晰听到你的声音。

  3. 除了言语输入, 其他的社交元素 也异常重要。

我们并不是机器人,不可能完全面无表情的对着宝宝喋喋不休。但是, 根据聊天的内容适当夸大表情 ,宝宝会很喜欢的。

根据我家自己的经验,我发现, 对着宝宝表达积极的情绪很重要。

这一点我是从观察我家德爸跟娃的交流上学到的。 德爸从一开始就擅长用非常夸张的表情+高昂的积极情绪,近距离跟娃交流。

文章图片10

(图片来自我自己的公众号:中德科学爸妈)

有时候我看着他爷俩脸对着脸一个“逗嗝” 一个“捧嗝”似地交流,我忽然明白, 一个情绪饱满积极互动的家长 ,在小宝宝的眼里,表示的就是 “这个世界是欢迎我的” 。这个孩子可能因而会觉得,对方特别想要跟我交流、特别期待着我能开口说话。因而,孩子可能 因此受到鼓舞 ,从而会更努力的去琢磨这个大人发出的声音、表情和动作的信号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章图片11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印发 《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 ,要求加快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9]

为了让政策福利进一步惠及民众,《指导意见》里提出了20项具体政策。其中一项就包括 “国家实施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和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 。相信从此国家会加大对年轻父母在托育服务上的支持力度。

这是一件惠民的好事,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希望能倡议,在保障每个孩子的基本躯体健康成长的需求上, 这些托育服务能更多的照顾到每个孩子脑和智力健康成长的需求 ,比如, 给每个孩子足够的注意力和语言的输入。

或者,以更人性化的措施, 给与 足够的、父母双方可以轮流休的(陪)产假 ,来保障每个孩子在人生最重要的前三年,能拥有足够父母的陪伴。

毕竟,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父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