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托抛壳】目前的几种无托枪抛壳解决方案

 合金弹头 2022-08-27 发布于北京

以前老王就说过,无托枪最大的问题,就是抛壳,并且指出过,现存的几种无托抛壳改进方案,无论是前抛壳,还是下抛壳,多多少少都解决了问题,但又不是那么完美,那么现在我们就盘点一下现在的几种无托解决方案。

方案1 对称抛壳窗

代表枪械:奥地利AUG、法国FAMAS

△ AUG的左侧抛壳窗

AUG和FAMAS作为较早的、投入使用的无托枪,都可以通过改装,实现抛壳方向的可调,但这种可调,不是“秒调”,而是要拆解枪械,非常的麻烦、费时间。

换而言之,AUG和FAMAS的抛壳是可换,但更换相当“死板”,如果抛壳调到了左边,那射手只能老老实实地左手用枪,如果调到了右边,那就老老实实右手使用。想一会左手用,一会右手,是根本不可能的。

说白了,想拿着AUG和FAMAS在狭小空间内,一会左手打枪,一会右手打枪,还是别想了。

PS 现在可以查明的是,AUG的抛壳路径相当糟糕,如果右侧抛壳的时候,射手左手用枪,就会像图中这样。

用这位老哥的话说,弹壳打脸不疼(真不疼吗???),但会让你分心。

方案2 优化抛壳路径

代表枪械:中国95-1

△ 相信不必介绍了

相对于95式,95-1的一大改进就是优化了抛壳方向,弹壳朝右侧前方45°飞出,而老95的抛壳方向就相对没那么稳定。由于95-1弹壳向右前方飞出,射手左手射击时,只要稍微把脸向后挪一下、缩一下,就可以避免抛壳打脸,实现左手射击。

但缺点也很明显,95-1左手射击先“缩头”,而无法像有托枪那样,可以自由切换而无需注意什么事项。此外,左手射击时,抛壳窗多多少少是有点烟的,抛壳窗就在脸前面,这也不好受。

话说回来,左手射击是需要训练的。一个熟悉的右手射击射手,换用左手射击时,也无法做到“一用就会,一打就准”。既然大家都得训练,那么95-1左手射击先“缩头”,经过练习也能掌握,也没那么碍眼了。

此外,还有一个说法认为,左手射击多是针对墙角、屋内这样的环境,作战距离近,射击精度就不必太高,如果射手没有进行过左手射击的训练,而被迫要左手射击,那么此时,95-1多多少少就麻烦一些。从这个角度说,95-1的左手射击,确实是可用,但不好用。

方案3 下抛壳

代表枪械:比利时FN P90,美国KEL-TEC RDB

△ P90的抛壳口

对于P90,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俗称抛壳像“拉屎”的那个冲锋枪。RDB也差不多,下抛壳都是一个样子。

△ 美国人的RDB,抛壳口在这,所以这个无托屁股有点大

其实下抛壳的自动武器并不少见,ZB-26轻机枪、DP轻机枪、MG34、MG42通用机枪等都是下抛壳。对机枪来说卧射、架射是主要射击方式,又是有托的常规布局,抛壳窗离射手身体较远,抛出的空弹壳落在离射手身体较远的地上问题并不大。

ZB-26轻机枪也是下抛壳,但轻机枪的抛壳窗位置靠前,落下的弹壳并不干扰卧姿射击的射手。

但对步枪来说,较多地要以跪姿、立姿射击,要在跑动中射击,偏偏RDB步枪还是无托结构,抛壳窗装在弹匣后方,离射手身体非常近,这就麻烦了:落下的弹壳就在脚边,很容易踩到滑倒,还有种情况是落下的弹壳掉在衣服、弹药携行具的口袋、缝隙里,相当麻烦。在卧姿射击时,又因为这个抛壳窗非常靠后,落下的空弹壳就在射手手肘之间,很容硌到,烫到。总之,无托步枪用这个靠后的下抛壳窗是各种不便。

叮当叮当,都落在脚边……

从枪械总体布局结构上分析,无托步枪用下抛壳也是不利的。首先,下抛壳要占用空间,P90弹匣上置,下面空间足够,问题不是很大,而RDB的弹匣无法上置,那么机匣必须加长,才能给下抛壳留下足够的空间,这就导致lop距离过长,“屁股”太大,全枪结构过于冗长臃肿,空间利用率比较低,这也是下抛壳无托枪的一个显著弊端。(当然,无托枪本来就紧凑,够短够轻,有的是空间和重量让设计师“奢侈”“浪费”。

因此,下抛壳看似巧妙,似乎是解决无托步枪换手射击时抛壳问题的捷径,但事实证明这条“捷径”的弊端很难克服,这条路并不好走。

方案4 前抛壳

代表枪械:比利时FN F2000,美国KEL-TEC RFB

△ F2000的抛壳口

△ RFB的抛壳口

F2000的抛壳,大家都是熟悉的,RFB的也差不多。他们的弹壳,通过长抛壳管子(接近枪管长),在枪口位置下落。

但这类抛壳的问题在于,抛壳管内容纳4到5发弹壳,才能排出。而抛壳管就像是一个憋了好几颗鸡蛋,却无法下蛋的鸡,可不是什么好设计。此外,相比于P90,弹壳只是从脚前面,改到了脚前面一步远掉落,效果依然不好。最后,抛壳管占用空间太大(接近枪管体积),容易造成全枪臃肿,设计较早的F2000就是如此,它体积臃肿,被人叫做“游艇”。

△ 大家认一下图里都有什么枪,手动滑稽

至于RFB,它瘦一些,但尚且不太清楚内部机构,也不清楚其副作用,暂不做评价。

方案5 ADS式前抛壳

代表枪械:俄罗斯ADS

说实话,ADS的抛壳机构,老王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不同于一般的前抛壳,ADS一没有那个结构臃肿的抛壳管,整枪非常的瘦,前抛壳机构应该不复杂(复杂了布置不下),二来抛壳非常有劲,抛出的距离足够,而不像F2000式的抛壳“尿鞋上”。

当然,ADS作为水下步枪,抛壳有劲应该是一个副作用——水下阻力那么大,要抛壳成功,抛壳能量必须足够,在空气中,自然抛壳有劲了。

目前,对于ADS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资料太少……是的,关于内部机构老王现在一无所知,大致推测应该是自动机复进挤壳,存在和MDR类似的导壳坡,但是抛壳方向是上抛壳,而不是MDR的侧抛壳。

最后,ADS的问题是,如今,枪械机匣顶部来一条皮卡丁尼导轨,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ADS式的前抛壳,如果机匣顶部布置了皮轨,有可能在结构空间上的让不开。

方案6 MDR式侧抛壳

代表枪械:美国沙漠科技MDR

MDR是新出现的无托枪,抛壳机构非常有趣,在这里放个视频,相信大家看完都能明白。(视频在原文链接)

由于诞生比较晚,MDR的抛壳方案相对就要好不少了,让人眼前一亮,最为关键的是,拆了那个抛壳盖(右侧那个),枪械仍然能正常工作,并且抛壳方向是右前方,也能抛出一定距离,十分不错。

△ MDR的抛壳口

但这个方案的缺点是,枪械的横向比较臃肿。枪械右侧有抛壳盖,左侧还有一个用于抛壳的、负责让弹壳偏向抛壳口的杠杆。从外表上看,这两个块,就像是挂在枪机匣左右的两个蛋蛋,太显眼了,不好看,手动滑稽。

△ 两个蛋蛋,两个蛋蛋,跑得快,跑得快

上面只是玩笑,真正担心的是,从里面看,退壳机构(两个蛋蛋)体积大了,占用的长度太长、体积太大,必然对枪械的自动机设计有空间上的要求,进而对整枪的布局有要求,MDR的重心问题,很可能和这个有关。

△ 打开的抛壳口,此时MDR仍然可以抛壳,但抛壳方向不太稳定

据一些海外党描述,MDR存在一个问题——重心不佳,是的,作为无托枪,MDR重心过于靠后……,无托之耻了属于是。由于没有接触过MDR实物,尚无法准确判定MDR的重心问题到底是咋回事,以及这个重心问题,是否和这两个蛋蛋有关,但老王还是深表怀疑。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扯蛋?

最近,一个小伙伴@Moon联系上了我,因为他恰好有一支MDR。
说实话,MDR不好买,这玩意贼贵,并且常年缺货。然而,在@Moon以2200刀的价格拿到MDR后,对这款枪的印象就急转直下了,用他的原话就是,“买了一年,修了半年”。这款枪的故障之多,完全超出了想象,并且一些细节设计极其操蛋。
我们都知道,MDR的有两个标志性的退壳引导块,这两个引导块位于机匣上方,排布一左一右,互相配合完成前抛壳功能,是MDR的特色机构。偏偏是这个特色机构,带来了极多的问题。首先是,这两个大块块由钢制成,重量很大,直接恶化了MDR的重心。是的,作为无托步枪,MDR的重心不好……

△ 这玩意一左一右,左右平衡但前后失衡,恶化了重心
其次,沙漠科技公司的品控水平一言难尽,大钢块的定位一点也不准。在@Moon的枪上,两个大钢块的偏移量达到了1mm之多。作为前抛壳的核心功能机构,大钢块最好能实现0偏移,即和枪身配合紧密、没有间隙、一动不动,而这1mm的偏移量实在是太过震撼。
最后的bug则在于原理上。MDR的退壳机构的核心原理,是一侧的大钢块内藏有杠杆,另一个的大钢块内设计有“隧道”,自动机在接近后坐到位的位置,连拉带拽地撞击杠杆的尾端,杠杆的前端抬起,把枪弹或者弹壳推歪斜,伸入隧道中,自动机再前推弹壳/枪弹,让弹壳/枪弹从“隧道”中钻出,从而实现前抛壳。

△ 杠杆(下)与隧道,本图向左为前。自动机撞击绿色的部分,红色的杠杆就会抬升

△ 隧道与杠杆的立体图,摘自MDR的手册,箭头是手册加上去的,阅读本文时大家忽略即可

△ 杠杆抬升的示意

但核心的bug在于,这个杠杆是由自动机驱动的,若自动机能量不足,就无法很好地驱动杠杆,杠杆推歪弹壳/枪弹的动作就会不到位,弹壳/枪弹就无法对准“隧道”,自动机再推动没对准的弹壳/枪弹,就会出现顶壳或者顶弹故障。最麻烦的事情在,MDR的顶壳或者顶弹故障很难第一时间发现,弹壳一旦变形,就会楔死枪械内部的运动部件,你拉拉机柄根本不好使,只能去拆大钢块。

△ 变形的弹壳

△ 上方箭头为弹壳,下方箭头为下一发弹,这个弹壳没排出去,又被塞进弹膛了……
更加悲催的事情在于,在手动排障的时候,射手的手部能量,是远远比不上导气系统的。为了让杠杆获得足够多的能量,射手必须大力出奇迹,尽可能猛拉猛拽拉机柄,让自动机有足够的能量撞击杠杆。然而,手部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MDR的手动排障就变得故障连连。

此外,MDR还有一系列问题,MDR步枪的分解销,弹匣卡笋按钮也有不少问题,这位@Moon朋友是这么评价的:

MDR的pin也很紧,分解也比较费时间,pin得用子弹去顶,手推是推不出来的,导致排障更慢。另外一个小问题就是前面的弹匣释放钮靠一个很长的bar连到后面,要是出点问题前面那个钮基本不可能用一个食指按下去…如果能解决这个抛壳可靠性的问题的话本身枪还是相当不错的,相当多报告说能用赛弹打进1MOA。重心问题反而不是很要紧,换了长管或者护手,或者加挂附件都能把重心调回握把附近。

总而言之,介绍无托步枪另类的抛壳方式,但没有一种是真正完美的。这里就要强调一点,虽然设计枪械时尽可能要考虑枪适应人,但不宜绝对化,毕竟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也是可以在合理范围内适应枪的,一些无关核心性能的事情比如换手射击不宜过分苛求。如果片面苛求“枪适应人”,各方面都要考虑小众需求面面俱到,为此采取旁门左道的设计,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甚至影响到枪械主要性能,得不偿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