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大附中曾停课半天,只为看这部纪录片!

 笨鳥先飛龍 2022-08-27 发布于广东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父母是何其相似。孩子的面孔能映射出他是如何忠实于父母,孩子的样子,就是父母的样子。

文末有福利~

今天核桃君给大家推荐一部央视出品的家庭情感类纪录片。人大附中曾集体停课半天,邀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在礼堂,观看这部当时尚未公映的纪录片——《镜子》

看完之后,不少家长泪洒现场,很多孩子也一改往日的沉默,敢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困惑。

Image

纪录片《镜子》讲述了三个辍学孩子的家庭,这些“问题孩子”被送到一所培训机构,开始漫长的“改造之路”。

片子里,三对父母无奈地一遍又一遍反问自己:好好的孩子,为什么突然要辍学、和自己反目成仇?

Image

“无可救药”的孩子

这三个“问题孩子”,每一个看着都让人“触目惊心”。

Part 1

把父母赶出家门

张钊,17岁,高三学生,辍学4个月。

在父亲看来,张钊原来的生活、学习都好好的,搞了对象之后,一切都变了:不上学了,和爸妈的关系瞬间恶化,他甚至把父母赶出了家门,自己和女朋友住在家里。只要妈妈回家敲门,就会被张钊赶出门外。

机构老师来带走张钊时,张钊闹着要跳楼。

Image

被拉回来之后,他放话:“我要磕死在那,我再也不认你们了!”

Image

到机构的营地之后,张钊哭得很凶,他很害怕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女朋友,他说承诺过要和那个女孩订婚。

虽然有句俗话叫“娶了媳妇忘了娘”,但是像张钊这样,为了和女朋友在一起,不惜把父母“扫地出门”的案例,着实少见。

机构老师说:“17岁的孩子谈恋爱很正常,但是谈成这样的,我没见过。”

Part 2

用凳子砸妈妈,骂她“贱”

泽清,14岁,初二学生,辍学2个月。每天除了在电脑前上网,什么也不干。

泽清出生于书香门第,外公外婆是大学的退休教授,妈妈是医务工作者、爸爸是事业单位的公务员。

妈妈曾经被外派到国外进修,事业有成,但是因为泽清,她近几年变得精神恍惚。

Image

泽清辍学之后,每天只待在电脑前下军棋,还靠下棋挣了钱。

在下棋的间隙,妈妈去泽清的房间送饭,就会“踩到他的尾巴”,泽清会拽着妈妈的头发,把她逼到墙角拼命打她,用长指甲抓伤妈妈。

家里的门,也被泽清砸烂了。

Image

最严重的一次,泽清拿凳子狠狠砸向妈妈,还一直骂妈妈“贱”,妈妈眼圈通红,无奈又无助地说:“我有时候想想真的觉得自己很贱。”

在泽清的日记里,也大多谈及暴力、“黑社会”等等内容,父母直言:“我们真的不理解他”。

Image

记者刚见到泽清时,不同于父母口中的暴躁乖戾,他反而很安静,带着几分淡漠。

Image

根本无法想象,这个看起来文静的孩子,会一言不合把妈妈从床上扯起来暴打。

Part 3

沉迷游戏,在胳膊上自残

家明,16岁,高一学生,辍学1个月。

中考之后,家明一直拒绝与父母交流,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不愿意去学校报到。他有很多“不靠谱的想法”,比如去当画家、当流浪歌手、当背包客。

曾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自残,机构老师去接他的时候,他指着胳膊上的伤口喊道:

“你知不知道控制我有什么后果?”

“那个玻璃怎么碎的你知道吧!”

Image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明在内挣扎反抗,父母在门外潸然泪下。

Image

这些“无可救药”的孩子,到底该拿他们怎么办?

Image

孩子,只是一面镜子

在张钊妈妈的眼里,孩子心软又活泼,为人善良又幽默,走到哪里都很讨人喜欢。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现在这样,爸妈都觉得这一切都是早恋导致的。

Image

泽清的爸爸认为自己已经做了很大努力,改掉了大男子主义的毛病、学会了做家务,已经没什么再需要调整的了

Image

在家明爸爸的眼里,孩子变成今天这样,是因为太放纵孩子了。“我就是太信任他了,过于信任他,给他的自由太多了。”

Image

可从孩子的视角,事情似乎全然不是这样。

父母的不信任,折射出孩子的自毁式反抗

张钊说自己不是因为女朋友才不想上学的,而是因为学校让他压力很大,自己受不了想逃避。他说学校太压抑,妈妈说“全校几千人都能受得了,怎么就你受不了?”

他说自己好难受想跳楼,爸爸说:“你看他有那个胆子吗?”

Image

张钊的爸妈自己都没意识到,对孩子的态度总是透露着轻蔑和不屑,折射到孩子这里,就成了自毁前途式的叫板和反抗,而亲子关系也充斥着怀疑和不信任。

张钊在高二打架、玩手机、交女朋友,父母的高压线在哪,他就狠狠地踩哪:“每次他们说,'你看他敢吗’的时候,我就会把他们不让干的事情干个遍。”

ImageImageImage

在机构举办的家长学堂里,当老师问及孩子为什么不想学习时,爸爸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他就是自己跟不上了,然后就给自己找了一堆理由,说学校的压力大,因为高一高二的时候,他从来没提过一句觉得压力很大很压抑,所以我到现在都怀疑他就是在骗你们。”

Image

张钊的妈妈也说:“这孩子心眼子多,轻易不说真心话。”

在父母看来,张钊是找到了父母的“弱点”,通过说“想自杀”的言论,试探性地攻击父母。爸爸说:“有一次他喊着要跳楼,我说让他去,结果呢,他连楼顶都没上去,他就是在吓唬我们。”

张钊对父母也彻底丧失了信任,他把所有的情感寄托都转移女朋友的身上。

张钊父母只看到“早恋害了孩子”,他们没有看到的是,孩子在用反叛的、破坏性的言论与行为向他们大声呼救:“求求你相信我说的话,我的压力真的很大。”

父母的忽视与暴力,折射出孩子的冷漠暴戾

泽清暴力对待妈妈的不可理喻的行为,我们在泽清的访谈中也似乎找到了答案。

泽清说,他感觉妈妈不重视自己

Image

Image

Image

而且泽清爸妈之间的相处模式,似乎也总是充斥着暴力。“我妈脾气比较暴躁,有一些创造家暴的行为,不管是什么事情,讲到最后她一定是对的,我爸跟她解决不了的时候,一般就会用暴力、动手,我妈的嗓门也大,而且骂人也很刺耳。

泽清画过一幅画,画中的父母在高高的树上,显得陌生又遥远。

Image

或许在泽清辍学之前,他在家庭的存在感很弱。父母执着于事业上的成功,忽略了对他的陪伴;而夫妻之间剑拔弩张的激烈争吵,也无形中在泽清心里留下创伤。

在影片中,夫妻俩在一套房子里隔得老远,除了相互抱怨,没有其他交流。

除此之外,在这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里,父母灌输给孩子的人生价值观仍然是极具功利性的——一定要通过世俗的成就和成功,来体现自我价值感。

父母不断地告诉泽清:“我们家很穷,没有钱,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以后也挣不了钱。”

Image
Image

这样的观念让泽清陷入迷茫:“人活着只是为了这些吗?那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另一个营地里辍学的孩子,也发出了相同的感慨:“只要去上学,什么都好说,只要不上学,就什么都没有。我妈为了让我上学,可以让我一无所有。

ImageImage


父母的过度保护,折射出孩子窒息太久后的愤怒

三对父母中,家明的父母看起来是“最爱孩子”的,极尽包容和保护。在家明被机构老师接走之前,家明的爸爸趴在老师的车窗上,一脸愁容,卑微又无奈。

Image

爸爸小时候很穷,在上大学之前,没喝过牛奶、没穿过皮鞋,全靠自己努力一步步改变命运。

而有了儿子之后,儿子成了他心里最重要的存在,他对孩子寄予厚望,付出了极大的精力为孩子“设计道路”。

“孩子说想去做背包客、想学画画、想去当流浪歌手,我说这怎么行呢。”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父亲没想到,百般呵护下的孩子也会叛逆和崩溃。在家明的眼里,他是父母的“提线木偶”。

家明从小就没有自主感,衣食住行全都由爸妈安排,16岁的孩子,穿什么款式的衣服不能由自己决定,甚至连单独骑自行车上街,也是不被允许的。

Image

溺爱本质上是一种以爱之名的软禁和绑架。家明被 “爱”束缚了十几年,已经累积了太多的愤怒,于是行为和思想开始反向形成——爸爸要我好好学习成才,我偏不,我要当流浪歌手当背包客远离你们,出去打工证明我有能力,离开了你们我能活得很好……

这三个“问题孩子”,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各自家庭的问题,折射出父母的养育方式。

Image

青春期的孩子在进行一场非常重要的探索,他们需要搞明白这样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完成青春期三大发展任务,即自我觉醒、建立同伴关系、容纳内外矛盾。

所以学习不再成为生命里的重心,青春期的孩子有分散式的多个中心,很多困惑都需要他们自己探索和解决。

但是家长大多只关心学习,无论孩子和他们说什么,他们都要绕到学习上去,亲子之间的交流就像鸡同鸭讲,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只是被父母的种种学习要求所裹挟。

于是孩子干脆向父母关上了心门,甚至反抗父母。

Image

爱的方式,才是问题的根源

这部片子一共3集,每一集都有很多眼泪。无助的父母红着眼睛,张望着营地的孩子,他们是家庭的希望,而此刻,他们和父母形同陌路。

张钊从营地回家之后,父亲给儿子写了信,希望可以和儿子交个朋友。而张钊看完信之后,却没有期望中的感动和“改正”:

Image

Image

十几年积攒下来的亲子问题,不是靠一封信、几天的家长课堂就能化解的,父子之间的信任重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部片子里,我们从家长的视角,看到他们如何为了辍学的孩子殚精竭虑。营地里有位25岁的青年,因为网瘾被送到这里,他的父亲靠打零工为生,为了孩子能“学好”,到处借钱把他送到这来。

我们也从孩子的视角,理解了他们为什么厌恶学校,以及他们对父母想依赖又恐惧的矛盾内心。当被问及“想不想妈妈”时,这些孩子一改往日的淡漠,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Image
Image

亲子一场,有个很悲哀的事实是: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方法、不正确的爱,只会孕育出一个“问题孩子”。

而这个问题,不出在孩子身上,其实也不出在父母身上,而出在“爱孩子”的方式上。

Image
Image
Image

爱始终都在这里,爱的能力也一直都在,只是爱的认知一旦扭曲,爱的动作就会变形。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爱更需要克制和让渡:克制自己的控制欲,让渡事事都做主的权利。

Image
Image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他的面孔能照出,他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父母是何其相似。

这些叛逆的孩子,用激烈的反抗方式,把大人从“期待一个我想象中的完美孩子”的梦中唤醒: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他们从不为了父母的想象而活。

希望我们都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也真实地看见孩子。

纪录片观看入口👉:央视纪录片《镜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