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古谣谚》笔记——湖上吹网录十四

 半楼村人 2022-08-27 发布于山东
      谣谚,民谣、谚语之称也。自古有之,虽不属风雅,也如诗有述志之用,唯一著于文字,一发于言语。

许慎《说文解字》以传言训谚;《左氏正义》以逍遥训谣。

清人刘毓崧云:夫谣与遥同部,凡发于近地者,即可以行远方。谚从彦得声,凡播于时贤者,即可传之来哲。是语载于刘氏为清杜文澜辑《古谣谚》序文。

查《文心雕龙.书记篇》云:谚,直言也。此乃谚之特征。

古无字,据《广韵》等籍引许氏《说文》:谣,独歌也。即不合乐之词,也就是现在说的“清唱”。许之训,假借他字。

《诗经.魏风.园有桃》云:我歌且谣。歌,合乐而咏;谣,徒歌。

故谣谚并称,皆有韵之语,易传上口。其形式以字数分,三、四、五、七、九言俱备。于史籍里,我们见到的某些真实史事,当昔时则为民间所传谣谚之语矣。

其中诸多谣谚已成定语,为今日人常用,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如此这般,学得文,读得史,品得趣,不亦乐乎。

杜文澜辑《古谣谚》,有百卷之多,自上古直至明期,包罗宏富,精糟杂陈;涉及古籍千余种。此书得于1993年夏,九百余页。卷五十七文馨琴曲,说荆轲刺秦王事也。此谣出自《燕丹子》卷下,载曰:荆轲西入秦,至咸阳,奉樊於期首与督亢地图进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出。轲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揕其胸.秦王曰:今日之事,从子计耳,乞听琴声而死。召姬人鼓琴,琴声曰:罗縠单衣,可掣而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轲不解琴音,秦王从琴声,负剑拔之,于是奋袖超屏而走。

显然,这点文字足可以成为刺秦的另一版本。其真实性或许值得好好怀疑。但故事叙述颇多曲折,了了数语可见二者对峙的紧张,勾人想象。文中言荆轲不解音,是他不懂乐,还是不解歌者的歌词?很大的可能是歌者用秦地的方言来唱的。然荆轲不是乐盲,其友高渐离亦善乐,自己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今日存声。

姬人以琴歌救秦王,事在说琴,王与轲为次矣。《广博物志》卷三十四引《古琴录》记此事相近,且明姬人名为文馨;后秦王赐屏风一名,曰超屏,却对真正救他性命的姬人则未给予什么封赏,此处有怪。似乎是名琴而已,其他则任其不通了。刺秦一事悲壮而血腥,又因琴装饰些雅趣,尽管雅得味道不纯。古人真会讲故事。

谣谚,于正史、于野史中随处可见,也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存在着,对历史中的时、事或人进行民间性记述,由于它形式以普通大众的角度为出发点,似乎更能还原历史的真切,其中所含的民间情感也就有了生命力。至今日,谣谚依然存在,在不同地域、不同背景里,公开的,地下的民谣以较强的生命力和迅速的传播速度,借着多样化的方式流传。有赞,有讽,有苦,有咒,有怒;虽有偏激但不虚妄,或多少属于私人调侃。谚曰无风不起浪,的确是每一语都有着他自己的现实根源。然古代谣谚出之有据,故一语常为多家典籍引用。今人看去,有的或许是无稽笑谈,古人的深信不疑,自有他们的道理。

张憬藏《相书》有一谚曰:目有四白,五夫守宅。意思是女子眼睛内的黑白部分若有四白的特征,就要结五次婚?或是女子心性不稳,好做淫乱之事?言外之意,这样的女子娶不得。有没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不得而知。但肯定有人遭受过这样的麻烦。

《古今印史》云:用印法谚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今人作书画已不拘于此则。此谚出于何理?古人亦不能详析,唯知以奇数为法;有之则是推揣:其扶阳抑阴之意乎?这一想法甚是有理,一幅作品有天地之分,当然也具阴阳了;即使一枚印章,朱白明分,也属阴阳理,不可造次不顾。待有趣识之人研考吧。

闲来无事,随便一翻,静心视读,遇到会心处,呵呵一哂,史事史趣史识或身边风雨花草常识可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