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饶最大菜市场边有百年民宅多年前成博物馆 当时被排除建在城外

 梦想童年594 2022-08-28 发布于江西

日子明媚,阳光柔和。在八角塘和菜摊老板讨价还价后,提着满满购物袋的上饶人会继续穿越人群...

几个拐弯,带着新鲜蔬菜的泥土气息,他们悠悠闲闲地走进一家博物馆,平常的就像回自己家一样。

1

最接地气的博物馆

信州区博物馆应该是最没架子的博物馆了,平易近人,参观者不容易产生心理负担。

文章图片1

在建筑风格上刻意追求宏大、庄重的博物馆,一见面,很难让参观者轻松起来。信州区博物馆则相反,因为它是民国商人杨益泰的旧居,直到1987年才被辟为博物馆。

文章图片2

地理位置也好,博物馆深深扎入在上饶人柴米油盐的市井生活中。逛街累了,进来歇歇脚,和守在门口的管理人员唠唠嗑。

这个博物馆,大家不需要转乘几路车特意去看它。

信州区博物馆,原本就属于平常生活的一部分。

,时长00:22

有鉴于此,根据自身特点,信州区博物馆开始致力于上饶民俗的推广。

“庭院沉沉白日斜,绿阴满地又飞花”

每到下午,在家伏案已久的画家、书法家、文人、闲人、老人等纷纷接踵而至,一杯粗茶,一碟瓜子,便可坐上许久。

2

你难以注意的角落

致力于上饶民俗的推广的信州区博物馆,经常举办书画展、戏曲欣赏、上饶民歌、串堂班等民俗、文化活动。

活动一来,博物馆更加热闹。妇孺老少,咸乐其中。

文章图片3

只是欢笑中,观众注意不到的角落会愈显孤独。

“淑德遐龄”牌匾高悬正堂,左右两行小字少有人认清:恭祝王府郑母老孺人,六旬荣庆。江西教育司长晚宋育德题,民国三年岁次甲寅孟春月榖旦。

这块匾是清末进士、民国名流宋育德所写,专为60岁老人祝寿的。

文章图片4

透雕的人物走兽、嵌壁的木雕是信州区博物馆的建筑特色。

精彩的木雕绘画位置都比较高,站在博物馆一楼,很难把它们看得真切。只有通过一条晦暗的阁楼小道,来到二层隔间,才能一饱眼福。

木雕在楼上演绎王侯将相,上饶人在楼下唱着时代新声。

文章图片5

二楼不施粉黛、原始质朴,会有“这里保留了更多杨益泰旧居气质”的执念。一旦有了这个执念,它会引领你继续往阁楼深处探索。

文章图片6

转折处,我们上饶传统的筑墙方式显现。尽管墙皮脱落,竹片裸露,骨子里的踏实感、亲切感依旧。

文章图片7

最令人动容的是梁柱之上,布满灰尘的蜘蛛网,残破飘零,寓意着时间的消逝。

杨益泰代表的时代叙事和墙角的尘网,竟然暗暗相合。

3

穿越历史的蛛网

清末外出闯荡的杨益泰,历经艰难终于在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地,有了自己的铺纸行。几十年后,杨益泰荣归故里,决定“建宅第”。

文章图片8

上饶老城西门外、面临信江、背靠白鸥园和集胜园这处风水宝地,被杨益泰看中了,很快他召集聚了上饶所有的能工巧匠来建宅,前后历时多年才建成。

文章图片9

可是,杨益泰一家只居住了5年。1938年冬,杨益泰一家因“躲倭寇”而举家逃难离开上饶。此后十数年,全家东躲西藏而离散各地,杳无音信,生死未知。

而宅子,不久便毁于大火。现存的是杨益泰的儿子杨子衡于1946年在原址重建的,直到解放前夕才完工。

文章图片10

据信州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抗战期间杨益泰携一个小女儿逃到浙江宁波的一个乡下,于抗战胜利前夕病逝,小女在当地嫁人。

解放后,政府接管了杨益泰旧宅,安置过贫苦百姓, 1985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交给信州区博物馆管理,200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图片11

从民众当中出来,再还之于民众。称呼它为杨益泰旧居也好、上饶市信州区博物馆也好,能完好保存到现在,并且仍旧广泛参与到普通人的生活,为烟火气贡献舞台,就是它最好的归宿。原创 我在上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