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18世纪中国与西方技术发展比较分析

 听涛品海 2022-08-28 发布于江苏

15-18世纪中国与西方技术发展比较分析

科技作为科学技术的简称,大多数时候被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科学与技术之间仍然有着明显的界限和隔阂,科学多偏近于纯理论探索,而技术则贴近于生活实际。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众多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最出彩之处当属技术性成果,根据李约瑟先生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曾绘制出一张中国科学技术总和曲线图表(图205),可以很明显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总和曲线几乎与技术曲线高低一致。西方社会一般将达芬奇时代作为过去技术时代的巅峰,将伽利略时代视为近代科学时代的开端,两个时代的转换期大约可以界定为15-18世纪,这段时间既是中国古代社会末期,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峰。西方社会在15-18世纪300年时间里,已经完全从达芬奇的技术时代蜕变进入科学时代,而中国虽然在技术领域有所进步;但始终未能迈入科学时代的门槛,这其中的缘由不禁令人困惑。探究这段时间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差距的原因不仅仅是对过往历史的总结,更是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原动力的探索,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

本文从15-18世纪中西方五个主要社会领域技术的发展过程着手;分别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一方面通过探究两方在这三百年时间里具体改变历程,进一步深入了解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前进方向选择。另一方面通过二者发展过程的比较,从技术角度进行纵深和横向对比,找出此期间彼此技术交流情况,以及这种交流带给两方发展的影响,对比阐述中西方15-18世纪技术领域概况。通过对以上两方面辨析思考,寻找中国在15-18世纪落后的原因,评判其对今天社会的影响。为了能有针对性地了解中西方技术领域发展过程,文章主要选择了纺织、制盐、矿冶、水利、农业等五个领域展开:第一:纺织技术领域。宋时棉布还尚属珍品,从明朝开始我国纺织行业中棉花逐步取代过去的丝麻成为中国第一大纤维制品,松江成为全国性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开始盛行天下,原来的丝织品和丝绵反而成为珍品。

本章节第一部分通过介绍元末和明清时期丝纺、棉纺、麻纺、毛纺领域技术具体发展过程,阐明这时期中国纺织领域发展变化动因,了解明清时期我国纺织技术水平。

第二部分介绍此时期西方社会纺织领域从麻纺和毛纺向棉纺具体过渡过程,着重叙述这段时间由于引入中国水利大纺车,丝纺业一度兴起,又很快衰落,但丝纺技术却应用到其他纺织领域,打破了原有的纺纱和织布之间的平衡,促使织布机器的进步,手工纺织也从此开始逐步实现机械化。15-18世纪是中国纺织业发展鼎盛期;但是这三百年时间中国的纺织技术相较前一时期也仅仅是略有提高,距离科学革命的天花板还很远,对比同时期西方社会纺织业发展过程,可以了解中国与西方技术发展的差距所在。

第二:制盐技木领域。良益定人尖土而叫蚁里女V质之一,在任何一种文明中,食盐都处于重要地位。我国古代食盐的王要米源以海益、池益、开血二什乃主,其它种类的食盐规模和产量都无法与之相比。明清时期海盐和池盐仍然沿用过去的生产工艺,但川、滇地区由于发明出撞子钎技术,使井盐的开采产量得以大幅提局,解决了当地日灶良益圆之问题。时A西方制盐业与过去相比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在16-17世纪时期西方由于盐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食盐稀缺且价格昂贵,随着欧洲人口数量膨胀,这种不平衡性日益严重,西方因此开始了制盐业的第一次改革,采用多种方式提高食盐产量,并且卓有成效。18世纪西方人口继续快速增长,食盐供应压力依然存在.这时期随着科学革命进程的推进和中国井盐技术钻探的西传,西方制盐业开始新一轮改革。西方制盐业的发展在15-18世纪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极具代表性,与科字单命的友生相用怕成,三乃共土,生上方科学革命产生的物质基础。

第三:矿冶技术领域。矿冶即采矿冶金,对一个文明而言,具备冶金技术是一个文明从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标志,表示这个文明可以更高效地改造利用自然,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文明不可缺少的发展进程。中西方两个相对独立的又明江云,经过度民-N,犬右坦沃发明了术水平均达到彼此传统文明①的最高峰。明清的期十巴个文多个AH垃犬发屈主要得益干阿格里科竖炉炼铁技术和灌钢法,可谓古代社会集大成阶段。同时期西方社会矿冶技木友展土要得金于阿恰里件拉的《论冶金》(也称《矿冶全书》),在15-18世纪的300年时间里,除了蒸汽机的应用,矿冶业大多仍然依照阿格里科拉的理论。而这期间由于传教士来华曾将《论冶金》一书带到中国,明朝政府将其翻译为《坤舆格致》,很可惜未能正式推广发行。中西方在15-18世纪矿冶领域发展方向不同,是由于两方社会背景和历史格局影响所致。

第四:水利技术领域。15-18世纪正值中国古代帝制王朝末期的明清两朝,除去王朝更迭阶段,社会整体呈现稳定趋势,有利于国家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另外此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国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要,也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水利建设。此时期我国传统水利研究已经进入总结期,无论在理论著作数量,还是在新的治水理念上都远超前代,却由于技术条件所限没有能更进一步走向近代化。明清时期我国水利技术领域发展主要在治河、水资源的利用与治理、施工技术改良三个方面。15-18世纪的西方却在300年时间里突飞猛进,褪去了中世纪宗教的黑暗阴影,在供排水、堤坝、运河三方面快速进步,与同时期发生的工业革命相辅相成,彻底奠定了欧洲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中西方15-18世纪水利技术发展方向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中国明清两朝政府需要建设大型水利工程来保障百姓农田收成,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吃饭问题,西方则是解决工厂不间断运行和货物运输问题。

第五:农业技术领域。本部分主要详述明清两朝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方向,揭示此时期农业理论快速进步和江南地区弃用先进江东犁的原因,阐明两朝政府为了养育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作出种种努力。迪过对比同的期四力任云在15-18世纪农业领域发展过程,并对三百年中两次跃迁性的农业改革进行分析,辩证地讨论中国文明灯其两次进步的积极影响。最后引入理论模型探究方法,从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制度等四个方面,

总结分析中西方农业在此时期发展趋势不同的原因。

第六:总章。从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来讨论二者的互为促进关系,探讨西方科学革命产生的原因,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为何陷入停滞,并由此梳理科学技术为何能成为第一生产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