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铅山:“一门” 何止 “九进士”!

 jxyslza 2022-08-28 发布于江西


我在《铅山大义桥》中介绍了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夏四月大义桥失火被焚。当时的县令郑之侨主持了大义桥的彻底翻建工程,“易木以石,期年告竣。下九洞,上平石,中建石亭,首尾各置洞门。袁公旧额仍费太仆书。”袁公是谁?哪个朝代的人士?所题匾额是什么文字?我在县志中没有找到答案,费太仆是明朝嘉靖四十一年进士、铅山清湖费家人费尧年,曾任南太仆寺正卿,从三品官。太仆寺是专管军马和皇帝车马仪仗的官府,明朝在滁州设南京太仆寺,故称南太仆。乾隆八年的县志语焉不详,把最重要的信息(匾额内容)都漏了,但南宋赵不逷()为大义桥所题“大义福地”却记载得清清楚楚。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桥名的来历。



乾隆八年《铅山县志卷七·人物志·士行》有赵不逷的小传。赵不逷,字茂中,小时候就很会写文章,成年后进士及第,初为清相令,后来他要求回家,为母亲尽孝,辞任回乡后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从不盛气凌人,也不屑经商谋利,专心在家教子读书知礼。他还设立义仓,救济饥民。乡民为感恩,将其肖像勒石,供于生祠。南宋庆元年间,知州将其事迹禀报皇上,皇上赠直秘阁学士称号予以表彰,后来又擢升华文阁学士。当然这些都是荣誉,并不到任为官。赵不逷年八十余在永平镇丛桂坊去世。



铅山素称“隔河两宰相(北宋陈康柏,明费宏),百里三状元(宋刘辉、元李谨斯、明费宏),一门九进士”。赵不逷就是“九进士”其中之一。
有必要了解一下“一门”。这“门”的主人是赵士礽(réng),字城甫,是宋朝的皇室宗亲。他勤奋好学,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赵士礽参加锁厅试,亦作"鏁厅试",这是宋代组织没有功名的现任官和有爵禄者参加礼部的进士试。赵士礽考了第一名,被授予从仕郎。北宋宣和年间担任永静军曹。任满后改任河津知县。当时旱灾蝗灾,饿殍遍野,赵士礽欲打开官仓放粮救人,县丞竭力阻止。赵士礽说:“我擅自开仓放粮和不去救济饥民,是同等的罪过,假如能让百姓生存,我这条命有什么可惜!”于是砸开仓锁,给饥民发米。后来赵士礽将自己的“罪过”如实上报,皇帝下旨,不予追究。
赵士礽为官一方,“境内恬然”。南宋绍兴九年任临安通判,做了京官。后来又调任江西运判。后来有人禀报其以往的过错,降职为荆门军总管。赵士礽在当地建学校,教农业,请求办学宫,恢复当阳县。都得到批准。回到京城汇报,太上皇赵构认为赵士礽贤德,但长时间在州县为官,埋没人才,于是擢升为淮东提举、常平茶盐使。
淮东是富庶之地,又监管盐业,这是一个肥缺。但赵士礽革除宿弊,开源节流,半年间就增加收入二十三万缗(一缗即十串铜钱,一般每串一千文),自己不贪污一文。但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油水极大的位置上自己的清廉,无意中也就阻挡了贪官的财路,于是与同僚矛盾日加,遭人暗算。赵士礽“知与时龃龉,志不得施”,于是在铅山建房,取名为“暇乐园”。今永平镇北门外暇乐街因此得名。在园中种花植竹,为自己安排养老的居所。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赵士礽的“暇乐”美梦并没有实现。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皇上要整顿宗室子弟,无论从年龄或品行方面来衡量,赵士礽都堪为此任。因为一部分赵家宗亲( 西外宗正司)在福唐(今福建福清县),远离朝廷,缺乏管教,于是便派赵士礽等宗室成员轮流前往整治。赵士礽是绍兴年间当此任者之一,他“律身素严,至则绳以家法,又条其利害,请于上而惠恤之。遂皆服德率训。年七十有五,卒于宗。官赠朝议大夫,谥文安。”(以上有关介绍见《铅山县志》卷七·仕业)据《江西通志卷一百十》“少傅赵士礽墓在铅山招善乡”,赵士礽去世后追赠少傅,是名义上的太子老师,也是官职名,从一品。如果建墓,规制应该和宰相墓差不多。招善乡地域比现在一个乡大多了,没有具体位置,估计赵士礽的墓现在不可能存在了。 

【附:宋铅山招善乡所辖地域】

  二都

  辖永平(铅山河以北)、暇乐街、花亭子、打石坞、北极殿、郑家桥至安洲、圆通院等地(今永平镇地)。

  五都

  辖五都、港洲、下畈、林家、西乡渡、白石院、杨梅山等地(今五铜乡地)

  三十都

  辖东湖、杨箭、彭桥、石垄、笔山桥、樟潭、高峰等地(今新安埠乡地)。

  三十一都

  辖境自湖坊河东的八节桥至桥亭源。包括余家桥、肖公桥、肖家、桐子岭等地(今湖坊、虹桥乡地)。

  三十二都

辖雷打石(今虹桥乡地)、南耕、茅排、下際(今港东乡地)、沙溪(今湖坊乡地)、斜岭、长生畈(今杨林乡地)等地。

  三十三都

  辖里山、陈家坞、燕子窝、嵩山等地(今杨林乡地)。

  三十四都

  辖杨梅垄、地里、双源等地(今杨林乡地)。

  三十五都

  辖港东、大洲桥、双节桥、管源、虾形义渡、杨村、项源、葛仙山等地(杨林、港东乡地)

  三十六都

  辖王家排、石涵、枫树脑、南湖(今港东乡地)、紫源、盖竺岭、檀合(今天柱山乡地)等地。

  三十七都

  辖篁碧、高泉、浆源等地(今篁碧乡、天柱山乡地)。

赵士礽有八个儿子,相继科考及第,或者被推荐为官。所以,赵士礽家所居住的地方就被称为“丛桂”,并立牌坊以此为名。意义是这个地方诞生了一“丛”人蟾宫折桂,荟萃了一批金榜题名的人才。我在清同治十年版的《铅山县志》上找到“会试”的专章,上面罗列了自唐以降,历朝历代铅山籍的进士名单和籍贯,介绍到赵士礽家的后代时,都标明“丛桂坊人”,这样的说法,在乾隆年的县志中是没有的。据乾隆《铅山县志》载,清朝的时候,永平镇北门有“丛桂坊(石牌坊)”,是“为赵氏立”。古代县志有“科第旌表坊”的记载,凡进士及第者,皆可立坊。铅山各地如此牌坊史上有名的共有42座,可惜现在无一留存。



【乾隆八年《铅山县志》卷六· 辟荐】
赵士礽,字城甫,大观间以宗室贤能,锁试第一,外宗封少傅。
【乾隆八年《铅山县志》卷六·会试】
(以下名单县志按登科时间先后为序)
赵不迁,士礽四子。绍兴二十四年甲戍张孝祥榜(即该年科考状元是张孝祥,这是古代的通常说法,下同)第四甲,终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学士。
赵善邻,赵不逸长子,绍兴三十年庚辰梁克家榜第四甲,终县丞。
赵不迹,士礽六子,隆兴元年癸未木待问榜第四甲文华阁待制,赐通奉大夫。
赵不逷,与兄不迹同榜,终朝请大夫,直文华阁。
赵不遂,与兄不逷同榜,终朝请郎。
(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赵家有三个儿子同时考中进士)
赵不迪,乾道二年丙戍萧国梁榜。
赵不䢐(通志作不迅),不迹母弟,乾道八年壬辰黄定榜第四甲,终朝请大夫。
赵不䢝(),不䢐母弟,淳熙二年乙未詹骙榜,终儒林郎。
赵善㪺(原文右边是挂耳偏旁),不䢝长子,庆元五年巳未曾从龙榜,任韶州录事参军。
赵善冝阝(此字存疑),宝庆二年丙戌王会龙榜,以宣教郎知崇安县。
赵汝瀁(yǎng),善冝阝第四子,淳祐四年甲辰留梦炎榜,知南城县,终通判建昌军。


按以上名单,赵士礽八个儿子(志中有“某母弟”的提法,可能是同父异母的原因,即嫡出和庶出的区别)只有赵不逸没有进士记录,乾隆版县志在他的名字后面没有一个字的介绍。因为赵士礽参加的“锁试”也是考进士,所以,将赵士礽和他的“善”字辈的三个孙子,以及“汝”字辈的重孙统计在内,赵家不止是“一门九进士”,而是“一门十二进士”。也就是说,从北宋大观初年(1107年)到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其间137年,赵士礽家族四代人出了十二位进士。这是非常令人惊讶的数字。须知宋朝自宋英宗始(1063年),三年一次会试(礼部主办的考进士),每次录取少则一二百,多则五六百多,读书人金榜题名的概率是极低的。我查阅了元、明、清三朝的铅山进士名录,却没有找到一位赵士礽的后代。可能的解释是:赵家人为官在外,卸任后或已就地安家。或者说,随着宋朝的覆灭,赵氏宗亲也随之从辉煌走到了末路,在异族统治下的元朝,宋朝的皇室宗亲能有好结局吗?
我不知道铅山还有没有赵家的后代子孙,如果有,他们可以骄傲地说:我是赵宋王室的后代子孙。至于祖先的荣耀,那只能是写在历史上了。

【附:乾隆八年《铅山县志·卷七·仕业》赵士礽孙赵善冝阝赵善周阝的小传

赵善冝阝,宝庆二年以宣教郎知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事。政尚严明,人号赵铁面。绍定间,汀州寇乱,邑当孔道,供亿军需,不扰而办,民甚德之。

赵善周阝,字国用,嘉熙四年知东莞县。节用爱民,科征或不给,则捐囊代输。剖决如流,称神明宰。初,李岩筑堤护田,自姚令孝资后,莫有继者。善郮修旧堤万五千九十丈,视地患水者复堤之事竣,欢声载涂,比去民思之不置。(《粤东名宦志》)



【以上图片航拍于铅山县河口镇】

第1004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