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古桥没了,很多人的童年回忆也消逝了

 文博圈 2022-08-28 发布于北京

文博圈推出“文博人物”原创栏目,每期针对文博考古领域一个热点,深度专访相关专家学者、从业者、当事人等,分享背后的故事,拓展智识的边界,思辨行业的发展。

这一期,我们从万安桥说起。

引 言

8月6日,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万安桥突发大火,木构桥体烧毁坍塌,仅剩东侧部分桥廊与桥头建筑。火势于当晚扑灭,但“月照虹弯飞古渡,水摇鳌背漾神州”的胜景不复存在。(点击查看:痛惜!国保文物突发大火!中国最长木拱廊桥烧毁!)

万安桥长98.2米,宽4.7米,是国内现存最长木拱廊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万安桥石刻题记,该桥始建于元佑五年(1090年),距今已930余年。900多年的风雨中,万安桥曾焚毁三次,历经三次重建及多次维修,现存木构建筑为1932年重建。

万安桥全景图

木拱廊桥结构极其精巧,形似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全桥不用钉铆,只靠木头纵横相置、互相承托、逐节伸展、编织成拱,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的“活化石”。桥梁和廊、屋、亭巧妙结合,正如清朝《闽小记》中所述:“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

《清明上河图》局部汴水虹桥

我国现存木拱廊桥100余座,主要分布在闽浙边界山区。2012年,闽浙两省七县共同申报“闽浙木拱廊桥”,被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万安桥就在打包入选的22座廊桥之列。国内申遗项目众多,如今万安桥被焚毁,无疑让木拱廊桥的申遗之路又增加了一层不确定性。

戴志坚是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民居建筑大师、中国廊桥学会副会长,长期关注木拱廊桥,仅万安桥就去过20余次。他向我们讲述了他和木拱廊桥的故事,分享了他对廊桥的相关研究和思考。

以下是文博圈和戴志坚教授的访谈内容。

01

文博圈:能讲讲您印象中的万安桥吗?

戴志坚:我第一次见到万安桥是20年前,当时我要写一本关于廊桥的书,去屏南县调研。那时交通还很不方便,当地的朋友开车带我一座一座的转。看到万安桥时,我感到非常震撼,没想到还有这么长的桥。万安桥最大的特点就是长,五墩六孔,98米多,再加上桥头得超过100米了。

当时是冬天,那年干旱,水位很低,我们走到桥下河滩里,看到石头桥墩都露出来了,里面嵌着一块石碑,写着这座桥是北宋年间建的。当然,只是桥墩,上面的木构部分早已更迭过多次了。抬头向上看,万安桥并不高,距离河面也就几米,一根一根的木头穿插在一起,织起了整座桥,没有一根钉子。

万安桥桥拱结构

木拱廊桥的上部分叫桥屋,有些廊桥的桥屋很漂亮,建成十分华丽的阁楼,但万安桥的桥屋就比较普通了,它的特色主要是长。只在桥头有一座大圣庙,也叫猴王庙,当地人有孙悟空信仰,拜齐天大圣,里面一直有香火。

这些年来,我去万安桥不下20次,最后一次是去年十一,我带队旅游,还给大家指指点点讲桥的结构,很多人是第一次见到木拱廊桥,都觉得很新奇。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没想到突然就出事了。起火当晚当地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戴老师,告诉你一个不好的消息。我听到后整个人就呆了,过了一会儿网上着火的照片也出来了,我都不愿意看,看了太难受了。

8月6日晚,大火中的福建屏南县万安桥。央视视频截图

文博圈:这20年来,您看到万安桥有什么变化?

戴志坚:桥在慢慢变旧,当地的廊桥用的都是杉木,这是我们南方最常用的建筑材料,透气性很好,刚开始是干干净净的,后来就发乌变暗了,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另外就是两岸新修了很多房子,跟古桥在一个画面里,就有点不和谐。

文博圈:这次焚毁后,万安桥的修复难度大吗?修复周期要多久?

戴志坚:万安桥木头的部分基本上烧光了,只剩石头桥墩、一点桥头和猴王庙,这算是高度损毁了。但修复难度并不大,万安桥虽然很长,但每个桥墩之间的跨度不大,而且也不算高,两岸比较平缓,不像有些桥两岸是峭壁,那样修起来难度会更大些。

从技术上来说,当地有几个造桥世家,有的还是非遗传承人,造桥的手艺一直保留,现在政府也重视,一旦开始重建的话,估计一两年就可以建好。再从材料上来说,杉木在南方很常见,生长周期也不算长,二十年的杉木就可以当栋梁了。

02

文博圈:为什么说木拱廊桥有活化石的价值?

戴志坚:这个说法是从《清明上河图》的汴水虹桥那里来的。谁也没见过真实的汴水虹桥什么样嘛,突然从闽浙偏僻的山区冒出来一个长得很像的。不过,我们可以看到,木拱廊桥和汴水虹桥还是有很大差异的,第一是桥上加了廊,能遮风避雨,功能更多,第二是技术上也有进步,角接点改为榫卯,更加稳定,寿命自然就更长。至于木拱廊桥和汴水虹桥的关联,学界现在还有争议,我个人认为二者之间可能并没有太紧密的关联,不过这并不影响木拱廊桥的价值。

我们和国外的专家开会,他们看到木拱廊桥都很惊奇,认为这种编织的做法独一无二,而且非常科学,不用钉子,全靠木头互相挤压、互相结合,就能把这么大的桥建起来。而且我们的桥上附着了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桥上有诗文字画,有楼有阁,描龙画凤,多么漂亮。

木拱廊桥结构示意图

文博圈:闽浙一带廊桥种类繁多,除了木拱廊桥,还有木平廊桥、石拱廊桥、悬索廊桥等。为何这一地区廊桥众多?您能介绍几座有特色的吗?

戴志坚:这一带山高林密,谷深涧险,交通极为不便,所以历朝历代都要修桥。而且当地盛产杉木,重量轻,透气性强,和石材相比成本低,是因地制宜的理想的造桥材料。

另外还有风水上的讲究。水代表财,古代人认为流水会带走财气,必须紧锁水口,这样才能聚财,兴村旺族。因此很多村子会在村口建一座廊桥,或是在村口和村尾各建一座。

廊桥观赏性很强,我最喜欢的是温州泰顺县泗溪镇的北涧桥,我认为它是中国最美的廊桥,桥上有15间廊屋,屋檐翼角飞挑,而且两岸绿树掩映,桥跟水色山光融为一体,非常漂亮。我专门用了这座桥作为我《中国廊桥》那本书的封底。还有福建南平的五福桥,这是一座木平廊桥,桥两端建有牌坊式石砌拱门,上面有八仙泥塑和鲜艳的植物图案,桥屋上绘着700多幅彩画,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还有山水花鸟,就像一座五彩缤纷的画廊。

温州泰顺县泗溪镇的北涧桥(木拱廊桥),中国最美廊桥

福建南平的五福桥,桥头有一座牌坊式石砌拱门

和宗教的紧密结合也是廊桥的一大特色。福建的廊桥上大部分设有神龛,或是周边建有寺庙,万安桥的桥头就有一座大圣庙。福建人的宗教信仰很多元化,这一点在廊桥上体现得很明显。拿福建政和县的坂头花桥来说,这是一座石拱廊桥,里面供奉着观音大士、魏虞真仙、许马将军、林公大王、福德正神、真武大帝、天王菩萨、通天圣母、文昌君、魁星……堪称宗教文化的展览馆。

千乘桥内的佛龛

文博圈:都有哪些因素会对木拱廊桥造成伤害?

戴志坚:对于木构建筑来说,火当然是个极大的风险点。桥上有灯,就得拉电线,有的桥里有佛龛,老百姓来烧香拜佛,香火也容易引起火灾。涨水也很危险,这跟木拱廊桥的编木结构有关,它不怕压,上面压得越重,桥越稳固,反而是水涨高了以后,把桥体往上浮,就容易散架。所以当地的老人说,以前遇到下大雨的天气,他们就把家里的床、木头桌子,还有石头之类的往桥上搬,增加桥面的重量。这些年,下游修了不少水库,河流的水位提高了,这对桥很不利,已经有几座桥被洪水冲走了,但也好在有水库,被冲散了的桥,木头百分之八九十都被水库截住了。

文博圈:古代的老百姓会有哪些方式保护桥呢?

戴志坚:除了刚才提到的,在大雨天会拿重物去压桥,防止桥被冲散架,当地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在廊桥附近种一片杉木林,这种专供造桥木材之山,被称为桥山。而且立一块碑,表明这片林子是专门修桥用的,谁都不能砍,不能挪作他用,否则会有惩罚,我在屏南县隔壁的建瓯就见到过桥林,和这样的一块碑。

不仅要保护桥,还要保护修桥人。有的桥是跨在悬崖峭壁上的,非常险峻,古代修桥的时候,为了防止修桥的工人过于害怕,人们就用大斗笠和雨伞挂在桥的两边,遮住视线,让工人不那么恐惧。

文博圈:木拱廊桥极易失火,古人也专门买山造林来修桥,如果把廊桥放到更长的时间维度中,是不是可以把焚毁、重建也视为廊桥生命的一部分呢?

戴志坚:确实是这样,不然你说古人种植桥衫桥林干什么用呢?就是为了修桥,木材糟朽了用来替换,水冲了,火烧了,就用来重建,这可以说是一种宿命,一种必然。现在政府加大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实际上前些年,每年都有几座桥要失火的。万安桥被烧了当然很糟糕,但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其实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和更迭。我们一座寺庙,历代都要修,战乱啊,失火啊,到现在修过十次八次很正常,这恐怕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万安桥内部

万安桥桥墩中嵌有碑文,内有“元佑五年”字样

03

文博圈:近年来,当地对于木拱廊桥的保护上面有何变化?

戴志坚:变化很大,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这些廊桥基本没人管,自生自灭。这些年来,各级主管部门都制定了相关保护措施。比如为了防止失火,把一些廊桥里的神龛请走了,对电路也进行清理,开辟消防道路等等。不过,因为廊桥都是开放的,当地老百姓要在里面通行、休憩,所以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保护,现在天气这么热,万一有个烟头之类的,可能很容易就燃起来。2001年春节时,万安桥就差点被鞭炮引燃。

上个世纪末的二三十年间,当地几乎不修桥了,反而是拆桥。缺钱嘛,两三万块钱就把一座桥的木头卖掉,再加上当时修建公路、水库等原因,古老的廊桥就被拆掉。当地的很多修桥匠人也断代了、转行了。2000年以后,整个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当地的经济水平也提高了,大家又开始重新造桥,不少宗族会号召同宗集资建桥,这几年闽浙一带修了大概有三四十座桥,中断了的修桥手艺也被重拾起来,更多年轻人加入了造桥的行列。

2010年11月,屏南县宋代百祥桥焚毁后的重建现场,闽东北廊桥名匠、百祥桥主绳、非遗传承人黄春财介绍进度

文博圈:这些造桥匠人如今造桥,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吗?

戴志坚:造木拱廊桥的技术本身没有什么变化,变的是文化和审美。比如有的地方造桥会互相攀比,你的高,我比你更高,盲目追求体量,结果搞的廊桥比例都错了。还有的地方加很多现代的东西进去,比如在柱子上加很多灯,从审美上跟木桥就很不协调。

廊桥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它和环境是一体的,如果给桥上涂了很炫彩的漆,或者加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跟周围就不和谐了。还有个地方花了一百多万修了座桥,桥是干嘛的?是方便交通的,可是那座桥的一头是条断头路,完全没有交通的作用,只是为了所谓的风水。

还有一点,可能和当地的传统有关。这些传承下来的造桥世家一直以来都是各干各的,互相保密,老死不相往来,以前技艺也只传给自己同宗的人。不过这几年风气有所改变,也会传给外姓人了。在温州泰顺那边,不少学徒学成出师后,拉起队伍自己做,社会在进步了。

万安桥

另一座木拱廊桥,千乘桥

文博圈:您对当地进一步加强对廊桥的保护,有哪些建议呢?

戴志坚:首先要进行廊桥基础资料的调研,对廊桥的分布地点、形式、外观、建筑材料等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这是一切廊桥研究和保护的基础。像宁德市就编印了《闽东虹桥实录》,全方位介绍了闽东现存的木拱廊桥以及其它类型的木石桥梁。还要结合历史、社会、文化、风俗等方面,深化对廊桥文化内涵的研究。

另外就是保护工匠,抢救濒临失传的施工工艺,屏南县黄氏造桥世家的代表人物黄春财,就凭借“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万安桥事件也警示我们,必须完善廊桥保护管理规划、改善廊桥的周边环境、拆除违章建筑等,这些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04

文博圈:廊桥和所在的村落、村民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戴志坚:廊桥有顶,有廊,有座位,是当地人的公共空间之一,是重要的休闲和娱乐场所。有村民在廊桥里摆摊儿,闲聊,唱歌下棋,谈情说爱,有的地方还铺台唱戏。现在村里住的老人居多,老人们就在廊桥里聊天、纳凉,张家长李家短,成了个广播中心。

村民们日常在万安桥上乘凉。刘妍 摄

尤其是逢年过节,里面人来人往,举办各种民俗活动,热闹非凡。比如端午节,当地人有“走桥”的习俗,既祭桥神,又纪念屈原。每年正月十四、十五,连城县罗坊乡的乡民云集在云龙桥前走古事,场面十分刺激。七夕节,女孩子们在桥上乞巧。中秋节观灯赏月,家家户户往桥屋挂灯笼,寄托风调雨顺、一家平安的企盼。可以说,廊桥是村民们交流的桥梁,情感的寄托。

万安桥旁边的村子就叫长桥村,因桥得名的,老百姓世世代代都和长桥生活在一起,已经是难以分割的了。

云龙桥

文博圈:那这次万安桥起火,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

戴志坚:那他们肯定很难过。有的人从小在河边、桥上玩儿到大,桥烧了,他的童年记忆也毁掉了。不过,当地政府肯定会组织重修万安桥,就算政府不修,宗族可能也会组织。南方山区很多都是一村一姓,中原汉人南迁入闽,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要靠宗族的力量来团结。这些年新修的桥不少都是宗族出面发起。我老家在福建漳州,也会有族人出面,号召大家捐钱修祠堂,修各种建筑,名字可以刻进碑或者进族谱,大家都会支持。

文博圈:研究了这么多年廊桥,除了热爱,您对廊桥和它们所在的村落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戴志坚:我小时候在乡村住了十几年,村里民居、祠堂、寺庙都有,不过没有桥。我老家的房子只是个普通民居,但居然是清朝康熙年间建的,也算是古建筑了。我们那个村子后来还被评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那时候村里很漂亮,但我当时干什么坏事你知道吗?我10岁的时候跟着村里的大人去破四旧,去把祠堂和寺庙里的东西拿出来烧掉。没想到阴差阳错,我长大后做了一辈子古建筑保护,真像做梦一样。

我现在回去,发现村里已经很破败了,我小时候村里住着两千多人,很热闹,现在不超过50人。有钱的就搬走了盖新房,把老村给荒废了,这种空心村现象全国普遍存在。所以虽然国家投了很多钱,花了大力气去保护这些传统村落,可是没有人了,这让我觉得很失落。

永安青水少数民族乡的一处古村落

文博圈:您理想中的图景是怎样的?

戴志坚:建筑是给人使用的,村落是给人居住的,有人在里面,才是有生命的。理想的老建筑和村落,一定是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很多人出去打工,村子自然就荒废了,没有活力了。只有想办法让人们回到家乡,在家乡能就业,在村里也有比较舒适的生活,才能让建筑和村落重焕生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