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2年,我围着天坛绕了一个圈(下)

 我就住红桥 2022-08-28 发布于北京

天坛之南

光阴似箭,转眼间成家立业。婚后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2000年时我决定买房。正巧,同事在成寿寺那边新买了楼房,我便决定去实地考察一下,结果因为是六层红砖楼,感觉不十分满意。

那时只是听说过石榴园这个地方楼房比较多,经打听石榴园就在成寿寺的西边,便骑车抄近道儿直奔石榴园。

当时,一个楼盘刚刚封顶,正在预售(当时叫慧时家园,后改名为慧时欣园),我一时冲动就把首付交了。当时的房价是3770元每平米,买房后和谁说谁都觉得这房子不值,当时我心都凉了,觉得自己办了一件鲁莽之事。没想到后来北京的房价一路攀升,现在的房子贵得吓人。

石榴园在天坛公园的正南,骑车十几分钟就到达天坛南门,我还是经常去天坛遛弯。

天坛南门外是天坛南里,要说天坛南里,我们先得弄清一件事,那就是天坛的外坛南墙在哪儿,难道天坛南门不就是天坛的最南边吗?

其实不然,现天坛南门(昭亨门)是圜丘坛之南天门,按照中轴线东西对称的建筑物布局来看,天坛外坛的南墙应和先农坛南外墙在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天坛的外坛南墙应该接近今天的永定门东街。

这么看来,天坛南里的简易楼就是建在天坛公园里面了?那么,天坛外坛南墙到哪儿去了?怎么能在天坛里盖楼呢?大家别着急,我在这里要和大家说说天坛南里简易楼的前世今生。

从清代灭亡到北京解放,天坛遭受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破坏。1948年国民党在天坛修建机场,地点就在天坛昭亨门(现在的天坛南门)以南,这块地方面积达440亩。

北京解放前夕,南苑机场、西苑机场均被人民解放军占领,因天坛机场靠近城外,容易被炮火攻击,所以天坛机场尚未建成就胎死腹中。

1958年大炼钢铁时,崇文区在这块地方搭建起了几十座炼钢炉,1959年以后这里建成了临时库房。

1965年中央决定在北京修建地铁,这里又成为北京市地铁工程局的材料库,后来还建起了上百间平房的职工宿舍。

1968年以后的两年里,盖起了38座简易楼,现在叫天坛南里中区和东区。

再说这38座简易楼是分两次盖好的:先盖起来的是18栋地铁职工宿舍,其余的20栋是1970年崇文区房管局盖的,用于解决崇文区企事业单位职工的住房问题。

这回天坛南门和天坛南里的渊源算是闹明白了。几年前,天坛南里开始拆迁,到2030年天坛将重现清乾隆时期的规制。

单位同事杨工以前就住在天坛南里,他对天坛果园特别了解,曾给我讲了天坛果园在天坛南门附近的分布情况。

进南门后左转奔西的道路两边,以前种的都是海棠树,现在的公共卫生间附近种的是小国光,从这片小国光树一直奔西到广利门,种的都是梨树。

从这条东西的路上奔北,经过三座门可到斋宫。在通往斋宫的路两边种的是核桃树(现在还保留着),路东边种的是葡萄树,路西边种的是苹果树。

从龙潭西湖湖畔的跳伞塔看天坛公园

据杨工说,到现在吃过很多桃,什么深州大蜜桃、南方的水蜜桃,这些桃和天坛果园的桃子相比简直是弱爆了。天坛果园的桃子汁浓、肉厚、桃味足,那真是吃一个想两个。

 近几年,天坛公园的古杏林又多见报端。

天坛公园的古杏林是北京五环路内最大的一片杏林花海。这里有很多清朝留下的老树,每年三月底,杏花怒放,你到这里可以体会一把李清照的“有暗香盈袖”。

北京地区的杏树开花于农历二月,这也是各地举子赴京赶考的日子,所以杏花又称“及第花”。“杏”与“幸”谐音,有着美好的寓意。

天坛公园古杏林         

要是赏杏花再赶上个小雨天,那就更文艺了。你可以尽情感受纳兰性德之“杏花微雨湿轻绡,那将红豆寄无聊”的意境了。

天坛公园的杏花大多是白色的,你去的时候赶不上微雨也就罢了,赶上微风也不错。

阵风袭来,在杏树林里打着圈圈儿,忽然像发生“共振”似的,几株树的花瓣一起落下。不管你是赏花的、采果的,还是拍照的,都沉浸在花瓣雨之中。

好音律之人,脑子里肯定响起童安格那首《花瓣雨》——“花瓣雨就像你牵绊着我,失去你只会在风中坠落。”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林妹妹那样,把花瓣放在锦囊中,找个地方埋了去。

如今,我住在天坛南边了,经常会路过永定门。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墙的正门,也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更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要道。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远安定"之意。

永定门瓮城城墙于1950年开始被陆续拆除,1957年永定门城楼和箭楼拆除。

2004年北京永定门城楼复建,成为北京城第一座复建的城门。

永定门是北京中轴线的南起点。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7.8公里。

中轴线蕴藏无尽的文化魅力,更是华夏文明的华彩标记。它以“中轴对称”原则布局,重现中国传统建筑的醇厚之美,是集中体现古都保护和城市发展的“脊梁”与“灵魂”之路。

酝酿已久的北京中轴线申遗,现已列入政府重要工作,我坚信中轴线这条传统文化的“利剑”,在新时代将会迸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