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院子空了,家还要在

 雅视觉2022 2022-08-28 发布于江西

已经忘记了有多少年没有在乡下老家过中秋,这栋房子对于我们来说是永远的家。这里给了我们太多的欢声笑语和无忧无虑。

早些年的时候,大院里还居住着很多户人家,有我的亲人和乡亲。

晨曦中,总能听到隔壁婶子催促着土豆儿起床的声音,还有鸡鸭争相出笼抢食的声音;

晌午,小伙伴们会躲在山后面捉蚂蚱,斗蛐蛐,甚至学着电影里那样演解放军扮鬼子,相互打起仗来,把一串串欢笑声甚至还会有哭喊声,毫不吝啬地散落在每一个角落;

迎着夕阳的余辉,我们会吆喝着各自的牛羊,将它们赶进圈里。

月圆的时候,整个大院的大人小孩都会拿着小板凳,坐在晒谷坪上乘凉,嬉戏。而中秋之夜,家家户户的大人们端着花生、瓜子、月饼和茶酒,一起赏月,我们小孩子则是烧塔。(赣南风俗,每逢八月十五小孩子便会捡来瓦片堆砌成塔的形状,中秋夜便放上柴火烧红再晒硫磺,特别漂亮。)

雨天是悠闲而轻松的日子,男人们大多会几个人围成一桌打打牌,喝喝酒,女人们则是拿出平日里没有时间做的针线活,聚在一起手也忙,嘴也忙地叨着东家长西家短。

这就是简单快乐而淳朴的农家生活。

可是,今年的中秋之夜,没有赏月,没有烧塔,更没有抢果子的欢笑声和吵杂声。有的只是那一幢幢人去楼空的老房子,矗立在黑暗中,似乎在等待着远走的主人归家。

原来我以为这个村庄的这个大院子,不管我何时归来,依旧会听到一声声亲切呼唤我乳名的声音,依旧会看到一张张慈祥的笑脸相迎。

这个大院会一直这么热闹下去,人也好,牲畜也好,就算房子老了,可以拆了在原地重建起一座座崭新的院落。

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村庄热闹了,这个院子却空了。

我们村子因风水而闻名于世,自五代十国起,先后出了27位堪舆国师,明师72位。在明代,兴国三僚村的风水先生,更成为皇家御用风水师,先后有数十人奉诏供职于钦天监衙门,专司皇家风水职事,堪定明十三陵、故宫紫禁城、长城等建筑杰作,被后人誉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

也因此成了旅游的村庄。每天都会有很多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一睹这个村子的神秘和文化。

我所居住的这个大院,一家家把老房子留在了这里,人却随着新房子涌向了热闹的街市。也许人都怕孤独,村庄住久了就不爱守在一方小小的角落,静听蝉鸣蛙叫了。

也有一大部分人在子孝孙贤后,逐渐把生活寄予给了远方,似乎唯有远方才会有希望。

居住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这座大院,也就用了短短几年的光阴,便杂草丛生,荒芜寂寞。

正如刘亮程说一辈子居于一个地方,一辈子只睡一个人身旁。如果可以,我喜欢一直守在一个地方,守在这座大院,陪着亲人看岁月碾过一季又一季的轮回,守着一棵树的成长或者老去。

可是,天下无不散之宴席。院子最后终究是要空的,它会一年又一年地苍老下去。每年清明的时候,会有后辈回来扫墓经过这座大院,我不知道会有几人在这儿稍作停留,或者偶尔回眸看望这座浸满风霜的大院?

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会一点点被风雨腐蚀掉,最终风化为一堆堆黄土,成为一片空旷的草地,慢慢被后人遗忘它曾有过的热闹和温暖。

我相信没有哪个人会希望生养自己的地方最终荒芜,所以才会有一篇文章《很多人不在农村住了,却会在老家盖一栋新房》,因为它建的不仅是一所房子,更是一种寄托和深深扎在心底里的根和亲情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根,没有了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寄托,那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到哪都无着无落,亲情就跟着散了,那是再多钱都弥补不回来的。

特别是到了年老的时候,那种恋家念乡的情怀会更重,所谓落叶归根,老家的房子才是家,老家的面孔才慈祥,老家的声音也才亲切。

希望所有空了的老院子都会有一栋栋新的院落建起,每逢过年过节可以回去团个圆,让我们在钢筋水泥丛中努力后,疲惫了,还有一个可以完全放松、随性舒适的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