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乡往事:诗书继世,仁义传家

 余一梦2005 2022-08-28 发布于湖北

    

楚尾拾遗

风亭袁氏:诗书继世,仁义传家

◎刘远芳

袁凤翔、袁凤池兄弟是大冶市灵乡镇风亭村(时属武昌县灵溪乡灵二里)袁港畈人。父亲早逝,袁凤翔作为长子,不得不挑起当家的重担。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而幼弟幼妹嗷嗷待哺,每日早出晚归,勤耕苦做,却依然换不来足够的口粮,一家人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

仗义疏财,乐善好施

穷则思变,袁凤翔决心外出闯荡,求一条生路。待弟妹稍长大,他把租种的几亩薄地交给他们打理,自己跟着族叔学做生意。他聪明伶俐,吃得苦,叔父也悉心指点,没几年,他就摸到了门径,收获了第一桶金。

有了钱,袁凤翔首先择地造屋,然后为弟弟妹妹办理婚嫁,再纳捐为自己和弟弟袁凤池捐了个直隶州同知的虚衔。

袁氏兄弟袁氏兄弟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在大冶县城设义庄,让本族各房贫无可依者居住。又担心少年废学,门庭不立,乃设义塾、捐学田,礼聘名师,教导本族寒家子弟。先是在多宝堡(在今陈贵镇)建义塾一所,供本族乡间子弟就学。又于大冶县城儒学湾设义塾一所,供本族城居子弟就学。族中老幼废疾、鳏寡孤独,年给衣米,月有养赡。二人参与修文武庙、文昌宫,创立育婴局,提修敬节堂、与善堂,传西洋点种牛痘新法,起放生会、惜字会。又刻善书、红书各数十种,印数千部送人,以励人心、敦风俗。

同治初年,大冶新纂县志,聘请本邑乡绅名士会办,参与其事者超过一百人,袁凤翔赞助巨资,成为唯一监印人。他聘请各属名工,东奔西走,劳苦三秋,终于使大冶在时隔180年之后,有了一部新的县志。

有石姓佃户,贫而丑,其妻求去,已有成议。袁凤翔听说后,主动登门,多方牵合,并且捐田租以扶助其家,即将破碎的家庭得以保全。后石某儿女满堂,每年带孩子们到袁凤翔家拜年,称其为外父外祖。

某年,袁凤翔在省城参加考试,遇武昌华容一卖鱼人,为扒手所窃,负气投水求死。他急请人救起,问清被窃银钱数额,如数给付,却不肯透露自己姓名。

时值清季,世道陵替,人事多变,袁凤翔乃谢绝一切,课子读书,门外之事,概不闻问。即亲戚好友相聚,杯酒言欢,亦绝口不谈世事。他对儿子们说:天伦中自有乐事,名教中自有乐地。愿你们做读书完人,不愿你们为守钱鄙夫。

贫而能富,仁且重文,生当衰世,袁凤翔也算不负此生了。

袁凤翔有二子,长子早逝。次子名纬杰,号汉支。生平致力于科举,不屑出自他途。父亲为其纳捐,获派选县丞,但他并不赴选,仍苦读应考。可惜文运不佳,年过四十,才以头名考取秀才,不久又由优等第四成为廪饩生。按常例,他将有机会成为贡生。其时,在朝野有识之士的呼吁下,满清朝廷决定停科举、兴学堂。继之武昌起义,民国肇造,旧学报罢,新学勃兴。纬杰大失所望,乃绝意仕途,闭户赋闲,赍志而终。

临阵殒身,绅民公葬

袁凤池,号西园,一号嗣垣。生于道光四年(1824)九月。自幼颖异,以家贫弃儒从商。

咸丰初,太平军陷汉口、黄州等地,袁凤池在黄州经商的岳父和其他六名商人被太平军绑架,勒令出钱赎人。其他各家皆迁延不问,袁凤池急筹千金,委派得力仆人携金赴救,义军得陇望蜀,垂涎未已,要求增加赎金,袁凤池变卖田产以足其贪,岳父等人乃得生还。

袁凤池两遇奇迹。一次,他往县南办事,返程至景公桥,天黑如墨,咫尺不辨面目,一众人都止步难行,袁凤池独见两盏红灯明亮如日,在前引路,待他入城,两灯俱灭。又一次,袁凤池与朋友同游南京,至镇江,薄暮上船,失足落水,自以为必死无疑。忽然感觉有一物在水下托住他,足有半个时辰,直到被人发现救起。其事怪异,虽有人证,却无法解释。

同治六年,袁凤翔、袁凤池以纳捐由同知加一级,例封朝议大夫。其祖父袁含辉赠朝议大夫,父亲袁春发封朝议大夫。

袁凤池生有三子,皆命习举子业。幼子聪慧过人,年才弱冠即病逝。他痛心疾首,自此厌恶尘嚣,购萧氏旧址,造屋静居,不料五个月后就去世,时在光绪十六年(1890)七月,葬于蛟潭白象林。

袁凤池与继妻徐氏所生长子名袁伟,字小园,号惺夫。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破大冶县城,大肆烧杀,并毁文起阁、考棚、明伦堂及各寺观。咸丰四年败走,五年春又陷大冶,至六年,被清军提督李续宾击走。

咸丰十一年(1861)春,太平军复据黄州,兴国州、武昌县、大冶县三邑各有民人起而响应。是年三月初三夜间,义军在地方武装三四十人的策应下,自县城北门入城,烧毁民房数十家,次日退走。

三月初七、初八,地方义军百余人再次集结,从黄土潭入城,打开监狱,纵囚烧掠,杀死民人数十。

当时大冶知县是倪应颐,他手中无兵,见事势危急,急遣人赴兴国州请兵剿贼。参将温某带兵驰援,行至小箕铺,勒兵观望,不肯继进。倪应颐无奈,发愤领手下捕快拒贼,临敌尚未交锋,敌方倚仗人多势众,鼓噪呐喊,先声夺人。倪应颐的坐骑受惊,脱缰而逃,他竟堕马而死,手下诸人,一时作鸟兽散。

义军趁机劫掠,城守蔡绍阳率乡勇迎击,义军逃往东方山等处。带勇委员彭某搜山毁庙,与蔡绍阳联手捕获三十余人,斩于市,其头目曹永沚逃往太平军中。蔡绍阳是麻城县人,咸丰、同治间任大冶守城武官,因捍御有功,后来升任蕲州城守。

回头再说倪应颐。倪应颐号梅羹,云南昆明人,进士出身,咸丰八年(1858)任大冶知县。他宅心仁厚,清廉律己,工书善画,颇得省、府上司赏识。通音律,擅诗词,作有《冶邑携家行》十首。

倪应颐在任期间,爱惜民力,无为而治,颇受士民爱戴。突遇悍匪,临阵殒身,百姓为之痛惜。倪应颐当初是带着家眷一起赴任的,他死后,贫不能归葬。乱平后,县人为其举行公祭,将他葬在县城北关外旌阳山,每当祭期,县城内外之人,往往自发前往祭奠。

倪应颐的妻子儿女迁回了原籍,但每年都会安排家人来大冶上坟祭奠,因倪应颐遗爱在民,大冶之名流缙绅感念其恩德,往往出面接待,这其中,袁伟就是最热心的一个。

倪应颐的儿子英年早逝,后来就通常是儿媳带着孩子到大冶祭祖。倪应颐的孙子倪惟俊,立志勤学,少有才名。倪惟俊的母亲见袁伟为人慷慨仗义,且待人至诚,便将女儿许配给他。谁料女儿不久病逝,袁伟却并不因此疏远倪家,两家仍如亲戚一样频繁走动。这让倪家非常感动。

倪惟俊成年后考取进士,任吏部主政。光绪三十四年(1908),倪惟俊再来大冶祭墓。这一次,他在袁伟家住了一个多月,与袁伟切磋诗文,联床夜话,更觉投缘。

司铎蒲阳,明健有为

回头再说袁伟。他自幼不喜玩乐,唯嗜读书。修习制艺,熔经铸史,步趋先正,对唐宋诸家文字,悉心琢磨,尤精声韵之学。24岁成秀才,30岁试经古文词,列超等,得食廪饩。不久就以明经上选授以教职,不料因父亲袁凤池染病,未能赴任。

袁伟事母徐氏至孝,对家人亲戚谦恭礼让,凡公益事业,极力赞助。39岁那年,被荐为应城训导。莅任之日,即召集县学诸生,勉励诸人先本行后文艺,先事君后事亲,先治身后治人。他训导有方,教学得法,颇得士子推重。应城古称蒲阳,袁伟有《蒲阳纪事》诗云:

自捧蒲阳檄,西斋坐此身。

看书销眼力,饮酒耗心神。

官小原同隐,年强只率真。

殷勤惟课士,文教一番新。

应城时属德安府(治所在安陆),过去,各地士子赴德安应试,入场时不守秩序,争先恐后,每至伤人。知府徐某为此忧虑。袁伟为他出主意:每名考生不都有一个保人吗?让他们各自监督所保考生,违者治罪。结果当年的考试秩序相当好,徐知府大喜,称袁伟“整顿士习、明健有为”。岁科两试,考生照例须向县学教官送礼,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袁伟不敢破例,但他拒收贫家子弟的礼物。应城知县高湘铃请袁伟校阅一千多份试卷,并评定等级,审看了他的评定情况,认为高下得宜,全不须改易,因此赞其“学邃才雄、士林模楷”。袁伟有诗纪其事:

莅任逾三载,斯文骨肉同。

联诗真意洽,校艺本心公。

学浅何云遂,才疏谬许雄。

更多惶愧者,模楷士林中。

光绪二十三年(1897)),袁伟请假回乡探亲,重阳节那天,大冶知县张湘谷邀约他和另两个文士赴青龙阁饮酒谈诗。归后,张湘谷作七绝八首纪其事,袁伟依韵奉和。试录张诗二首云:

浮屠高耸入空苍,一片湖光正渺茫。

试向楼台山外望,绿杨堤在水中央。

丹青同向昼图探,绝尽尘喧万象涵。

今日坐中无俗客,一航载得我师三。

袁伟和诗云:

湖心一塔入青苍,四面云山合混茫。

红日正辉珠贝阙,小瀛洲在水中央。

幸陪末席共寻探,小艇优游万顷涵。

漫羡兰亭人廿四,居然重九胜重三。

袁伟在应城任教四年后,母亲去世,哀痛未已,妻子方氏也殁于任所。他暂别诸生,回乡守制。临别诸生赠牌一面,上书十六字:“情倾北海,业请西河;化沾杏雨,教泽蒲阳。”北海代指苏武,西河代指子夏,这个评价实在够高。袁伟以诗相答:

蒲阳摄篆四经年,腹笥空空愧铎宣。

同学商量神不倦,论文评点意无偏。

西河业请蒙虚奖,北海情倾荷谬传。

但愿诸生齐努力,步趋先圣与先贤。

代理教谕,深得士心

袁伟守丧期满后,受命赴罗田代理县学教谕。

罗田在清咸同年间科名颇盛,周锡恩、王葆心即其中特出者。袁伟司铎罗田之际,正值清末,旧学式微,新学初兴。他按老规矩每月考校生员,偶尔讲论新学。闲暇则与诸生游赏山水,互相唱和,师弟之间,相处融洽。

浠水人蔡彭年曾代理安陆府训导,其时隐居乡里,风闻袁伟甚得士子之心,便赴罗田拜访。蔡有诗记其事云:

朝离浠水夕罗田,为访袁安兴勃然。

谱订金兰情最笃,职司木铎化同宣。

幸逢知己谈惊座,新进无人荒讲筵。

沣宫莫讶识时后,教官改辙作教员。

“新进无人荒讲筵”“教官改辙作教员”,说的是因停科举、兴新学,儒学已无士子,讲席荒废,教官则改作教员,当然其中一部分会因此失业。此诗似含怨愤,其实也可以理解,千年未有之变局自然会对身处其中的人们造成各种影响,喜也罢,忧也罢,都必须面对。

好景不长,袁伟才当了八个月教谕,接任之人就到了。临行,罗田士绅设宴饯行,一连多日,每席必有诗词相赠。流连数日,终当分别。临行,袁伟赋诗一首:

昔莅蒲阳今义阳,文广席冷胜当年。

改名奉祀供官职,无事消闲愧俸钱。

淡墨磨酬诗债了,奇书读少睡魔缠。

忽闻一曲骊驹唱,恰是黄杨厄闰天。

吟毕,他束装携眷,乘船沿义水河顺流而下,一路欣赏两岸风光,载之笔墨,悠哉游哉,全不以去留为意。在船上,他抚今追昔,油然而生感慨,于是又成诗一首:

独坐空斋苜蓿肥,今朝话别倍依依。

科名窃慕咸同盛,地势毗连皖豫巍。

乘兴看山嫌未尽,多情流水好随归。

行装仍是来时物,吟草微添压笥衣。

他的这两首诗传到罗田,师友们很快有了和诗,学生陈修出手最快,其诗云:

德业渊深拟巨川,铎司义水倏经年。

明伦事业千秋鉴,寿世文章万选钱。

新学倡兴心倍切,好诗得句兴多缠。

才疏难立程门雪,惆怅春风化雨天。

春风泮水藻芹肥,弹指分襟暂可依。

伊洛渊源传历历,斗山才望表巍巍。

时危大厦需才急,春早高轩揽辔归。

鹓鹭满廷鸿满野,莫教荷芰换朝衣。

弟子李鸿斌继之有作云:

客岁荣旌到义川,春风坐久不知年。

头衔晋一称修职,腹笥盈千当俸钱。

珍重自尝书味足,攒营人愧利名缠。

离亭别后遥相忆,谁继程门立雪天。

桃花正值鳜鱼肥,忽唱骊歌失所依。

宦冷颇云文教洽,熏高莫让武功巍。

纵然夜雨途中滑,不碍东风陌上归。

只有多情飞柳絮,相随遥送点人衣。

袁伟回到大冶后,读书逸游,烟霞自适。新任大冶知县何石闻其令名,便登门拜访,凡邑中公益,倚以为重。适遇饥荒,斗米千钱,民多菜色。何石与袁伟商议,袁建议开大有仓,减价售粮,救民于濒死之际,然后以其款贩运蚕豆杂粮,以应不时之需,居民赖以全活者不在少数。

宣统二年(1910),清廷决定原订于宣统八年立宪期限,缩改于宣统五年,开设议院,投票选举议员,地方依法实行,袁伟被举为议员。清民鼎革,一切更新。道士洑救生红船,清季一直由藩库给银以作薪资。民国初兴,财政支绌,政府不再拨款维持,经费失去着落,有些人主张废弃红船。袁伟商之同事,另行筹措专款,终使红船不撤而江险无虞。

袁伟有两个儿子,一名袁基,一名袁培,均喜读书,并有所成。

(原载《大冶文化简史》)

更多原创,敬请阅读



掌故

大冶有个燕窝袁

楚尾拾遗:黄石的城

大冶往事:三代逐科名,一门双进士

老铁山,有一块山水宝地

鲜为人知:“大冶千年第一贤”万止斋

东方山下一片陆:千年唐户的五大秘密

大冶胡氏:读书大族,科举名家
鯚鱼地往事:“大冶第一人家”的兴衰
话说“大冶八景”|掌故
北宋副宰相冯京墓惊现阳新|鲜为人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