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全册教学设计(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2022-08-28 | 阅:  转:  |  分享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出混合算式的过程,理解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出混合算式的过程,理解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初步学会借助直观图等方式,分析、表示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列式或者综合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提高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3.体会“先乘除后加减”的合理性以及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进行简单的整数混合运算(两步),激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积累、提高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三、课时安排

小熊购物(1)

小熊购物(2)

买文具(1)

买文具(2)

过河(1)

过河(2)

练习课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课题

小熊购物(1)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

2.会运用“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正确的进行计算。

3.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混合运算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

课件、食物面包、饼干、饮料的图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出示“小熊购物”课件情境。

谈话引入:小熊壮壮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探究新知

小熊壮壮拿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怎样列算式?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展示。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理解应用。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作为答辩人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接受其他同学提问。

(1)每一个算式分别解决什么问题?

(2)混合运算的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

(1)你知道这个算式解决什么问题吗?

7×3+5

7+6×2

(2)讨论:在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如果给你20元钱,你准备买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家解决。

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教材P3练一练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课堂知识。



四、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1)

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课题

小熊购物(2)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会运用“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正确的进行计算。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

2.会运用“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正确的进行计算。

3.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混合运算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

课件、食物面包、饼干、饮料的图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出示“小熊购物”课件。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帮小熊胖胖解决了购物问题,这节课我们来帮小熊壮壮解决一下购物问题!

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壮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快帮算算吧!(小组同学交流)

(1)怎样列算式?

(2)每个算式分别求的什么问题?

(3)如果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就可以列一个综合算式20-3×4。

2.小组讨论:这两个算式有乘法又有减法,先算什么?为什么?

(1)选择算式试算。

(2)探究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引导学生讲一讲思考过程,为什么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结合情境说清楚。

再次体验运算的顺序

在会书写一个算式的基础上,选择另一个算式算一算。

提问:6+3在情境图中表示什么意思?

通过与情境图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比较,发现运算顺序的道理。



(4)交流书写体会

(5)离开具体情境,掌握混合运算的一般方法。

(6)总结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P4练习题。

引导学生先读懂每道题的题意,再列式计算,可以画图帮助理解。

根据运算顺序直接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2)

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课题

买文具(2)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

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进一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除加、除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出示课件,观察情境图。

1.提问:“原价每本3元”、“现价每本5元”和“现价5本10元”表示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解决问题一:

1.提出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钱?)后,要求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

讨论交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怎样列算式?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一:在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表示的意思,再引导他们说一说怎样用算式表示;

还可以怎样列式?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二:让学生对应图示,说说每部分表示的实际含义。

方法三:结合情境说说思考的过程,以及每部分的实际含义。



怎样书写呢?

有除法又有减法,先算什么?为什么?



解决问题二:

出示: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知道哪些信息,需要先求什么

独立解决

集体交流

重点讨论:为什么先算10÷5,为什么3-要写在10÷5前面?

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什么?

集体计算3-10÷5。

讨论总结

哪种做法对?让学生说一说,选择合适的方法判断算式的正误。

适时追问: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

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你有没有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买文具(1)

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课题

买文具(2)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

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除加、除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出示课件,观察情境图。

提问:“原价每支5元”、“现价4支12元”表示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解决问题一:

提出问题(淘气买的钢笔比现在文具店里的钢笔每支贵多少元?)后,引导学生理解,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从情境中选择哪些信息可以解决问题。

2.要求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

3.讨论交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怎样列算式?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4.怎样书写呢?

有除法又有减法,先算什么?为什么?



解决问题二:

结合上面的情境说一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算一算。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法算是在情境图中表示什么,12表示什么,然后完整的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即“买3支钢笔和4支自动铅笔,一共花了多少元?”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习3题、第4题。

板书设计



买文具(2)

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课题

过河(1)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小括号纸板、计算评比星。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二年三班的小朋友到公园游玩,他们要租船到河的对岸去,他们遇到了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呢?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提出问题。

探究新知

1.问题: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

2.解决问题:独立列算式。

想要先求出男女生总人数是多少,再计算需要几只船。

全班汇报。

这样列算式你是怎么想的?



要想先算加法,就需要请小括号来帮忙:(29+25)÷9才能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



在混合运算的算式中,一般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小括号的话,就先算括号里的。

提出问题: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你会做吗?

引导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思考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实际含义。

小组讨论: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有25个苹果,吃了4个后,剩下的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平均每盘放几个?



2.超市的苹果和橘子都卖2元钱1斤,妈妈买了3斤苹果,4斤橘子,共花了多少元?

3.算一算(小组比赛)

(24+25)÷7

(30-16)÷2

(100-75)÷5

(90-87)×9



板书设计

过河(1)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课题

过河(2)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小括号纸板、计算评比星。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限乘”是什么意思?

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一共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结合情境讨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所表达的含义及其运算顺序。

看一看,说一说,用(70-46)÷8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书后练习

练习时引导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

过河(2)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教材分析

本单元经历观察、想象、验证的过程,逐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一个物体最多看到3个面,并能根据具体的事物、照片、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经历观察、想象、验证的过程,逐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一个物体最多看到3个面,并能根据具体的事物、照片、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在观察、想象、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及空间想象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与他人合作观察交流的活动中,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体验观察和想象的乐趣,积极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观察和想象的乐趣。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看一看(一)

第二课时看一看(二)

练习课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课题

看一看(一)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在实物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在实物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实物、学生从家中带的小动物玩具等。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出示主题情境图,说一说图中小朋友们都在做什么?

他们分别站在什么位置?从哪个角度观察长方体纸箱的?

探究新知

观察情境图,独立想象判断。

(1)出示问题中的三幅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连一连。

(2)完成后组织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组织集体交流:这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你是如何判断的?引导学生说清楚在哪个位置能看到几个面。

教师要适时的找学力有困难的学生观察实际物体,进而排除难点。

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分析提问的意思,“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是什么意思?

先引导学生不看,想一想:站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面有什么不同?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看一看,观察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先观察纸箱验证自己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再让小组内同学模拟主题图中的情境,站在与图中相符的位置轮流观察,互相说一说自己看到了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说一说,讨论:为什么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巩固练习

出示观察小熊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四名同学都是站在什么位置观察小熊的?

出示问题下面的四幅图,让学生尝试独立判断分别是谁看到的。也可以借助实物观察。

集体交流。

活动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

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课题

看一看(二)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教学难点

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观察用实物。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观察一个物体时,站在不同位置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找同学到前面演示,其他同学说一说她看到的是物体的哪个面?

探究新知

情境一,出示情境图。

下面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引导学生说说这三个小朋友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观察桌子上的牙膏盒和茶杯的,他们看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观察奇思和淘气的相对位置,以及他们两个看到物体的位置关系。

讨论淘气和奇思看到的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的对吗?

先说说笑笑看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

再讨论笑笑能否看到牙膏盒。

小组合作模拟观察。



情景二:淘气从窗外看到的情景会是下面哪幅图?

引导学生看清笑笑在桌子的哪一边?

出示四幅画面,从中选择哪幅图是从窗外看到的。

组织学生集体交流选择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

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同伴说一说。

2.同伴合作,模拟练习题中的情景,做一做,说一说你看到的物体是什么。

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解决吗?

板书设计



看一看(二)

当前面物体比后面宽、高的时候,后面的物体会被挡住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三单元加与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会借助简单的直观图等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连加和连减法的意义,感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

会借助简单的直观图等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勇于表达、反思质疑、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倾听、勇于表达、反思质疑、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捐书活动

第二课时运白菜

第三课时节余多少钱

第四课时里程表(一)

第五课时里程表(二)

练习课

第三单元加与减

课题

捐书活动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捐书活动”的情境,经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连加法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加法。

2.能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发展估算意识,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结合“捐书活动”的情境,经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连加法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加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学习卡片和答案。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集体指导

1.创设“捐书活动”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以图表形式呈现两个年级捐书的情况:

三年级捐书情况

班级 数量/本 三(1)班 118 三(2)班 104 三(3)班 95









四年级捐书情况

班级 数量/本 四(1)班 103 四(2)班 109 四(3)班 98











2.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请大家试着估一估,哪个年级捐的多?

·说说你估算的方法。

二、小组和个别学习

1.独立完成学习卡片。

2.小组交流并汇报。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连加法该如何计算?

(2)尝试着独立完成学习卡片,可以写出多种方法。

(3)小组交流,组员要轮流介绍方法,各自发表意见,最后挑选出一种简洁并易于理解的方法,准备全班交流。

建议时间:8分钟;教师巡视,对遇到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

3.小结: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三、个别学习

1.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2.引导检测卡有错误的同学改错,全部正确及改完错误的同学继续做发展卡。

3.做完发展卡,提醒学生到答案区对答案,引导发展卡有错的同学改错,理解有困难的题可以在组内交流也可以求助老师。





板书设计



捐书活动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三单元加与减

课题

运白菜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进一步结合加减混合运算的现实背景,积累从多角度分析数量关系的活动经验,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两步)及其验算。

2.进一步结合加减混合运算的现实背景,积累从多角度分析数量关系的活动经验,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交流不同算法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计算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精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结合“运白菜”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两步)及其验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精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学习卡片和答案。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集体指导

出示书中“运白菜”的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小组和个别学习

1.估算

解决问题:还剩多少棵白菜?

提问:你能试着先估计还剩多少棵白菜吗?

说一说自己估算的过程与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

出示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1.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连减法该如何计算?

2.尝试着独立完成学习卡片,可以写出多种方法。

3.小组交流,组员要轮流介绍方法,各自发表意见,最后挑选出一种简洁并易于理解的方法,准备全班交流。

建议时间:8分钟

4.小组交流并汇报

5.小结: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6.算一算、再进行验算。

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1000-372-210

集体交流。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1.完成检测卡,到教师处进行批阅。(合格的同学进入到练习卡片的学习,没合格的同学需要改正错误后才可以进入到练习卡片的学习。)

2.练习卡片完成后到相应的答案区对答案,改正错误时,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同学讨论或请老师帮助。

3.完成练习卡后进入发展学习。



板书设计



运白菜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三单元加与减

课题

节余多少钱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理解数量关系的直观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会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理解数量关系的直观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过程与方法

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学习卡片和答案。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集体指导

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和个别学习

出示问题1“亮亮和奶奶8月份花了745元,8月份节余了多少元?”

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组织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算式中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还有其他不同的解决方法吗?说一说。

·算式中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还有其他不同的解决方法吗?说一说。

·出示问题2“九月份节余260元,十月份节余的钱比九月份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提问:求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

哪个信息已经知道?不知道的信息是什么?通过哪两个信息能求出来?

·独立解决,可以画一画,做一做。

·集体交流,全班汇报。

·260为什么用了两次?

·试一试:平均每个月节余225元,估一估几个月节约的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

·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

·组织集体交流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1.出示学习指南,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卡。

教师巡视,对遇到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

2.引导检测卡有错误的同学改错,全部正确及改完错误的同学继续做发展卡。

3.做完发展卡,提醒学生到答案区对答案,引导发展卡有错的同学改错,理解有困难的题可以在组内交也可以求助老师。



板书设计



节余多少钱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三单元加与减

课题

里程表(一)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火车里程表”,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结合“火车里程表”,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学习卡片和答案。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集体指导

二、小组和个别学习

1.出示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

找出表格中的每个数据在路线图上分别是哪一段?并指一指。



2.出示问题: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

·有没有其他的表示方法?

·有什么异同?

·集体试着画一画。

·你能试着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集体交流汇报

3.解决: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

·结合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在图上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

·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

·“直观图和线段图”是如何帮助你解决问题的?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1.练一练:25页第1题。



2.25页2题。



3.25页3题。





板书设计



里程表(一)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三单元加与减

课题

里程表(二)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学习卡片和答案。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集体指导

二、小组和个别学习

1.回顾交流:我们昨天是怎样学习“火车里程表”这节课的?

2.怎样利用线段图来理解题意的?

3.出示问题情境和汽车里程表。独立读题,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4.淘气根据题意画了一个图,你能看懂吗?

图中的35千米是什么意思?

星期一的160千米包括哪两个数据?

在图中星期一表示的是哪部分?实际上行驶多少千米?

尝试画一画直观图或线段图。

怎样计算每天行驶的路程呢?

5.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比较出来?

集体交流汇报

6.通过学习“里程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思考?

还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1.练一练:27页1题。



2.27页2题。



3.27页4题。



板书设计



里程表(二)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四单元乘与除

教材分析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通过尝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通过尝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小树有多少棵

第二课时需要多少钱

第三课时丰收了

第四课时植树

练习课



第四单元乘与除

课题

小树有多少棵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通过课前表内乘法的复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表内乘法的复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与同伴交流,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倾听与质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能够积极地参与数学的研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学具模型、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集体学习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学校想在教学楼周围种一些树来绿化校园,给同学们创设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学校购买了一些树苗,请看主题图。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究思索。

学习任务:3捆一共多少棵?

1.独立学习(建议2分钟)

(1)运用刚刚学习“问题一”的收获,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二,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2)记录计算过程,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2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卡上的问题。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1)①运用前面学习的表内乘法知识,尝试独立探索计算“20×3”的结果。

②记录计算过程,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3分钟)

①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②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卡上的问题。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的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同的口算方法。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究思索。

学习任务: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多少棵?



板书设计



问题一:3捆一共多少棵?

问题二: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多少棵?

20×3=60(棵)500×3=1500(棵)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四单元乘与除

课题

需要多少钱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尝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合作;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在与同伴交流,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倾听与质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集体学习

星期天,甜甜、淘淘和明明一起来到海边,仔细观察图,他们在做什么呢?你能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究思索。

学习任务: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独立学习(建议3分钟)

(1)运用前面学习的乘法知识,独立探索用不同方法计算“12×3”的结果。

(2)记录计算的过程,准备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3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习卡上的问题。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究思索。

二、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学习任务: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一个小皮艇多少元?

1.独立学习(建议2分钟)

(1)运用刚刚学习“问题一”的收获,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二,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2)记录计算过程,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2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卡上的问题。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板书设计

问题一: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2×3=36(元)

问题二: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一个小皮艇多少元?

18×4=72(元)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四单元乘与除

课题

丰收了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表内除法的复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与同伴交流,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倾听与质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能够积极地参与数学的研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学具模型、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集体学习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独立探索

“60÷2”的口算方法。

仔细观察主题图,你能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究思索。

1.独立学习(建议3分钟)

(1)运用前面学习的除法知识,在课堂练习本上尝试独立探索

计算“60÷2”的结果。

(2)记录计算的过程,准备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3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习卡上的问题。

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的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同的口算方法。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究思索

学习任务

1.独立学习(建议3分钟)

(1)运用刚刚学到的除法计算方法,在数学书P34,独立解决山羊伯伯的问题。

(2)记录计算的过程,准备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建议3分钟)

板书设计

问题: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多少根胡萝卜?

60÷2=30(根)

山羊伯伯要把这些白菜运回家,需要运多少次?

160÷8=20(次)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四单元乘与除

课题

植树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尝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合作;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在与同伴交流,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倾听与质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集体学习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仔细观察主题图,他们在做什么呢?你能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探索

“36÷3”的计算方法。

1.独立学习(建议3分钟)

(1)运用前面学习的除法知识,独立探索用不同方法计算“36÷3”的结果。

(2)记录计算的过程,准备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3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习卡上的问题。

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组织交流

口算“36÷3”的方法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

独立探索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究思索。

1.独立学习(建议2分钟)

(1)运用刚刚学习“任务一”的收获,尝试独立解决“任务二”,列出算式并尝试用多种方法计算结果。

(2)记录计算过程,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2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卡上的问题。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板书设计

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

36÷3=12(棵)

三(1)班共有48人参加植树,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48÷4=12(组)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五单元周长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将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

第二课时多边形周长

第三课时长方形周长

练习课

第五单元周长

课题

什么是周长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树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请大家欣赏老师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树叶图片,欣赏一下。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色笔沿着树叶的边一笔描出它的轮廓。

学习任务:

(1)独立学习,自己选择喜欢的图形沿着边画一圈。说出从哪里开始画,在哪里结束的。

(2)小组学习,小组内轮流说说你画的图形的周长。

(3)用笔画出树叶的边,汇报,指出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4)自己选择你喜欢的图形,用一笔描出来它的周长。

2、解决问题

(1)学习新知。找出身边的自己喜欢的图形,量一下它的周长。

(2)量生活中的物体的周长。

如:腰围、裤子长度等

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所以想要请同学们参加下面的闯关比赛。

让学生找出情境图中的每段的距离,然后求出周长是多少米。

找一找,摸一摸。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3、能够自己测量周围物体的周长。

4、根据情境图,探索求平面图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诊断学习结果

闯关比赛。书中P46练一练。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五单元周长

课题

多边形周长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结合具体情境,探究并掌握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且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多边形的周长,根据周长的意义,应用数的运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图形的周长问题。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探究并掌握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3、能根据周长的意义,应用数的运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图形的周长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探究并掌握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且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多边形的周长,根据周长的意义,应用数的运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图形的周长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简便方法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应用数的运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图形的周长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师:我们大家是不是休息的时候都会去公园散步呢?那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图片,你能尝试自己算出图中小公园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试一试”第1题)

二、探究新知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师:现在谁想起来说一下他自己的解答方法呢?

生1:计算小公园的周长,实质就是计算这条环绕小公园的小路的长度和。我们可以依次把这些小路的长度相加240+410+200+190+560=1600(米)。

生2:我们也可以把小路的长度两两相加凑成整百数,然后继续算,190+410=600(米),560+240=800(米),600+800+200=1600(米)。

师:你能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试一试”第2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从图上观察得知,三角形的每条边长都是120米,也就是3个120米,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我们可以列乘法算式120×3;也可以用加法计算,依次把每条边的长度相加,即120+120+120=360(米)。

?四边形的周长就是把图中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即86+90+124+110=410(米)。也可以根据对边相加能凑成整十、整百数,先计算对边相加的和,然后继续相加,即86+124=210(米),110+90=200(米),210+200=410(米)。

?图中五边形的周长就是把每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75+75+75+75+100=400(米);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出算式75×4+100=400(米)。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47的习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进一步巩固课堂内容。

板书设计



多边形周长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五单元周长

课题

长方形周长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还知道了多边形的周长就是把围成多边形的各边长度加在一起。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看课本第48页图一,量一量,算出图中长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进行测量并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把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5+3+5+3=16(厘米)。

?因为长方形有2个长、2个宽,所以可以分别计算2个长的和,即5×2=10(厘米),2个宽的和,即3×2=6(厘米),再相加,即10+6=16(厘米),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为5×2+3×2=16(厘米)。

?先算一个长与一个宽的和,再乘2,即(5+3)×2=16(厘米)。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即可,不强求算法的统一。

师:你能算出下面正方形的周长吗?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图二)

学生可能会说:

?把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相加,即3+3+3+3=12(厘米)。

?也可以像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那样列式,即(3+3)×2=12(厘米)。

?依据正方形的特征:4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正方形的周长也就是4个3厘米,所以可以写成3×4=12(厘米)。

对于以上方法都给予肯定,表扬解答正确的学生。

师: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跟小组的同学先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总结归纳。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根据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把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把围成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2)结合图形的特征: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长度相等,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特征是四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淘气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最下面例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长边靠墙,那么此时需要的围栏长度是两个宽边(4米)和一个长边(6米),即4+4+6=14(米),需要14米的围栏;另一种情况是宽边靠墙,那么此时需要的围栏长度是两个长边(6米)和一个宽边(4米),即4+6+6=16(米),需要16米的围栏。

对于能算出一种情况的学生,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不强求算法的统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根据周长的含义,把每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也可以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计算。

生2: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



长方形周长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六单元乘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探索“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连乘的运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去游乐园”“乘火车”“0×5=?”“买矿泉水”等几个情境活动之中。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和百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今后继续学习乘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在乘火车等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4.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蚂蚁做操

第二课时去游乐园

第三课时乘火车

第四课时去奶奶家

第五课时0×5=?

第六课时买矿泉水

练习课



第六单元乘法

课题

蚂蚁做操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点子图。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蚂蚁做操的情境吗?仔细看一看,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情境图)

生:图中有4排小蚂蚁在做操,每排有12只小蚂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向同伴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并交流计算过程,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是怎么圈的?结合圈的结果,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每排12只,共有4排,用连加法计算12+12+12+12=48(只)。

?把小蚂蚁从中间平均分成两份,先算6×4=24(只),再算24+24=48(只)或24×2=48(只)。

?分成两部分计算,先算10×4=40(只),再算2×4=8(只),最后算40+8=48(只)。

?把12只小蚂蚁平均分成6份,先算4×2=8(只),再算8×6=48(只)。

师:你能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12×4吗?

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交流各自的算法,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及书写格式。体会乘法竖式与点子图、列表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8、40、48的含义。

第一步,4乘2结果是8个点,所以8写在个位上;

第二步,4个十是40个点,写的时候相同数位对齐;

第三步,再把8和40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得48。

?学习乘法竖式规范的简写形式。

8写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4写在十位上,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这样书写更简便易懂。

师:请你试着算一算213×3。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各种算法,重点说一说竖式计算每一步的含义。

【设计意图: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和计算道理,尤其是理解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实际含义。】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自由交流。

师: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待我们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就请同学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乘法问题吧!





板书设计



蚂蚁做操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六单元乘法

课题

去游乐园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知乘法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在游乐园都玩过哪些项目?都喜欢玩什么?今天,淘气和笑笑也来到了游乐园。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从售票处了解到太空船每人需要12元,电动火车每人6元。

?淘气算出了2人坐太空船需要24元。

?笑笑想知道3人、4人、5人坐太空船,分别需要多少元钱?

……

师:淘气是这样算的,他做得对吗?(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淘气的算法)

生:前两个都对了,第三个好像是涉及进位,应该是不对的。

师: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问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场景引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5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自己试着计算一下,然后与同伴交流计算过程。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生1:已知坐太空船每人12元,5人需要的钱数就是计算12的5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在计算12×5时,可以先计算个位上的数字2与5相乘,得数是10;再算十位上的数字1,也就是表示1个十与数字5相乘,结果是50;最后计算50+10=60。可以用列表、算式或竖式表示出计算过程:

50+10=6010×5=502×5=1050+10=60

生2:可以写成比较简单的竖式计算。当计算12个位上的数字2与一位数5相乘时,满10向前一位进1,所以积的个位上写0;12十位上的数字1与一位数5相乘时,还要加上进位来的1,所以积的十位上是6。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师:13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元?自己尝试用竖式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汇报,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鼓励和表扬。

师:14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元?15人呢?16人呢?自己算一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派代表交流汇报,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表扬。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实现算法的优化。】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有什么收获?评价一下自己今天的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去游乐园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六单元乘法

课题

乘火车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十一假期刚过,你们过得愉快吗?都到哪里去玩了?是怎么去的呢?老师假期也去了很多地方,不过老师是乘火车去的。乘火车的时候呢,老师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利用十一黄金周的情境,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请看照片,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情境图)

生1:这列火车有5节卧铺车厢和7节硬座车厢。

生2:卧铺车厢每节乘72人,硬座车厢每节乘118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探究解决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说:

?5节卧铺车厢一共可乘多少人?

师:该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由图可知“卧铺车厢每节乘72人”,求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就是求72的5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72×5。

师:该怎样计算呢?

生1:可以列表或进行口算,70×5=350,2×5=10,350+10=360。

生2:也可以列竖式进行笔算,用一位数5去乘72个位上的2得10,要向十位进1,在积的个位上写0;然后用一位数5去乘72十位上的7得35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是36个十,向百位进3,十位上写6,这样百位上就是3,所以72×5=360(人)。

?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师:你能自己试着解答这个问题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和解答过程跟大家说说,好吗?

生1:由图可知“硬座车厢每节乘118人”,求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就是求118的7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18×7,可以进行口算,100×7=700,10×7=70,8×7=56,700+70+56=826(人)。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这列火车一共能乘多少人?

师:试试自己解答吧!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给大家说一说?

生:前面的问题解答中,我们已经知道5节卧铺车厢可乘360人,7节硬座车厢可乘826人,所以这列火车一共可以乘360+826=1186(人)。

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由出游引入乘车的思考,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形式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的意识。】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怎样才能避免连续进位时出现的错误呢?谁能给大家一个温馨提示呢?

(学生说出连续进位乘法的注意事项:①进位的数要和相应数位对齐。②进位的数要写的小一点。③记着加上进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归纳中获得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把知识进行课外延伸,也增强了课外学习数学的欲望。】





板书设计



乘火车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六单元乘法

课题

去奶奶家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且能根据题意画简单的草图,逐步掌握画图分析题意的技能。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题意画简单的草图,逐步掌握画图分析题意的技能。

3.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且能根据题意画简单的草图,逐步掌握画图分析题意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题意画简单的草图,逐步掌握画图分析题意的技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听听这首歌曲,知道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吗?(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学生听歌曲,回答歌曲名字,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就告诉学生。

师:是啊,作为晚辈要“常回家看看”,即使做一点儿小事也是对父母、对老人最大的孝顺。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不,淘气就要跟父母一起回家看奶奶了。

【设计意图:由美妙的歌曲引入新课,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教学,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情境图)

生1:淘气去奶奶家是从家里出发的,需要先乘4时的火车,在新站换车,再乘2时的汽车才能到达奶奶家。

生2:看图更形象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淘气家距离新站比较远,奶奶家距离新站比较近。

师:下面是3位同学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的题目的意思,你能看懂吗?在小组里与同伴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图)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尽管这三幅图采用了不同的表示方法,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有相同之处:都是淘气从家出发去奶奶家,中途都经过新站;开始乘4时火车,所行路程比较长;后来在新站换乘汽车行2时,所行路程比较短。

?第一幅图:表示的意思较简单,是说淘气从家去奶奶家,行过大部分路程之后,中途在新站换乘车辆,继续前行一小段路程就到达奶奶家。

?第二幅图:相对于第一幅图来说表示的意思要完整一些,是说淘气从家去奶奶家,先乘火车行4时,在新站换乘汽车,再行2时到达奶奶家。

?第三幅图:表示的意思最完整,是说淘气从家去奶奶家,开始乘火车每时行115千米,行了4时;后来在新站换乘汽车,每时行45千米,行了2时到达奶奶家。

师:根据画出的图,你能知道淘气9:00乘火车出发,2时后火车约行驶到什么位置吗?在图中标出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们已经知道淘气乘火车4时到达新站,所以图中从淘气家到新站表示的是乘火车4时所行的路程,现在要标出乘火车2时后的位置,因为2时就是4时的一半,所行路程也应该是4时所行路程的一半,所以应该标在从淘气家到新站正中间的位置(如图所示)。

师:你能算出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有多少千米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好吗?

生:淘气家到奶奶家的距离可以看作两段,一段是从淘气家到新站,一段是从新站到奶奶家,这两段路程的和就是淘气家到奶奶家的路程。从淘气家到新站乘火车每时行115千米,行4时,就是4个115千米,用乘法计算115×4=460(千米);从新站到奶奶家乘汽车每时行45千米,行2时,就是2个45千米,用乘法计算45×2=90(千米),所以总的路程就是460+90=550(千米)。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看图,体会画图能帮助我们分析题意,领悟图形的直观形象性,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



去奶奶家

115×4+45×2

=460+90

=550(千米)

答: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550千米。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六单元乘法

课题

0×5=?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并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题能力。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审题要认真、计算要正确、检查要仔细、书写要工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并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审题要认真、计算要正确、检查要仔细、书写要工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特殊的数0参与的计算,有信心学好吗?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探究规律。

师:0×5=?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首先要明白0×5表示5个0是多少,因为0表示一个也没有,所以不管是多少个0相加,结果都是0。

生2:还可以根据规律思考。

3×5=152×5=101×5=5

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依次减少1,积就相应地依次减少5,所以0×5=0。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0乘任何数都得0。

2.一个乘数的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道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240×2。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算法。

?我们可以用竖式进行笔算,用一位数2去乘三位数240每一位上的数字,从个位乘起:2×0还得0,积的个位上写0;2×4得8,积的十位上写8;2×2得4,积的百位上写4,得到480,如下所示:

?我们在列竖式时,还可以把2与240十位上的4对齐,24×2=48,然后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写在积的个位上,得到480,如下所示:

师:你觉得哪种算法更好?为什么?

生:第二种算法更简便,只要别忘记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的0就好。

师: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计算130×5吗?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订正:

3.一个乘数的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师:你能尝试自己计算203×3和208×7的结果吗?

学生自己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用3去乘203每一位上的数字,从个位算起,3×3=9,在积的个位上写9;3×0=0,在积的十位上写0;3×2=6,在积的百位上写6,结果就是609,如下所示:

?用7去乘208每一位上的数字,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相乘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数。

4.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师:自己完成下面的计算,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最下面的题)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经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已经知道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对于与0有关的加法计算,我们可以结合0的意义进行思考:0表示一个也没有,那么任何数与0相加,实际是什么也没加,所以任何数与0相加,结果还是原来的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掌握与0有关的乘法的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总结交流。



板书设计



0×5=?

0乘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原来的数。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六单元乘法

课题

买矿泉水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计算能力、检查习惯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计算能力、检查习惯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秋季运动会即将拉开序幕,同学们为了取得优异成绩,正积极准备着。为了咱们班的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能赛出风格、赛出成绩,在运动会上,张老师给运动员们准备了2箱矿泉水。请同学们帮张老师算一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情境图)

【设计意图:从校园生活入手,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中。】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矿泉水是每箱24瓶,每瓶3元,张老师要买2箱矿泉水。

师:由这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张老师买矿泉水共花多少元?

师:是啊,张老师共花多少元呢?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呢?

生1:已知每瓶矿泉水3元,每箱24瓶,就可以先计算24瓶矿泉水的价钱,也就是1箱矿泉水的价钱24×3=72(元);再计算2箱的价钱,就是2个72元,算式是72×2=144(元)。综合算式是24×3×2=144(元)。

生2:已知每箱24瓶矿泉水,张老师要买2箱,可以先计算2箱有多少瓶,即24×2=48(瓶);再根据每瓶矿泉水3元,就可以计算出48瓶也就是2箱的价钱是48×3=144(元)。列成综合算式就是24×2×3=144(元)。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真棒。用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张老师算出了需要准备的钱数,这么多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说一说。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仔细观察下面的图,跟小组同学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再尝试自己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最下面的情境图)

学生进行看图说题意活动后,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各自的想法:

?第一幅图是求一共能放多少本书。应该先计算每个书架能放多少本书,已知书架每层能放35本书,每个书架有3层,所放书的本数是35的3倍,即35×3=105(本),那么2个书架能放的书的本数就是105的2倍,即105×2=210(本)。列成综合算式是35×3×2=210(本)。

?第二幅图是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要先计算每层有多少块,然后才能计算4层一共有多少块。每层的积木是由2排组成的,已知每排有12块,所以每层的块数是12×2=24(块),总数是24×4=96(块)。列成综合算式是12×2×4=96(块)。

?第三幅图是要求鹅有多少只。已知鸡有45只,鸭的只数是鸡的5倍,那么鸭的只数就是45×5=225(只);又知道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2倍,所以要求鹅有多少只,就是计算225的2倍是多少,即225×2=450(只)。列成综合算式是45×5×2=450(只)。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解决“买两箱矿泉水,共花多少钱?”的问题要用连乘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新知识点,对此结果进行估算是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此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板书设计



买矿泉水

24×3×2或24×2×3

=72×2=48×3

=144(元)=144(元)

答:张老师买矿泉水共花144元。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七单元年、月、日

一、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秒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才能理解离他们的生活较远、较大的时间单位。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的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等方面的感性认识,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钟表,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认识平年和闰年;知道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互换;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学会安排时间表等。年、月、日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教材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每个月有多少天,还介绍了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秒这些较小的时间单位,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关于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感性认识。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关于24时记时法,学生在广播、交通等日常生活中已有所接触,甚至部分学生已经知道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所以这些内容的教学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地表述不严密或者说受到具体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在用普通记时法叙述时,丢掉限制性词语,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经过时间的推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时、分、秒之间是60进制,而不是10进制,学生会更容易出错。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和闰年。

2.会看日历,认识星期,能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期。

3.体会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体验时间与数学的联系。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看日历(一)

第二课时看日历(二)

第三课时一天的时间

第四课时时间表

练习课



第七单元年、月、日

课题

看日历(一)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2.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认识。

教学难点

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日期吗?

教师板书日期。

2.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些什么?(教师可以提示:谁能告诉老师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你还能告诉大家哪些难忘的日子呢……)

教师板书日期。

3.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猜谜语: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借助日历来完成我们接下来的学习。请同学们先看一下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1.独立学习

观察教科书后面的附页1,把2013-2016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

2.小组学习

(1)先在组内互相核对订正所填数据,确保结果的正确。

(2)在组内轮流说一说你的发现。

例如:各个月份的天数有什么不同等。

(3)小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结论,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帮助指导有困难的同学完成记录。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小结:

1.一年中12个月的天数有所不同,其中1,3,5,7,8,10,12月每月是31天;4,6,9,11月每月是30天;2月的天数很特殊,分别是28天和29天。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30天的月份是小月。

2.2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是闰年。

教师提问: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



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各个月份的天数吗?

1.组织全班同学举起左拳头指一指、说一说,检查数的对不对。





2.组织同学们翻开书读一读、记一记。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看日历(一)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七单元年、月、日

课题

看日历(二)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平年、闰年,能初步判断平年、闰年,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平年、闰年,能初步判断平年、闰年。

2.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平年、闰年,能初步判断平年、闰年,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平年、闰年的认识。

教学难点

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2013~2016年的日历、2009~2016年2月份的月历。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

生:时、分、秒。

师:时、分、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告诉学生要研究的重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月份是31天。

?有时候2月是28天,有时候2月是29天。

?有时候一年是365天,有时候一年是366天。

?有平年和闰年之分。

……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

1.认识大月、小月。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2013~2016年的日历,把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后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师: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1、3、5、7、8、10、12月都有31天;4、6、9、11月都有30天;2月份的天数不一样。

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2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2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

2.记忆方法。

师:看一看,记一记,并与同伴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最下面记忆法)

学生观察、思考并记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记忆法,讲给大家听或演示给大家看。

生1:我喜欢拳头记忆法,伸出我们的左手,掌心向外握成拳头,然后从左手食指突节开始,数到小指突节为7,突出部分为大月,凹入部分为小月,到7后再返回食指,重新从8顺数下去到12止。

生2:我喜欢歌诀记忆法,背诵歌诀,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3.认识平年、闰年。

师:仔细观察2009~2016年2月份的月历,把天数记录在表格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表格)

学生观察2009~2016年2月份的月历,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展示交流: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一般是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

生2:2012年是闰年,2016年也是闰年。

师:把下表中是闰年的年份涂上颜色。

学生独立涂色后,组织交流展示:

讲解有关平年、闰年的知识: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要注意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师:说一说你怎样知道哪一年是闰年的。

生:因为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已经知道2016年是闰年,所以先把2016年涂上颜色;我们也知道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按这个规律就可以知道2020年和2024年也是闰年。

师:可以这样找。一般是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注意是“一般”哦,也有特殊的情况。一般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就是闰年;特殊就特殊在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4.一年有多少天?

师:平年一年有多少天?闰年呢?自己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是把一年12个月份的天数加起来计算的,结果是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生2:大月有31天,一年有7个大月,所以31×7=217(天);小月有30天,一年有4个小月,所以30×4=120(天),平年2月有28天,所以一年是217+120+28=365(天);闰年的2月多1天,一年就是366天。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知道了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2月是特殊的月份。

?知道了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







板书设计



看日历(二)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七单元年、月、日

课题

一天的时间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结合生活经验,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生活经验,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

2.能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3.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经验,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

教学难点

能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这是前几天老师收到的一条短信,为什么老师没有在上午9点接到自己的朋友呢?(课件出示短信:我将乘坐G527次列车今天7点到保定站,在车站口等我,不见不散)

学生可能会说:

?老师的朋友没有说清楚是上午7点还是晚上7点,老师当然接不到他了。

?上午有7点,晚上也有7点,没有说清楚具体的时间,所以老师没有接到自己的朋友。

师:看来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必须注意把话说严密,否则关键时刻会耽误事的。你能帮我的朋友修改一下信息吗?

生:我将乘坐G527次列车今天晚上7点到保定站,在车站口等我,不见不散。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你觉得怎样才能有效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呢?

生:像广播中那样采用24时记时法就很好啊。

师:真聪明!找到了有效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24时记时法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一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和兴趣,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感受到需要一种记时法来避免这种误解,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想法。】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看一看,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情境图)

生1:凌晨1时,淘气在睡觉。

生2:下午1时,淘气在看书。

生3:下午1时,可以表示为13时。

师:是啊,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

学生可能会说:

?在电视节目预报中一般是应用24时记时法。

?在大商场、大饭店门口张贴的营业时间,一般是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

?在邮箱上标出的取信时间是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

……

师:你知道夜里11时,用24时记时法怎样表示吗?

生:夜里11时就是23时。

师:15时用普通记时法怎样表示呢?

生:15时就是下午3时。

师:跟同桌这样互相说一说,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之间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相互转换的游戏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一说在刚才的游戏练习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间,在具体时刻的前面必须有表示限制性的词语,如“早晨”“上午”“下午”“晚上”等。

生2:中午12时前的时刻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需要在前面加限制性词语“凌晨”或“上午”,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直接去掉限制性词语即可;中午12时之后的时刻,把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要去掉前面的限制性词语,然后表示具体小时数的数字加12表示小时数,分钟数不变。如下午3:04,就是15:04。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你能尝试完成下面的填空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取信时间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跟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好吗?

生1:第二次取信的时间14时就是下午2时,第三次取信的时间18时30分是下午6时30分,中间经过的时间,我们可以在钟表面上数一数,知道是4时30分。

生2:我们可以直接推算出来,从第二次取信的14:00,到第三次取信的18:30,中间有15、16、17、18,4时,加上30分是4时30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应该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这里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了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改写问题,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从课堂中走到了生活中,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可以用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

生2:我知道了怎样改写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

……

师:时间很重要!我们就应该遵守时间、珍惜时间。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吧!

【设计意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珍惜时间尤其是遵守时间,应该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有的素质。】



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

普通记时法和24小时记时法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七单元年、月、日

课题

时间表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不同区域的时间差异,运用所学时间知识计算经过时间,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逐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并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以及充分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不同区域的时间差异。

2.能运用所学时间知识计算经过时间,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3.逐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并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以及充分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不同区域的时间差异,运用所学时间知识计算经过时间,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逐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并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以及充分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并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以及充分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运用时间知识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

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起床、上课、休息,爸爸妈妈每天上班、下班都有一定的时间。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珍惜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制定时间表的问题。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时间表,了解时间表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早晨8点北京的小兰已经开始上课了,而乌鲁木齐的古丽早晨8点才刚刚起床穿衣服。

?新疆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晚大约2时。

师:我们的祖国非常广大,我国最东边的上海看到了日出的时候,我国最西边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光的夜晚。所以当北京的小兰开始上课的时候,因为时差关系,新疆乌鲁木齐的古丽才刚刚起床。看一看“北京启明小学上课时间表”和“新疆民族小学上课时间表”,说一说有什么异同。(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两所小学上课时间表)

生1:上午8时小兰正在上课,而新疆的古丽刚刚起床。

生2:古丽上午10时才开始上第一节课,每节课也是40分。

生3:北京启明小学的午休时间是11:35~13:00;而新疆民族小学的午休时间是13:35~15:00。

……

师:上午第二节课,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下面哪个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钟面图)

学生进行思考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吧。

学生可能会说:

?想知道小兰和古丽第二节课看表看到的是哪块表,就必须知道她们各自第二节课上课的时间段,根据时间段来确定第二节课的时间范围,就能知道她们各自看到的是什么时刻的钟表了。

?因为小兰的第二节课是8:50~9:30,只有第一个钟面上的时间9:10在这个范围内,所以小兰看到的应该是第一个钟面;古丽上第二节课的时间是10:50~11:30,只有第三个钟面上的时间11:20在这个范围内,所以古丽看到的应该是第三个钟面。

师:第二个钟面上是什么时间?这时候的小兰和古丽可能在干什么?

生:第二个钟面上的时间是8:45,这时候正是北京启明小学第一节课后的课间活动时间,小兰可能在跟同学们进行课间游戏呢;新疆民族小学是从10:00开始上第一节课的,所以这时候的古丽可能还在家做上学前的准备呢。

师:分析得有道理。你能根据小兰和古丽的话,将时间表补充完整吗?先自己试一试,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学生自己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是怎样补充时间表的?先说一说你的想法吧。

生1:小兰从13:00开始上两节课,我们已知每节课的时间是40分,所以第五节课的时间是13:00~13:40;第五节课之后是1时的大课间,即13:40~14:40;这样第六节课的时间是14:40~15:20。时间表如下:

北京启明小学的上课时间表:第五节13:00~13:40

大课间13:40~14:40

第六节14:40~15:20

生2:古丽说下午从15:00开始先上两节课,新疆民族小学每节课的时间也是40分,所以第五节课的时间是15:00~15:40;之后是10分的课间活动,然后是第六节课15:50~16:30;最后是1时的课外活动,所以就是16:30~17:30。时间表如下:

新疆民族小学上课时间表:第五节15:00~15:40

第六节15:50~16:30

课外活动16:30~17:30

【设计意图:感知作息时间表的制作方法,为制作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做好铺垫。学生学会计算经过的时间,并从作息时间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回家后制作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设计意图:回顾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了解到作息时间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确作息时间表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时间表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感悟小数的含义,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本单元的小数教学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本单元安排了“文具店”“货比三家”“存零用钱”“寄书”“能通过吗”等具体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及其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商品的标价牌等小数已是司空见惯,能够正确地认、读这些小数,而且知道这些商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这些都为认识小数,学习小数的读、写及理解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文具店

第二课时货比三家

第三课时存零用钱

第四课时寄书

第五单元能通过吗

练习课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

课题

文具店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文具店。(教材第80~81页)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会读、写小数。

3.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会读、写小数,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文具店吗?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文具店看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主题图)

生1:我知道了每本笔记本是3.15元。每支铅笔是0.50元。

生2:我看到了每把尺子是1.06元,每支钢笔是6.66元。

师: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数就叫作小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橱窗”里陈列着的文具及其标价牌,初步认识小数。】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你知道这些商品的价格究竟是几元几角几分吗?说一说。

生1:每本笔记本3.15元,是3元1角5分。

生2:每支铅笔0.50元,是0元5角0分。

生3:每把尺子1.06元,是1元0角6分。

生4:每支钢笔6.66元,是6元6角6分。

师:像3.15,0.50,1.06,6.66,…这样的数,都是小数。3.15读作三点一五。“.”就是小数点,读数的时候,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仍然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直接按顺序读出数字即可,小数点读作“点”。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读一读这些小数。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听、读小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予读正确的学生表扬和鼓励。

3.15读作:三点一五。

0.50读作:零点五零。

1.06读作:一点零六。

6.66读作:六点六六。

师:你能看图完成下面的习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最下面的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

生1:第一幅图中是2元2角2分,用小数表示是2.22元。

生2:第二幅图中是2元0角4分,用小数表示是2.04元。

生3:第三幅图中是0元8角1分,用小数表示是0.81元。

【设计意图:本节课仅仅是对小数的一个初步认识,结合“文具店”这样一个具体的情境,以现实生活用钱(元、角、分)为基础,使学生初步建立小数的概念,体会小数的特征,理解小数的意义。】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收获,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文具店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

课题

货比三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货比三家。(教材第82~83页)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基本性质。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小数大小的比较,逐步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基本性质,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小数大小的比较,逐步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小数大小的比较,逐步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通过去文具店买文具认识了小数。但是在买东西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想知道吗?同学们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主题图)

生1:奇奇文具店的橡皮是1.80元,也就是1元8角,可以写成1.8元。

生2:丁丁文具店的橡皮是2.00元,也就是2元,可以写成2元。

生3:豆豆文具店的橡皮是1.90元,也就是1元9角,可以写成1.9元。

生4:每家文具店都卖同样的橡皮,但是价钱却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我们要货比三家,选择比较便宜的来买。

师:对!“货比三家”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小数大小比较的欲望,为新课教学打下基础。】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如果想买铅笔盒,去哪个文具店买比较便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4.90元=4元9角=49角,5.10元=5元1角=51角,49角<51角,所以去奇奇文具店买铅笔盒比较便宜。

?4.90元比5元少,而5.10元比5元多,所以去奇奇文具店买铅笔盒比较便宜。

?4.90元是4元多,而5.10元是5元多,4比5小,所以去奇奇文具店买铅笔盒比较便宜。

只要学生解释合理就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比较小数的大小。

师:淘气想买橡皮,去哪家文具店买比较便宜?

生1:1.8元和1.9元都不到2元,所以丁丁文具店的橡皮最贵。

生2:1.8元=1元8角,1.9元=1元9角,可见奇奇文具店的橡皮最便宜。

师:经过刚才比较小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生:比较小数的大小,小数点前面的部分谁小谁就小,如果小数点前面的部分一样大,再比较小数点后面的部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补充,学生得出了这样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又增添了许多新知识。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多到几家商店看看,在商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要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品。这就叫“货比三家知好坏,价问三处知贵贱”。







板书设计



货比三家

4.9元<5.1元

1.80元<1.90元<2.00元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八单元存零用钱

课题

存零用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存零用钱。(教材第84~85页)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接连逛了两次文具店,总是在研究花钱的问题,你们想过存钱的问题吗?我们不能总是伸手向爸爸妈妈要钱,应该把我们手中的零用钱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节俭也是一种美德啊,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是怎样做的。

【设计意图: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告诉孩子们节俭也是一种美德。】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先说说你从表格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表格)

生:我知道了淘气1月份存钱11.5元,2月份存钱3.2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生:淘气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师:自己试一试算出结果。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算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知道11.5元就是11元5角,3.2元就是3元2角,我们可以先计算11元+3元=14元,再计算5角+2角=7角,所以14元+7角=14元7角,即14.7元。

?因为11.5元=115角,3.2元=32角,所以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

147角就是14.7元。

?我们可以根据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笔算,笔算整数加法要求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法相同数位也要对齐,其实质就是小数点对齐。

(对于学生的不同计算方法,只要正确就给予肯定,不强求统一,但要适时引导学生优化算法。)

师:这三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都是“元”跟“元”相加,“角”跟“角”相加,“分”跟“分”相加,也就是单位相同的数相加,与之前学习的整数加法中相同数位对齐是一致的。

师:我们计算得出淘气已经存了14.7元零用钱,他想买一个29.9元的书包送给灾区小朋友,他至少还要再存多少元?你是怎样想的?

生:要求淘气还要再存多少钱,就是计算14.7元比29.9元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师:试着自己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算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我觉得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而且准确度比较高,所以我选择用竖式计算。结合我们已有的经验,笔算整数加、减法都要求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法的计算也要求相同数位对齐,所以小数减法也应该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29.9-14.7=15.2(元)

答:他至少还要再存15.2元。

师:结合上面的问题,想一想,说说小数加、减法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生1:只有小数点对齐了,才是相同数位对齐。

生2:只要小数点对齐,就是“元”对着“元”,“角”对着“角”,“分”对着“分”,相同数位对齐之后,才能相加、减。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倡导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在实际环境中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点对齐”的原因,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小数计算方法的掌握。】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

生:知道了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算起。

【设计意图:通过最后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印象。】





板书设计



存零用钱

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

课题

寄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寄书。(教材第86~87页)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笔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提高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2.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3.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会笔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提高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提高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前几天妙想到邮局给她的好朋友寄书,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情境图)

生:妙想需要付邮费给邮局,分别是1.6元和12.8元。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妙想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可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帮妙想算一算邮费的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情境,让学生帮助妙想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在计算之前,同学们先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我觉得1.6元是1元多,12.8元是12元多,这样一定比13元多。

?应该比13元多一些,因为我们在估算的时候把1.6元和12.8元都看小了,实际结果应该大一些。

?1.6元不到2元,12.8元不到13元,所以最多不会超过15元。

师:算一算妙想到底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计算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1:我们可以先计算整“元”的钱数,1元+12元=13元;再计算“角”的钱数,6角+8角=14角=1元4角;所以一共是13元+1元4角=14元4角=14.4元。

生2:因为1.6元=16角,12.8元=128角,这样就转化成了整数加法的计算。

结果是144角=14.4元,所以一共需要14.4元。

生3:我们还可以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列成竖式笔算,注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计算的时候结合整数加法的“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结果是14.4元。

师:妙想付了15元,应找回多少元?看谁能自己算出来。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我计算15元-14元=1元=10角,再算10角-4角=6角,6角就是0.6元,所以应该找回0.6元。

?我们也可以把15元转化成150角,14.4元=144角,这样150角-144角=6角,可以用整数减法列竖式计算。

6角就是0.6元,所以应该找回0.6元。

?我们还可以用小数减法的笔算方法进行计算,列竖式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右面的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如下所示),即借1元相当于10角,减去4角,还剩6角。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了解多样化的算法。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形成自己的方法,然后交流汇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



寄书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

课题

能通过吗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能通过吗。(教材第88~89页)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2.能够列举出生活中使用小数的例子,加深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能够列举出生活中使用小数的例子,加深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

能够列举出生活中使用小数的例子,加深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给大家看一幅图,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情境图)

生:从图中可以知道,此处的限制高度是3.50米,而汽车的高度是3.25米。

师:面对这样的情境,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汽车能通过吗?

师:是啊,汽车能通过吗?这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呢?

生:要想知道汽车能不能顺利通过,就是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师:对,与我们学过的小数有关,可见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生活中的小数。

【设计意图:由情境图中的信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数应用十分广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会学习小数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3.25米有多高?3.50米呢?汽车到底能不能通过呢?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3.25元是3元2角5分,那么3.25米就是3米2分米5厘米。

?3.5米应该是3米5分米。

?3米2分米5厘米比3米5分米小,所以大卡车应该能过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还能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推算出新问题的结论,这样迁移类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很好。生活中有许多小数,请大家看一看,读一读,跟同学说一说,这些表示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图)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1:从第一幅图“这些瘦肉馅7.9元”中,可以知道瘦肉馅的价格就是7元9角。

生2:从第二幅图“我的50米跑成绩是7.98秒”中,可以知道这个人50米跑用了不到8秒的时间。

生3:从第三幅图“我的身高是1.41米”中,可以知道小朋友的身高是1米4分米1厘米。

生4:从第四幅图“你的体温是38.2℃,发烧了”中,可以知道小朋友的体温比38℃还要高,超过了人的正常体温37℃,的确是发烧生病了。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小数,你能表示出0.5元和0.5米这两个小数吗?

学生可能会说:

?1角是0.1元,0.5元是5个0.1元,也就是5个1角。

?1分米是0.1米,0.5米是5个0.1米,也就是5分米。

师:你知道几个0.1元是1元吗?

生:1角是0.1元,10个1角是1元,也就是10个0.1元是1元。

师:10个0.1元是1元,那几个0.1米是1米呢?

生:1分米是0.1米,10个1分米是1米,也就是10个0.1分米是1米。

师:想一想几个0.1就是1。

生:10个0.1就是1。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认识10个0.1是1,进一步体会数的“十进制”。】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常见的小数,只要你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吧!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努力吧!







板书设计



能通过吗

3.25米<3.50米能通过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总复习

课题

数与代数

课型

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教材第92~93、94~97页)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理与复习本书学过的数与代数的相关知识点,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具有一定的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体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整理与复习本书学过的数与代数的相关知识点,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具体情境,具有一定的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体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计算,认识小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运算顺序、计算法则,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本书的新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咱们回过头来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数与代数”。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避免复习时杂乱无章,尽量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想一想在“数与代数”这一小板块我们学过哪些内容。

学生可能会说: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位数的加、减法用竖式计算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时,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字,从个位算起,注意不要忘记加进位数。

?一年有12个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平年2月份有28天,闰年2月份有29天。

?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

……

师:我们先来说说关于“数的运算”,先想一想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92页第4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并小结:

(1)计算327+46-135和1000-582-104这样只含有同级运算的算式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列竖式笔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结果是327+46-135=238,1000-582-104=314。

(2)计算(124-62)×6这样含有小括号的算式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结果是372。

(3)计算72÷8+75这样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结果是84。

师:想想自己经常出错的题目,并在小组里说一说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我们再来看看“小数”方面的知识。先结合下面的情境,说一说每个小数表示的意思。(课件出示教材第92页第1题)

学生可能会说:

?2.50元表示2元5角。

?3.00元表示3元。

?2.80元表示2元8角。

?3.05米表示3米5厘米。

?5.55米表示5米5分米5厘米。

师:你能把前三种文具的价钱从小到大排列出来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排列小数的大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因为2.50元是2元5角,2.80元是2元8角,都小于3元,且2元5角小于2元8角,所以2.50元<2.80元<3.00元。

生2:因为2.50元和2.80元都不够3元,那么最大的是3元;又因为2.50元和2.80元都是2元多,小数部分的5角比8角小,所以结果是2.50元<2.80元<3.00元。

师:你能完成下面有关小数的计算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教材第92页第6题)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汇报,并说一说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只有小数点对齐,才是相同数位对齐,即“元”对着“元”,“角”对着“角”。)

师:最后我们一起来说说关于年、月、日我们学过哪些知识,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组织学生派代表汇报交流:

?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月是大月,有31天;4、6、9、11月是小月,有30天。

?平年2月份有28天,这时一年有365天;闰年2月份有29天,这时一年有366天。

?一般每4年里面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整百年份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常用的记时法有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用普通记时法叙述时间的时候,前面必须加限制性词语。

……

师:这样看来,我们学会的知识还真多,要多练习,多应用,才能使我们掌握的知识更扎实,努力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数与代数”部分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归纳所学的知识点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数与代数”是我们数学课的主角,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了数的计算和应用计算解决问题,只有学好了这重要的一项才是真正地学习数学,今后要不断努力啊!

【设计意图:课末总结帮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板书设计



数与代数

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乘法年、月、日认识小数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总复习

课题

图形与几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图形与几何。(教材第93页、98页)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整本书所学过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复习整本书所学过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复习整理“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知识,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说:

?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计算多边形的周长时,是几边形就是计算几条边长度的和。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形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表象,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首先我们在教室里选择一张课桌、讲台或其他物体,从不同位置看一看,与同伴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尝试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交流发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从不同位置看同一物体,最多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生2:从不同位置看同一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师:举例说说什么是周长,你有办法测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第2题图)

学生思考并交流: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长方形的四条线段的长度和。

?测量硬币表面的周长就是求绕硬币一周的长度。可以用线绕硬币正好一圈,再测量线的长度。

?像硬币和树叶这些图形都属于不规则图形,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一般不能用尺测法直接测量,要借助“化曲为直”的思想,一般采用绳测法,先用绳绕一圈,再测量绳的长度就是其周长。

……

师:那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规则图形,我们又该怎样得出它们的周长呢?打开课本第93页看第3题,自己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的长度,然后根据“长方形周长=(长+宽)×2”,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测量正方形一条边的长度,然后根据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都相等),让“正方形的边长×4=正方形周长”。

?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的长度,然后把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就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及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实例,趁热打铁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随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咱们这学期的学习到这就快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观察物体

周长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总复习

一、教材分析

本册总复习的内容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期具体目标的要求,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这两个学习领域进行编排,并以习题的形式呈现。本单元是对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整理本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是整理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体会。第三部分是巩固练习,目的是使复习的知识,在具体练习中得到应用、巩固和深化,有利于学生查缺补漏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个小板块。教材在编写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经验,以及初步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本单元的整理与复习奠定了基础。需要教师根据复习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总复习,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深化,进而牢固掌握;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把握复习内容的难度,不要人为地提高难度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

4.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学生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地评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了解数学的价值,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数与代数

第二课时图形与几何





数学好玩

课题

校园中的测量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校园中的测量。(教材第74~75页)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不同的测量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2.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学会测量实际生活中的距离。

3.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不同的测量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学会测量实际生活中的距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学会测量实际生活中的距离。

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的测量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校园场景的图片,说一说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图中的同学们的问题都与测量有关。

?图中的同学有的想知道学校沙坑的长是多少,他们在用尺子进行测量。

?图中有的同学想知道绕校园操场走一圈,大约走多少米,从图中看,他们应该是先测量一步有多长,然后看绕操场一周有多少步,最后进行估算得出结果。

?还有的同学想知道篮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有的想知道小树有多高。

……

师: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进行的主要活动——测量。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看图活动引入新课,告诉孩子们今天要研究的重点,同时图中的信息还渗透了有关测量的方法,如尺测、步测等,为新课的教学作铺垫。】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活动任务。

师:请看,说说今天的活动任务是什么。(课件出示活动任务)

生: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是测量学校里的体育器材或小树大约有多高,学校操场的一圈大约有多长。还有一个自己选择的任务,在校园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测量任务并去完成。

师:任务明确之后,请同学们议一议下面的问题,为实践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

?测量的主要方法有目测、尺测、步测、绕绳测量等,除了目测可以估算以外,其他方法一般都要用到尺子这种测量工具,绕绳测量还要用到绳子。

?要准备的测量工具主要是尺子,需要记录的数据就是测量任务要求的数据:学校里的体育器材或小树的高度,学校操场的一圈长度等。

?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的至少2人;做记录的1人;还要有1人为测量人员服务,如拿测量工具等。

2.实践活动。

师:做好准备工作,就开始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注意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起头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尺子的刻度垂直,尽量避免误差等。

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测量并记录数据,填写活动记录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3.活动总结。

师:上面的活动中,使用了哪些测量的方法?这些方法还可以用到哪里?

生1:步测法,在农民伯伯估测土地时经常用到。

生2:尺测法,在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如测量课桌的长度、黑板的长度等。

……

师:选择的测量工具有哪些?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生:选择的测量工具主要是尺子,测量时要注意起头与0刻度对齐,尺子要放直不能歪斜,读数时视线要与尺子的刻度垂直。

师:记录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在今后什么地方可能用到?

生:我们主要测量了校园内的一些事物并记录了相关数据,如操场一圈的长度可能在今后运动会田径比赛中用到,可能在计算操场周长时用到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学习者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体系。由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活现实引入,并对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寻求验证方法。这些鲜活的生活经验用于帮助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了经验的重组,有利于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续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今天的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

?我学会了步测法,知道了当我们不容易直接用尺子测量较长距离的时候,可以用步测法知道大约的距离是多少。

?我知道了测量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实际测量的需要选取不同的测量方法。

?我还想知道有没有很好的方法,能较为准确地测量像小树这样较高的物体呢?

……

师:在活动中,同学们有收获,还动脑筋想到了其他的问题,这样非常棒!相信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你们的问题一定能解决,好好学习吧!



板书设计



校园中的测量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数学好玩

课题

搭配中的学问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教材第76~77页)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学具摆一摆、画一画,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联系生活实际,训练有序思考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充分感受搭配中的学问。

3.在活动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及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学具摆一摆、画一画,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联系生活实际,训练有序思考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充分感受搭配中的学问,在活动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及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及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学具摆一摆、画一画,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学会有序搭配,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和“搭配”有关的问题,服装需要搭配,路线可以搭配,饭菜需要搭配,不同的搭配有不同的效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搭配服装。

师:马戏团里的小丑要表演,想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可以怎样搭配呢?请你摆一摆,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情境图)

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我是先选了一顶帽子,分别与裤子搭配,发现有3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换另一顶帽子,分别与裤子搭配,发现又有3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出现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图所示)。

?我是先选了一条裤子,分别与两顶帽子搭配,这样有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接着换选一条裤子,分别与两顶帽子搭配,又有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最后选剩下的一条裤子,分别与两顶帽子搭配,有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最后算一算,一共有2+2+2=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图所示)。

师:笑笑是这样表示各种搭配方法的,你能看懂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最下面的图)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看懂了吗?说说什么意思。

生:笑笑是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正方形表示裤子,然后用连线表示所选择的帽子和裤子之间的搭配,一条连线就表示一种搭配方法。

师:是啊,我们可以用图形代替物体进行搭配,也可以用其他的符号或字母代替物体进行搭配。现在请同学们用字母表示帽子和裤子,试着连一连。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2.营养配餐。

师:一份盒饭含有一种主食和一种炒菜,你能根据菜谱,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看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配餐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情境图一)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我用三角形表示主食,用正方形表示炒菜,先确定一种主食分别与每一种炒菜搭配,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然后换一种主食,分别与每一种炒菜搭配,又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所以一共有8种不同的配餐方法。

?我是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主食和炒菜,先确定一种主食,分别与4种不同的炒菜搭配,这样就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然后换一种主食,分别与4种不同的炒菜进行搭配,又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所以一共有8种不同的配餐方法(如图所示)。

3.去动物园的路线。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搭配的问题,如路线搭配的问题。你能独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情境图二)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多少条路可以走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可以用列举的方法,把不同搭配列举出来。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以走,而到了少年宫之后出现了C、D、E三条不同的路,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走法,就像前面的搭配服装、营养配餐一样,我们可以假定从学校到少年宫走A路,那么从少年宫到动物园可以搭配3种不同的走法:A→C,A→D,A→E。同样的道理,我们假定从学校到少年宫走B路,也可以出现3种不同的搭配走法:B→C,B→D,B→E。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路可以走。

?也可以像搭配服装那样画图表示不同的搭配方法,结果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6条路可以走。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收获,自我总结。



板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数学好玩

课题

时间与数学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时间与数学。(教材第78~79页)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经历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的过程,体会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经历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的过程,体会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的过程,体会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与数学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时间与数学”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共同的休息日。

师:奇思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奇思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9月1日大家都开始工作或学习,下面是9月份的日历,请你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跟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尝试自己作答并思考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1:奇思的父亲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也就是他在9月1日、2日、3日上班,然后9月4日休息;接着是9月5日、6日、7日上班,9月8日休息……这样依次标出奇思父亲的休息日分别是4日、8日、12日、16日、20日、24日、28日。

生2:奇思的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也就是她在9月1日上班,然后是9月2日休息;接着是9月3日上班,9月4日休息……这样依次标出奇思母亲的休息日分别是2日、4日、6日、8日、10日、12日、14日、16日、18日、20日、22日、24日、26日、28日、30日。

生3:我们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奇思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后,可以看出同时标有△和○的日子有4日、8日、12日、16日、20日、24日、28日。这些都是奇思的父母同时在家的日子。

从日历中看出同时标有△、○和??的日子有4日、24日,只有这两天奇思和父母同时在家。

师:我们可以把奇思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填在同一个椭圆内(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集合图),表示奇思父母这些日子都同时在家休息。你看懂了吗?请你也像这样表示出其他的休息日。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是怎样表示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2.日历中的规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9月份日历中加框的4个数,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换另一组再试试,你发现的规律对吗?跟同学讨论交流一下。(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图)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发现跟大家交流一下吧。

学生可能会说:

?横着看每行相邻的两个数据差是1,右边的数据总比左边的数据大1。

?竖着看每列相邻的两个数据差是7,下面的数据总比上面的数据大7。

?斜着从对角线的角度看,通过计算可以知道,4个数据中对角的两个数据的和相等。

师:观察日历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横着看每行相邻的两个数据差是1,右边的数据总比左边的数据大1。

生2:竖着看每列相邻的两个数据差是7,下面的数据总比上面的数据大7。

生3:斜着从对角线的角度看,通过计算可以知道,9个数据中对角斜线的三个数据的和、9个数据横着正中间三个数据的和、竖着正中间三个数据的和都相等。

生4:阴影中9个数据的和,是正中间那个数据的9倍。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看哪个同学能够猜出笑笑和淘气说的数据。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图)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已经知道横着相邻的两个数据差是1这个规律,所以我们可以假设两个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和就要比实际的和少1,然后平均分就是较小的数,加1就是较大的数。所以横着相邻的两个日期,它们的和是25,这两个日期应该是12和13。

?我们已经知道竖着相邻的两个数据差是7这个规律,所以我们可以假设两个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和就要比实际的和少7,然后平均分就是较小的数,加7就是较大的数。所以竖着相邻的两个日期,它们的和是37,这两个日期应该是15和22。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与数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



板书设计



时间与数学





作业设计

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





































































































献花(0)
+1
(本文系与倪共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