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的亲子关系,离不开清晰的界限

 知音fjatb76w2g 2022-08-28 发布于尼日利亚

心理学中,界限,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责任和权利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比如:

面对别人的不合理要求,敢于拒绝;
不过多探听别人的隐私问题,如工资、婚恋关系;
不过度干涉别人的决定,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有了清晰的界限,双方在保持亲密的同时,各自平等独立、为自己负责。这样的关系,才能和谐、长久地发展下去。

在亲子关系中,界限也同样重要。

许多家长感到养育孩子很烦很累,身心俱疲,方方面面都要亲力亲为,为孩子的事操心;

有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陷入危机,不理解为什么对孩子这么好,孩子却不领情,甚至反感、憎恨自己。

这两类现象,都可以追溯到亲子之间界限模糊的问题上来。

只有家长把握好清晰的界限,才能建立起健康的亲子关系,教育也会变得轻松而高效。

01
守住自己的个人界限
曾经有家长问过一个问题:

“有时候下班回来很疲惫,或者心情不佳的时候,孩子还吵着闹着要我陪他一起玩。

内心真的很抗拒,但又怕拒绝孩子会对他造成不好的影响,于是就很不情愿地陪孩子玩,自己的情绪很糟糕,陪玩的时候也难以全情投入。

这种情况下,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这就是一个界限的问题,先满足孩子的需求,还是先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很多家长有了孩子后,就陷入了无底线的牺牲和付出中,一切以孩子为先,把自己放在一个最卑微的位置。

比如:为了时时刻刻照顾孩子,妈妈可以放弃自己的朋友圈、休闲娱乐,一心扑在孩子身上;

只要孩子想要买的东西,即便家里条件达不到,还是会省吃俭用给孩子买;

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对家长拳打脚踢,家长也不阻止,甚至笑呵呵的;

好不容易做出几道菜,孩子却说不喜欢吃,让妈妈再炒他想吃的,妈妈即便很疲惫,也会答应孩子;

家长在家工作的时候,孩子一直在旁边干扰,这种情况下,家长也不会严厉地和孩子定规矩,还是好脾气地哄孩子,或者顶着干扰工作······

这种亲子之间地位不平等的关系,通常会造成的结果是,孩子只知道一味索取,自私霸道,看不见父母的辛苦。

等到将来长大了,在人际交往中,也容易缺乏界限感,只顾自己,不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家长把自己的地位放得太低,也会逐渐失去权威感,导致教育孩子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家长再爱孩子,也要懂得守住自己的界限,舍得对孩子说“不”、以及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其实就是在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规则,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允许,不是所有需求都可以被满足。


比如,孩子要买很昂贵的玩具,家长可以说:

“这个玩具看上去是很棒,你想拥有,我理解。但是我觉得太贵了,可能没法满足你了。”


孩子不吃现成的菜,让妈妈再炒,妈妈可以说:

“我刚刚炒了这么多菜,已经很累了,不想再炒了,你要不少吃一点,或者下一顿我再给你炒。”


家长在工作,孩子一直打扰,可以严厉地告诉孩子:

“我现在在忙工作,需要安静的环境,你这样吵闹让我没办法集中注意力,你要不去客厅玩,还是在这里待着安静一点?”


孩子可能会有挫败感,觉得父母不那么友好,但他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真实、丰富了,明白自己不能随心所欲,也要照顾别人的感受。

家长懂得守住个人界限,孩子也会在日积月累的体验中,学会尊重他人的边界和约定的规则,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更重要的是,比起一味地忽视、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造成情绪问题,家长先照顾好自己,可以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孩子。
02
不侵犯孩子的界限
日常生活中,家长侵犯孩子的界限常表现为:

不尊重孩子的“物权”,未经孩子允许,随意处置孩子的东西,要求孩子把玩具送给别人;

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查看孩子的手机、日记本,随意进出孩子房间;

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来做事。

这些行为,常常会招致孩子的叛逆、反抗,导致亲子关系冷漠疏离、矛盾重重。

还有的家长,会以“过度付出”的方式,侵入孩子的界限,亲子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没有自我,孩子是生活的全部;
把本该孩子做的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
常常拿自己的付出“绑架”孩子,让孩子听话。

孩子看似得到了满满的爱,实则背负着两个人的人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内心压抑、影响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孩子被保护、照顾得太好,缺乏独立做事、锻炼能力的机会,往往会缺乏责任感、没有主见。


《纽约时报》畅销作家、普利策奖得主安娜·昆德兰在《不曾走过,怎会懂得》一书中写道: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培养孩子独立,放手让孩子走。”


在孩子婴幼儿时期,一切都需要父母的照顾,这时,没有边界感,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料是正当的。

但从孩子两岁左右,自我意识萌发,开始区分“你”“我”,产生物权意识,强调“你的”、“我的”,此时,父母就要有意识地注意界限:

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权,动孩子的东西之前,需先征得孩子的同意。

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分清楚自己和他人,树立边界意识,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慢慢地,随着孩子的成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渴望得到尊重、理解,和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尤其是进入青春期,表现更为明显。

做有界限感的家长,要意识到,孩子是和自己一样平等、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隐私和想法。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隐私,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做选择、做决定的机会,减少自以为是的干涉和控制。

家长把握好界限,明白哪些是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哪些是孩子的事,不过度包办、干涉,让他自己负责,孩子才能长成人格独立、能力发展良好的成年人。

最典型的例子:孩子学习相关的事情,家长应该把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孩子自己,而不是比孩子做得还多。

孩子自己收拾书包、记住学习任务、按时完成作业、检查作业;

当孩子磨蹭、不好好完成时,不要表现得比孩子还着急,只需引导孩子意识到后果,自己调整行为,慢慢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还要懂得对自己负责,不把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目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和他一起成长、进步。

这样有界限的亲子关系才是健康的,会让父母、孩子双方都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