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味药方 65首精解 19种名贵中药的替代药 60组【简简单单两味中药功效不凡】10对​【调和药对】 35对【常见补益药对】

 太平时光 2022-08-28 发布于广西

一、【两味药方 65首】精解  

1、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苏沈良方》卷八 五灵脂、蒲黄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6克,先用酽醋30毫升,熬药成膏,以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热服。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治小肠气及心腹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现用于心绞痛、胃痛、痛经、产后腹痛、宫外孕等属于瘀血停滞者。
本方所治诸痛,均为瘀血内停,血行不畅所致。方中五灵脂、蒲黄相须合用,活血祛瘀,通利血脉,而止瘀痛。用酽醋煎熬,取其活血脉,行药力,加强活血祛瘀止痛之效。
2、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归芎汤,能行血活血。《删补名医方论》
归二两或三两、川芎一两。锉粗末合均每服五钱,水一盏,煎八分,热服,未效再服。加败龟版一具,梳发一团,名【开骨散】
治妊娠胎动下血,或因伤动,子死腹中,下血疼痛,口襟欲死,服此探之,不损则痛止,已损则立下,又横生倒生,交骨不开,产后血晕昏乱,崩中金疮,去血过多等证。
3、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良方集腋》卷上
高良姜(酒洗七次,焙干)、香附子(醋洗七次,焙干),二药各研各贮。用时以米饮汤加入生姜汁1匙,盐1撮,为丸服之。
原书云:本方用治诸痛,如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6克、香附3克;如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3克,香附6克;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香附各4.5克。
疏肝理气,温胃祛寒。治肝郁气滞,胃有寒凝,脘腹疼痛,喜温喜按,成胸胁胀痛,或痛经,苔白,脉.沉紧者。
4、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金铃子、玄胡索各30克,药为细末。每服9克,酒调下。孕妇慎用。
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治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致患心腹胁肋诸痛,或发或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现用于溃疡病,肝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胆道蛔虫症等属于肝郁气滞偏热者。
方中金铃子疏肝气,泄肝火,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二味相配,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使肝火得清,气机通畅,则诸痛自愈。
5、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回令丸,茱连丸,能平肝制酸。《丹溪心法》卷一
黄连180克、吴茱萸30克或15克,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为丸。白汤下50丸。
清肝泻火,降逆止呕。治肝火犯胃,胁肋及脘腹胀痛,呕吐口苦,吞酸嘈杂,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本方治证为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以及肝火犯胃所致。方中重用黄连苦寒泻火为君,佐以辛热之吴茱萸,既能降逆止呕,制酸止痛,又能制约黄连之过于寒凉。二味配合,一清一温,苦降辛开,以收相反相成之效。
6、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韩氏医通》卷下
川黄连5钱、肉桂心5分,上为末,炼蜜为丸。空心淡盐汤送下。
主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
失眠:黄连、肉桂各等分,或黄连3份、肉桂2份研末和匀装胶囊,每囊重0.3g,每服4粒,睡前半小时服用。一般热象不着者用黄连、肉桂各等量所做成的胶囊;热象较着心火亢盛用3:2所构成的胶囊。
7、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中国药典》
女贞子蒸500g、墨旱莲500g。女贞子粉碎成细粉,过筛;墨旱莲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炼蜜60g及水适量,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黑褐色的水蜜丸;气微,味甘而苦。一次9g,一日2次。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8、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各等分。上药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5~2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生姜汤送下,妇人醋汤下。
除积冷,暖元脏,温脾胃,进饮食。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等。
9、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症治准绳·类方》卷二引《局方》
知母、贝母各等分。共研细末,临睡时白汤调,温服。如喘急,加苦葶苈末;如久嗽不止,加马兜铃末,如无,以粟壳代,去筋膜不制。
贝母化痰泻肺火,知母滋肾清肺金,取其苦寒胜热,润能去燥也。主治咳嗽,痰壅喘急,喘急倒头不得,肺痨有热。
10、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普济本事方》卷二
破故纸4两(炒香),肉豆蔻2两(生)。共研细末。加大肥枣49个,生姜4两,切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剥去皮核,用肉研为膏,入药和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盐汤送下。
主治温脾暖胃,进食固肠。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不思饮食,或食而不化,或作呕,或作泻,或久泻不止。腰痛,水肿。疮疡,因脾肾阴虚泄泻。老人胃冷脾泻。肾泻,脾泻。腰痛肾虚,全不进食。火衰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食少泻痢,腰痛脾泻,屡投补剂不应者。
11、木香合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中国药典》
黄连(吴茱萸制)800g 、木香200g。共研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米醋8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淡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苦。一次3~6g,一日2~3次;小儿酌减。
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泄泻;菌痢,肠炎。
12、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第一部
枳实炒、麸炒白术各等份。一次6克,一日2次。
为消食剂,具有健脾消食,行气化湿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不化,脘腹痞满。
13、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洪氏集验方》卷三
金樱子去刺子,洗净,捣碎,入甑中,蒸令熟,取汁慢火成稀膏、芡实肉研为粉各等分。金樱膏与芡实拌和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用盐汤送下。
补脾益肾,收涩固精。治男子遗精、白浊,女子带下。
14、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丹溪心法》卷四
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3~9克,日服二次,用沸汤加姜汁送服。表实体壮者,加酒少许佐之。若气虚者加补气药,血虚者加补血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服。
清热燥湿。主湿热下注,筋骨疼痛,脚膝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下部湿疮;以及湿热带下、淋浊等症。
15、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16、生姜合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
17、赤石脂合禹余粮,能涩大肠。
18、半夏合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19、柴胡和黄芩,能清肝胆热。
20、桑叶合菊花,能清头风热。
21、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22、附子合肉桂,能温下元。
23、黄柏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24、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25、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
26、鳖甲合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
27、杏仁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28、山药合扁豆,能补脾止泻。
29、木香合槟榔,能理气止痛。
30、杜仲合续断,治腰膝酸痛。
31、半夏合陈皮,能化湿痰。
32、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
33、常山合草果,能治疟疾。
34、葱白合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肘后方》卷二
葱白3枚、豆豉6克。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顿服取汗。
服药后未出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如仍不汗,更加麻黄6克。
通阳发汗。主外感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者。
35、枳实合竹茹,能和胃止呕。
36、党参合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万病回春》卷七
党参、天花粉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5分,蜜水调下。主治咳嗽发热,气喘吐血。
37、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神香散《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丁香,白豆蔻(或砂仁亦可)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五七分,甚者一钱,清汤调下;若寒气作痛者,生姜汤送下,日数服,不拘时候。
方中丁香温胃暖脾,降逆止呕;白豆蔻芳香化湿,理气畅中。二药合用,共奏理气宽中,温中祛寒之功。
温中散寒。主治胸胁胃脘逆气难解,疼痛,呕哕,胀满,痰饮膈噎,诸药不效者。霍乱因于寒湿,凝滞气逆者。
38、甘草合绿豆,能解百毒。
39、黄芪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贫血及产后无乳。
40、白芍合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伤寒论》
芍药12克、甘草12克。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治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41、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郁头痛。
42、川芎合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
43、台乌合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
44、香附合黄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痛。
45、葵子和砂仁,治乳痈。
46、杏仁合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
47、槟榔合南瓜子,治绦虫。
48、甘草合桔梗,名桔梗汤,治肺痈咳嗽,痰中有脓。
49、生姜合陈皮,治呕吐不止。
50、生姜合竹茹,治呃逆不止。
51、荆芥合白矾,名三癇丸,治小儿惊风及癇证。
52、荆芥合槐花,名槐荆丸,治痔漏。
53、槐花合黄芩,治妇人崩漏。
54、侧柏叶合白芍,治妇人月经过多。
55、陈皮合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乱吐泻。
56、厚朴合贝母,止咳嗽,开郁消食去胀。
57、蛤粉合青黛,名黛蛤散,治痰嗽面肿不寐,并小儿百日咳。
58、白矾合硫黄,治白癜风。
59、白矾合黄腊,名矾腊丸,治痈疽恶疮。
60、白矾合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风气闭。
61、皂角合菖蒲,名皂荚散,治鼻寒不得喘息。
62、百合合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带血。
63、乌梅合川椒,名杀虫丸,治蛔虫,蛲虫。
64、赤小豆合当归,治大便下血。

65、血余炭合百草霜,治妇女崩漏。

二、19种名贵中药的替代药
麝香可用白芷、石菖蒲、郁金替代。
人参可用党参、太子参、黄精替代。
虎骨、豹骨可用透骨草、寻骨风、自然铜、金天格替代。
川贝母可用浙贝母、前胡、紫苑替代。
鹿茸可用肉苁蓉、巴戟天、仙茅替代。
羚羊角可用石决明、钩藤、山羊角替代。
藏红花可用红花、益母草替代。
犀角可用水牛角替代。
冬虫夏草可用枸杞子、山药、百合替代。
檀香可用降香替代。
鳖甲可用银柴胡、地骨皮替代。
龟板可用牡蛎、山茱萸替代。
穿山甲可用王不留行、地龙替代。
全蝎可用地龙、乌梢蛇、钩藤替代。
黄连可用苦参、穿心莲替代。
天麻可用天南星、钩藤、白蒺藜替代。
金银花可用板蓝根、穿心莲替代。
白花蛇可用乌梢蛇、地龙、防风、蝉蜕替代。
三七可用桃仁、红花、赤芍替代。

注:并不是上述名贵药材可以其它药来替代。中医在实际应用中,普通的药材之间也有很多可以替代的药材。但替代时的标准主要是考虑原药在药方中的作用,然后选择与该作用相似或相近的药材进行替代,

三、60组【简简单单两味中药,功效不凡】
蒲黄+五灵脂:祛瘀止痛,治胸胁疼痛 
高良姜+香附:温胃理气,治胃痛吐酸
高良姜+栀子:调寒热、止疼痛,治脾胃寒热错杂
高良姜+炮姜:温中散寒,治脾胃虚寒
玄胡+金铃子:疏肝止痛,治心胸胁肋脘腹诸痛
黄连+吴茱萸:疏肝和胃止痛,治寒热错杂诸症
黄连+肉桂:交通心肾,治心肾不交。 
黄连+半夏:宽胸止呕,治脾胃寒热错杂
半夏+硫黄:温肾逐寒,治虚冷便秘或久泻
半夏+陈皮:温化湿痰,用于痰湿质
女贞子+旱莲草:补益肝肾,治肝肾阴虚
知母+贝母:清热化痰,治肺热咳嗽
破故纸+肉豆蔻:温脾暖胃,治五更泻
木香+黄连:清热化湿,治红白痢疾 
木香+槟榔:理气止痛,治腹胀腹痛
木香+郁金:疏肝理气,治胸胁疼痛
枳实+白术:健脾消食,治脾虚食少
枳实+竹茹:和胃止呕,治胃热痰盛
芡实+金樱子:涩精止带,治肾虚遗精
黄柏+苍术:清热燥湿,用于湿热证
黄柏+知母:滋阴除蒸,用于肾阴虚证
枸杞+菊花:清肝明目,用于肝火阳亢
生姜+红枣:调和营卫,治脾胃虚寒
柴胡+黄芩:疏散肝胆郁热,治胸胁苦满
柴胡+白芍:疏肝止痛,治疗肝气不舒
桑叶+菊花:清头风热,用于肝阳上亢
附子+肉桂:温肾助阳,用于脾肾阳虚
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治肺热咳嗽
丁香+柿蒂:降逆止呃,治呃逆不已
鳖甲+青蒿:养阴透热,用于阴虚火旺
百合+地黄:补益心肺,治心肺阴虚
杏仁+贝母:化痰止咳,治咳嗽痰多 
山药+扁豆:补脾止泻,治脾虚便溏
山药+黄芪:补脾益气,治脾胃虚弱
杜仲+续断:补益肝肾,治肾虚腰痛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治中气下陷
葱白+豆豉:通阳发汗,治风寒感冒
党参+天花粉:治咳嗽发热、气喘呕血
甘草+绿豆:清热解毒,能解百毒。 
黄芪+当归:补气养血,治气血亏虚
黄芪+防风:益气固表,治体虚易感冒
白芍+甘草:柔肝止痛,治血虚津伤所致疼痛
川芎+土茯苓:祛风祛湿,治风湿头痛 
川芎+生石膏:泄热止痛,治实热头痛 
川芎+白芷:祛风散寒,治风寒头痛
川芎+当归:行血活血,治血瘀头痛 
乌药+益智仁:补肾缩尿,治遗尿 
甘草+桔梗:宣肺利咽,治肺痈咳嗽 
生姜+竹茹:降逆止呃,治呃逆不止
槐花+荆芥:凉血止血,治痔漏。 
侧柏叶+白芍:固经止血,治月经过多 
陈皮+藿香:化湿解暑,治暑湿感冒 
陈皮+生姜:健胃消食,治呕吐不止
厚朴+贝母:开郁消食去胀, 治咳嗽
皂角+石菖蒲:通窍止涕,治鼻寒不通 
百合+款冬花:润肺止咳,治咳嗽 
乌梅+川椒:杀虫驱蛔,治虫扰腹痛
小茴香+无花果:散寒止痛,治疝气
赤小豆+当归:祛瘀生新,治痔疮下血

血余炭+百草霜:收敛止血,治妇女崩漏

四、10对【调和药对】
调和之意颇多,诸如调和半表半里(少阳证),调和肝脾,调和营卫等。
1.柴胡配黄芩
柴胡属辛凉解表药,善疏散少阳,使半表之邪外达;黄芩苦寒清热,善除肝胆之火,使半里之邪内彻。合用则兼和少阳而疏肝胆,兼疗疟疾,著名古方小柴胡汤中用之。
2.柴胡配白芍
柴胡辛散,疏肝气;白芍酸柔,补肝血。合用则疏柔相济,动静结合,主治肝郁血虚,情结抑郁或急躁,胸胁或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古方四逆散、逍遥散中用之。
3.白术配白芍
白术健脾以促生化气血之源;白芍敛肝以免肝气妄逆之疾。合用则刚柔互济,为调和肝脾之要药,主治木克土之腹痛肠鸣,脘胁胀满,泄泻少食等。古方痛泻要方、逍遥散等用之。
4.白芍配甘草
芍药酸苦,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味甘,补中益气,缓急止痛。合用则酸甘化阴,以复阴液。主治手足筋脉挛急之疼痛及各种内脏疼痛。近代用治溃疡病、胃肠痉挛、肝胆疾病之疼痛、萎缩性胃炎、急性乳腺炎、排肠肌痉挛、神经-(三叉神经、坐骨神经)性疼痛等。实验室研究有镇静、解痉、抗炎、止痛、抗溃疡等作用。
5.吴萸配黄连
重用黄连,通过泻心火(实则泻其子)以泻肝火,并清胃火。稍佐吴荣萸之辛热,开郁疏肝,和胃降逆,且制黄连之苦寒。一寒一热,辛开苦降,共奏清泄肝火,疏肝和胃之效。
6.枳实配白术
重用白术健脾祛湿,助脾运化,补重于消,辅以积实下气行滞,消楛除满,寓消于补,共奏健脾消搭之功。治脾虚胃弱,饮食停滞,症见胱腹痔满,不思饮食,大便塘泄者。
7.黄连配肉桂
黄连清心火,肉桂温心肾,且引火归原。主治心肾不交,虚阳上扰之失眠。
8.枳实配白芍
积实破血中之气,芍药和血缓急而止痛。合用有活血、行气之功。又治妇人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兼治拥肿。
9.青蒿配黄芩
两者皆入胆经,善理少阳之疾。青蒿芳而凉,辟秽宣络至佳;黄芩苦寒,直折郁热最妙。合用则具较强的清解少阳肝胆功效,主治寒热交作,兼疗暑湿、疟疾及目赤羞明等。
10.生姜配大枣

此两药每合用,古方极其多见。仲景经方中如桂枝汤类、旋覆代赭汤、炙甘草汤、吴茱萸汤等,后世方除清热、开窍、平肝等几类外多有用之者,如参苏饮、归脾汤等。生姜辛而通,大枣甘而守,合用则兼具调和营卫与调理脾胃、气血的作用。一般说来,外感证用之多属前者,内伤杂病用之多属后者。

五、35对【常见补益药对】
补益药,用治虚证,故又称补虚药。虚证一般分阴阳与气血,故补益药亦分四类:补气药治气虚,补血药治血虚,补阳药治阳虚,补阴药治阴虚。兼有两种以上虚者(如气血、气阴、阴阳),宜兼用两类补益药。补药之中多配伍一两味理气药,以免滋腻碍胃。
1.党参配黄芪
党参甘平,补气健脾,且能生津,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黄芪甘温,升补脾气,且益肺回表止汗,兼能利水。合用则益气升提,固表敛汗,健脾行水,成为补气益脾的基本方,如保元汤、补中益气汤。
2.山药配白扁豆
山药甘温,补益脾胃,强肾固精,白扁豆微温,健脾益胃,和中化浊。合用则健脾止泻,主治脾虚泄泻,作呕食少,尤宜于感受暑湿邪气引起的呕吐泻利,如参苓白术散。
3.续断配杜仲
续断补益肝肾,续筋接骨,益筋强脚,兼治崩漏;杜仲补肝、肾,降血压,且能安胎。合用则增进强腰补肾的效果,常用治伤科的跌打损伤,骨折及肾虚腰痛,下肢痿软,胎动腰痛,崩漏出血等。
4.肉苁蓉配巴戟天
肉苁蓉酸咸而温,质地油润,补肾阳兼能润燥通便;巴戟天辛甘微温,补肾阳兼能强筋骨,祛湿痹。合用则补肾强腰,祛风寒湿痹,主治因风寒湿痹引起的腰膝疼痛,或腿部肌肉软弱消瘦等。
5.续断配女贞子
续断补肝肾,强腰膝,安胎止漏;女贞子填补真阴,养肝明目。合用则善益精,补肝肾,兴阳事,常用治妇女隐症(性不感症)。
6.生地配熟地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补血生精,益肾养肝。合用则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养阴补血,主治血虚或阴虚有热者,如补心丹、百合固金汤。
7.龟板配鳖甲
龟板滋阴养血以清虚热,滋补肝肾以壮根本,偏于入肾;鳖甲滋阴清热,平肝潜阳,偏于人肝,可退热。合用则滋补肝肾之功更佳,主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等,如三甲复脉汤。此外,用龟、鳖的整体(或加其他中药)可经一定工艺制成口服液、散剂及丸剂,其滋补功能较全面,近代已有多种商品面市。
8.天冬配麦冬
天冬清热降火,兼能滋肾阴,降肾火;麦冬润肺宁心,兼能养胃阴,止烦渴。合用则养阴清热润燥,主治阴虚发热之津枯口渴,气逆燥咳,甚则咳血,如清燥救肺汤。
9.鲜生地配鲜石斛
鲜生地甘寒多汁,性凉而不滞,质润而不腻,甘寒凉血生津;鲜石斛甘淡微寒,益肺胃之阴而清虚热。合用则质润多液,同气相求,共奏养阴清热生津之功,主治热病损伤津液引起的口干烦渴,虚劳内热。
10.百合配麦冬
百合敛阴补肺,益气调中,并可宁心;麦冬润肺生津,清心安神(拌入朱砂)。合用则养阴润燥,补肺安神,主治虚火上炎,热灼肺阴的咳嗽气喘,痰中带血,或烦躁不眠,如百合固金汤。
11.沙参配玉竹
沙参滋阴补肺,玉竹平补肺胃,养阴润燥,合用则甘寒生津,共补肺胃之阴,主治温病后期,燥热伤及肺胃阴分,出现咽干口渴,干咳无痰,舌干少苔者,如沙参麦冬汤。
12.杞子配菊花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菊花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合用则一补一清,补肝肾之虚,清泄肝经之风热,主治肝肾不足之头晕目眩,如杞菊地黄丸。
13.石斛配麦冬
石斛甘寒清润,清中有补,养胃肾之阴而生津液;麦冬益胃生津,补中有清。合用则益胃滋阴,常用于治疗胃阴不足的胃脘不适、干呕、舌干红者。
14.当归配白芍
当归辛温,补血偏于温阳,且性动而主走,又能调经;白芍酸寒入肝,能敛肝阳,补血偏于养阴,性静而主守。合用则一动一静,一阳一阴,一走一守,阴阳兼顾,动静结合,互制其偏,互助其用,主治月经不调,夜眠不安,心悸怔忡,头晕目眩等各种血虚证,如四物汤。
15.当归配熟地
当归辛温,生新血而补血;熟地甘温,滋肝肾之精而养血。合用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主治失血后之面黄神倦,头晕眼花,气喘,如贞元饮、四物汤。
16.熟地配阿胶
熟地甘温补血,偏于补肾阴而填精髓;阿胶甘平补血,偏于润肺养肝,并能止血。合用则滋肝肾之阴以补血,主治病后贫血、出血,胃纳尚佳,偏于阴虚者,如胶艾四物汤。
17.人参配附子
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补真阳,且通行十二经。合用则回阳益气而救脱。主治阳气暴脱,四肢逆冷,头晕气短,汗出脉微,尤宜为大出血、大吐泻后造成虚脱的急救方,对阳虚水肿亦有效。近代用治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实验研究证明具有改善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强心、抗休克、应激等作用。
18.人参配蛤蚧
人参补气,蛉蚧益肺肾。合用则纳气归肾。主治肺肾并虚之呼吸急促,气虚不能平卧。
19.黄芪配附子
黄芪甘温;升阳固表,益气敛汗;附子辛热,能追复散失欲绝的元阳。合用则益气回阳。凡凉汗淋漓,四肢厥逆,或绝汗如油者,用本方可回阳救逆,立挽危亡。
20.白术配附子
白术微温,健脾燥湿,益气生血;附子辛热,逐寒燥湿,温助肾阳。合用则温脾肾,除湿痹。凡风湿结于脏腑筋骨,经络血脉所致之身体百节酸楚疼痛、腹胀便塘、腹痛纳呆等,皆能开、通、温、散。
21.黄芪配当归
黄芪补气升阳,当归补血和营。合用达到补气生血目的。主治大失血后、妇女崩漏、产后、疮疡溃烂属于气虚血亏者,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
22.天冬配麦冬
麦冬甘寒入肺胃经,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天冬甘苦大寒而入肺肾经,能清肺火,滋肾阴,润燥止咳。二药合用,具养阴润肺,止咳生津之功。可治肺阴亏损,劳热咯血,以及肺胃燥热,咳嗽痰黏之证。
23.鹿茸配阳起石
阳起石温肾壮阳,鹿茸温肾补肝,调理冲任,补益精血。合用可温壮肾阳。可治虚寒之极,崩中不止,以及宫冷不孕,阳痪等证。
24.杜仲配红枣
杜仲甘温入肝肾,补益肝肾而安胎,配健脾益气之枣肉。合用有肝脾肾三脏并补而安胎之效。用治妇人肝肾亏虚之胎元不安。
25.龙眼肉配红糖
龙眼肉补心脾,益气血,与红糖同蒸,味道甘美,补益气血之力强,可治一切气血不足之证。
26.桑叶配黑芝麻
桑叶有清肝明目之功,黑芝麻有补益精血之效。合用之,能补肝血而明头目。用治肝阴不足及血虚之眼目昏花,须发早白,以及肌肤甲错,麻痹不仁等证。
27.人参配熟地
人参补气而属阳,熟地补血而滋阴,合用则气血、阴阳并补,为补益方中极稳当之组成,古方如两仪膏。
28.人参配干姜
两者均可人中焦脾胃,人参重于补气,干姜重于温中,合用治脾胃虚寒最宜,症见形衰气弱,脘腹冷痛,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
29.甘草配大枣
两药均甘平而中和,合用则能调脾胃,益中气,调营卫,缓诸药。祛邪方用之者,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等;补正方用之者,如归脾汤、小建中汤等。一般方中,均只用作佐使,但在炙甘草汤中,则用为君药。
30.柴胡配升麻
两药均属辛凉解表药,合用则可宣发少阳阳明之邪,有解肌清热之功,均具升提之性,与补气药同用,则可治气虚下陷之证,如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等。古方如补中益气汤。
31.黄芪配丹参
黄芪为益气之主药,兼能升阳、固表、托疮、生血、利水;丹参为活血化淤之主药,兼能补血、凉血。两药同用,即益气祛淤法,近年来在临床上有很大发展。用治气虚与气滞血淤相并之证,尤对中老年人之心脑血管病证有良好之疗效。
32.黄芪配防风
黄芪益气而固表,使肌腠坚密;防风祛风邪于表,为风中之润剂。合用则黄芪无固邪之虑,防风无散表之嫌,对表虚不固之自汗恶风,易于感冒,风疹等均宜,古方如玉屏风散。
33.黄芪配茯苓
黄芪益气而利水,茯苓利水而健脾。合用则善治脾虚气弱与脾虚水肿两大证,古方如黄芪汤用之,近代多用治急慢性肾炎之浮肿。
34.女贞子配旱莲草
旱莲草、女贞子有益肝肾、补阴血作用。主治肝肾阴虚,症见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遗精体倦,口苦口干等,亦可治高血压及神经衰弱造成的头晕头痛。
35.仙灵脾配仙茅
两药皆属温补肾阳药,仙灵脾兼有强筋骨和祛风湿的功能,仙茅则兼可暖脾胃,助消化。合用则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阳痿不育,腰膝冷痛等,近代又用治更年期综合征及高血压,著名方剂二仙汤即用为主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