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论】管子品诗录(系列)/ 诗:郑升家(新疆);评:管子(安徽)||张恨水文学金写手奖大赛

 清涟一荷 2022-08-28 发布于安徽

大型文学季刊《当代文学家》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金秋卷·2022·总第九期

(网纸同步)

原创·精品

金秋卷


□ 美刊佳作 □

读尹瑞飞纪实散文《患难见真情》

(诗歌)

 




文/ 郑升家 (新疆)

无私付出不留名
情系居民献爱心
故事生动又感人
社区防疫活写真


◎附录

患难见真情
文/尹瑞飞

秋天本来就是一个传奇的静美,可以是诗,可以是画,虽然还是骄阳似火,早晚也有了些许的凉意。可偏偏就在这万物收获的季节里。疫情还是找到了我们这个偏北以北的哈密小城,由一个确诊到两个…。政府果断做出措施,为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着想。让大家都居家静态抗疫。

我们小区位于火箭一分厂路口,离市区比较远,迅速出现了一批志愿者,和一群武装严实的逆行者大白,刚开始那几天天气非常炎热,如果不是做核酸我是不会下楼的,开着空调都感觉热,下楼后,看到的是志愿者们手持喇叭,一栋楼一栋楼的喊“21号楼的居民们,下楼做核酸”,小区也挺大的,他们就那样走着喊着,稚嫩的脸上被汗水淹没着,(应该是放假的大学生)我的心隐隐作痛,

做完核酸排队买菜,(刚开始还可以买菜)一个10岁左右的维族巴郎骑着单车冲到大门口,给保安说她的妈妈病了,很严重咋办?保安还在问,旁边有个女的,说“赶快登记,打120”话音刚落,只见一个穿警服的人冲过来对着巴郎子说“带路”一溜烟就跑了,他个子不是很高,有点微胖,这些都没有影响他奔跑的速度,还没有等我反应过来,要拍照片时,好几个人都跟着跑了,买完菜回到家里,心情跌宕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任何时候警察都是冲在最前面的。只能默默的向他们致敬!

我们小区的业主们,都很心疼志愿者,尤其是挨家挨户送菜,爬高上低,实在不忍心都自觉的到楼门口去接菜,扪心自问:他们都是为了谁?大热天的又何苦呢?这几天取菜都是儿媳妇,今天买的菜少,我去取,送菜的是一个女士,她微笑着打开楼门,我想去把垃圾扔了,她笑着一把接过垃圾:我去扔,为了安全别出楼门!我说:那你们就不怕吗?她说:我是志愿者。此时我很激动,拉着她强行拍了一张照片,她随即转身离开,透过楼门的缝隙,看着她疲惫的身影(她不是年轻人了),我湿了眼眸。

今天天气不错,下午还下了点小雨,我站在窗前静看楼下的落叶随着雨滴一片一片的跌落,有点凄凉。真的是秋天的景象,秋风,落叶必不可少。也许这才是秋天该有的样子。空调也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

看着可爱的小孙子满屋子撒着欢的跑来跑去,很是欣慰,我打开手机翻看业主群里有没有好消息,看到了一张照片,是本小区一个女业主,给志愿者和大白们捐赠了价值500元的物资,有泡面矿泉水等等,这个美女我认识。她在友谊商贸城经营着一个男装店,我赶快把照片保存起来,私发给她,她说她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她只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微不足道,这个天,聊的我汗颜啊!同是女人。我说你咋就能想到,她说她是党员,党员就应该走在困难的最前面,她又回复我,姐不聊了,我还在大门口值班呢!啊!你还在做志愿者,嗯!

 也许这样的人很多很多,正是有了这些人,才让我们有了安全感,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才能幸福健康的生活着,希望疫情快点消失,还我们一个快乐祥和的生活氛围。让我们一起看向日葵,一起呼吸生命的秋风。



党员带头      再现光辉

——郑升家诗《读尹瑞飞纪实散文<患难见真情>》点评

文/管教宇(安徽)

近日,郑升家诗人发来一组诗歌,笔者拜读之后以为,其中一首《读尹瑞飞纪实散文<患难见真情>》颇耐寻味。

        首先,该诗是郑诗人对尹瑞飞纪实散文《患难见真情》的评议之作,表达了郑诗人对尹瑞飞散文歌颂党员带头作用及志愿者奉献精神的共鸣和赞美之情。

 百度显示:尹瑞飞,女,新疆哈密人,蒙古族。曾在《哈密报》《哈密电视报》《同舟》《伊州韵文艺》《马头琴诗刊》《蒲公英诗苑》等发表,又同新疆24位诗人作家合集出书《仰望苍远》在《西部作家》荣获优秀诗歌奖和散文奖。文章多见一些头条。

 尹瑞飞所作的散文《患难见真情》通过新疆哈密突发疫情,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快速行动,给与社区居民安全保障的几个小故事,抒发了作者感恩党的领导,才涌现出那么多好人积极奉献和付出的动人篇章。如文中说,“疫情还是找到了我们这个偏北以北的哈密小城,由一个确诊到两个…。政府果断做出措施,为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着想。”、“也许这样的人很多很多,正是有了这些人,才让我们有了安全感,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才能幸福健康的生活着”;郑诗人读后以为,尹瑞飞散文所描写的防疫故事真实感人,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如诗句说,“故事生动又感人/社区防疫活写真”;

其次,尹瑞飞散文里还突出了几位共产党员同志默默无闻奉献的故事,彰显了新时代里党在基层的核心战斗力和影响力。如文中说,“她说她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她只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微不足道,这个天,聊的我汗颜啊!同是女人。我说你咋就能想到,她说她是党员,党员就应该走在困难的最前面,她又回复我,姐不聊了,我还在大门口值班呢!啊!你还在做志愿者,嗯!”;郑诗人读后以为,在疫情突袭新疆的情况下,新疆人民紧密团结,争先恐后地奉献爱心,尤其是党员同志,更是走在前列,带了好头,树立了党的光辉形象。如诗句说,“无私付出不留名/情系居民献爱心”;

 最后,笔者以为,尹瑞飞散文记述了最近新疆哈密疫情期间发生的故事,真实感人。故事告诉我们,疫情无情人有情,党的领导是我们战胜一切疫情困难的坚强后盾,新疆人民一定能够战胜疫情,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郑诗人读后颇有同感,因为伊犁同样也遭遇疫情和封城,然而,两位新疆诗人都在诗文中表现出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和无畏勇气,患难之中,所见真情即是党对人民的关爱之情,是人民彼此之间团结友爱之情,祝新疆人民民族大团结万岁,祝新疆人民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战胜疫情,重获明媚阳光万岁!

 诗与诗评   

管子品诗录(系列)

 看电视连续剧《运河边的人们》  
(诗歌










文/郑升家(新疆)
命运起伏三代人
执着事业历坎坷
治理保护两手硬
申遗终于被通过


党员实干      引领时代  

——郑升家诗《看电视连续剧<运河边的人们>》点评

文/管教宇(安徽)

近日,郑升家诗人发来一组诗歌,笔者拜读之后以为,其中一首《看电视连续剧<运河边的人们>》颇耐寻味。

首先,该诗是诗人对电视连续剧《运河边的人们》的评议之作,表达了诗人对该剧反映党员勤政实干精神及大运河面貌焕然一新的共鸣和赞美之情。

百度显示:《运河边的人们》是2022年8月1日在央视一套播出的重点剧。该剧首次以大运河为背景,以运河岸边的东江市为叙事载体,聚焦党员干部路长河的勤政实干,通过治理河道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完成世界申遗;打造大运河旅游金名片,树立城乡共同富裕样板等一系列事件,多维度讲述了新时代运河沿岸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故事。

郑诗人认为,该剧中讲述了路长河的奋斗经历。原为港航局的一位普通执法人员,因做事一丝不苟,性格耿直,受到排挤。在东江市成立大运河综合治理指挥部后,自告奋勇,被抽调至大运河综合治理指挥部。后又成功协调搬迁了污染大户光明印染厂,让运河沿岸居民签下搬迁协议,还成功阻止了千年古镇吴镇的古建筑拆除工程,保护了运河两岸的千年古韵。如诗句说,“命运起伏三代人/执着事业历坎坷”;

其次,郑诗人还认为,该剧中介绍,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故诗句说,“治理保护两手硬/申遗终于被通过”;

最后,笔者以为,郑诗人收看了电视连续剧《运河边的人们》后,为剧中主人公路长河执着事业的精神感动,为该剧宣传的治理河道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发展大运河旅游,申报世界遗产,展现中国博大厚重的运河文化的主旨所感染,认为该剧反映出新时代党员干部勤政为民的精神面貌和大运河旧貌换新颜的巨大变迁都是共产党英明领导的结果,所以,作为党员干部观后的最大收获应该是坚信跟党走,能够永远走在光明大道上!

        2022.08.22夜于马鞍山市

 诗与诗评   

管子品诗录(系列)

读么兰成散文《飘荡的云》
(诗歌










文/郑升家(新疆)

小曲唱家乡
唤起我回忆
往事随流云
风吹已无迹


◎附录

飘荡的云
文/么兰成

站在初秋的村头,欣赏如画的风光,一朵朵白云飘荡在蔚蓝的天上,凉爽的风轻拂面庞,一首《可爱的家乡》在耳畔迴响,歌词中:那是我可爱的家乡;勾起我淡淡的乡愁。

记得小时候,总喜欢躺在草地上,仰望流云,编织梦想,将莫冥的奇思寄于白云上,让小小的美梦插上翅膀,飞向高空,飞向远方。儿时的天空湛蓝而宁静,自然的沃野在蓝天下深邃而洁净,现在再也找不到这样清纯的色调了。每当夜幕降临,劳累一天的人们总是坐在村头树下小憩,疲惫不堪的身体依畏在树干上悠闲的看升起的袅袅炊烟,给村庄披上一层薄纱,在夕阳的霞光里交汇出神秘的图像。晚饭后去村外的晒场上,乘凉的人躺在草苫上数满天的星斗,听老人讲一些古老古怪的故事,活生生人间烟火气象。现在的乡下再也找不到儿时的乡风和童年的脚印了,稚幼的梦也随时光飞走了。村头干涸的水坑浮现儿时玩耍的身影,兀立村头的老柳树,牵动着多少难忘的以往。旧事历历在目,小时候总喜欢爬树,掏鸟窝、逮知了;有一次只顾捉知了忘了危险,不小心踩空掉在地上,摔得我昏厥过去,等醒过神来才知头上磕了个大包,我捂着头懵懂的狼狈像逗得惊魂未定的小伙伴哈哈大笑,我却疼得哭笑不得。

 往事如烟,如今当年的小伙伴都己是古稀之年,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沧桑的痕迹,再也回不去那天真无邪的日子了。

过去的许多往事荡然无存,唯独不变的是村头老柳树,忠贞地守候在村头,看着村里人一批批从它跟前走出,走向远方,带回欢欣的喜悦,浓浓的乡情。

风吹树响的声音打断思绪,回过神来,忽然想起在外打拼的儿女,他们在漂泊的光阴里,无时无刻不在牵挂家中的阴晴圆缺,收成年景,家人的健康。每想到这些,我空洞疲惫的心灵片刻安慰,暖流顺血管漫延全身,抬头仰望天上飘流的云,把思念寄托无忧的云朵,传递亲情,搭建出一个团圆的桥梁,圆了我心里的盼望。



思念家乡     感慨为文

——郑升家诗《读么兰成散文<飘荡的云>》点评

文/管教宇(安徽)

近日,郑升家诗人发来一组诗歌,笔者拜读之后以为,其中一首《读么兰成散文<飘荡的云>》颇耐寻味。

首先,该诗是郑诗人对么兰成散文《飘荡的云》的评议之作,表达了郑诗人对么兰成散文怀乡情感的共鸣和感慨之意。

百度显示:么兰成,男,1952年7月出生,山东冠县人,农民诗人,爱好文学,喜欢诗歌。1969年12月入伍,曾任陆军第二十师侦察连班长等职。1975年2月复员,回乡务农,任生产队长多年。现仍在农村劳作。坚持业余写作,笔耕不辍,先后在报刊发表诗歌百余首,散文十数篇。

么兰成散文《飘荡的云》描绘作者的早年记忆,对此当今现实,感慨万千。如文中说,“儿时的天空湛蓝而宁静,自然的沃野在蓝天下深邃而洁净,现在再也找不到这样清纯的色调了。”、“现在的乡下再也找不到儿时的乡风和童年的脚印了,稚幼的梦也随时光飞走了。”;郑诗人读后以为,么兰成非常怀念过去,对消失的记忆看得极为珍贵。如诗句说,“小曲唱家乡/唤起我回忆”;

其次,么兰成还在文中庆幸自己有儿女的牵挂和温暖。如文中说,“回过神来,忽然想起在外打拼的儿女,他们在漂泊的光阴里,无时无刻不在牵挂家中的阴晴圆缺,收成年景,家人的健康。每想到这些,我空洞疲惫的心灵片刻安慰”;郑诗人读后以为,么兰成虽然对过往岁月非常感慨,但想到可以欣慰的儿女,一切苦痛就烟消云散了。如诗句说,“往事随流云/风吹已无迹”;

最后,笔者以为,么兰成年已古稀,作文回忆早年往事,是一种对家乡自然的思念情愫,其浓浓情感感人肺腑。郑诗人读后亦有所共鸣之意,认为在思乡一事上也勾起了自己的感慨之情,然而,随着风流云散的变迁,一切只能随缘而去了,故乡的记忆永远停留在脑海深处!

   2022.08.23于马鞍山市

本期责任编辑:零下

【请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

作者风采


新疆作家/诗人郑升家  
安徽作家/诗人管教宇




作者简介         

郑升家,书房名:东盛斋,号大漠孤烟、乌孙居士、边地行者,常用网名洞庭新客。原籍湖南永州,生于新疆伊犁。2001年5月与本土诗爱者和伊犁诗坛前辈钟声旦、刘相平创立边地文学社,受命担任《边地》社长兼执行主编,2011年出版诗集《少年行》,受邀担任多种社会荣誉职务,传略入编《中国诗人诗歌大辞典》《中国当代作家大辞典》(2012年版)、《中华诗歌年鉴》(2011)《中华名人志》(2010)《新中国诗人档案》《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人物辞海》等。现在某国企担任党支部纪检委员、行业内刊通讯员。

管教宇,笔名孔理,号觉一堂主,1972年8月3日生,皖马鞍山市人,华东冶金学院毕业,助理工程师,一级作家,终身研究员,诗人。简介收入《中国当代散文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1999年开始文学创作。曾荣获“荣耀中国.2010全国文艺创作年度人物”“盛世中华.第二届全国时代文艺家”等称号。出版有《中华圣贤》《一代宗师》等。现为中华人物雷池文化特邀主编,中国散文写作中心会员,中国世界华人作家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达州市难得书画院荣誉院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首席导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