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风楚韵文学畅享之旅——长沙篇

 万卷作文 2022-08-28 发布于广东

从长江到湘江,我们闲庭信步;

从黄鹤楼到岳阳楼,我们登临送目;

从南岳衡山到八百里洞庭,我们偃仰啸歌;

从黄州赤壁到汩罗到韶山,我们高山仰止。

历史像一卷大书,在我们面前铺开鲜活的文字,

让我们背起行囊,出发——

用脚步去丈量时光的长度,

用心灵去感受湘江的风,楚天的韵。

岳麓书院逐旧迹

黄碧紫

东望湘水,西屏青山。在松竹茂林之间,藏着一座雅致古朴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进了前门,迎面是一个平台,这便是赫曦台。从赫曦台往里走,便是书院大门。抬头看见妙对“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不禁暗暗佩服,岳麓书院真是人才辈出呀!

来到二门,“名山坛席”的端庄匾额悬挂于檐上,两旁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是说岳麓书院被苍翠的丛林所环抱,藏在巍巍岳麓山之中。它们相依相随,互相成就。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教学之地。讲堂中央是两块鎏金木匾,一是康熙所题的“学达天性”,勉励儒生张扬理学,二是乾隆所赐的“道南正脉”,赞颂书院并肯定其历史地位。讲堂内廊及左右壁,楹联比比皆是,一派斯文气息,让人感受“整齐严肃”的气息。堂上端正地支起两把交椅,是当初朱熹张栻两位巨儒讲学论道的见证,历经千年弦歌不绝。

从岳麓书院后门出去,是一片茂林修竹。沿溪而上,路的尽头止于一小丘,攒尖宝顶的爱晚亭昂首屹立,蔚为壮观。亭外豁然开朗,背后雾气缭绕,苔痕遍迹,幽谧清新。仙境般的景色宜修身养性,难怪此处人才辈出,融道佛释于一体。此外,它还能做到包容对立的理学和心学,并将两者发展至极,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岳麓书院之行

周逸轩

岳麓书院,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现在四大书院中排名第一。“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挂在门口那两幅字清楚的表现了书院的名气。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大家、文人墨客,来这里讨论学术或进行辩论。朱熹和当时岳麓书院的院长张轼,曾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学术辩论,这场辩论,为他后来创建中国最伟大的学术流派之一——理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明朝的王阳明也曾在岳麓书院停留过,他创造的心学,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也在这里也留下了许多的诗篇,比如徐玑的“屋舍如痒序,读书兼教文。来北望南岳,青事一重云。”又或者有毛泽东的“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师范学校读书时,便是岳麓书院的常客。他经常来到岳麓书院学习或者与院长进行学术交流。岳麓书院的校训“实事求是”,也被毛泽东用来作为共产党革命纲领之一。

步入前门内,又有一副对联,上联为:麓之名山,下联是:纳于大麓。横批为:名山壇席。孔子曾来此讲学。供在礼堂里的孔子画像十分严肃而庄重。站在他的面前,我向他连拜三次,心中想着他那些伟大成就和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语录。他拒绝为官,却创立了儒家学派,并重新定义了中国的教育理念。他收了许多弟子,并且不介意这些弟子的身份,只要能交上十条干肉的学费,就可以在他这里学习,成为他的学生。众生平等,是孔子对待其弟子的最大的特点。“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所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走出殿堂,渐渐走入岳麓山中。山路崎岖不平,有的地方稍有陡峭。路旁有许多古老植物,如槐树、桂花树等。树枝延伸到空中,遮盖着阳光,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些光线从树叶的缝隙中投影到地上。

在不远处看到一亭子,便是爱晚亭了。爱晚亭坐落在乱石之中,当年杜牧也许就走在这条小路上,看着路边的竹子、白云,以及从窗户间透露出灯火的人家和火红的枫树林,心中感慨万千,便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水彩画。然而,那个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这迷人秋色的一部分。而诗的最一句戛然而止,却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引人共鸣。  

游岳麓书院

韩雨卓

绕过赫曦台,青瓦白墙、神态蔼然的岳麓书院大门呈现在眼前。

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东面的山脚下,依山傍水,白墙、青瓦、红檐,掩映在一片绿阴之中。“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的对联傲然悬挂于岳麓书院大门两侧,不由对这方荟萃天下英材的辉煌之地产生了几份敬畏。

岳麓山的清溪茂林间,回荡了上千年的朗朗书声,于今再次响彻耳际,恢宏磅礴,激荡心灵。文明的翅膀,在无极中自由飞翔。

跨越过讲堂的大门,抬头向上看去,印着“学达性天”四个大字牌匾出现在视线里。这个牌匾是康熙帝赠于岳麓书院的,这么多年过去了,牌匾还是金光闪闪的。这不仅仅是块牌匾,还是岳麓书院历史的见证。

访岳麓书院

宋昱琳

我静立在门前,“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八个工整严谨的大字刻在深色的木板上,这是称赞当时的楚地人才辈出,而岳麓书院更是英才聚集之地 。的确如此,岳麓书院经历了宋、元、明、清四朝,无数名人才子从岳麓书院出来。明朝的王阳明及其弟子在这讲学,道光十三年来此求学的曾国潘,后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时常到岳麓书院游玩的毛泽东,都深受岳麓书院的影响。

那些从岳麓书院出来的弟子,都在当时的社会散发着自己的光芒。他们或是成为一代心学大师,或是成为一代贤相,或是成为风流诗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让中国的历史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芒。

沁园春·岳麓书院

刘熙诺

夏诣岳麓,日高人渴,客多路僻。看林环书院,青苔遍地;古之大成,皆汇于此。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知名于世之顶。览石牌,参万世师表,颇有深思。

初至茂林修竹,天赐甘露晚来急。微风拂面,日光不耀,汗不前多,步履轻盈。及观完岳麓书院也,过石路、见了爱晚亭。阑珊处,其旅而无所,绿草盈盈。

橘子洲头忆主席 

刘嘉鹏                       

我们行于橘子洲头,追寻毛主席的足迹。                         

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卧在面前,宛如一座横放的高楼,这就是青年毛泽东雕像。此雕像刻画的是一九二五年写下《沁园春·长沙》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青年毛泽东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凝视着远方,1925年,军阀混战,中国仍是一片黑暗,毛泽东一定为这旧社会感到强烈不满。但是,他有信心:“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革命之火能摧毁一切困难。                                

我又想起毛泽东那则简短的电报:“……(国民党)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曾经“浪遏飞舟”的国民党,却只能在革命之火面前“纷纷溃退”。那时的毛泽东知道自己能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吗?是的,他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将走向胜利。                                     

如今的橘子洲头游人如织,杨柳青青,两岸高楼林立,江上碧波泛舟,橘树葱葱,“指点江山”石前,看湘江北去,气势如虹!

千年学府素描

李湘维

在岳麓山上,清澈的溪流与繁茂的山林之间,隐存着一座幽静雅致的千年学院——岳麓学院。岳麓书院创建与北宋时期,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这座千年学府,历经沧桑却依然有着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尽了岳麓书院人才辈出。这里造就了许多历史名人,如左宗棠、曾国藩。余秋雨先生曾对此评价说:“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我在书院里边走边想,想着古人在做学问时的严谨和读书生活的闲适从容,想着当年朱熹、张栻为理学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满怀理想抱负的学子们正襟危坐、聆听思考的情形,不禁肃然起敬! 在这里我仿佛感受到了他们的灵魂,感受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已经是一个个元气淋漓的精灵,都有了生命。

文化不仅可以熏陶人,在这里,在这千年学府里,文化竟赋予了花木以生命。我多想在这里读书、生活,从而远离了人世间的喧嚣与浮躁。


岳麓书院小记

张津铭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很多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大门口巨大的“唯楚有才,于斯为盛”楹联,可以想象这里曾经人才辈出。学院内有孔子像,还有很多巨大的对联牌匾,让人感受这里浓郁的文化气息。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坐落在山和水之间;环境优美,整个书院都充满了自然的气息,甚至还可以闻道泥土的芳香。

书院内零散分布的一些竹子,是整个书院的点睛之笔。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熏陶的学员一定能够平静地面对这个世界,并且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