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湛蓝色】叫【景泰蓝】 有一种【四月天】可【力挽狂澜(lán)】 你知道吗? 我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景泰蓝】, 并非源自我们本土, 而是元代时期的【舶来品】。 ![]()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 元 当年,元代的统治者蒙古人到欧洲不但开拓了疆土,顺便把珍贵的【景泰蓝】工艺品带回国内,并“请”回了一批匠人。 ![]()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 元 一生以游牧为生,来自草原的蒙古人格外钟情天空的蓝色,故而将这种象征自由的颜色融入到这门手艺中,流传后世。 明朝景泰年间,这门技艺的兴盛程度达到顶峰,其蓝色呈现得也更加艳丽夺目,“景泰蓝”这个名字因此得来。 ![]() 掐丝珐琅兽面纹出戟凤足炉 / 明 ![]() 景泰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尊/ 明 当然,景泰蓝只是比较方便的称呼,其全名叫【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以铜质为胎体,在其表面焊接软质扁铜丝编制的花纹,最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 ![]() 掐丝珐琅勾莲纹四力士足藏式佛塔 / 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集锤鍱、 錾刻、镀金、掐丝、填彩等工艺于一身 ![]() 掐丝珐琅云纹八方座亭 / 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柱状亭身通体饰掐丝云纹,正中有一宝瓶, 瓶身饰有“安”字样,意喻“平安”;下方錾铜鎏金寿山福,海环抱亭身。因“亭”与“定”谐音,取亭式造型,有“天下安定” 之寓意。 清代康熙帝对“珐琅”工艺品甚是喜爱, 后期,由景泰蓝演变出珐琅彩 (全称:瓷胎画珐琅)。 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 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 ![]() 铜镀金珐琅升降塔钟 / 清乾隆时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珐琅方形底座,四角莲叶上各立彩色牙雕童子作恭揖状。中心为二时针钟,钟盘上的两个弦孔,一个负责走时,一个负责报时。 ![]() 金地粉彩勾莲八宝纹五供-香炉 / 清乾隆时期 随着清王朝的倾覆,【珐琅】工艺逐渐“销声匿迹”,当年皇家出品的工艺珍品也如石沉大海,或被摧毁或被尘埃掩埋,险些濒临灭绝。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力挽狂澜拯救国粹,尤其是林徽因,为保护【景泰蓝】而四处奔走。他们不辞辛苦地跑遍了北京城,调查景泰蓝的生产状况。 ![]() 当时北京城的景泰蓝小作坊 他们特地申请,在清华大学营建一个【美术小组】。 林徽因还培养了钱美华、常沙娜、孙君莲、莫宗江等人一批景泰蓝技术人才。 向来热爱古建美学艺术的林徽因,找出各种珍藏的历代装饰图案,作为参考,指导【美术小组】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此,还成立的景泰蓝实验厂。 ![]() 钱美华与沈从文 为全面了解和学习景泰蓝,钱美华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到故宫博物院,跟着当时的研究员沈从文先生学习。沈老给她出了个点子:故宫景泰蓝宝物多,先把这些图案都临摹下来,从中体会感悟,逐渐开始创作。 直到生命尽头,躺在病榻上的林徽因对她的学生钱美华留下一句话“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 ![]() 林徽因设计的夔龙纹对罐(复制品) 钱美华接过老师手中的接力棒, 不负众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图案的设计中。 她所创作的景泰蓝工艺品, 曾被作为我国首次承办国际性会议的礼品, 更被郭沫若称之为新中国的第一份国礼。 ![]() 她是建筑师,她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精彩叫绝。 她是建筑史学家,她打破了日本人关于中国没有唐及唐以前建筑的论断。 她是艺术家,她把景泰蓝留给了后人,她参与了国徽设计方案。 她是文学家,她用艺术的语言把枯燥的建筑史讲义变得如同音律般灵动。 她是教育家,她把她的子女培养得出类拔萃。 ———————————她是林徽因, 她不该囿于八卦,她便是人间四月天。 ——————完——————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