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宝祥 | 画山水记

 迷人的三道茶 2022-08-29 发布于云南

我小的时候没画过国画,只练过书法。父亲喜欢书法,偶尔也用毛笔画一条龙,还会染得云雾缭绕的。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是国画,只觉得画面皱巴巴的。学画后也一直学的是西画。1984年我考上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南师大美院前身),那年没有西画班,只有国画和装饰画,我很勉强地选择了国画班。我们师范专业学的比较全面,西画、版画、图案、设计等都学一点,但相对来说,还是以国画为主,而且山水、人物、花鸟都得学。

在读期间,山水课沈老师并没教什么临摹之类的基础课,只是按自己风格作些示范。也去了黄山、皖南写生。课程结束时,要我们一人交十幅创作,还在不宽的走廊墙上,做了个汇报展。我的第一批山水画处女作,就是被图钉钉在白墙上展出的,还是自己学着托裱的。这批画主要是凭着感觉画的,也参考了西画风景和摄影图片。老师评价还不错,还怪我为什么不投省青年美展。其实我投了,投的是木刻,还拿了个优秀奖。我对自己的国画根本就没信心。

毕业留校后,我先做了两年辅导员,然后因为系里教山水画的沈老师移居加拿大,就让我教山水。当时我想真够滑稽的:教山水画的移居到不画山水画的国家;不喜欢山水画的,却教起了山水画。我最先喜欢西画,学了国画后又相对喜欢人物(详见《学画记下》。山水画自从交了那十幅处女作后,就没再染指过。虽然我先勉强进了国画班,后又勉强教了山水画。但不管怎样,我的山水画之旅还是神奇般地开启了。

我还是从临摹开始,也看些基础的山水画技法书。我知道教学还是要循序渐进,还得从最基础的开始。中国艺术都重功力,都是要花功夫学的,我得先把自己的膀子练粗了才行。

原系主任范保文老师,也是著名的山水画家。当时学校要求“老带青”,由范老带我。主要是名义上的,所以平时比较松散,偶尔会去请教范老,也偶尔会请范老到班上指导教学。一次范老带我去福建写生,范老熟练的速写技巧及对写生的饱满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范老当时手上有两位硕士生:邵晓峰与沈克,在他们1998年毕业时,范老邀请我跟他们同时在江苏省美术馆做了个展览。我单独在一厅,他们俩在一厅。这算是我的第一次山水画个展,而且起点很高,是在省美术馆,出席开幕式的都是省里知名人士。时任美院院长范扬主持,时任文化厅副厅长赵绪成题写展名(见图1)。我后来才知道搞一个展览是很不容易的,光请领导及嘉宾就很麻烦,这还得感谢范老!

图1 开幕式现场,范保文先生致辞

那次展览后,我还出了本小册子(见图2)。之后我有了点小名气,也有人来收藏我的画了。因为我对穿着还比较讲究,就拿卖画的钱在湖南路的凯撒专卖店狠狠心买了件3千多元的皮衣。皮料很整、皮质很细,以至于一位同事硬说是人造革的。有时就是这样,过于完美,就像假的了,做人也一样。

图2《毕宝祥画集》

我的山水画创作,起步完全靠感觉。凭着自己的造型能力以及稍微掌握的一些国画技巧进行创作。后来感到没后劲了,就尝试学习黄宾虹。我觉得在自己行走困难时,找根拐杖是很有必要的。当时我考虑要“学远不学近”,尽量避开江苏的画家,否则,让人觉得视野不宽,而且容易近亲繁殖(其实没关系,关键是最后要走出来)。

2000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张学成先生邀请我编撰《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图3),张学成先生也画山水,他看出了我在研究黄宾虹。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好机会,一方面在高校需要教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逼着我从理论到技法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下黄宾虹。这本书对后来的“黄宾虹热”有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有些画家来信说,案头就放着我的这本书,对他学黄宾虹帮助很大。还有人给我来信,让我仿制黄宾虹作品,开价还挺高。但我不为所动,因为我知道这样钱是有了,但人品丢了。没钱可以挣,人品丢了就像打碎的瓶子,想拾起来就不容易了。

图3《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

之后,我在黄宾虹的研究上又持续了一段时间。当时有人劝我不要学黄宾虹,要有自己的个性。这个道理我是懂的,我只是觉得个性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而且是水到渠成,不是勉强而为的。有个性也要有底气才行!我把黄宾虹研究透了,我就成了这方面的专家。当有人问我对哪位山水画家有研究或者喜欢哪位山水画家时,我就可以底气十足的告诉他。没有扎实的基础做支撑的个性或创新,就是浮躁、就是浮云(简称二浮)!我常跟学生讲,除了广泛的学外(广度),还要对某家有深入地研究(深度),在得其技、理、道之后,再融会贯通于自己的创作中。

黄宾虹的画,在用笔用墨上既延续了传统、体现了扎实的传统功力;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墨法非常丰富,这是值得学习研究的。黄宾虹的“浑”、“厚”、“滋”所产生的画面效果,也是我很喜欢的。喜欢很重要,不喜欢就勉强了。在学别人时,我注意:学一点,丢一点,再加一点。学一点特别的和自己喜欢的;丢一点标签化和程式化的;加一点自己的感受和独特的手法,这样既避免了盲目、机械地学,又融入了自我的主观意识和能动性。

图4 学习黄宾虹风格的作品

我在高校任教,所以要对专业理论有一定的研究。1999年我正在进行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的比较研究,正好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杨惠东先生邀请我编写有关山水画的工具书,我就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2000年1月我编著的《山水画的传统与现代》一书就正式出版了(图5)。通过这本书,我认真地研究了传统山水画和现代山水画的共性与差异,这使我对山水画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更加深刻地认识。后来我还有多篇有关山水画的研究文章在《美术》、《美术观察》、《艺术百家》、《艺术与设计》、《画刊》、《国画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作为高校教师或者作为想要有所成就的画家,理论研究也是不该缺席的。我认为,创作的高度最终取决于认识的高度。

由于在山水画教学、研究与创作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我又于2006年汇集了之前的一些文章和作品出版了《文画毕宝祥》(图6),算是做了个阶段性的回顾;后来又应江苏美术出版社之邀,编撰了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教程《国画山水》(图7)。这也是我对山水画教学、研究的梳理和总结,对我的山水画教学与创作帮助很大!去年就着师生展,我又汇聚以前的文章,出了本《毕宝祥文集》(图8)。

图5、6、7、8

作为高校教师理论研究很重要,但作为画家来说,绘画技术的提高以及对绘画语言、绘画风格的研究探索更加重要。高校教师有个好处,在教学时,因为要作示范,所以逼着你要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示范过程也是提高的过程;而且学生在创作时一些独到的地方(特别是研究生),也会给教师有所启发,正所谓教学相长。

自1998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过展览后,2014年又和同学高建胜在省美术馆举办了双个展;之前还在联合国总部及省里多地举办过小型个展;也出版过多部山水画集。

图9

在那个工笔画盛行的年代,写意山水画很难入选全国美展。我就投过一次,没投上去,后来只在省里展出。省美协也搞过“江苏山水画展”,我每次都得铜奖。一次开幕式,傅二石先生跟我说:你又得了铜奖!我说:惭愧惭愧!废铜烂铁,不值一提。自此以后,我对投稿参展就不感兴趣了。记得那次在北京,我和范保文老师到中国美术馆办事。车上他接到电话,让他送件参加什么展览。范老问我参加了没有?我说除了邀请展,其他一律不参加。范老一拍大腿说你都不参加了,我就更不参加了。

后来我只参加一些邀请展,比如省美协搞的几届“美在新江苏”展、省宣传部搞的“画说运河”展(见图10),我都参加了,而且都获了优秀奖(只设优秀奖)。当然每年还有其他各种邀请展览,我都尽量参加,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新作,另一方面,也是对主办方、对朋友工作的支持。我自己也会主持一些活动,知道大家的支持很重要。

图10

经过长期地研究和探索,我的创作在逐步摆脱了黄宾虹及其他前人的影响后,又开始寻求新的变化。这倒不是我刻意求变,而是一种风格画多了,就有点审美疲劳了,有点无趣了。这时自然就会想到要有所改变。怎么变?我觉得一是要抓住自己新的感受。比如这些年,国家注重环保了,天空也越来越蓝了。以前想看蓝天成本是很高的,要乘飞机到国外或者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去看。现在在南京也经常能看到蓝天,所以,心情舒畅多了。这样我由感而发,画了一批“蓝天”的作品。为了突出蓝天,我故意把天空画得很辽阔,给人予晴空万里的感觉;二是借助对自然的写生、观察,来寻求和建立新的绘画题材和语言。写生很重要,好多画家的华丽转身都依赖写生(打算专门写篇《写生记》)。山水画,画山水。到山水中走走,到自然中看看,可以给你带来无尽的灵感和素材。而且写生的过程也是非常快乐的!写生时最好直接用毛笔、宣纸画,这样的作品更加鲜活生动。这些年画了很多写生作品,特别是2016年的太行山之行,对我山水画风格的转变影响很大。以前我总喜欢画江南丘陵、田园风光,高耸峭壁的山几乎不画,线条也以圆转线为主。而太行山的山形却是像墙壁一样陡峭,线条也以方折线为主。因为是写生,我就尽量如实地画。画出来后,发现跟我以前的作品明显不同。后来正好要搞师生作品展,我就在这批写生作品基础上,创作了一批作品。2020年我的师生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后,画界朋友普遍认为这批画效果不错。当然,除了抓住自己的感受和注重对自然山水观察写生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对画面本体进行研究,比如创作规律、形式美感、绘画技巧等。只有主体、客体、本体三方面都做好了,作品才能经得住推敲,也才有生命力。

图11 蓝天系列作品

图12 太行系列作品

不久前我又创作了《大山堂堂》系列作品,想通过表现大山崇高、雄伟、坚定、厚重的形象和品格来激励自己。这批作品参加了今年11月在扬州大学美术馆举办的“毕宝祥师生作品邀请展”。这是我在主观感受、客观表现和本体语言方面的又一次探索与实践。

图13 大山堂堂系列作品二幅

我的山水画创作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自我摸索阶段、借鉴前人阶段、师法自然阶段、寻求个性阶段。这应该是符合艺术家成长规律的,一位艺术家如果能扎扎实实地经历过这几个阶段,其根基就会牢固,路子就会宽广,后劲也会充足。

我认为绘画创作要符合三个标准即格调高、技术好、个性强(我有专门论述),山水画亦然。就我个人而言,我的山水画还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不能画成风景画和装饰画,要有意境和意趣;二、不能过于抽象和具象,用齐白石的话说“太似媚俗,不似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另外,“抽象”与“具象”有局限,远不如“意象”的表现空间大;三、坚持笔墨特色和写意精神。这三原则是我个人的追求,并无强加他人之意。

自从主攻山水画后,就逐渐喜爱上了山水画!山水画不仅更自由、更纯粹、更有利于笔墨的发挥和情感的抒发;技法与空间关系也更加丰富。山水画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亲和自然、崇敬自然,进而参悟自然、顺应自然。

人在生活、工作中,难免会有累、烦或者遭遇挫折的时候,这时,人们就会想到大自然中寻求安宁和慰藉。而山水画其实就是连通人与自然最好的桥梁。

以下为各时期的作品精选:

1991年

1991年

1993年

1995年

1995年

1997年

2006年

2006年

2008年

2015年

2018年

2019年

2019年

2019年

2019年

2020年

2020年

2020年

2021年

2021年

2021年

2021年12月22日写于南京

感谢大家阅读点赞并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