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额尔古纳河右岸》①:这部茅奖作品,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完成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2-08-29 发布于山东

前段时间,谷主麦家做客东方甄选直播间,和俞敏洪老师、董宇辉老师,谈论人生、文学。谷主的内敛、真实,俞敏洪、董宇辉的才思敏捷、循循善诱,受到了众多读者朋友的喜爱。

麦家对董宇辉出众的口才更是赞不绝口:“你的口才绝对不是不学无术的口才,是读了大量的书。”

本周,我们将一起共读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董宇辉老师曾在直播间里诚挚推荐——

“看了这本书之后,心里燃起了对一种遥远的地方、可爱的人们,对他们的生活的一种尊重和期待。忽然就想要有一天去大山大河去看一看,不一定非得是大兴安岭,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在生活苦闷的时候,在事业遇到挫折时,在口袋里的钱都交不起三个月房租的时候,这会成为他支撑着走下去的勇气。”

接下来,让我们暂时放下现实生活的苦闷,去看像梵高的星空一样旋转着的夜空,与鄂温克人一起,在月光下充满力量地跳舞。


音乐 | 你是我的风景

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1870天,共读的是第266本书——迟子建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
《额尔古纳河右岸》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跋中写道:“一部作品的诞生,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一样,是需要机缘的”。

迟子建

对于这部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著作来说,它生长的泥土是什么?它的种子又是什么呢?

首先,对于《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来说,它生长的泥土就是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地。

这片土地是故事发生的地方,也是作家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作家和作品在地理空间上的共享,带来的是情感距离的拉近,也能帮助作家更加轻松顺利地带动着读者走进故事的叙事空间当中去,这是故事的第一层机缘。

其次,作品的诞生还需要一颗种子,它一旦种植在作家的心里,就会逐渐成熟。

这种创作的情绪从最初萌生的写作冲动开始不断积累,终于在某天,这种经过累积攒成一团的创作激情化为了笔端流畅的故事,娓娓向读者到来。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诞生之前,有两件事促成了故事种子的成熟。


迟子建一直以来十分关注故乡的时事报道,她持续追踪关于鄂温克族人民下山定居的新闻动态,心系着这个与她的童年的生活空间相重叠的民族。

对于那些未曾深切体验过森林中游牧生活的游客而言,他们选择蜂拥到内蒙古的根河市,来见证下山定居的具体过程,把它当做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伟大时刻。

而对于迟子建而言,她对于长期习惯于生活在森林中的民族突然要移居到城市的消息,第一反应就是在心中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

特别是在这个当口,迟子建的朋友艾真给她寄了一份报纸,上面记录着鄂温克画家柳芭带着绚丽的才华走出森林,最终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的故事。

艾真在报纸上恳切地向迟子建附言道:“迟子,写吧,只有你能写!”艾真对迟子建的了解、信任和期待,深深地感动和温暖了迟子建的内心,这是第一件促成《额尔古纳河右岸》故事种子成熟的事件。


经历过第一件事情后,迟子建打算为自己长期默默关注的下山定居的事情收集更多的资料,准备酝酿一个成熟的创作时机。


她预感着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条艰难而又自然的回归之路。

自此,她游历了澳大利亚的达尔文市,体察当地的土著人的生活。

他们不能适应进城以后的生活,心中仍割舍不下山林部落中的老日子。

随后她又辗转到悉尼,邂逅了一对大打出手的土著夫妻。她怅然地感到土著人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中生出了许多不该出现的冲突。

而当她离开澳洲,来到古老的爱尔兰,看到这个曾经充满优雅之气和浓厚文化氛围的国家,如今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变得繁华而空洞。

在她心中,“土著”已经幻化成为了一个符号,代表着现代世界中需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边缘人”。

当迟子建归国以后不久,便动身去印证自己的预感,考察鄂温克人下山定居的现状。

她看到,年轻的一代更向往山外便利的生活,而老一辈的人还是喜欢住在夜晚时能看见星星的希楞柱里,他们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不顾乡里干部的劝阻,一批批回归山林。


迟子建追踪着猎民们的足迹,来到山上听鄂温克人们内心的苦楚和哀愁,听他们歌唱。

当她亲耳听到那些故事、那些歌声,亲身经历了那种生活、感受了那种少数民族人身上巨大的包容和温暖,她动容了,她的心中已为《额尔古纳河右岸》种下一粒沉甸甸、饱满的种子。

故事的种子已经成熟,那么作家是如何书写这部长篇小说的?她是如何让故事发芽和成长的呢?

依照迟子建一贯的慢性子,这个过程依旧是缓慢且匀速进展的。

她先是在哈尔滨历时三个月,集中阅读鄂温克历史和风俗的研究资料,做了几万字的笔记。

三个月过去后,迟子建敲定了两样东西,一个是书的标题——《额尔古纳河右岸》;

另一个是令自己满意的、苍凉自述的开头:“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这两样东西确定了叙述方式和创作基调,此时迟子建暂停了写作,等待即将到来的春节,打算借着春节后大块完整的时间,在故乡的土地上,将作品一气呵成。


大年初三,这部长达二十万字的大工程就正式开工了。迟子建面对着故乡窗前的山峦,酣畅淋漓地书写着山峦当中的故事。

迟子建在故事发生的这片土地上写这个故事,面对着这片山峦写这片山峦。地气的烘托,还有神奇的空间上的重叠,让《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故事充满了天地间的灵气。

在她写作的方桌上,摆着她爱人生前最喜欢的花。开始创作前的两年有余,迟子建刚刚经历了与爱人阴阳相隔的悲楚,所以故事中的爱恨更显得悲壮和凄美。

写作期间,她每天从早晨八点多开始,起床,早饭,打扫房间,工作,到了中午吃午饭,睡午觉,接着工作,到傍晚去住在姐姐家的妈妈那里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喝些红酒,晚上回家继续写作两小时再入睡。

和谐的空间、温暖的亲情、规律的作息和营养可口的饮食,使迟子建的身体和精神一直处于最佳状态,这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她的创作能够稳定顺畅、一气呵成。《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初稿仅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至此,这部作品还没有完全瓜熟蒂落。那么,这部初稿后来经历了怎样的打磨?又跟随着它的主人去向了何方?


初稿完成后,迟子建受王蒙先生的邀请,前往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对这部长篇进行修改。这又是一次地理空间上的机缘巧合。

迟子建在小说中写的鄂温克的祖先就是从拉穆湖走出来的,他们最后来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山林中。

小说中的人物跟着作家的位移,从山峦回到了海洋,按照迟子建的话来说,“这好像是一种宿命的回归”。

山峦和大海的风格是不同的,山峦赋予这部长篇的调性是勇气和激情,而经过大海的洗涤后,作品增添了宽容的心态和收敛的诗情。

迟子建在青岛受到大海的启迪,改写了伊芙琳的命运,让这个小说中充满愤怒的女人获得了一个安然而洁净的结局。


二稿完成后,在《收获》李小林老师的建议下,迟子建以初始写作的状态,满怀忧伤和激情,弥补了关于叙述者“我”的形象上的一些遗憾,增删了几处情节,使叙述节奏更加明快。改完第三稿后,迟子建感觉到作品果然出落得更漂亮了。

最终跟读者见面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记录着敖鲁谷雅的鄂温克人的历史,也注入了迟子建了解到的一些鄂伦春人的故事;

它既包含着以少数民族为原型的真实故事,也包含着作者融入其中的新鲜的虚构故事;

它与大自然灵气相通,不仅呈现出美好而和谐的一面,还呈现出严酷而凄清的一面。

作品在结构上致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为了让作品读起来像经典交响乐一般“百听不厌”,《额尔古纳河右岸》被分成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的《清晨》是单纯清新、悠扬浪漫的;

第二乐章的《正午》沉静舒缓、端庄雄浑;

第三乐章的《黄昏》如疾风暴雨般,斑驳杂响,如我们正经历着的这个时代,掺杂了一缕缕的不和谐音;

第四乐章的《半个月亮》又回到了初始的和谐与安恬,如同一首满怀憧憬的小夜曲或是弥散着钟声的安魂曲。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作品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当我们带着期待的心情走进《额尔古纳河右岸》,将会探寻到一段如何美丽而又疼痛的故事呢?

文学硕士,寻觅流淌在额尔古纳河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从历史与民族中见到人类和永恒。

主播 · 金姿

 喜欢看书与电影,希望用声音温暖文字也温暖你。

执行主编:王大力

编辑:馬車夫斯基 / 反方向的钟

运营亦之

图片:文中插图均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背景音乐:何洁 - 你是我的风景

w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