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者认为:欧洲将成为全球化输家

 颐源书屋 2022-08-29 发布于云南

德国《世界报》网站8月23日发表题为《全球化万岁——但欧洲将成为输家》的文章,作者是安雅·埃特尔。全文摘编如下:

战争、通胀、疫情、供应链、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世界似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为,未来几年依旧蕴含着巨大的希望。作为过去30年经济发展引擎的全球化根本没有消亡。

这是本报采访了参加今年林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会的19位顶级经济学家后得出的结论。但这些顶尖的经济学家也预测,未来的全球化世界将与迄今为止有所不同。特别是欧洲必须在这个新世界中保持谨慎,以免夹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而变得无足轻重。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11年诺奖得主克里斯托弗·西姆斯表示:“我们似乎正朝着贸易和跨境投资减少的方向发展。我不会将这称为'新世界秩序’。”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默顿也持类似观点。这位1997年的诺奖得主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我不认为全球化会倒退,随着持续不断的技术发展,它甚至会变得更加无处不在。”

文章图片1

这是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里斯托弗·西姆斯的资料照片。

但默顿认为,全球化的本质将发生根本改变:“对较为贫困的欠发达国家而言,通过提供廉价劳动力来获取竞争优势的传统方式不再像过去那么可行。”技术进步让这类成本优势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新冠大流行和战争与制裁导致的地缘政治冲突让工业国家看到了经济和国家面临的安全风险和薄弱环节。当全球供应链模式被认为处于一个共同的政治法律体系的控制之下时——就像国内供应链那样,就会出现这样的风险和薄弱环节。

各国将更加重视经济韧性而非效率。默顿表示:“尤其是在关键性基础设施方面,未来将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例如制药工业。”

这一现象现在被称为“友岸外包”,也就是将重要的供应链转移至国内或政治稳定的友好国家。但诺奖得主们并不认为这是去全球化。

默顿说:“金融体系的运转依旧是全球性的,无论是在资本筹措、投资还是风险分担方面。金融科技推动了支付体系和其他金融服务的进一步全球化,特别是对那些目前供应不足的国家而言。”

2002年的诺奖得主弗农·史密斯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尽管近期出现了严重的摩擦,但他坚信全球化依旧具备生命力。“所有努力扩大贸易的国家都是而且将一直是赢家。”作为资本市场实验研究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史密斯认为全球范围内的贫困问题仍旧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

永久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给予世界上最贫困的人民更多自助的机会。史密斯表示:“非洲急需来自企业的私人投资,才能推动本土的生产与服务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多名接受采访的诺奖得主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将成为变化后的世界秩序的赢家,而美国却不一定。2007年的获奖者埃里克·马斯金说:“旧的全球化世界秩序并未消逝,但有一个例外:中国已经处在一个比20年前强势得多的位置。”2000年的获奖者詹姆斯·赫克曼也认为中国是赢家,但美国也将保持自己的地位。他认为欧洲显然是降级候选人,因为它“依赖脆弱的能源”。

欧洲的衰落也在欧元上得到了体现。本周初,欧元兑美元汇率已跌破平价。现在消费者或证券交易商用1欧元只能兑换99美分——20年来的最低纪录。

走下坡路的不止欧元。全球投资者也对欧洲的股票敬而远之。目前所有德国股票的市值仅占全球总市值的1.86%。尽管德国不具备特别的股市文化,例如中小企业没有上市。但这个贡献了全球经济总量4%的国家不足2%的比例无论对德国还是欧洲而言都是一记耳光。

2006年的诺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也认为欧洲的未来不容乐观,即便没有哪个国家会成为全球化倒退的赢家。他为一些国家(例如法国和美国)严重的政治分裂感到担忧,这种分裂导致了极大的不安全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