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人数众多,是如何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人数优势 的

 驱膜_盘谷 2022-08-29 发布于广东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开始只有七千人,后面一直有援军赶到,直到战争结束的时候也就两万人。与清军当时全国将近八十万的军队不可相比。许多人也有疑惑,清军人数众多,如果用人去和英军换,就算是十个人换一个人,也不至于惨败。那么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清军是如何败于全国人口也就一千多万的英国呢?有主要以下原因:

1、 武器装备的原因

战争刚爆发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许多的战船都装上了发动机,虽然主要动力人数靠船帆,但比起全部动力都靠船帆和人力的清军,英国舰队比清军的船快太多了,可以做到想和你打就打,不想打就走。

还有就是船上的大炮。当时英国许多大炮都由机器打制,炮管更光滑,更规则,发出的炮弹更远。而清军的大炮大都是明朝时期留下的,已经老旧不堪,这也和清朝重刀剑,轻火器的政策有关。在这就导致了开战时英军能打到我们的港口,我们的炮却打不到他们。

还有就是我们士兵的武器,当时士兵大都装备长矛和弓箭,虽然我们也有火铳,但大都也是明朝留下来的,而且一直没有护理,有许多枪在使用的时候有炸膛的危险。而且我们的火铳长达两米,需要两个人共同使用,且发完一枪后上弹极其麻烦,在战场上不能连续使用。但英军的枪可个人手持,而且可以一人独自快速换弹。所以也造成了英军的单兵作战能力也强于我方。

2、 士兵素质的原因

由于清朝从乾隆朝开始,天下就没有了太大的战事,士兵长期处于懈怠状态。而且满洲的八旗军是世袭的,导致许多“八旗少爷”的出现。

第二就是因为鸦片在我国的糜烂。当时我国约有两百多万人深受鸦片毒害,其中就有许多士兵。当时许多八旗子弟从小只识烟枪不识火枪。打仗的时候也要带两把枪,一是火枪,二就是烟枪。长期吸食鸦片导致士兵体质低下,战斗力不足。

3、 制度原因

由于当时我国是处于封建制度,许多命令与决策都受到当时代限制。当时朝廷对于战争还分为两派—主和派和主和派。当时的主和派主要认为,开战则会影响自己在广东方面的利益。而主战派也不全是为了国家利益,很多也都是为了打击主和派的官员。

道光皇帝刚开始还是站在主战派一边,主要是想着天朝上国不能让洋人横行霸道,想扬国威。可是当英军逼近天津时又急于与英军求和,想让战场远离北京。最后以严惩当时主战派的林则徐说服英军撤退。

由于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许多国人对外一无所知。当战事越来越对清军不利的时候,道光皇帝竟然问大臣:“这个英吉利到底在哪个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陆路可通”等等看似可笑的问题。

这种制度下,就会导致打仗时官员的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战事消息和命令不准确或不科学,这样看来清政府是必败无疑了。

那么,就算清军在大部分方面都落后,但人数是远超英军的,很多人会疑惑,英军总要登陆吧,到时候我们虽然是近战武器,但五个人换一个人,十个人换一个人总行吧。这样想的人把战争说得简单了些。况且不说我们如果真的要换人,英军会愿意和我们换吗?还有就是士气问题,战争初期,士兵们士气高,如果只是装备上落后,可能确实可以做到五个人换一人甚至十个人换一人。但是随着战事不断推后,英军先进的装备和灵活的作战计划,还有相差悬殊的士兵伤亡比例,会严重影响士气,士兵作战能力也会大幅下降。当双方的伤亡比例相差20%时其实战争的胜负就已经定下来了。士兵只有当被包围,要被全歼的时候,才会拼死抵抗,战至一兵一卒。不然,士兵和一些将领是不会心甘情愿当炮灰的。

以上只是大致包含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观众们有什么不同看法在评论区讨论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