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旗帜鲜明地不喜欢平装书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2-08-29 发布于山东

做書按:月初,我们曾经发过一篇讨伐精装书的檄文《硬精装,成功“杀死”了我的买书频次》,受到了不少平装书拥趸的热切回应。然而,在这篇文章的评论区,却有一位“热爱精装、憎恨平装”的读者,写下了洋洋洒洒600多字的留言,针对作者的观点逐一反驳,慷慨激昂溢出字里行间。


这条留言被点赞推到了评论区前三位,说明即便是在平装书的“舆论主场”,精装书的拥护者依然在默默表达自己的态度。我们联系了这位读者,邀请他将评论区留言扩展成今天这篇文章。毕竟,在这场“精装vs平装”辩论赛上,也应该给“反方辩手”上台陈述的机会。

其实,精装、平装本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各有适用的阅读场景、使用方式、心理需求,“精装党”“平装党”之间的分歧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如果所有的图书都有精装、平装两种版本可选,两派之间也就无需剑拔弩张,完全可以各取所需。然而,国内出版业受市场规模、书号成本等因素所限,很难实现这样的理想状态。对于大多数图书来说,读者只能在平装、精装之间二选一。

因此,在这样一个难以“自由选择”的图书市场中,我们能做的,或许是通过用脚投票、舆论呼吁,敦促出版机构在用纸、装帧方面不断精进,尽量克服平装、精装各自的缺陷,融合双方的优势,扩展各自的使用场景。

对于读者而言,如这篇文章所示,手中图书的“不完美”“不驯服”固然令人苦恼抓狂,也未尝不是反照自身阅读体验,反思图书媒介本质的契机。这个世界上的种种“不完美之物”,或许都可以成为“光照进来的地方”。


来自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观察表明,平装书是海带。

我知道出版社或者图书公司有市场、利润等各方面的考虑,出于这些考虑,它们确定一本书发行精装还是平装的版本。但本文的核心观点是精装书✔平装书✘,是对它们自身属性的讨论,出版社的动机和经营决策不在范围之内。

01

我恨平装书

追忆往昔,亚马逊中国还在电商的红海里挣扎的时候,我就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买书的时候会利用“筛选”功能,那些发行了平、精两个版本的书籍,我只买精装版。

这些年来,我对平装书的厌恶与日俱增,以至于在2020年还是什么时候,我在结束了一通劈头盖脸的关于精装才是书的单向输出(您待会儿就能看到那次输出的主要内容了)之后,把一个用了十几年的网络ID直接改成了“我恨平装书”。

原本只是为了强调一下刚才论点的分量,但我自己也没想到这个ID竟然一直用到了今天。我没再想改,因为我心爱的《海伯利安》,读客依旧没有出版精装。

我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何时至今日依然有人热爱平装书。平装书的重量较轻,拿在手上阅读比精装省力,这是我了解到的绝大多数人选择平装的原因。

是“阅读”一本书,还是“使用”一本书,对书籍自身形式的要求并不一样。接下来我就会说明,平装书这唯一的优势,如今也很难说还剩下多少寿命。

02

精装书更好用

对于我来说,绝大多数精装书远比几乎所有平装版本好用。“不动笔头不读书”很好地概括了我的读书方法,正是这种方法,最初启动了我从无所谓平装精装的“混乱中立”,彻底倒向了精装书的那个历史进程。

很久以前为了保持书籍的整洁干净,我不但绝对不会在书上写字,不会用折角标记阅读进度,甚至会小心翼翼地不在书上留下汗渍、指纹,为了不磨损封面,从书架取放书籍时,也会为它挤出更大的间隙。

如此蹑手蹑脚,如何才能真正的理解一本书的内容呢?只是依靠记忆吗?我没那个本事。我试用过一段时间笔记本,但很快我就发现,仅仅是为了让书籍保持干净,我需要发明一整套体系来支撑这个毫无意义的洁癖。

为了不污染书页,我必须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句子乃至段落;必须在笔记本上标注我的注释所对应的正文位置,采用的大致是这样的形式:“某一页某一段第几句话,注……”,或“某一页某一段,……XXX(摘抄正文),注……”;正文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我不能在旁边的页面空白处用红笔写出,以便后期翻阅时迅速在大脑中重建作者的逻辑链条……

我是一个天资极为平庸的人,但不存在平庸之人不能读书的规定。所以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就在书上划下直线和波浪线!就在页眉和页脚写下批注和注释!就在页边罗列关键概念!

抱歉,我认为笔迹也是一种生物识别信息,所以我加上了马赛克

精装书是这种书籍使用法唯一趁手的工具。

—§—

在书籍上写下自己的理解是否一个好主意呢?随着理解能力、生活阅历的深入,其实过一段时间再重读某一本书,你或许会发现自己之前在这本书上写下了很多蠢话。我认为这不要紧。其实这种担心也是最初我选择用笔记本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种担忧很可笑,就好像我们的书籍还有别人会关心,我们留下的幼稚和愚蠢的证据还有别人会在意似的。不,阅读对我来说,正像是“一个……形影相吊的学者,他坐在宁静而偏僻的房间里,无拘无束地在宽敞舒适的空间里任由思想如天马行动般驰骋。”(雅克·勒高夫,转引自塔勒布《反脆弱》)。

我有一本波斯纳的《法理学问题》,我经常翻阅。第一轮批注我是用铅笔写的,在我第二次阅读的时候因为感到羞耻(其实之前用铅笔也是因为运转良好的自我预测),全部擦掉了。其实现在想来并无必要,我可以再买两本,用于反复重读。最早的痕迹正好用来提醒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

—§—

绝大多数平装书打开之后是压不平的,它不像精装书那样可以几乎摊成180°。每当我在平装书上笔记批注的时候,书体那倔强而永不疲倦的弹性,在我每次提笔要写接下来那个笔画的时候都会拱我一下,似乎在嘲弄和抵抗我阅读理解和积累知识的努力。

但恭顺的精装书绝不会这样。它像是驯化的骆驼一样,你拍一拍它的脖子,它会温顺地跪下让主人跨坐,也绝不会像一匹疯马或者愤怒的公牛一样踢着四蹄要甩掉背上的重担,踩在脚下。在精装书的页面上书写,感觉极为顺滑,这本书在欢迎你的交流。此外,精装书的硬封面也为书写提供了支撑。

很容易想到,在这种书籍使用模式之下,平装书的损耗远远大于精装书。有少部分平装书可以压平,但代价就是书籍外观被无法复原地破坏,例如下图中的这本《非对称风险》,我只看了一遍它就成了这个样子。

同样是这么看完的,精装书和新书没两样,平装书已经历尽沧桑

当然,很多精装书也压不平,例如那些使用铜版纸和胶版纸的画册,或者更少见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精装书,使用了克重更高的纸张。但是谁会舍得在好几百一本的画册上佛头着粪呢?即便是我这样的摧书辣手也干不出这样煞风景的事情。其实我也不是完全没有这么做过,但那是为了给画册纠错。

精装书有压不平的,平装书也有方便批注的,但它们各自的比例都不影响我的结论:精装书对书籍的深度使用者更加友好。

也许有人会说电子书可以为这种阅读习惯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不,并非如此;不过这是另一篇冗长而神经质的长篇大论,完全类似本文,不在这里展开。

03

精装书更耐用

如果说精装书好用只是我个人阅读习惯导致的使用偏好,那么精装书接下来的优点,就可以和所有读者有关了:精装书更加耐用。

对于我在上面所介绍的读书方法,有很多朋友必然会觉得不以为然——“我阅读的都是文学书籍,不需要写写画画,所以尽管你说了这么多,我还是不需要精装书。”

如果您不止是热爱文学,而且也热爱书籍本身的物质存在,重视书籍自身的流通价值,希望能把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长久地保存下去,那么还是精装书大获全胜。

我在本文的开头说过《海伯利安》。我隔三差五就会在微博或者其他自媒体平台上@读客的推广ID,问“《海伯利安》何时出精装版?”

在2000年前后的那段时间,中国的出版行业似乎经历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不但出版的书籍品种变多,封面和装帧也开始出现了那种叫做“设计感”的卖点。但是,在这个阶段出版的书籍,很多印刷、装订都存在严重问题。有一些页面歪了,有一些因为纸的批次和方向不一致造成了书口错位,最让人厌烦的则是开裂和断胶。我有一本苏力翻译的波斯纳,一本潘绥铭的考察报告,全都断胶了,我只能钻孔用线重新固定。

波斯纳《性与理性》,断胶,只能用线重新固定

我说这些历史并没有暗示现在的平装书依然还是这种质量。那个野蛮生长时代的低质量书籍(其实比再之前的书还是要好得多),现在基本已经不再可能活着走出印刷厂。但是平装书书脊塌陷的问题是它的固有属性,即便又用回了线锁技术,稍微厚一些的平装书,在多读几次之后,它的书脊依然会凹陷下去。《海伯利安》我只读了一次,书脊已经变成了V形,虽然并未断裂,但出现了明显的折痕。

心爱的小说《海伯利安》,只看了一遍,书脊已塌陷,出现了折痕。

更加过分的是,特别厚的平装书,似乎纸张会自行膨胀。这本施密特和云格尔的通信集,我只看到了93页,书脊就已经出现了不祥的曲线。我知道当我认真读完之后它会是什么样子——金拱门,M!

才看到93页就已经这样了,而且刚才我仔细观察发现这本出版于2014年的书竟然没有锁线,是胶装的!!截至目前,它还没有断胶(因为我几乎还没开始阅读),那么以后会怎么样呢?

据我观察,四五百页似乎就是平装书在普通阅读强度下能够保持仪态的上限了。这种厚度的书籍,如果固执地采用平装形式装订,它的书脊是必然塌陷的——除非买回来就摆在书架上,除了拍照发朋友圈从来没翻过,直到自己去世之后被儿子五毛钱一斤卖给废品站。如果以我的那种阅读方式读书,固执的平装书在第一章结束的时候就已经完了。

04

精装书更有收藏价值

如果一位购书者对于自己书籍的保值率也有所关心的话,或许他更要考虑购入更多的精装书。

平装书和精装书在英文里对应的词分别是paperback和hardcover,其实本义并没有“平”作为“平常”,“精”作为“精美”的意思。但不管是欧美,还是中国(我没见过其他国家的精装书,所以无法判断),精装书都比平装书更漂亮。

在欧洲国家,显然是精装书更受收藏者甚至普通读者的青睐,精装是他们还没有发明印刷术的时候就已经创造的做书传统。美国可能也是类似的情况,我在室内设计文章中见到作者对自己丈夫在书架上插满了廉价而丑陋的平装书表示的不满。

平装书不但晚出,而且被发明出来就是精装书籍的“廉替”。在《坐拥书城》《作家们的书房》这样的图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收藏家——或者用更加中性的词来描述,那些拥有很多书籍的人,他们的书架上以精装书籍为主,啊!那扑面而来的压迫感!!

除了精装书更漂亮之外,因为精装书也更加耐用,在经历同样的保有时间、翻阅强度和流通次数之后,它的品相会优于平装书籍;对于二手书籍的购买者而言,也意味着精装书籍在自己手上可以拥有更长的寿命。

—§—

我认为现在中国的很多购书者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证据是孔网上依然有很多上世纪50~90年代早期印刷的书籍挂着天价。在那个连激光照排都还不存在的年代,印刷经常歪歪扭扭,纸张粗糙不堪,封面未经设计,这些书籍的内容可能具备文献价值,但其本身毫无收藏价值。像是巴尔扎克的驴皮那样,在流通数轮之后,越来越差的品相终将会让这些已经如同装订起来的草纸一样的书籍砸在最后一个接盘的倒霉蛋手里。与此同时,出版社和图书编辑们的失职在于,这些书籍在孔网上的标价是公开的,早就应该有人用爬虫抓取相应的信息并且试着复活其中那些在今天依旧具备商业价值的品种——并且推出精装版!



05

平装书已经签好了遗体捐赠协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