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晓锦源:黎明前的第四产业

 QDLF888 2022-08-29 发布于山东

    三次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其范围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或采矿业。

第二产业指需要经过加工从自然界获得的原料,以生产新产品的产业。如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第四产业是什么?

“三次产业分类法”理论提出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流通和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既不能准确细致地体现社会事业的丰富内涵和显著特征,又显示出在第三产业中的“另类性”。

    近年来,理论界有人提出“废物再利用是第四产业”。

     也有人提出“信息产业是第四产业”的观点。

   立论依据:“信息产业论”者强调“农业的主要指标是重量,工业的主要指标是数量,服务业的主要指标是质量,而信息业的主要指标则是品种”。

       回首过往,农耕经济是对自然生成物的培育和采集,工业经济是加工自然界产物的有形物质生产,服务经济则为派生于有形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的无形价值生产。产业的发展变迁伴随着生产方式、主导技术、要素投入、基础设施等的持续演进更替。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推进,人类社会逐渐从工业化向网络化、数字化过渡,人们的物质、精神、行为活动都通过数据这个虚拟事物全面映射,形成了网络空间的虚拟平行世界。“数化万物,万物皆数”,数据精妙地串联起虚拟时空和现实世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理念逐步成为现实。

数据看似细微,但可共享、可复制,规模收益递增,打破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有限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数据要素的强渗透性,使其可以与其他生产要素深度融合,推动要素回报率大幅提升。

 通常把数字经济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数字产业化指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通信业等数字相关产业;产业数字化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传统产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的数字化改造,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赋值、赋能。从外延看,经济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的数字化无疑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土壤,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治理体系建设等构成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环境,同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传统物理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奠定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

   数字经济呈现三个重要特征:一是信息化引领。信息技术深度渗入各个行业,促成其数字化并积累大量数据资源,进而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和汇聚,通过挖掘数据、萃取知识和凝练智慧,又使行业变得更加智能。二是开放化融合。通过数据的开放、共享与流动,促进组织内各部门间、价值链上各企业间、甚至跨价值链跨行业的不同组织间开展大规模协作和跨界融合,实现价值链的优化与重组。三是泛在化普惠。无处不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按需服务的云模式和各种商贸、金融等服务平台降低了参与经济活动的门槛,使得数字经济出现“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普惠格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