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访者诉说自己走了弯路,如何去疏导?

 hghhphf 2022-08-29 发布于新疆
在接过的来访者中,有一些是临床医生转介来的,也有一些是自己在心理机构门外彷徨许久后才来的。前者往往是那些躯体化症状明显的人,而后者是明知自己存在心理问题,而因为病耻感不敢找心理医生。虽然自己是心理医生,但大多数时候只是在心理咨询机构,而心理咨询机构是不能进行心理治疗的,所以还得让这些有病耻感的来访者回到医疗机构的精神心理科。
面对这些走了弯路的来访者,如果回应他们就是走了不应该走的弯路,对于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明显的是没有积极意义的。不是每个人都有先见之明,每个人都会走弯路,不怕前面走的弯路,只要来访者走进了心理机构或医疗机构,就算是做出了勇敢而正确的选择,接下来的路走得对不对,不完全在于来访者,而在于心理专业工作或者医生。
知名心学研究者度阴山老师说:人生有些弯路是非走不可的,只有走了这些弯路,才能找到大道。人能成功,靠的固然是能力,但能力只是事情成功的催化剂,而并非成功本身。人能成功靠的其实是意志力,正如王阳明所说,有人前去京城,刚开始在穷乡僻壤时,难免要走一段狭小而弯曲的道路,可如果能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一定能走上四通八达的大道,抵达终点。
笔者也觉得,弯路是顺其自然,也是便利他人。所以走些弯路,虽然费时费力,但终究能帮助自己找到正确的康庄大道。没有弯路,哪会珍惜所找到的捷径。前路遇堵行不通,只有绕开走些弯路方能达到目标之地,走弯路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归纳来访者在心理求助前或之后所走的弯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知力障碍造成的走弯路。有的是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障碍,而另外一些则认为心理障碍非常非常地严重。觉得没有心理障碍的,当然就会拒绝就诊,而觉得非常严重疾病的,就会过度求医。对于这种类型的来访者,帮助他们恢复认知力就是主要的帮助手段了。譬如觉得病情好严重的,让他/她找他们信赖的医院和医生看看;如果觉得自己没任何心理障碍的,那引导他/她反思自己为何这么纠结呢?
二是出现病耻感而连治疗之路都不想走。的确,有些心理问题不处理,过一段时间也会自行消除,譬如多动病儿童,如果没有影响到孩子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就可以不做任何医疗处理,等成年后意志力的增强,异常多动的行为自然也就不会产生了。但绝大多数心理障碍,不做疏导是难以消除的,发展下去必然更进一步损害身心健康。
三是太过关注自己的心理障碍,无形增加的心理压力让前路茫茫。其实对于心理障碍应该看得淡一些。人是社会化的,人们意识中的主要行为不是心理行为而是角色行为。心理问题的发生大部分原因在于角色失调,而不是心理失调。所以从解决角色失调的角度去疏导来访者,就会让来访者径直从弯路回到解决问题的直路。因此,要让来访者从关注心理障碍到关注自己的角色行为上来。角色行为问题解决好了,心理障碍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四是陷入人际关系的泥潭,拔不出自由行走的脚。前路弯弯,叉道众多。人只要做好自己,尽管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但仍然自己的感受为主。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自己幸福了,他人才会感到幸福。简单中的幸福是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如果身边的人都不幸福,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会感到快乐。如果身边的人都感到幸福,极大的可能让那个处在痛苦中的人逐渐领悟幸福之道如何走。人际关系中做一个自由行走的人,往往比总是考虑他人的人更健康。当然,在个人行为处事中,个人行为不必要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个人行为只要不影响到他人利益,这种行为就是健康可取的。他人需要人力所能及、被动配合提供帮助,自己需要时积极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即使遭到拒绝也是理所当然,不要有所触动。没办帮助时,起用“万事不求人,凡事靠自己”,相信心理也会恢复平衡的。
遇到来访诉说走了弯路,关键在于给来访者指条明路。而这就需要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做全面与深入的了解,除了访谈,更需要依赖心理测量,依靠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传统文化理论来指导来访者觉察自己,改变认知,精于角色,处以健康行为,最终就能消除走弯路所带来的种种困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