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奖项的尴尬 曾经,内陆电影金鸡百花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并称华语电影三大奖项,既是最主流最专业的奖项也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奖项,并称“三金”。 这可能是史上最尴尬的影帝影后了…… 然而近年的金鸡百花奖声势和威望每况愈下,今年的百花奖颁出更是因为专业性缺乏引发一片争议。最佳男女主、男女配角分别由冯绍峰、许晴、李易峰和Angelababy获得,除了许晴的演技颇受肯定,后两位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媒体人、评论人和观众都表达了愤怒和担忧。 同样遭遇置疑的是香港电影金像奖,在今年的第35届金像奖上,一部讲述港人文化焦虑的电影居然因为意识形态的胜利而获得最佳影片,金像奖主席尔冬升在颁奖时的一句“我们恐惧的,正是恐惧本身”,一时让华语电影三大奖的金像奖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影评人开始置疑金像奖是否为了政治正确而做出了艺术性上的取舍。 金像奖最佳电影《哔——》 与百花奖和金像奖成强烈对比的则是台湾的金马奖,尽管各种媒体争相报道,甚至哗众取宠的取了“大陆电影人血洗金马奖”这样怂人听闻的标题来博取眼球,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金马奖组委会的专业与大度。 周冬雨与马思纯的双黄蛋影后显示了评委们的任性,却又说明了一个道理:在金马奖,独立艺术与商业电影共存,但整体倾向于电影的艺术价值,虽然冷门频出,但这才是一个华语电影顶级大奖才该有的态度啊! 周冬雨与马思纯获得金马奖双黄蛋影后殊荣 曾经有媒体采访过在金马影帝黄渤,笔者认为黄渤的这段话很值得思考。
金马奖最佳影片《八月》 艺术电影求关注 截止2016年12月20日,中国内陆银幕总数已达40917块,今年平均仍旧保持了每天新增26块银幕的高速,比2015年每天新增22块银幕的速度还有加快。 尽管随着国内影院银幕数的增长,随着观众观影趣味的提升,国内电影市场也逐渐趋于稳定,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在唯票房至上的国内院线当中,艺术电影的生存依然是尤为艰难的。 2016年很典型的一个案例是《百鸟朝凤》,制片人方励在网络直播平台为吴天明遗作下跪磕头,求影院经理排片,结果还真把票房“跪”出来了。这让文艺片宣发成本低、渠道不通畅的困境再次成了热门话题。 尽管舆论和媒体都认为“下跪求排片”的过激行为是不可取的,但这种无奈的背后却是国产文艺电影的尴尬处境。贾樟柯导演曾呼呼政府出台政策鼓励艺术电影的发展,随后在今年末成立的全国百家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或许可以理解为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拯救国产电影整体质量的一次尝试。 《路边野餐》 而诸如《路边野餐》和《黑处有什么》凭借着电影节载誉归来的影响力,依靠网络发行也实现了成本的回笼,对于国产文艺片来说,如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仍然是国内电影人们所要思考的问题。 《塔洛》选择限量上映 国产艺术片没市场已经是老生常谈。近两年个别艺术片的处境有所好转,但整体市场仍很狭小。当然,更惨的例子还有很多:《长江图》326万;《塔洛》票房97万;《喊·山》票房88万;《盛先生的花儿》票房63万;《冬》票房30万…… 网络影视剧 2015至2016年是网络影视剧大爆发的一年,涌现出众多口碑爆棚,收视率极佳的作品。比如《太子妃升职记》、《无心法师》、《灵魂摆渡》、《余罪》、《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等,都是又叫好又叫座。 网络剧针对于年轻群体,有强大的灵活性,创作环境更自由、宽泛,制作成本小,投入回报率高,因为经常出现爆款。 早前淘梦网用20万的成本拍摄的《道士出山》系列在网络付费点击收入了1500万成为业界追捧的典型案例,网络影视的付费点播终于引起了业界大佬的关注。 雷人而又获得惊人点击量的《道士出山》 中国的网络市场,是一个有着巨大红利的市场,而网络平台的用户又都都是年轻的,拥有强大消费力的观众,他们既是网络视频用户的主力,又是院线电影的主力观众群体。 去年的大鹏的《煎饼侠》,叫兽易小星的《万万没想到》大电影的成功,证明了通过网络积攒人气引发轰动从而进入院线的尝试是有预见性的,这也让众多行业大佬纷纷试水。 王晶出品的《我的极品女神》直接进入网络平台发行 进入2016年,随着网络视频监管的日趋严格,如何规避审查风险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网络平台的播放也更加规范化,院线电影扎堆进入网络电影,许多也已成名的电影导演开始纷纷试水网络影视剧,不仅有王晶、高群书这样的商业片导演,更有王家卫这样的华语大师级导演也宣称自己即将执导成本高达2000万一集的网剧。 喜欢新鲜感的年轻一代并不反对为喜欢的网络影视内容买单,但是你得能制作出精品,能符合他们的观影需求,这个是重点。明星、噱头、跟风IP,可以一时增加网剧或者网大的话题度,但是真真正正实在的,还是内容,一部内容精良,情节曲折的剧作,要比大明星,大制作更加吸引眼球。 恶意跟风仍然是网络电影的一颗毒瘤 你永远无法预测,哪一部网络平台的影视剧会大火,就像我们永远无法预测观众的口味,但可以肯定的是,内容为王的时代,作品的质量一定是招揽观众的最重要因素。 李安、3D4K120帧 被誉为“华人之光”的李安导演在今年推出了载入世界影坛技术史的全新技术,用3D4K120帧的摄影完成了自己的最新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影片上映之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焦点在于这种新技术尝试的形式是否大于电影内容本身,而且本片在北美与内陆的口碑和票房的双重差异都值得深思,究竟是内陆观众太过于神化李安,还是中美文化差异巨大呢?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从卡神在《阿凡达》之后带领的全球3D电影狂潮之后,3D技术被好莱坞特效电影滥用;至于4K则是分辨率,它代表了更高清的画质体验,也不新鲜;对于观众而言,最新奇的无疑是这部电影的高帧率——120帧。 《霍比特人》曾采用48帧拍摄 法国新浪潮旗手导演戈达尔曾经说过“电影是24格每秒的谎言”,其中的24格,就是帧数。 到了技术狂人彼得·杰克逊,在《霍比特人》中曾经试验过48帧的帧数,有褒有贬,画面流畅度提升明显,却又因为太明显,而被诟病像是电视,观众在银幕底下,观看的不像是电影,更像是观看演员的表演过程。此语一出,吓得原先打算用60帧拍摄《阿凡达2》的詹姆斯卡梅隆又换回了48帧。 而一向以文艺题材见长的李安导演则在花甲之年锐意进取,率先尝试新技术,从24帧迈进120帧的高帧率电影技术阶段。李安导演希望的是通过120帧/4K/3D这样更清晰,更浸入的新技术,让观众可以更好地进入到比利·林恩的视角。 这对于观众无疑是一种太过超前的挑战,尽管大部分观众对于这种新技术的新鲜体验表示了赞赏,但高清的画面与非常流畅的细节都让画面的细节被无限放大,反而对观众的注意力造成了影响,这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新技术的尝试都是值得被肯定的,李安导演的探索或许会未来电影的新形式做出了相当有价值的探索。 中美合拍 近几年由于国内电影市场的火爆,内陆市场已经转而成为北美之后的第二大票仓,好莱坞巨头们也将目光转向了神秘的东方,合拍片式大势所趋。但在今年形势出现了逆转,许多北美失利的电影,依靠着国内的发行而实现盈利,最典型的就是在华语电影圈“随便定了几个小目标”的万达影业。 万达收购传奇影业 5月31日,万达集团宣布,以不超过35亿美元现金(约合230亿元人民币)正式收购传奇影业,这是2016年国内影视行业第一起投资并购案,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的电影业并购投资。万达集团的野心,是要做全球性、全产业链的电影公司。最显而易见的,莫过于万达收购的传奇影业出品影片《魔兽》。
景甜 张艺谋的《长城》高达10亿的惊人投资创下华语影史记录,影片破天荒的采用了好莱坞一线大咖,全明星阵容制作,并采用全好莱坞团队来制作,并将于北美5000家院线发行上映,这无疑是华语电影进军海外市场的一次重要之战,成则打开好莱坞市场,完成资本输出,继而以后续的文化输出做了铺垫,败则乐视与万达的烧钱终成华语影史最大的一次滑铁卢。 尽管万达的尝试并不算成功,但值得注意的则是华语电影人在合拍片与中美合作上地位的提升。从今年开始,我们发现不少好莱坞大片的背后都有中国金主的身影:
《惊天魔盗团2》在北美失利却在国内大卖 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票仓迅速崛起的时刻,好莱坞争取和进入中国市场的意图越来越明显。 结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