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2日,青年作家、导演、编剧胡波在北京的家中自缢。 在此之前,他刚刚完成了自己首部长片《大象席地而坐》初剪版的后期制作,第二部电影的计划也正在推进之中。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位只有29岁的年轻人,会以这样的方式选择与世界决绝。 在三十而立的这个人生关口里,胡波只留下了两本小说集和一部时长达230分钟的电影处女作。随即,消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开,惊异、唏嘘、遗憾充斥着作家圈与艺术电影圈。 也许很多人是通过他的自杀才第一次知道胡波这个名字,胡波和他的电影,迅速变成一种符号,承载各怀心事的人们的胸中块垒。 01 在不少人的认知中,胡波是一位理想主义的殉道者。 网上曾经流传着一张胡波与王小帅微信聊天的截图,是胡波生前好友发布的。王小帅是知名的第六代导演,在国际影坛享有巨大声誉,同时也是《大象席地而坐》的出品方冬春影业的负责人。 业已成名的影坛前辈出资帮助籍籍无名的青年导演完成了理想,本该是圈内的一桩善举。然而意外的是,在影片拍摄过程中,这个执拗的青年导演却与出品方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据说,胡波与冬春影业之间的矛盾,一度激烈到要诉诸法律的地步,甚至有失去署名权、出局的可能。监制王小帅在看完胡波的3小时50分钟初剪版本之后,评价为“很糟很烂”,并建议胡波去看医生: 「关于你的混乱,真的建议你去医生那看看。已经应该是病理的了,要注意。」 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胡波曾经主动退让过。他一面按照王小帅的要求,主动交出2小时的剪辑版;但不甘心的他,又将4小时的版本寄给了一些专业人士观看,想要听听他们的意见。 台湾的知名剪辑师廖庆松看过胡波的原始剪辑版之后表示赞许,这让胡波很兴奋,一下"证实了他的直觉"。有了信心,他再一次找到了王小帅和刘璇夫妇,提出想要重回4小时的版本,可没想到却因此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根据当时在场的一个人回忆说,王小帅的妻子刘璇当即就指着胡波大骂: 「你把话说清楚,谁干涉你创作了?你要这么说的话,你就是一个臭傻X!你想一想当时你那个项目在FIRST,谁理你?没有我们理你,你能有今天吗?!」 走投无路的胡波,又开始积极联系其他电影公司,希望能找到人把影片从冬春影业手里买回来。可没想到对方要价350万,而电影的实际制作费用却只有73万。 冬春影业解释说,光是王小帅的监制费用就要200万。 这让胡波感到难以接受。很快,冬春影业向胡波发送违约行为沟通函,"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几天后,冬春影业向胡波发送第二次沟通函,直接要求解除导演聘用合同。 解除合同后,除电影剧本的署名权归于你之外,现在已经生成的所有电影素材、剪辑工程、剧本其余著作权等电影相关物料的著作权、收益权及所有权归于制片方冬春。那意味着,作为影片的编剧和导演,胡波被迫失去了自己处女作的剪辑所有权。 三个月后,胡波上吊自杀。 02 在今年七月的西宁FIRST影展开幕式上,我第一次看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全场座无虚席,这本应是属于胡波的first,没想到成了观众心中的only。 映后主创登台致谢,所有人都已泣不成声,主演章宇更是数度哽咽。他用了一句话来总结这部电影: 「《大象》是胡波这样被没收了工具的人,开垦世界的方式。」 《大象席地而坐》的故事改编自胡波之前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发生在一座破败的小镇里一天之内的故事。 主角有四位,为朋友出头却意外杀人的高中生韦布(彭昱畅 饰),跟朋友妻子出轨导致好友自杀的混混大哥于城(章宇 饰),陷入师生恋情而遭人非议的少女黄玲(王玉雯 饰),还有一位即将子女被送去养老院的孤独老人王金(李从喜 饰)。 混混于城跟好友的女友上床,东窗事发后,好友在他面前跳楼自杀; 高中生韦布的同学黎凯遭校园恶霸于帅(于城的弟弟)指控偷了他的手机,韦布坚信朋友人格,决定力挺到底。却在争执过程中不小心将于帅给推下楼梯,韦布担心于帅家人报复,决定离开居住的城镇; 年纪一把的老王与儿子媳妇孙女同住一个屋檐下,儿子与媳妇有意搬到明星学区居住,房子小开销大,他们打算将老父亲给送进养老院,老王百般不愿意,推说:「养老院不给养狗,我不能去那边住。」怎料,陪伴多年的狗却被另一只大犬给活活咬死; 女学生黄玲的母亲日夜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家庭,寂寞愤怒不满的黄玲在学校副主任身上寻求慰藉。却没想到两人情事被人拍下并于学校群组散播影片,使得黄玲生活为之大乱...... 03 在《大象席地而坐》的开头,胡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听说,满洲里有一头大象成天坐着,别人怎么逗弄它都不会有反应。」 在胡波的电影里,这头坐着的大象是每一个困于现实的底层人物的真实写照,大象席地而坐,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我们寻找大象,是为了对抗那无尽的绝望和痛苦。 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因为各自的困境而对生活感到失望,都在被压力笼罩下竭力喘息,于是,他们渴望逃离这种庸常的生活。 在FIRST的完成版本当中,忠实于胡波曾经对于影片的想法。导演胡波用了四个小时的时间,来详细地呈现片中每个角色内心的苦闷与状态,四个主要角色刚巧是老、中、青三代,讲的正是中国社会从上到下从年轻到老年,逃不出的困境以及宛如无底黑洞的精神匱乏和空虚状态。 当四组人物故事开始交错一起时,彼此勾连成为生活的表象,进而激发出动人的力量,这恰恰正是胡波导演对于他身处世界的观察。 于城的故事触及买房的压力(「你虚荣他买单」)、人们在社群软体上展示虚假的自己、于城因教育水平与社会位阶低人一等,走不出死水一滩的小镇生活; 韦布的故事提到一步错步步错的无奈,从校园霸凌,到孤独死,再到社会对年轻一辈的剥削与压迫; 老王的故事让人洞见亲情的沦丧及老无所依的悲哀,以至于老王会用无奈的语气说出:「用一只狗撑了好多年...」; 至于黄玲的故事点出单亲家庭的辛苦、年轻女孩因寂寞或虚荣或渴望更好人生,甘愿用身体交换另一种生活的急切,以及师长罔顾道德的人性复杂一面。 所以初看《大象》,或许会觉得影片的前两个小时让人有些不耐烦,节奏慢、对白太文艺腔、影片超级低气压,每个人都罹患沟通失能症。 角色见面讲话不是嘲讽挖苦,就是大小声吵嘴,你威胁我,我恶狠狠回应;而且什么悲惨事都让这群人给碰上,跳楼死的、摔楼梯的、独居老死的、被咬死的、校园霸凌的、家庭失和的、恃强欺弱的、友情与爱情遭受背叛的等等。 但这就是胡波对生活的观察,就像学校副主任对女高中生黄玲说的那番话: 「这人活着啊,是不会好的,会一直痛苦一直痛苦。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就一直痛苦,以为换了个地方会好,好个屁啊!会在新的地方痛苦,明白吗?没有人明白他是怎么存在的。」 好个屁啊!靠。 04 《大象》具备一部好电影应该具有的所有元素,复杂多变的人物故事、细腻饱满的感情激荡、大胆先锋的镜头语言以及故事中流露出的悲观却不绝望的诗意。 电影通篇采用黑白色调,长镜头手持摄影,导演胡波借助这种疏离的影像风格和贝拉·塔尔式的凝视,为观众勾勒出一个晦暗且绝望的世界。 尤其是电影的后半段有许多动人的桥段设计,将人物性格给打磨的越发立体迷人。 黄玲跟母亲坦承她与副主任的关系时,母亲对女儿说:「你根本不知道活着是怎么一回事。」一句话,道出母亲满腹的委屈与辛酸; 老王拜访养老院一幕,窄小的生活空间,失去生存意志的老人们,如同监狱一般的敬老院被拍出了一种压抑绝望的感觉,这无疑是这位孤寡老人避不掉的未来样貌; 大哥于城逮到韦布后,他问韦布:「如果你现在在高楼阳台上,你会想什么?」。 韦布说:「我想,我还能怎么办?」 于城没有料到年纪轻轻的韦布的回应会是如此无奈,而那样的无奈以及不知该如何面对生活烂事的悲伤,却又和于城的生命经验高度吻合。眼前的人要对自己弟弟的死亡负责,但就连于城都清楚,给绝望的人一条生路,是何其难得与珍贵。 在那个时刻,于城觉得自己和韦布一样,都在逃避。 又或者说,胡波作品中的所有角色都是一类人,他们与这个恶心的世界格格不入,想要逃离但又看不到希望,但又宁死不肯和解。 电影结尾,老王、小孙女、黄玲和韦布一起搭车去满洲里看大象。大象即是生活的投射,人们不懂大象为什么成天坐着,它究竟在想些什么,一如剧中角色搞不懂他们的生活为何会走投无路。 都说是要看大象,其实是想知道这哪都去不了的人生能不能求出个解套的答案。 影片最后的一个长镜头,巴士停靠,乘客下车休息,韦布等人踢起了毽子,空旷山谷忽然回荡起大象的鸣叫声,这声音是控诉或充满生命力? 没人搞得清楚。 05 电影中的四个主人公,终究在坐着的大象身上求得了解脱,可惜在比电影更残酷的现实世界里,胡波却没有。 而就在一个月之前的第55届金马奖颁奖礼上,《大象席地而坐》获得当晚分量最重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奖。 这是一个迟到的肯定。 胡波生前最后转发的最后一条微博,来源于一篇文章,里面写着一句: 「我从来没有这么伤心过,也从来不知道自己可以如此伤心。」 参考资料: 1.胡波:一个青年导演的死亡 2.贵圈|独家调查:青年导演胡波之死 3.真实故事计划丨胡波:一位导演自杀的传说 4.《大象席地而坐》:眼中只剩世界的恶? 5.胡波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