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9.4,这部70年前的神作不该被遗忘!

 迷影映画 2022-08-29 发布于江苏

2019的国庆节,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涌现了不少献礼片佳作。

如果你看过当时上映的电影《决胜时刻》,一定会对结尾的重磅彩蛋记忆深刻。

电影结尾首次采用了高清4K修复的技术,还原了一段1949年开国大典的珍贵影像。

要知道,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所涉及的开国大典影像资料,基本画面都是黑白的,观众从未在大银幕上看到过这一时刻的彩色影像。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段影像居然是由一帮苏联摄影师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拍摄完成,其中很多的画面素材甚至从未对外公开过。

而今天迷影君要推荐的,正是这部被尘封了70年之久的“神作”——

中国的重生

 

豆瓣9.4,目前看过的人并不多。

这部纪录片由俄罗斯纪录片导演阿列克谢·杰尼索夫执导,全俄国立电视广播公司制作完成。

影片是为了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而制作,也是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特殊贺礼。

 

也因此,影片被不少媒体评价为:

俄罗斯出品的主旋律献礼片。

而关于这部传奇影片的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曲折历史。

 

这套纪录片拍摄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

因当时中国缺乏彩色影像拍摄的技术设备与专业人员,为了记录开国大典这一神圣时刻,苏联政府曾派出一支摄影团队负责协助拍摄。


远道而来的苏联摄制组不仅拍摄了开国大典,更奔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行拍摄,用影像纪录下来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峥嵘岁月。

在镜头中,摄影师不仅纪录下了伟人的风采、解放战争和开国大典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

 

同时也将镜头对准了那个时代的普通民众,纪录下建国初期的国人的生活状况。

 



然而在六十年代之后由于国际关系变化,加上斯大林去世,这些影像也因此被人遗忘。

直到两年前,导演阿列克谢·杰尼索夫意外从俄罗斯国立电影档案馆找到了这些珍贵的胶片资料,其中大部分都是从未见过、从未被播放过的珍贵画像。

由于很多胶片被搁置太久导致褪色,导演阿列克谢带领团队进行了一年多的修补、数字化、剪辑、色彩修复等工作,才终于将其剪辑成为6集的纪录片。

 

纪录片的第一集就带领观众穿越历史,回归到「建国前夕」的风云岁月。

此时的旧中国还处在半殖民地时代,充斥着割裂与主权沦丧的耻辱感,多年的战火造成了国民生活的贫瘠困苦。

比如:

在当时的旧上海,这座当时的东方大都会就存在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图景。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中国最大、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有600万人居住在这里。

 

不仅如此,老上海已经是一个工业相当发达的大都市,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并贡献了当时全国三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

这里有沿海的地理优势,有发达的商业和贸易,加上19世纪西方列强就竞相争夺的打开中国市场的机会,让这里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前沿。

走在老上海的街头,电车穿梭,高楼林立,而著名的外滩更是当地闻名的地标景观。


但与此同时,殖民与割据的屈辱则伴随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

在半殖民地的年代里,上海成为了西方列强们割据争抢的战场,因而催生了各国租界。

高耸的围墙,带刺的铁网,森严的守卫,让租界成为了西方列强霸权的象征。



甚至很多租界的大门口,会专门竖着一块牌子,写明:

犬与华人不得入内。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艰难处境。

可离开有钱人生活的租界富人区,在城郊的一些贫民区,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他们在极度恶劣的卫生条件,长期的饥饿、疾病和贫苦中挣扎求生,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在这里,随处可以见到面黄肌瘦的民众,随意躺在街边的流浪汉,在垃圾堆里寻找吃得用得的老人与孩子。



更有甚者,在旧上海有一种一辈子生活在船上的特殊人群。

他们被戏称为“山水人家”,可实际上——

只是因为在岸上买不起房子,最终只能一辈子在船上生老病死……



而这就是当时的旧上海最常见的景象,它是如此的“残酷”。

用纪录片中的说法:

旧时的中国存在严重的社会弊病,而最主要的则是社会两级分化。

位于社会最顶端的少数有钱人,而位于社会最底端的则是数以亿计的贫苦老百姓。

而正是由于这种严峻的社会问题的存在,才成为了后来中国革命的催化剂。

除了人民的生活之外,纪录片也展现了——

解放战争中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当时,苏联的摄影团队跟随中国解放军一起深入战场的前线,拍摄了不少解放战争期间的珍贵画面。

 


这些镜头背后的真实感,足以秒杀所有的战争片!

在苏联人眼中,军队占领一个城市必定会带来伤亡,但共产党的军队却很友好。

因为有着严明的纪律,并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共产党成功吸引了数十万支持者参与战斗。

当时解放军战士们认字,是背着识字板行军。

一边是牢记部队纪律,一边学习文字,还可以宣传政策,一举三得。

也因此,解放军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是和平的,百姓很喜欢,和平解放北平时民众甚至夹道欢迎。



1947年3月,在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驻扎的解放区,西北野战兵团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采用游击战术,国民党军队因此遭受重创。

到了1948年秋,内战局势出现转折。

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了三大战役,击溃了敌军150万士兵将领,缴获了大量美国军备和弹药,为之后的胜利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终于,在1949年的10月1日。

毛主席与众多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随后用广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的成立。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

这意味着这个经历了动荡与黑暗的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这个国家在经受数百年考验后,再次成为一个整体,变成了全新的国家。

最让迷影君印象深刻的是,纪录片中还出现了建国后不久,领导人们开会的珍贵影像。

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人在香山开会的画面,环境朴素,气氛融洽。



然而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

要想从黑暗走出重生谈何容易?

此时的新中国可以用百废待兴来形容,虽然已经实现了全国解放,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所以,纪录片中耗费了最大的篇幅来展现那段建国初期「新旧交替」的岁月。

在农村发起了土地改革,力图让农民们获得土地,从根上解决“穷”病。


而在城市的工厂和学校,展开大范围地培训扫盲,组织青年们上课学习新思想。


为了保障妇女权利,将一夫一妻制写进婚姻法,传播男女平等的观念。

此外还有旧上海最具有代表性的山水人家,也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妥善安置。

这些一辈子无法上岸的老百姓,被安置进上海的石库门内。

这里曾经是由洋商投资所建,是殖民地的象征,而如今却成为了社会变革的缩影。

不仅如此,刚刚成立不久新中国政府,还积极向当时具有先进经验的苏联方面学习。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苏联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就宣布承认新中国,并确立外交关系。

 

正是因为这种友好互助的关系,让“向苏联学习”成为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时代口号之一。

1950年2月,新中国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此之后,数以千计的中国大学生和年轻工人被派遣至苏联高校交流学习。

 

而苏联方面也派出了超过一万两千多名苏联专家在中国任职,并援助建设了一批现代工业,诸如后来的长春汽车厂等等。

因为中苏蜜月期的影响,那个时代人人都在喊着:

苏联是我们的老大哥!

 

中国青年开始大规模学习俄语、俄罗斯歌曲和民族舞蹈,

以至于当时的人们调侃说: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其实是一首中国民歌。

因为,当时当时的所有中国人都听过这首歌,都能一句不落地唱出来。



不仅是娱乐艺术方面,就连苏联文学也开始在过内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和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等苏联作家的文学作品,至今仍被收入全国中小学教材当中。

 

与以往展现社会变迁的纪录片不同,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特色在于——

用旁观者的视角来纪录那个巨大变革的时代。

纪录片通过苏联摄影师的观察,来展现了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万众一心昂扬奋进的时代风貌。

 


虽然影片主要聚焦在中国对苏联外交、文化、经济领域的学习上,但片中所纪录的画面却无疑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献意义。

影片片名叫做《中国的重生》,之所以会取这个名字,导演阿列克谢·杰尼索夫解释道:

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正如我们现在所知,一个彻底奋发的时代,一个充满了令人惊喜变化的时代

当影片中那些历史书中的画面还原在银幕上,70年前的岁月也忽然一下拉得很近。

那些无比清晰的时代面孔,万众一心的生活图景,台下人民跨越人海的欢呼高歌……

仿佛能够带领观众穿越历史,真切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呼吸,见证这个国家重生的震撼。

套用网友的一句评论:

这才是那个真正的,而我们忘记了的中国!


PS:回复片名:中国的重生 获取观看链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