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节、音乐节、易烊千玺!

 迷影映画 2022-08-29 发布于江苏

因为疫情,电影行业停滞了半年之久,影迷们的热爱无处安放,他们对电影和影院的期待太久了。在6月8日,听到2020FIRST青年影展正式官宣将如期在7月26日至8月3日在西宁举行时,电影人和影迷内心五味杂陈。

所以对于参加今年的FIRST影展的每一个影迷而言,都是一份特别的体验。按照惯例,本号每年都会邀请影迷分享来FIRST影展的感受和体验。

今天这篇文章就由一位和我一样不远千里去西宁看电影的影迷所写,一篇更为私人化的电影节观影日记。


一个野生影迷的FIRST观影日记2020版


文|苏丽珍

作者简介:前媒体工作者,现体制内人员,野生杂食影迷,国家一级退堂鼓表演艺术家。


7月初,得知FIRST电影展举办的消息,当时我还有一丝忐忑。

毕竟,影院还没复工,去了能看上电影吗?

不过我还是义无反顾地请好了假,然后迅速订了去西宁的机票。

内心只有一个冲动,想着先去露天的锅庄广场占坑,必须赶在电影放映的第一现场。

很幸运接下来的几天,好消息便接踵而至:影院复工,上海电影节海报释出......

因为从上海坐早班机到西宁,我早一天先到上海去上影节连看了三场,找回了坐在“小黑屋”看电影的畅快,29日才踏上了第十四届FIRST青年电影展之旅。


Day 1


抵达西宁的第一天。刚出曹家堡机场,和去年人头攒动的景象不同,由于疫情的管控,人群三三两两的,我在停车场绕了一圈才找到了FIRST志愿者和电影节的官方小巴士。

坐在车上,看着窗外远处的山峦叠起,有一丝不真实的感觉。

因为今年影展采用线上预约的方式,所以提前两天我就安排好了第一天的片单——《世界的形状》和《哈日夫》。

先说这部先锋实验电影世界的形状


整部电影的影像很私人,有一个片段把杨德昌的那句「电影延长了人三倍的生命」具象化地变成了戛然而止的影像画面,风格很有先锋性,但其他片段则过于实验,像是年轻艺术家的“无病呻吟”,拍的人很苦闷,看的人眼睛也很酸涩。

所幸当晚放映的惊人首作哈日夫,让人眼前一亮。


开场前影展CEO李子为说,这部电影有些不那么FIRST,成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以往蒙古电影里所呈现的现代文明和传统草原之间的冲突,对生命的敬畏,在汉蒙两族的文化差异下,总是让人很难有代入感,引发共鸣。

《哈日夫》成功的地方在于通过对动物-黑马哈日夫老牧人之间的情感羁绊,小马驹从被收养到成年意外被卖,跋山涉水地回到老牧人的身边陪他走完最后一程…这种纯粹、无杂念的情感有点像《忠犬八公》。动物们总是用自己的一生,回馈养育他们的人。

哈日夫/剧照

影片里,除了细腻刻画哈日夫和老牧人的情感羁绊以外,还借用哈日夫的回家路,呈现了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和壮观,让人心生向往。

尽管在剧作存在不少问题,如老牧人儿子和孙子的支线显得多余,城市建筑大队对草原的侵占一带而过……但黑马哈日夫和狼群的拍摄,足见导演功力。

所以这部惊人首作也许不够惊人,但足够让人动情。

Day 2


经过一晚的休整,适应了高反引发的肌肉酸胀,我才开始一日三、四部的刷片。

《加害者,被害人》


影片放映结束后,褒贬不一。故事本身是以一起杀人案件回溯校园霸凌,通过调查的深入,加害者男生和他母亲的身份进行反转,引发反思谁是这场案件中的加害者、被害人。

同样是校园霸凌题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去年大热的《少年的你》。

但是两部影片最大的不同是故事的落脚点,《少年的你》落在了少年本身,本片则侧重在两位母亲身上。

加害者,被害人/剧照

在选择保护自己的孩子,还是揭露真相的时候,两位母亲做出了不一的选择,但又都选择保护这场校园霸凌的幸存者。

电影里,幸存女孩说了一句话让人记忆犹新:学校和大人们没教我们的事情,网上一查就能查到。

加害者,被害人/剧照

的确,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大人们总是选择性关注

此外,这部影片的尺度也很大,男孩们的恶趣味阿鲁巴,性取向,对生命脆弱的无知等细节被导演直白的搬上了大银幕,直戳观众的感官。

所以尽管这部电影在本届影展颗粒无收,但我仍然被那些细节戳中了。

《花这样红》


电影聚焦的是一个患有癫痫女孩的生活困境。

相较于去年的两部女性视角的电影《春潮》、《送我上青云》,一部有赖于剧本视角的大胆,一部有赖于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在豆瓣上的评分均过7分,是不错的成绩。而这部《花这样红》像是一部独角戏,仅靠演员池韵的情绪爆发作为高潮点,太平淡了。

这部电影能拿下本届FIRST「最佳电影文本」,也是出人意料。

《罪业搭档》


电影采用了社会派推理的叙事手法,以一个跨越十几年的传销贩毒案件为切入点,呈现了西北边陲的衰败和留守这座城里人的苦闷生活。

在细节设定上,这部影片和《追凶十九年》有异曲同工之处,王学兵和马浴柯的刑警搭档,王学兵饰演的男主陈汉中婚姻陷入困局......

整体来说是一部比较成熟的犯罪类型片,但毛病也不少,比如男主陈汉中的婚姻支线情感铺垫不足,略显突兀,双男主的人物个性不够鲜明等等。

但是考虑到电影展的这一版是个半成品,影片还在后期制作中,这些细节有待成片出来再定论。就目前的这版来说,很喜欢王学兵马浴柯在戏中的松弛感,他俩在广袤黄沙中高歌的《侠客行》也让本片多了一份侠气。

恭喜王学兵获得本届FIRST电影展「最佳演员」。


另外说个趣事,电影节展映期间,为了能够看一场影展热门的《艺术死了》媒体场,王学兵和媒体一样老早就去排队了,也是太接地气。

Day 3


今年影展的媒体场是从30号开始的,影片放映是重新轮播,这对走前半程的媒体相当不友好,没看和看过的影片时间都冲突了,因而媒体场上座率不高。所幸我晚来了几天来,先前没看上的热门片恰好都对得上,在万达影城泡了一天。

先说获得本届FIRST电影展「最佳纪录片」的棒!少年,也是我心目中的本届FIRST影展「TOP1」。


电影以两位少年马虎和梁正双为主线记录一群贫困片区的孩子通过棒球打破生活困顿的现状,以及国内棒球运动发展的困境。

为什么这部纪录片的口碑这么好?

除了导演在业务上的把控,比如故事节奏的控制、蒙太奇剪辑、配音等等,更多的是被两个少年所感动。

马虎和梁正双,来自亲情缺失的贫困山区,马虎习惯以拳头示人,脆弱的时候会唱《妈妈我想你》;梁正双因个头小被领养的家庭“退货”,双胞胎哥哥代替自己被带走,为此耿耿于怀,小小的年纪就学会了把脆弱藏起来。两个少年一刚一柔,正是他们性格上的这种反差,创造了极大的戏剧性。

映后访谈主创马虎的照片

在接连经历棒球俱乐部被迫迁移,国际赛事失利,两个少年的选择也截然相反,马虎选择勇往直前打出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梁正双则选择退守老家。

镜头下,山区教育资源的落后、贫困家庭孩子的出路、棒球运动的命运无疑被放大了,而教练们毫不避讳的对孩子们说:“不打棒球,就回家吧”……这种现实的无奈,让在场的每个观众都戳心窝子的疼。

棒!少年/剧照

也许就像歌词写的那样——

我会看看记住你的脸/我会珍惜你给的思念/这些日子在我心中永远不会被抹去/我不能答应你/我是否会再回来/我不回头/不回头地走下去……


《歌声缘何慢半拍》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影片讲述了一个刑满释放的老男孩回到家乡河南,依然相信自己是村上最彪悍的崽,现实却是年少的玩伴背井离乡、联系不上,想和初恋再续前缘、对方转身离开,忙活工作再就业也是干的不像个人样,逆行在人流中,老男孩才意识到他的生活时钟比其他人的慢了半拍,难以逾越。

电影里,小羊崽的出生、树影枝丫的坟头,空中飞舞的塑料袋,呈现出了一种田园生活的诗意。


这部影片成功拿下了「最佳艺术探索▪视觉呈现」。

Day 4


经过了《藏历一年》、《回南天》、《未见莲花》沉闷的洗礼,闭幕前两天,笔者仅安排了两部讨论度很高的电影—《艺术死了》和《情诗》。

这两部电影的导演都不约而同地用一种伪纪录片的手法,让观众在镜头里分辨真假。不同之处在于,《情诗》把镜头对向了私人化的生活,《艺术死了》则是把镜头交给了普通人。

《艺术死了》的导演周圣崴

《艺术死了》


影片采用时下流行的vlog形式,假借一个艺术家之死,展开了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全民狂欢。

其中参与者有急切证明自己是懂行的艺术家,有为蹭热搜的冲浪网友,有无利不起早的策展机构。

镜头之下,每个人都是加速这场闹剧的推手,嘲讽了当下所谓搞艺术的人不过是一群刻奇的小丑。

《情诗》


导演王晓振把镜头对准自己和老婆周青的日常生活,通过两大段的戏,像是套娃一层又一层,不断地让观众猜“这段是设计过的还是本色出演?”。

剧情大致分为两段,其中一段是——

王晓振回自家接孩子,老婆就给了母亲500块钱,他心生不满,以此为由和老婆周青吵架,怒气上头更是扯出了对“隔壁家的小三儿”有那么一点点心动,两人越吵越凶,闹到最后,就在你以为两人要离婚了,(卡——)周青哭了,“演”不下去了…就这样反反复复,演—不演—演—不演,在虚构和真实影像的边界疯狂试探。


咋说呢?王晓振敢导,周青敢演。

最后恭喜周青获得「最佳演员」。

写在最后

历时7天,看了13部电影,1部超短篇合集,2场西宁的夜。

这次FIRST电影展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

不那么FIRST。

突如其来的疫情,像是给这个世界按下了暂停键,每个行业都发生着细微的变化,电影行业也不例外。

今年的影展就发生了不少魔幻事件,像是排队等候区没有遮挡,以至于没预约上片子的影迷受到烈日的“宠爱”体温升高,使得体温检测仪都过热报警了;还有《孤岛》首映礼邀请函超发,导致不少媒体进不了场子......很多安排都不够妥当。

训练营《孤岛》首映礼是今年影展最热门的活动

而比起去年影展的佳作迭出,今年的获奖作品更像是勉强及格的答卷。

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依然能看到FIRST做出的努力和坚持。

比如:今年夏天的锅庄广场,不只有电影,还有CHINESE FOOTBALL、低苦艾、野孩子等乐队现场,每场表演都像是在看《乐队的夏天》LIVE版;


今年的1号人物变成了五位之多,既有黄渤、黄轩、井柏然这样的知名演员,也有文牧野这样的FIRST系青年导演,同时加入了新一代电影人易烊千玺,四字弟弟的人气实在不要太高,以至于在闭幕式红毯上全场都在喊他的名字;


借用本届FIRST电影展的口号:

Back to FIRST,Back to Future,Back to Cinema.

我们所有人都憋得太久了,渴望一场狂欢。

让我们忘记一切,坐下来看电影,好好聊电影。

FIRST,明年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