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月份,内陆院线终于热闹起来。 光是本周院线就迎来了两部重磅华语片,《第十一回》和《我的姐姐》。 前者由实力派演员陈建斌自编自导自演,汇集了周迅、窦靖童等知名影星艺人; 后者则由国民妹妹张子枫挑大梁,肖央与朱媛媛担纲绿叶。这两部电影目前的口碑都很出色,《第十一回》拿下了去年北影节天坛奖的最佳编剧和最佳女配角(得奖者是窦靖童)两项大奖,没有意外的话,本片应该是我个人的华语年度十佳名单之一。本片是属于陈建斌的“无名之辈”,比话剧更话剧的电影,而且拍得很先锋派,看得出导演陈建斌的野心与表达欲。探讨的是莎剧中的“to be or not to be”的主题,生活不是戏剧,但假戏却能真做,内核非常形而上,拍摄手法也很追求形式感,但用的却是乡村土味风,形成一种既土又洋的黑色幽默属性,很多场景和台词写得腔调十足,片子比较前卫但很值得鼓励。不过,相较而言,更打动我的则是由张子枫主演的《我的姐姐》。电影是一部探讨亲情和女性命运的现实题材影片,单冲题材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卖相,但影片凭借着出色的口碑,首日票房就高达6000万,目前排片率稳居第一,在票务平台该片的预测总票房达到了4.97亿。对于一部文艺片而言,本片的票房可以说相当不俗。不过,让我没想到的是,电影一方面票房口碑双丰收,但另一方面也引来了不下的争议,有评论质疑电影的结尾强行大团圆,电影揭露了很多现实问题,但最后却仍由姐姐一角色承担了所有,批评者称其为“扶弟魔”,因此被批评为“姐道”。对于《我的姐姐》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编剧游晓颖。她的上一部作品是2017年的《相爱相亲》,电影获得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以及第9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编剧奖,至今豆瓣8.4分,是当年内陆电影市场评分最高的故事片。《相爱相亲》能够成功,离不开女编剧游晓颖在剧作的细腻和缜密,用娓娓道来的方式,于细微处洞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化,探讨爱情与亲情的真谛。这部《我的姐姐》也不例外,影片仍旧是探讨中国式家庭中的亲情关系,但剧本写得实在太好,戏剧张力却很强,且具有普适性,整个故事中折射的重男轻女、二胎、女性生育焦虑、女性生存矛盾等现象也很发人深思,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时女性主创真正用女性视角讲出了关于当代女性的故事,才会选择这样尖锐又现实的议题,才会如此准确地共情女性痛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一个上大学的姐姐,一个6岁的弟弟,两人在生命的前一秒少有交集,这一刻却因命运的变故绑到一起。张子枫饰演的女主角安然,是故事里的姐姐。她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小时候父母为了生二胎,逼着她在人前装瘸子,想借此换取生二胎的名额。安然不愿意,因此挨了父母不少打。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她疏于照顾,小时候的安然经常借住在姑妈(朱媛媛 饰)家。后来二胎政策松动,父母终于如愿以偿添了一个年幼的弟弟,而这时安然已经面临高考,她志在学医,希望去北京读书,只为了能够远离那个童年没有多少温暖的家。没想到,父母居然背着安然给她改了志愿,让她最终被本地的医学院护理专业录取。理由和很多家长一样:女子嘛,没必要工作太好,离家近一些就可以,早点参加工作还能方便以后照顾弟弟。于是安然没有再花父母一分钱念完了父母希望读的护理专业,本科毕业后,她在当地的一所医院里做护士,但她仍然不认命。安然和男友一起努力准备考研去北京,想要借此摆脱原生家庭的枷锁。安然的父母遭遇了车祸,双双亡故,只留下一个年幼的弟弟无人照顾。安然作为唯一的亲人,面对这个没有多少情分的弟弟安子恒,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一方面,她极力想要摆脱与那个家的纠葛,可另一方面与弟弟的血缘关系,又让她无法对这个年幼的孩子不管不问。姑妈有心帮安然,可她却无能为力,丈夫卧病在床,两个孩子已经很不省心;安然倒是还有个舅舅(肖央 饰),可这个舅舅更加不靠谱,整天流连在麻将桌上,连女儿都不认他,还天天想着占外甥女安然的便宜,谋夺安然父母留给她的那套房产。至于家里的其他亲戚,就更加指望不上。无奈之下,安然只能一边工作,一边暂时照顾这个陌生的弟弟。她不愿意自己规划多年的前途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弟弟所毁掉,便打算为弟弟找一个领养家庭。电影的核心冲突就是安然作为姐姐,在面对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的抉择,但这种抉择的背后却是很多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所面临的共同抉择和牺牲。在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中,人们常说“长姐如母”,可没有人生来就是姐姐。对于女主角安然来说,这个突然与她的命运关联在一起的“弟弟”却造就了她的两难困境——因为是女孩,所以被父母差别待遇;因为是姐姐,所以必须在整个家庭关系中承担更多责任,但这种承担,换来的代价是姐姐个人的自我牺牲,要牺牲理想和自我、放弃选择的机会、失去被公平对待的地位。这自然是不公平的,可所有人似乎都认为理所应当。父母车祸去世后,姐姐安然就必须义不容辞地接纳照顾这个弟弟,姑妈这样认为,所有亲戚都这样认为,安然想要反抗和质疑却走投无路,最后只能在幼儿园里面对撞死父母的肇事者发出委屈地质问:没人能够回答安然这个问题,编剧也不能,但影片的动人之处在于,剧本呈现了两代“姐姐”在被迫面临这种抉择与牺牲时的不同态度。除了姐姐安然之外,朱媛媛饰演的姑妈是上一代家庭关系中的“姐姐”。通过两代姐姐不同命运处境的对比,编剧更凸显出了女性在亲情和自我中的挣扎命运。姑妈是典型的中式家庭中的传统女性代表,从小就被迫适应了“长姐如母”、“一切都要让给弟弟”的家庭礼法,小时候父母背着她带弟弟吃西瓜,考学时同样成绩优异可家里却只能供应弟弟上学,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不仅要照顾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还要替弟弟来抚养年幼的安然。朱媛媛在本片中的表演,堪称润物无声却绵里藏针,举手投足直戳人心。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有两段,一是电影开场的葬礼,姑妈先是在灵堂哭灵,见宾客上门便赶紧擦干眼泪迎客,接着不忘给坐在轮椅上的丈夫盖毯子,还要顺带管教照顾两个不省心的子女,整个过程姑妈一刻也没停下来,可她却做得如此熟练,似乎早已经习惯了一辈子为这个家庭奔波操劳。电影最高光的一场戏,姑妈给安然讲述自己年轻时的理想是报考大学俄语系,她独自落寞地对着几个没有底座的俄罗斯套娃念起了俄语,眼神里充满哀伤,姑妈曾经和年轻的安然一样,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姑妈因为自己是姐姐,被迫被扼杀了梦想。没有人生而伟大,只是在不断长大的过程被家庭、社会、世俗给驯化。既然说到了表演,作为女主角的张子枫的演技同样值得肯定。以前综艺节目里的“妹妹”这次变换身份成了留着短发、强悍刚烈的姐姐,但演技却丝毫不违和。安然的生活并不像名字那样美好,始终处于一种巨大的不安当中。电影前半段她像一个刺猬一样与所有人针锋相对,但命硬入她,也会懊恼、无助和迷茫,片中有好几场戏的情绪爆发都让人印象深刻,从各方面来看,姐姐安然这一角色无疑是她戏路上的一次突破,很有希望拿下一座影后。此外还有肖央饰演的舅舅这一角色,油腻贪财,精于算计,处处想占外甥女的便宜,帮忙接孩子都要问问外甥女要点钱。可这个角色也有复杂的一面,比如他对自己女儿的亏欠和愧疚。影片剧本的优秀也在于此,所有的角色都并非单纯的善恶好坏,很真实也很符合人性。 导演并没有刻意煽情催泪,也没有强行拔高主题,整体叙事工整有效,几乎每一次戏剧冲突都有着戳中人心的效果,尤其难得之处在于并不锋利激烈,于平淡中展现动人的力量。最后,让我们说回文章的标题,《我的姐姐》到底是不是“姐道”?电影其实是源自真人真事,从一些细节桥段设计来看,影片的故事灵感是来自于一篇天涯热帖《父母去世后,我把两岁的弟弟抱养了出去》,那篇热帖中有很多细节与片中的细节一模一样,比如:爷爷留下的房子在女孩的名下;父母不顾成年的女儿反对坚决生下二胎儿子;父母双双车祸身亡,众多亲戚力劝女孩儿抚养弟弟;女孩儿让劝她的亲戚们抚养,他们纷纷拒绝;女孩和弟弟在车祸前几乎没有接触等桥段。在这篇热帖中,作者曾经回复过网友:我当了一辈子的独生子女,要我在二十多岁应该成家立业的时候,像封建社会长姐一样含辛茹苦带大一个弟弟,我做不到。但电影中却采用了相对温暖的剧情走向,其中最大的改动是弟弟这个角色显得太过于乖巧懂事了,所说的台词也有些过于成熟,如片中那段姐弟敞开心扉的对话:不难猜测这种桥段的设计应该是编剧为了加强戏剧冲突而做得改编,也的确起到了效果,电影在后半段很催泪,破了的足球象征着姐弟之间的关系从隔阂到接纳的转变,姐弟之间在无意识当中已经建立起非常动人的情感关系。很多人诟病影片的结尾,安然在将弟弟送去领养家庭之后,在签署领养协议的那一刻却产生了迟疑,被视为是安然的妥协。电影在这个桥段的设计确实有些冗长,实际上在签署协议的迟疑那个镜头落幕更好,还能留给观众思考的余地。不过,如果将影片直接批评为“姐道”,我个人觉得倒也大可不必,有些过于上纲上线了。实际上,在电影两个小时中的姐弟关系构建中,如果按照剧本逻辑,姐姐在最后送走弟弟时没有丝毫犹豫迟疑,反而不够真实了,毕竟亲情本身就是潜移默化的。其实我更愿意将电影结尾理解为开放式的,用编剧的话说:影片的最大初衷是让观众对电影感同身受,电影不能解决社会的问题,但电影只要带给观众思考,便已经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