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水文题刻Vs欧洲的“饥饿之石”

 黄花岭桃源山人 2022-08-29 发布于湖南
编者按:在中国,以长江白鹤梁为代表的枯水题刻,见证着一千多年来江河水位的枯变化,闻名天下。据近日媒体报道,在全球高温干旱的背景下,西方也出现了许多欧洲版的“白鹤梁”——“饥饿之石”。水利史研究公众号特编发一组中西对照的水文题刻报道,展示人类与河流的这一特殊关系。《中国古代水文题刻》来自本公众号2017年3月31日《古代水文记录——水文题刻》,关于欧洲“饥饿之石”的两篇报道来自“观察者网”和“红星新闻”。同期另发李云鹏《一部厚重的江河史书:中国古代水文题刻一览》。

(一)【水利史研究】2017-03-31 14:23

《中国古代水文题刻》

邓 俊

研究江河古代水文情况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历史时期水文要素的连续实测资料。中国各种历史文献、水文题刻等资料中关于洪水、干旱、气象等的记载非常丰富,成为研究3000年来江河古水文情况的主要资料来源。其中,水文题刻尤其是岩刻一般具有标示断面位置、水位、水情发生时间等特征,成为研究江河古水文的重要参考和印证资料。
具有资料功能的水文题刻,主要可以分为洪水题刻和枯水题刻两种。目前发现的绝大多数水文题刻,都是标划江河场次洪水最高水位的,其中又以长江流域为最多。标划的历史特大洪水自宋代至民国时期,时间跨度约1000年。标划枯水水位的题刻较少,目前已发现的主要有以下几处:重庆市涪陵白鹤梁、灵石、江津莲花石、巴县迎春石、丰都龙床石和云阳龙脊石。其中,白鹤梁水文题刻由于包含数量多、时间跨度长的系列枯水资料,极为罕见,因此被誉为“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
图片
白鹤梁古水文题刻
图片
忠县绍兴二十三年及宝庆三年洪水题刻拓片
图片
云阳龙脊石
图片
江津莲花石

目前发现的多数水文题刻,都是利用深谷河岸侧壁的天然岩体,将某一场次洪水的时间、水位等信息直接题写刻划于天然或稍加处理的岩面上,也有依托近河建筑物的题刻,题刻位置一般即此处最高洪水位上侧。
枯水题刻中,重庆涪陵白鹤梁位于乌江汇入长江口上游约1000米处的长江干流南岸,利用一道坚固的石英砂岩石梁雕刻成18条鱼,鱼身上有自宋代至清代共163处题刻,共计3万多字。正常水文条件下,石鱼隐没于水中,特大旱年时长江水位下降,石鱼浮出水面。其中,鱼眼的高程与长江历史最低水位基本一致。每当石鱼出现,说明长江已经进入枯水周期的最枯年份。利用石鱼形象来标示河流的洪枯,通俗易懂,具有应用价值。鱼身上题刻的文字、水痕,由于大多数时间都是沉于水底,因此不受风化影响,保存较好。 
水则、志桩及其他具有水文要素标示功能的石人等,属于可移动的水文测量设施,在历史上大量应用。如都江堰石人、吴江水则碑、鉴湖水则碑、戴琥水则碑、三江水则碑及宁波平水则等,以及明清时期黄河等大江大河上广泛应用的志桩。
中国水文题刻在多个流域、地区都有发现。长江流域上游是水文题刻发现最多的地区。因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长江水利委员会曾于1952年至1974年间,先后11次对宜宾至宜昌的川江河段洪水题刻进行实地调查,共发现178处。长江流域宋代洪水题刻共5处。明清时期洪水题刻、碑记、洪痕共计有1000余处,清代多于明代,其中干流约200处,100余处集中在上游。明代以前的题刻年数和题刻点数较少,可能是年代久远、风化剥落、刻字模糊、难以发现。自清代乾隆以来,洪水题刻年数和点数明显增多。
黄河流域留存着为数众多与水利活动、水旱灾害有关的摩崖题刻、碑刻等,但多以记述水利事件为主,如三门峡一带记述历代开三门航道的岩刻等;洪水题刻也有一些,但总量远低于长江流域。还有部分记述灾情的碑刻、砖刻中包含少量雨情、旱情、水情等信息。由于黄河特有的多沙特性,每次洪水后在岸上遗留下的泥沙、水印等痕迹,通过对洪水残留物的调查分析确定特大场次洪水位,也成为研究近代黄河洪水的有效办法。
东南地区太湖、钱塘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区域,由于地形平坦,鲜有类似长江上游的水位岩刻,但在宋代就已经广泛运用“水则”来测量水位了。南宋后期在宁波鄞县有三个水则,分别设在它山堰旁的回沙闸、城东大石桥储城中的平桥,分布在鄞江上中下游,实时监测各关键点的水位,为拒咸蓄淡、灌溉供水的闸门启闭提供依据。其中城内平桥处的“平字碑”水则,是宝祐年间丞相吴潜,以平桥为基准点测量了各地水位与农田的高低关系之后树立的,碑上刻一“平”字,每当水淹没平字,则开闸泄水,平时关闭闸门,使不同高程的村庄都能得到较为公平的用水权,而且管理简单准确。
图片
宁波城内平字碑

中国发现的古代水文题刻不仅数量大,而且时间跨度长,某些江河河段保留有连续数百年的洪水题刻。由于中国引进现代水文测量技术不足百年,大部分江河的连续水文实测资料一般不超过60年,而这些题刻为研究长期水文特征提供了第一手长序列资料,对研究所在江河特大洪水或枯水重现期具有重要意义。

(二)【观察者网】

《欧洲大旱,“饥饿之石”重见天日:“如你看到我,就哭泣吧”》

(观察者网讯)“如果你看到我,就哭泣吧。”
据BBC、《卫报》等多家英媒当地时间8月19日报道,欧洲大陆今年夏天遭遇了持续的热浪和干旱侵袭,多地气温创历史新高,降雨量锐减。一些河流水位迅速下降,欧洲先民们于大旱之年留下的“饥饿之石(hunger stones)”重现天日,警醒世人。

图片

“饥饿之石”   图源:《卫报》

据新华社8月18日报道,自今年6月底至今,接连不断的热浪让欧洲人叫苦不迭,南欧、西欧和东欧多地气温创下有记录以来新高。数据显示,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部分地区7月均出现40摄氏度以上高温,其中英国首次突破40摄氏度。
天气炎热,外加降雨明显少于往年,欧洲一些地方出现了干旱。法国卢瓦尔河部分河段几乎完全干涸,一些运河被迫关闭。莱茵河是欧洲黄金水道之一,8月16日的数据显示,它流经德国科隆河段的水深已不到两米。意大利最长河流波河水位创历史新低,今年夏天部分河段游船观光活动暂停。
欧洲干旱观测网站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欧盟和英国约63%的地区发布了干旱警告或预警。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德里亚警告道,欧洲将遭遇“500年来最严重干旱”!
《卫报》称,欧洲的河流“正在一场毁灭性的干旱中干涸”,而欧洲先民在大旱之年刻下的“饥饿之石”也在这次干旱中再度露出水面,警醒世人。
8月8日,推特用户“Batallitas”发布了众多“饥饿之石”的照片,被网民大量转发,引发广泛关注。
他晒出的照片中最古老的“饥饿之石”可以追溯到1616年,上面用德文刻着:“如果你看到我,就哭泣吧。”
其他“饥饿之石”上面还刻着:“曾经看到我的人哭了。现在看见我的人将会哭。”“一旦这块石头消失,生命将再次繁荣。”

图片

“Batallitas”推特截图

公开资料介绍,“饥饿之石”是中欧地区一种常见的水文地标,通常为15—19世纪期间,在德国及德意志人定居点树立。先民以此来提醒警告后人旱灾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在德语中,甚至专门有一个词来形容这些岩石 —— “hungersteine”(直译为“饥饿之石”)。
大多数的“饥饿之石”都是在易北河流域发现,这条河发源于捷克波兰边境的克尔科诺谢山南麓,流经捷克、德国两国,注入北海。
根据捷克考古学家小组在2013年所作的一项研究,“饥饿之石”上可以找到这些年代:1417、1616、1707、1746、1790、1800、1811、1830、1842、1868、1892以及1893年。
研究人员描述道,这些石头“镌刻着岁月的艰辛,以及被历史湮没的作者姓名的首字母缩写。”“表示干旱导致庄稼歉收、粮食短缺、价格上涨、穷人挨饿。”
BBC介绍称,在欧洲大陆的历史上,河流水位大幅降低往往意味着贫穷和苦难。干旱不但使庄稼损毁,同时也切断了运输粮食和各种生活供应的河道,然后就是饥荒的到来。囊括奥地利、捷克、德国、匈牙利、波兰和瑞士部分地区的中欧大地都依赖河流两岸的肥沃土地来生产粮食。
中欧最近的一次大旱灾,发生于2018年,当年人们也同样刻下了“饥饿之石”。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大旱导致欧洲大陆众多河流水位下降后,露出水面重见天日的,远不止“饥饿之石”。
意大利最长的河流波河水位降至70年来最低点,一座古老村庄的遗迹在河中显现;此外,波河流域最近“出土”的东西还有二战中沉没的济贝洛号(Zibello)驳船残骸、纳粹军车、以及一枚450公斤(1000磅)的未爆炸炸弹。而这枚炸弹的发现和排爆,直接导致附近3000多居民暂时撤离疏散。
在意大利伦巴第,青铜时代的木质建筑地基从奥格里奥河的河床上显露;10万年前的鹿头骨以及鬣狗、狮子和犀牛的遗骸则出现在科莫湖干涸的部分区域。
塞尔维亚多瑙河的水位也降至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20多艘装满炸药的德国战舰残骸露出水面,这些战舰二战期间被击沉。这些战舰残骸的炮塔部分如今看起来依然完整,而战舰大部分主体则依然被埋在河滩沙洲之下。
西班牙利马河底的“鬼村”也于近日重见天日。据悉,这座靠近葡萄牙边境的小村庄名为阿塞雷多(Aceredo),1992年,西班牙政府为了给“Alto Lindoso”水库腾出空间,让利马河淹了这座村庄。如今时隔30年,这座村庄因大旱而再现世间。
据《纽约邮报》17日报道,在欧洲大陆干涸的河床上,有人已经在“饥饿之石”上刻下了新的日期——2022。

图片




(三)【红星新闻

《“饥饿之石”因欧洲干旱重现人间:看到我就哭泣吧!

图片


近期因欧洲热浪肆虐,一场严酷的干旱正席卷着这片土地。据外媒报道:由于数周乃至数月没有降水,欧洲许多地区都不同程度出现了土地龟裂、河道干涸的情况。一些古代的桥梁、沉船、石刻都纷纷露出水面,重见天日。

在这些不期而至的重现古物中,数百年前的古老碑刻“饥饿之石”引发了网友们最多的关注与讨论。这块石刻出现于捷克境内的易北河水道中,上面用德文刻写着一句话:“ Wenn du mich siehst,dann weine.”(如果你看到我,那就哭泣吧。)

“饥饿之石”  图源:红星新闻

据红星新闻记者了解,“饥饿之石”并非独一无二,而是中欧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水文地标,通常是由15—19世纪的德意志人在其定居点树立。干旱期间,这些石头被人们嵌入河道之中,用来标记水位,并以此警告后世:如果水位再次下降到这一水平线,露出这块“饥饿之石”,便意味着人们将再度忍受饥荒与苦难。

图片

根据传统,只要“饥饿之石”被发现一次,当地居民就会在石头上刻下当时的年份。据德国媒体报道,仅在易北河裸露的河岸上,研究人员就发现了数十块“饥饿之石”,上面刻有“如果你看到我,那就哭泣吧!”“如果你看到这块石头,你会哭泣,现在是1417年。”   (图片说明:齐鲁壹点)

历史上,这块石头曾多次露出水面。据研究人员查证:1900年之前,石头上便刻录了以下几个发生过严重旱灾的年份:1417、1616、1707、1746、1790、1800、1811、1830、1842、1868、1892和1893年。
石头上最早的可读铭文日期是1616年,进入20世纪后,仍有人在为这样的石碑添加“注脚”,并且不都是消极的——在德国小城Bleckede附近,可以找到另一块易北河的石碑,上面刻有这样一句“Geht dieser Stein unter, wird das Leben wieder bunter”(“当这块石头沉没,生活将再次变得丰富多彩”)。
不少研究气候的专家认为,2022年欧洲所经历的高温酷暑,可以算是过去50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虽然目前学界对此次欧洲的极端干旱成因仍未有准确的定论,但对其后果的评估是一致的:高温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灾害,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红星新闻责任编辑:帕孜丽娅)(文图有删节)


首篇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