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扎针,让患者感到舒服,这才是第一要义

 胡杨树v81an2em 2022-08-29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导读

本文作者范怨武,临床善于将中药与中医外治疗法相结合,尤其对温针灸治疗内科疾病颇有心得。

本文简单介绍了他常用的手法和温针疗法,摘自于《范医生的针言灸语》,这本书将他多年来在公众号发表的关于针灸病案类的文章集结,再分类和深度解读,以医案的形式对针灸临证思维进行解析。用平实的语言介绍病案的治疗经过,并将深奥的中医医理融入其中。

我经常会讲做手法。做手法之前,要先揣穴,用力把穴揣出个凹陷来,这时候扎针。

一是不怎么痛,二是容易得气。

揣穴,指在扎针前用手指在穴位处行揣、按、循、摸,找出具有指感的精确穴位,又称定穴或摸穴。

得气最主要的感觉是酸胀,有些人会

至于产生刺痛感,有两个原因:一是扎到了毛孔,但不妨碍取效;另一个是扎到了血管,也不妨碍取效,就是起针后可能会有血肿、皮下瘀青,一周左右会退散。

不管怎样,还是要尽量避免扎到毛孔和血管,但谁也保证不了万中无一,只能尽量少扎到。

坚持揣穴的原因,就是揣的时候可以先把血管拨开,不容易扎到血管。

做好以上前提了,再进针,把针扎到适当的深度后,才可以行手法。

我常做的手法,就是对针柄做捻转与提插,常混合在一起做,这样针感产生得比较快,当感觉患者的肌肉夹紧了针身时,再反复多次行热补法或凉泻法,即可产生热感或凉感。

热补法是三进一退,凉泻法是一进三退

总之,要保持针身不离开人体,指力向机体压入,就偏补;指力向机体外拔,就偏泻。局部热,叫热补法,当产生全身热时,叫烧山火;局部凉,叫凉泻法,当产生全身凉时,叫透天凉。

我认为,作为一名针灸师,不必过于执着追求寒热感,虽然这是手法的高峰,但不是每个病人都喜欢这种感觉,有些不喜欢针感的患者,当你给他施手法后,他会很难受。

我对治病是这样理解的:人生病是不舒服的,治病是为了让人舒服,所以扎针的时候,手法尽量轻柔,让患者感觉到舒适,气就会聚拢,才能冲击病灶。

当人遇到爱抚的时候,会想要拥抱,这时正气会聚过来;而当人受到捶打剧痛时,会想要逃离,这时正气会溃散。

扎针也一样,要扎得人如微风拂面,经气才会慢慢激发;你要扎得人痛得大叫,那经气马上就逃散了,没有经气,就治不了病。

张缙老的经验:带力进针可增强疗效。

我觉得我用了十多年的温针就有向下的力

艾炷,有持续压着针柄的重力,这就相当于向下用力,并且艾炷烧着后的火力,有温通经络的作用,所以经气一直被激发,遇热则火郁发之,遇寒则温经散寒,遇湿则燥湿。

温针疗法在岭南十分盛行,我自上大学就接触,附院里的针灸科总是烟气缭绕。

用温针,手法得气,再正确辨证选穴,疗效能提升数倍,同时也要学会等,观察正气的状态,到了合适的时机,机体会自发产生抗病的反应。

有读者会疑惑,又针又灸,不正是古籍上说的“有如炮烙之刑”?

其实不是,两者还是很不一样的。

温针的灸是用艾条温和灸,这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风行的疗法,而古籍中所说的灸,是指直接灸,是将艾绒直接放在皮肤上灸。这是两回事。

温针灸是在毫针针刺后,留针时在针尾加置艾炷,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图片

温针灸是灸法中使用最普通、也最受病人欢迎的一种疗法。由于它疗效卓著,治疗范围广泛,又是防病保健的一大良法,因此,长期以来一直为医家和病家所重视。

就算是以前的直接灸,艾炷也是麦粒大小,操作时病人如果觉得痛了马上就按灭,时间很短,一般不会烧穿皮肤,最多是有小水疱。

化脓灸是艾炷做得较大一点,皮肤烧穿导致化脓,多用于风寒湿痹等症状,皮肤麻木不仁,直接灸是不会有太大的痛苦的,至于说像炮烙之刑的灸,大多是辨错证,蛮干出来的。

再说了,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也记载了与现代温针疗法相似的操作:“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

可见温针之法,历代都有沿用。此法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应用,尤其在岭南的各大中医院针灸科,常常是烟气缭绕不绝的。

而我习用温针疗法有 15 年之久,从未遇到“炮烙”的副作用。

我在上大学时就开始看老师们做温针,老师的老师们也用温针,这个方法被一代一代传下来。

读书不能死读书,不能教条,很多古代不能针的穴位,现在由于针具的改进,也变得可以针了呢。

那现行明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难道就因为古人说过一句话?而且还不一定是对的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