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史记(卷70-2):张仪列传第十【2】

 fuhaizhenren 2022-08-29 发布于浙江
张仪列传第十【2】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张仪往相楚:张仪前往楚国察视。相:观察了解。据《史记·六国年表》,张仪这次使楚事在秦惠王二十五年(前313年)。】。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虚上舍而自馆之:空着上等的馆舍以等待张仪的到来,并亲自前往馆舍接见他。】,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然而齐、楚两国缔结了合纵相亲的盟约,于是张仪前往楚国出任国相。楚怀王听说张仪来,空出上等的宾馆,亲自到宾馆安排他住宿。说:“这是个偏僻鄙陋的国家,您用什么来指教我呢?”

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商、於(wū):均为秦地,即今陕西商南县及河南淅川县、内乡县一带。】,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箕帚之妾:对己方嫁女之谦称,言其只配司洒扫之事。】,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

张仪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真要听从我的意见,就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也就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楚王非常高兴地应允了他。

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吊:悲伤。】。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

大臣们来向楚王祝贺,唯独陈轸为他伤悼。楚王很生气地说:“我用不着调兵遣将就得到六百里土地,臣子们向我祝贺,唯独你为我伤悼,这是为什么?”陈

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

轸回答说:“不是这样,在我看来,商於一带的土地不仅不能得到,而且齐国和秦国可能会联合起来。齐、秦联合起来,那么一定会祸患临头。”楚王说:“能说明理由吗?”

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秦奚贪夫孤国:秦为何会爱怜一个孤立之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负王:违背同大王达成的协议。】,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

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楚国有结盟的齐国。如今和齐国断绝往来,废除盟约,那么楚国就孤立了。秦国为什么不满足地追求一个孤立无援的楚国,而给它六百里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背弃向大王的承诺,这是向北和齐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又从西方的秦国招来祸患,两国的军队必然会一块打到楚国。

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阴合而阳绝于齐:同齐国表面上断绝而暗中继续保持合纵的关系。】,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

我妥善地替大王想出了对策,不如暗中和齐国联合而表面上断绝关系,并派人跟随张仪去秦国。假如秦国给了我们土地,再和齐国断交也不算晚;假如秦国不给我们土地,那就符合了我们的策略。

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

楚王说:“希望陈先生闭上嘴,不要再讲话了,等着我得到土地。”就把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于是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了盟约,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详失绥堕车:假装未拉稳车绳而从车上摔下。详,通“佯”。绥,上车挽手所用的绳子。】,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未甚:未达到程度。】”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借宋之符:借用宋国的符信。】,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折节而下秦:降低身分,使自己屈居于秦国之下。】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因为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就派勇士到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到北方的齐国辱骂齐王,齐王愤怒,斩断符节而委屈地和秦国结交。

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奉邑:古时君主给臣下供宗庙祭祀所需费用的采邑。】,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

秦、齐建立了邦交,张仪才上朝。他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使者回报楚王,楚王怒火填胸,立刻要出动军队攻打秦国。

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楚王不听,卒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

陈轸说:“我可以张开嘴说话了吗?与其攻打秦国,不如反过来割让土地贿赂秦国,和他合兵攻打齐国,我们把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再从齐国夺回来补偿,这样,大王的国家还可以生存下去。”楚王不听,终于出动军队并派将军屈匄进攻秦国。

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秦齐四句:据《史记·六国年表》,齐秦击楚事在秦惠王二十六年(前312年),秦将为庶长章。丹阳,楚地,今河南浙川附近紧靠秦之商於一带地域。汉中,自今陕西勉县至今湖北竹山县均为汉中地。文中所云“丹阳、汉中之地”,大体指淅川以南、竹山以北一带的楚地。】。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蓝田【蓝田:秦县名,故址在今陕西蓝田县西三十里。】,大战,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平:讲和。】

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杀死官兵八万,并杀死屈匄,于是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楚国又派出更多的军队去袭击秦国,到蓝田,展开大规模的战半,楚军大败,于是楚国又割让两座城池和秦国媾和。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要(yao)楚欲得黔中地:强索楚国想得其黔中之地。黔中,楚郡名,治今湖南沅陵等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武关外:武关外即指商於之地。】。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乃请行。

秦国要挟楚国,想得到黔中一带的土地,要用武关以外的土地交换它。楚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愿献出黔中地区。”秦王想要遣送张仪,又不忍开口说出来。张仪却请求前往。

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于子【是且甘心于子:所以将杀掉你方才痛快。是,所以。且,将要。甘心于子,意谓把你杀掉内心方才痛快。】”张仪曰:“秦强楚弱,臣善靳尚【靳尚:楚人,同张仪私交甚厚,后伴张仪一起离开楚国,为魏臣张旄所杀。】,尚得事楚夫人郑袖【郑袖:楚怀王之宠妃。】,袖所言皆从。

惠王说:“那楚王恼恨先生背弃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诺,这是存心报复您。”张仪说:“秦国强大,楚国弱小,我和楚国大夫靳尚关系亲善,靳尚能够去奉承楚国夫人郑袖,而郑袖的话楚王是全部听从的。

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遂使楚【遂使楚:据《史记·楚世家》,张仪是次使楚在秦惠王二十七年(前311年)。】

况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国的,楚王怎么敢杀我。假如杀死我而替秦国取得黔中的土地,这也是我的最高愿望。”于是,他出使楚国。

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

楚怀王等张仪一到就把他囚禁起来,要杀掉他。靳尚对郑袖说:“您知道您将被大王鄙弃吗?”郑袖说:“为什么?”

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不欲出之:必定想让他从楚国回来。“不”字当为“必”字之误。】,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上庸:今湖北竹山县东南一带地。】,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媵:古时诸侯之女出嫁时之陪嫁者。】。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不若为言而出之。

靳尚说“秦王特别钟爱张仪而打算把他从囚禁中救出来,如今将要用上庸六个县的土地贿赂楚国,把美女嫁给楚王,用宫中擅长歌唱的女人作陪嫁。楚王看重土地,就会敬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受到宠爱而尊贵,这样,夫人也将被鄙弃了。不如替张仪讲情,使他从囚禁中释放出来。”

于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至重王:至为看重大王。】。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于是郑袖日夜向怀王讲情说:“做为臣子,各自为他们的国家效力。现在土地还没有交给秦国,秦王就派张仪来了,对大王的尊重达到了极点。大王还没有回礼却杀张仪,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让秦国像鱼肉一样地欺凌屠戮。”怀王后悔了,赦免了张仪,像过去一样优厚地款待他。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未去,闻苏秦死:据《史记·燕世家》,苏秦死于燕王哙继位之年(前320年);据《资治通鉴》,苏秦死于公元前317年。张仪是次使楚在前311年,距苏秦死已多年,故此处所记恐有误。】,乃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四国:泛指诸侯之国。】,被险带河【被险带河:有险要的地势覆盖,有黄河围绕。】,四塞以为固【四塞以为固:四方边界均有险阻以资固守。】

张仪从囚禁中放出来不久,还没离去,就听说苏秦死了,于是游说楚怀王说:“秦国的土地占了天下的一半,军队的实力可以抵挡四方的国家,四境险要,黄河如带横流,四周都有设防重地可以坚守。

虎贲之士百馀万【虎贲(ben)之士:勇士。虎贲,谓将士之勇有如猛虎之奔。】,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安难乐死:安于艰难,勇于牺牲。】,主明以严,将智以武,虽无出甲【虽无出甲:纵然没有出动军队。按:此句后文句有省略,意谓纵然没有出动军队,也足以威慑天下。】,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席卷两句:如卷席之易攻克常山之险,必定折断天下之脊梁。常山,即恒山,避汉文帝讳改称,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同太行山相连。而太行山横贯中原南北,有如天下之脊梁。按;这两句承接前句而文句有省略,意谓一旦出动军队,将席卷常山之险,折断天下之脊梁。】,天下有后服者先亡。

勇武的战士一百多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贮存的粮食堆集如山。法令严明,士兵们都不避艰苦危难,乐于为国牺牲,国君贤明而威严,将帅智谋而勇武,即使没有出动军队,它的声威就能够席卷险要的常山,折断天下的脊骨,天下后臣服的国家首先被灭亡。

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虎之与羊不格明矣【格:敌。】。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

而且,那些合纵的国家要与秦国相较,无异于驱赶着羊群进攻凶猛的老虎,猛虎和绵羊不能成为敌手是非常明显的。如今,大王不亲附老虎而去亲附绵羊,我私下认为大王的打算错了。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而:则。】,非楚而秦,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大王不与秦,秦下甲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上地:指韩国宜阳以北地域。】

“当今,天下强大的国家,不是秦国便是楚国,不是楚国便是秦国,两国相互争战,从它的形势看,不可能两个国家都存在下去。如果大王不去亲附秦国,秦国就会出动军队先占据宜阳,韩国的土地也就被切断不通。

下河东【河东:指今山西西南部韩国的地域。】,取成皋【成皋: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城西。】,韩必入臣【入指臣:入秦称臣。】,梁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梁攻其北,社稷安得毋危?“且夫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数举兵,危亡之术也。

出兵河东,夺取城皋,韩国必然要到秦国称臣,魏国就会闻风而动。秦国进攻楚国的西边,韩国、魏国进攻楚国的北边,国家怎么会不危险呢?“而且,那些主张合纵的人聚集了一群弱小的国家攻打最强大的国家,不权衡敌对国的力量而轻易地发动战争,国家穷困而又频繁地打仗,这就是导致危亡的策略。

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饰辩虚辞【饰辩虚辞:修饰论辩的语句,说些虚假不实之言。】,高主之节【高主之节:极力颂扬君主的节操。】,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秦祸,无及为已【卒有两句:结果有了秦国所加给的祸患,已来不及补救了。】。是故愿大王之孰计之【孰:“熟”的本字。】

我听说,您的军事力量比不上别国强大,就不要挑起战争;您的粮食比不上人家多,就不要持久作战。那些主张合纵的人,粉饰言辞,空发议论,抬高他们国君的节行,只说对国君的好处,不说对国君的危害,突然招致秦国的祸患,就来不及应付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

“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汶山:即岷山,在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馀里。舫船载卒【舫船:即方船,两船相并谓之舫船。】,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下水而浮:即浮水而下之倒文。】,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距扞关:到达扞关。扞关,故址在今湖北长阳县西。】

“秦国拥有西方的巴郡、蜀郡,用大船装满粮食,从汶山起程,顺着江水漂浮而下,到楚国三千多里。两船相并运送士兵,一条船可以载五十人和三个月的粮食,顺流而下,一天可走三百多里,即使路程较长,可是不花费牛马的力气,不到十天就可以到达扞关。

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从境句:从国界以东都要设防守备。境,疆界。城守,于城上设防守卫。】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巫郡:楚地,治所在今四川巫山县东,治今巫山县等地。】。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则北地绝【北地绝:楚国北部地域将被切断。】

扞关形势一紧张,那么边境以东,所有的国家就都要据城守御了。黔中、巫郡将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秦国发动军队出武关,向南边进攻,楚国的北部地区就被切断。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秦军攻打楚国,三个月内可以造成楚国的危难,而楚国等待其他诸侯的救援,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从这形势看来,根本来不及。依靠弱小国家的救援,忽略强秦带来的祸患,这是我替大王担忧的原因啊。

“大王尝与吴人战,五战而三胜,阵卒尽矣;偏守新城,存民苦矣【大王五句:这五句所记恐有误,因早在公元前473年,吴即为越所灭;约在公元前306年,越又为楚所灭,故楚怀王时不可能有楚、吴五战之事。“吴”,或许为他字之误。】。臣闻功大者易危,而民敝者怨上。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臣窃为大王危之。

“大王曾经和吴国人作战,打了五次胜了三次,阵地上的士兵死光了;楚军在偏远的地方守卫着新占领的城池,可活着的百姓却太辛苦了。我听说功业过大的国君,容易遭到危险,而百姓疲惫困苦就怨恨国君。守候着容易遭到危险的功业而违背强秦的心意,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齐、赵者,阴谋有合天下之心【且夫两句:这两句谓秦国十五年未出函谷关,同史实不符。合,吞并,统一。】。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列侯执珪死者七十馀人,遂亡汉中。

“秦国之所以十五年不出兵函谷关攻打齐国和赵国的原因,是因为秦国在暗中策划,有一举吞并天下的雄心。楚国曾经给秦国造成祸患,在汉中打了一仗,楚国没有取得胜利,却有七十多位列侯执珪的人战死,于是丢掉了汉中。

楚王大怒,兴兵袭秦,战于蓝田【楚尝八句:八句所记指前文所叙秦惠王二十六年秦齐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楚复袭秦等事。】。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敝,而韩魏以全制其后【夫秦楚两句:意谓秦楚两败俱伤,而韩、魏未受任何损失,则可控制秦、楚。】,计无危于此者矣。愿大王孰计之。

楚王大怒,出兵袭击秦国,又在蓝田打了一仗。这就是所说的两虎相斗啊。秦国和楚国相互厮杀,疲惫困顿,韩国和魏国用完整的国力从后边进攻,再没有比这样的策略更危险的了。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秦下甲攻卫阳晋,必大关天下之匈。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秦下甲四句:意谓如果秦楚结盟,秦国只要出兵攻占了卫国的阳晋,就有如锁住了了人体的要害之处胸部。此时楚王再以全部兵力攻打宋国,用不了几个月就可以占领宋国。匈,同“胸”。举,攻克。】。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也【泗上十二诸侯:指泗水一带宋、鲁、邾、莒等国。泗水,发源于今山东泗水县陪尾山,因其四源合为一水而得名。】

“假如秦国出动军队攻占魏国的阳晋,必然像锁住天下的胸膛一样。大王出动全部军队进攻宋国,用不了几个月的时间,宋国就会被拿下来,攻占了宋国而挥师向东进发,那么泗水流域的许多小国便全归大王所有了。

“凡天下而以信约从亲相坚者苏秦,封武安君,相燕,即阴与燕王谋伐破齐而分其地;乃详有罪出走人齐,齐王因受而相之;

“游说天下各国凭借信念合纵相亲、坚守盟约的人就是苏秦。他被封为武安君,出任燕国的宰相,却在暗中与燕王策划攻破齐国,并且分割它的土地;假装获罪于燕王,逃亡到齐国,齐王因此收留了他而且任用他作了宰相;

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凡天下九句:此处所叙苏秦离燕入齐及被车裂之因同《史记·苏秦列传》所记不同,可参看。车裂,古代酷刑之一,即五马分尸。】。夫以一诈伪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亦明矣。

过了两年被发觉,齐王大怒,在刑场上把苏秦五马分尸。靠一个奸诈虚伪的苏秦,想要经营整个天下,让诸侯们结为一体,他的策略不可能成功,那是很明显的了。

“今秦与楚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形亲:就地理形势而言应当相亲。】。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使秦太子入质于楚【秦太子:名荡,即后来即位之秦武王。】,楚太子入质于秦【楚太子:名横,即后来即位之楚顷襄王。】,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室之都以为汤沐之邑【效万室句:献出有一万户人家的都城,作为沐浴之邑。效,贡献,献出。按:古时诸侯朝见天子,在王畿内均有供斋戒清洁之用的所谓汤沐之邑,此处所云则指在秦都附近奉送一大都邑给楚王,以作“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伐。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

“如今,秦国和楚国连壤接境,从地理形势上也应该是亲近的国家。大王果真能听取我的建议,我请秦王派太子来楚国作人质,楚国派太子到秦国作人质,把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大王的姬妾,进献有一万户居民的都邑,作为大王征收赋税供给汤沐之具的地方,永结兄弟邻邦,终生不相互打仗。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合适的策略了。”

于是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与秦【重(zhong)出黔中地:意谓难以割弃黔中地。重,难。】,欲许之。屈原曰:“前大王见欺于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今纵弗忍杀之,又听其邪说,不可。”

此时,楚王虽已得到张仪,却又难于让出黔中土地给秦国,想要答应张仪的建议。屈原说:“前次大王被张仪欺骗,张仪来到楚国,我认为大王会用鼎镬煮死他,如今释放了他,不忍杀死他,还听信他的邪妄之言,这可不行。”

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背之【后而背之:意谓前已许张仪楚秦“长为昆弟之国”等,而后又违背这种承诺。背,违背。】,不可。”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怀王说:“答应张仪的建议可以保住黔中土地,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经答应了而又背弃他,这可不行。”所以最终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和秦国相亲善

【段意】:写张仪先以计离间齐楚,后又以连横之说说楚王。张仪借到楚国观察了解情况之机,以虚许献商於之地六百里等,骗取楚怀王信任,使楚、齐交恶。楚怀王一旦得知事实真象,遂发兵击秦,结果大败。秦、楚媾和之际,怀王欲以黔中地换取张仪杀之。张仪使楚,又以谋画使楚怀王不仅未能杀他,反而厚礼如故。张仪于是又以连横之说说怀王,卒使楚背纵而连横与秦亲。

张仪去楚,因遂之韩,说韩王曰【韩王:韩襄王。】“韩地险恶山居【险恶山居:韩国多山,其宜阳、成皋、鲁阳等地山势更为陡峭险峻,人们大都依山而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五谷:稻、黍、稷、麦、粟。】,民之食大抵菽饭藿羹【菽[饭.]藿羹:以菽为饭,以藿为羹。菽,古语称菽,汉以后称豆。藿,豆叶,嫩时可食。此句谓韩国百姓贫困只能粗食。】。一岁不收,民不餍糟糠【不餍糟糠:连糟糠都吃不饱。餍,饱。】。地不过九百里,无二岁之食。

张仪离开楚国,就借此机会前往韩国,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人都住在山区,生产的粮食不是麦而是豆,人们吃的大都是豆子饭、豆叶汤。一年没收成,人们连糟糠这样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土地不足九百里,没有储存二年的粮食。

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厮徒负养:供杂使的非战斗人员。】。除守徼亭鄣塞【徼亭鄣塞:指边界之地的军事防御要塞。徼亭,边塞上的岗楼,可供瞭望。鄣塞,于险要处修筑的障蔽体,如城堡之类。】,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见((xian)卒:现有的士兵。】

估计大王的士兵,全数也超不过三十万人,而那些勤杂兵、后勤人员也都包括在内。除掉防守驿亭、边防要塞的士兵,现有的军队不过二十万罢了。

秦带甲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跿跔科头贯颐奋戟:形容秦兵作战时勇敢之态。跿跔,赤足跳跃。科头,不带头盔光着头。贯颐,箭中脸面。奋戟,执戟奋勇冲锋。】,至不可胜计。

而秦国武装部队就一百多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那勇武的战士飞奔跳跃永往直前,不戴头盔,双手捂着面颊,带着武器,愤怒扑向敌阵的,多到没法计算。

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腾者【探前句:形容战马奔驰速度之快。探前趹后,当马的前蹄刚一探向前,其后蹄业已腾空。蹄间三寻,谓马腾跃距离之大,以至蹄间相距三寻(一寻七尺)。】,不可胜数。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秦国之外的六国。】,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捐甲徒裼:不着铠甲,光脚赤膊。徒,赤足。裼,袒开或脱去外衣,露出内衣或身体。】,左挈人头【挈:提。】,右挟生虏【生虏:活着的俘虏。】

秦国战马精良,骏马奔驰,前蹄扬起,后蹄腾空,一跃就是两丈多远的马,多到没法数清。山东六国的士兵,戴着头盔,穿着铠甲会合作战,秦国的军队却甩掉战袍,赤足露身扑向敌人,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挟着俘虏。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孟贲:古之勇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乌获:古之猛士。】。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战孟贲、乌获之士:能同孟贲、乌获作战的将士。】,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秦兵与山东六国的兵相比,如同勇猛的大力士孟贲和软弱的胆小鬼;用巨大的威力压下去,好像勇猛的大力士乌获与婴儿对抗。用孟贲、乌获这样的军队去攻打不服从的弱小国家,无异于把千均的重量压在鸟卵上,一定不存在侥幸的结果了。

“夫群臣诸侯不料地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比周:结党。】,皆奋曰'听吾计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诖:失误。】,无过此者。

“那些诸侯、大臣们不估量自己的土地狭小,却听信主张合纵的人甜言蜜语,他们结伙营私,互相掩饰,都振奋地说:'听从我的策略,可以在天下称霸。’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从片刻的游说,贻误国君,没有比这更为严重的了。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韩之上地,东取成皋、荥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鸿台、桑林:均为韩国的宫苑名。】。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

“假如大王不奉事秦国,秦国出动武装部队占据宜阳,切断了韩国的土地,向东夺取成皋、荥阳,那么鸿台的宫殿、桑林的林苑,就不再为大王拥有了。再说,堵塞了成皋,切断了上地,大王的国土就被分割了。

先事秦则安,不事秦则危。夫造祸而求其福报,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毋亡,不可得也。

首先臣事秦国就安全,不臣事秦国就危险。制造了祸端却想求得吉祥的回报,计谋短浅鄙陋而结下的仇怨深重,违背秦国而服从楚国,即使想不灭亡,那是不可能的。

“故为大王计,莫如为秦【为秦:即事秦,帮助秦国。】。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秦王必喜。

“所以我替大王策划,不如帮助秦国,秦国所希望的,没有比削弱楚国更重要的了,能够削弱楚国的,没有谁比得上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地理形势的关系。如今,假如大王向西臣事秦国进攻楚国,秦王一定很高兴。

夫攻楚以利其地【利其地:以得其地为利。】,转祸而说秦【说:通“悦”。】,计无便于此者。”韩王听仪计。张仪归报,秦惠王封仪五邑,号曰武信君。

进攻楚国在它土地上取得利益,转移了自己的祸患而使秦国高兴,没有比这计策更适宜的了。”韩王听信了张仪的策略。张仪回到秦国报告,秦惠王便封赏了他五个都邑,封号叫武信君

【段意】:写张仪以连横之说说韩王。张仪去楚之韩,以连横之利与合纵之弊说韩襄王。张仪向韩王指出:韩国民困兵少,而秦国军事实力强大,如果不同秦国连横,则有亡国的危险;反之,则可通过攻楚得其地而受利。韩王终于同意与秦连横。

使张仪东说齐湣王曰【使张仪句:据本传后文所云:“仪归报,未至咸阳而秦惠王卒,武王立”,则张仪说齐湣王、赵武灵王、燕昭王当均在秦惠王二十七年(前311年)。】“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大臣父兄殷众富乐:大臣和家族老臣繁盛众多,生活富足安乐。父兄,同姓老臣。】。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之说,不顾百世之利。

又派张仪向东游说齐湣王说:“天下强大的国家没有超过齐国的,大臣及其父兄兴旺发达、富足安乐。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的人,都为了暂时的欢乐,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

从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西有强赵,南有韩与梁。齐,负海之国也【负海:指紧靠大海。】,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

主张合纵的人游说大王,必定会说:'齐国西面有强大的赵国,南面有韩国和魏国,齐国是背靠大海的国家,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士兵勇敢,即使有一百个秦国,对齐国也将无可奈何。’大王认为他们的说法很高明,却没能考虑到实际的情况。

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以:已经。】,亡随其后,虽有战胜之名,而有亡国之实。是何也?

主张合纵的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没有不认为合纵是可行的。我听说,齐国和鲁国打了三次仗,而鲁国战胜了三次,国家却因此随后就灭亡了,即使有战胜的名声,却遭到国家灭亡的现实。这是为什么呢?

齐大而鲁小也。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河漳:即漳水。】,再战而赵再胜秦【再战:两次战役。】;战于番吾之下【番(po)吾:赵邑,故址在今河北磁县境。】,再战又胜秦。

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啊。现在,秦国与齐国比较,就如同齐国和鲁国一样。秦国和赵国在漳河边上交战,两次交战两次打败了秦国;在番吾城下交战,两次交战又两次打败了秦国。

四战之后,赵之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四战三句:据《史记·六国年表》等,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秦将白起于长平破赵军,赵折师四十五万,继而邯郸被围,赵几亡国。按:据《史记》之《六国年表》及《魏世家》,张仪当卒于魏襄王十年(前309年),长平之战时张仪已卒五十一年。】,虽有战胜之名而国已破矣。是何也?秦强而赵弱。

四次战役之后,赵国的士兵阵亡了几十万,才仅仅保住了邯郸。即使赵国有战胜的名声,国家却残破不堪了。这是为什么呢?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啊。

“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梁效河外:魏王献出河外之地。河外,指魏国西部曲沃、平周等地。按:据《史记》之《六国年表》和《魏世家》,秦国于魏襄王十三年(前306年),攻取曲沃、平周,而非魏国主动献出,此时张仪已卒三年。】;赵入朝渑池【赵入朝渑池:据《史记·六国年表》,赵、秦“渑池之会”在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时张仪已卒三十年。渑池,赵地,故址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割河间以事秦【河间:指漳水与黄河之间,今河北任丘、献县一带之赵地。按:赵、秦渑池之会并无割河间地事。】

“如今秦、楚两国嫁女娶妇,结成兄弟盟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渑池朝拜秦王,割让河间来奉事秦国。

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清河:水名,战国时在齐、宋之间,今已湮没。】,指博关【博关:齐地,又名博陵,故址在今山东博平县西北。】,临菑、即墨非王之有也【临菑、即墨:均为齐地。临菑,亦作临淄、临甾,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即墨,故址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也。

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国、魏国进攻齐国的南方,赵国的军队全部出动,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临菑,即墨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国家一旦被进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国,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也【社稷之长利:对国家有长远利益的战略。】”乃许张仪。

齐王说:“齐国偏僻落后,僻处东海边上,不曾听到过国家长远利益的道理。”就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段意】:写张仪以连横之利说齐湣王。张仪向齐湣王指出:齐国虽然人口繁多,人们生活富足,但同秦相比,仍是弱小之国。当楚、韩、魏、赵纷纷同秦连横之际,齐不连横,即有亡国之危。齐王遂许同秦连横。

张仪列传第十【2】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张仪往相楚:张仪前往楚国察视。相:观察了解。据《史记·六国年表》,张仪这次使楚事在秦惠王二十五年(前313年)。】。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虚上舍而自馆之:空着上等的馆舍以等待张仪的到来,并亲自前往馆舍接见他。】,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然而齐、楚两国缔结了合纵相亲的盟约,于是张仪前往楚国出任国相。楚怀王听说张仪来,空出上等的宾馆,亲自到宾馆安排他住宿。说:“这是个偏僻鄙陋的国家,您用什么来指教我呢?”

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商、於(wū):均为秦地,即今陕西商南县及河南淅川县、内乡县一带。】,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箕帚之妾:对己方嫁女之谦称,言其只配司洒扫之事。】,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

张仪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真要听从我的意见,就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也就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楚王非常高兴地应允了他。

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吊:悲伤。】。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

大臣们来向楚王祝贺,唯独陈轸为他伤悼。楚王很生气地说:“我用不着调兵遣将就得到六百里土地,臣子们向我祝贺,唯独你为我伤悼,这是为什么?”陈

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

轸回答说:“不是这样,在我看来,商於一带的土地不仅不能得到,而且齐国和秦国可能会联合起来。齐、秦联合起来,那么一定会祸患临头。”楚王说:“能说明理由吗?”

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秦奚贪夫孤国:秦为何会爱怜一个孤立之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负王:违背同大王达成的协议。】,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

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楚国有结盟的齐国。如今和齐国断绝往来,废除盟约,那么楚国就孤立了。秦国为什么不满足地追求一个孤立无援的楚国,而给它六百里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背弃向大王的承诺,这是向北和齐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又从西方的秦国招来祸患,两国的军队必然会一块打到楚国。

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阴合而阳绝于齐:同齐国表面上断绝而暗中继续保持合纵的关系。】,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

我妥善地替大王想出了对策,不如暗中和齐国联合而表面上断绝关系,并派人跟随张仪去秦国。假如秦国给了我们土地,再和齐国断交也不算晚;假如秦国不给我们土地,那就符合了我们的策略。

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

楚王说:“希望陈先生闭上嘴,不要再讲话了,等着我得到土地。”就把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于是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了盟约,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详失绥堕车:假装未拉稳车绳而从车上摔下。详,通“佯”。绥,上车挽手所用的绳子。】,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未甚:未达到程度。】”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借宋之符:借用宋国的符信。】,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折节而下秦:降低身分,使自己屈居于秦国之下。】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因为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就派勇士到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到北方的齐国辱骂齐王,齐王愤怒,斩断符节而委屈地和秦国结交。

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奉邑:古时君主给臣下供宗庙祭祀所需费用的采邑。】,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

秦、齐建立了邦交,张仪才上朝。他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使者回报楚王,楚王怒火填胸,立刻要出动军队攻打秦国。

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楚王不听,卒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

陈轸说:“我可以张开嘴说话了吗?与其攻打秦国,不如反过来割让土地贿赂秦国,和他合兵攻打齐国,我们把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再从齐国夺回来补偿,这样,大王的国家还可以生存下去。”楚王不听,终于出动军队并派将军屈匄进攻秦国。

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秦齐四句:据《史记·六国年表》,齐秦击楚事在秦惠王二十六年(前312年),秦将为庶长章。丹阳,楚地,今河南浙川附近紧靠秦之商於一带地域。汉中,自今陕西勉县至今湖北竹山县均为汉中地。文中所云“丹阳、汉中之地”,大体指淅川以南、竹山以北一带的楚地。】。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蓝田【蓝田:秦县名,故址在今陕西蓝田县西三十里。】,大战,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平:讲和。】

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杀死官兵八万,并杀死屈匄,于是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楚国又派出更多的军队去袭击秦国,到蓝田,展开大规模的战半,楚军大败,于是楚国又割让两座城池和秦国媾和。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要(yao)楚欲得黔中地:强索楚国想得其黔中之地。黔中,楚郡名,治今湖南沅陵等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武关外:武关外即指商於之地。】。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乃请行。

秦国要挟楚国,想得到黔中一带的土地,要用武关以外的土地交换它。楚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愿献出黔中地区。”秦王想要遣送张仪,又不忍开口说出来。张仪却请求前往。

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于子【是且甘心于子:所以将杀掉你方才痛快。是,所以。且,将要。甘心于子,意谓把你杀掉内心方才痛快。】”张仪曰:“秦强楚弱,臣善靳尚【靳尚:楚人,同张仪私交甚厚,后伴张仪一起离开楚国,为魏臣张旄所杀。】,尚得事楚夫人郑袖【郑袖:楚怀王之宠妃。】,袖所言皆从。

惠王说:“那楚王恼恨先生背弃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诺,这是存心报复您。”张仪说:“秦国强大,楚国弱小,我和楚国大夫靳尚关系亲善,靳尚能够去奉承楚国夫人郑袖,而郑袖的话楚王是全部听从的。

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遂使楚【遂使楚:据《史记·楚世家》,张仪是次使楚在秦惠王二十七年(前311年)。】

况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国的,楚王怎么敢杀我。假如杀死我而替秦国取得黔中的土地,这也是我的最高愿望。”于是,他出使楚国。

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

楚怀王等张仪一到就把他囚禁起来,要杀掉他。靳尚对郑袖说:“您知道您将被大王鄙弃吗?”郑袖说:“为什么?”

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不欲出之:必定想让他从楚国回来。“不”字当为“必”字之误。】,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上庸:今湖北竹山县东南一带地。】,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媵:古时诸侯之女出嫁时之陪嫁者。】。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不若为言而出之。

靳尚说“秦王特别钟爱张仪而打算把他从囚禁中救出来,如今将要用上庸六个县的土地贿赂楚国,把美女嫁给楚王,用宫中擅长歌唱的女人作陪嫁。楚王看重土地,就会敬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受到宠爱而尊贵,这样,夫人也将被鄙弃了。不如替张仪讲情,使他从囚禁中释放出来。”

于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至重王:至为看重大王。】。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于是郑袖日夜向怀王讲情说:“做为臣子,各自为他们的国家效力。现在土地还没有交给秦国,秦王就派张仪来了,对大王的尊重达到了极点。大王还没有回礼却杀张仪,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让秦国像鱼肉一样地欺凌屠戮。”怀王后悔了,赦免了张仪,像过去一样优厚地款待他。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未去,闻苏秦死:据《史记·燕世家》,苏秦死于燕王哙继位之年(前320年);据《资治通鉴》,苏秦死于公元前317年。张仪是次使楚在前311年,距苏秦死已多年,故此处所记恐有误。】,乃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四国:泛指诸侯之国。】,被险带河【被险带河:有险要的地势覆盖,有黄河围绕。】,四塞以为固【四塞以为固:四方边界均有险阻以资固守。】

张仪从囚禁中放出来不久,还没离去,就听说苏秦死了,于是游说楚怀王说:“秦国的土地占了天下的一半,军队的实力可以抵挡四方的国家,四境险要,黄河如带横流,四周都有设防重地可以坚守。

虎贲之士百馀万【虎贲(ben)之士:勇士。虎贲,谓将士之勇有如猛虎之奔。】,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安难乐死:安于艰难,勇于牺牲。】,主明以严,将智以武,虽无出甲【虽无出甲:纵然没有出动军队。按:此句后文句有省略,意谓纵然没有出动军队,也足以威慑天下。】,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席卷两句:如卷席之易攻克常山之险,必定折断天下之脊梁。常山,即恒山,避汉文帝讳改称,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同太行山相连。而太行山横贯中原南北,有如天下之脊梁。按;这两句承接前句而文句有省略,意谓一旦出动军队,将席卷常山之险,折断天下之脊梁。】,天下有后服者先亡。

勇武的战士一百多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贮存的粮食堆集如山。法令严明,士兵们都不避艰苦危难,乐于为国牺牲,国君贤明而威严,将帅智谋而勇武,即使没有出动军队,它的声威就能够席卷险要的常山,折断天下的脊骨,天下后臣服的国家首先被灭亡。

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虎之与羊不格明矣【格:敌。】。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

而且,那些合纵的国家要与秦国相较,无异于驱赶着羊群进攻凶猛的老虎,猛虎和绵羊不能成为敌手是非常明显的。如今,大王不亲附老虎而去亲附绵羊,我私下认为大王的打算错了。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而:则。】,非楚而秦,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大王不与秦,秦下甲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上地:指韩国宜阳以北地域。】

“当今,天下强大的国家,不是秦国便是楚国,不是楚国便是秦国,两国相互争战,从它的形势看,不可能两个国家都存在下去。如果大王不去亲附秦国,秦国就会出动军队先占据宜阳,韩国的土地也就被切断不通。

下河东【河东:指今山西西南部韩国的地域。】,取成皋【成皋: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城西。】,韩必入臣【入指臣:入秦称臣。】,梁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梁攻其北,社稷安得毋危?“且夫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数举兵,危亡之术也。

出兵河东,夺取城皋,韩国必然要到秦国称臣,魏国就会闻风而动。秦国进攻楚国的西边,韩国、魏国进攻楚国的北边,国家怎么会不危险呢?“而且,那些主张合纵的人聚集了一群弱小的国家攻打最强大的国家,不权衡敌对国的力量而轻易地发动战争,国家穷困而又频繁地打仗,这就是导致危亡的策略。

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饰辩虚辞【饰辩虚辞:修饰论辩的语句,说些虚假不实之言。】,高主之节【高主之节:极力颂扬君主的节操。】,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秦祸,无及为已【卒有两句:结果有了秦国所加给的祸患,已来不及补救了。】。是故愿大王之孰计之【孰:“熟”的本字。】

我听说,您的军事力量比不上别国强大,就不要挑起战争;您的粮食比不上人家多,就不要持久作战。那些主张合纵的人,粉饰言辞,空发议论,抬高他们国君的节行,只说对国君的好处,不说对国君的危害,突然招致秦国的祸患,就来不及应付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

“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汶山:即岷山,在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馀里。舫船载卒【舫船:即方船,两船相并谓之舫船。】,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下水而浮:即浮水而下之倒文。】,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距扞关:到达扞关。扞关,故址在今湖北长阳县西。】

“秦国拥有西方的巴郡、蜀郡,用大船装满粮食,从汶山起程,顺着江水漂浮而下,到楚国三千多里。两船相并运送士兵,一条船可以载五十人和三个月的粮食,顺流而下,一天可走三百多里,即使路程较长,可是不花费牛马的力气,不到十天就可以到达扞关。

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从境句:从国界以东都要设防守备。境,疆界。城守,于城上设防守卫。】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巫郡:楚地,治所在今四川巫山县东,治今巫山县等地。】。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则北地绝【北地绝:楚国北部地域将被切断。】

扞关形势一紧张,那么边境以东,所有的国家就都要据城守御了。黔中、巫郡将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秦国发动军队出武关,向南边进攻,楚国的北部地区就被切断。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秦军攻打楚国,三个月内可以造成楚国的危难,而楚国等待其他诸侯的救援,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从这形势看来,根本来不及。依靠弱小国家的救援,忽略强秦带来的祸患,这是我替大王担忧的原因啊。

“大王尝与吴人战,五战而三胜,阵卒尽矣;偏守新城,存民苦矣【大王五句:这五句所记恐有误,因早在公元前473年,吴即为越所灭;约在公元前306年,越又为楚所灭,故楚怀王时不可能有楚、吴五战之事。“吴”,或许为他字之误。】。臣闻功大者易危,而民敝者怨上。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臣窃为大王危之。

“大王曾经和吴国人作战,打了五次胜了三次,阵地上的士兵死光了;楚军在偏远的地方守卫着新占领的城池,可活着的百姓却太辛苦了。我听说功业过大的国君,容易遭到危险,而百姓疲惫困苦就怨恨国君。守候着容易遭到危险的功业而违背强秦的心意,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齐、赵者,阴谋有合天下之心【且夫两句:这两句谓秦国十五年未出函谷关,同史实不符。合,吞并,统一。】。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列侯执珪死者七十馀人,遂亡汉中。

“秦国之所以十五年不出兵函谷关攻打齐国和赵国的原因,是因为秦国在暗中策划,有一举吞并天下的雄心。楚国曾经给秦国造成祸患,在汉中打了一仗,楚国没有取得胜利,却有七十多位列侯执珪的人战死,于是丢掉了汉中。

楚王大怒,兴兵袭秦,战于蓝田【楚尝八句:八句所记指前文所叙秦惠王二十六年秦齐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楚复袭秦等事。】。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敝,而韩魏以全制其后【夫秦楚两句:意谓秦楚两败俱伤,而韩、魏未受任何损失,则可控制秦、楚。】,计无危于此者矣。愿大王孰计之。

楚王大怒,出兵袭击秦国,又在蓝田打了一仗。这就是所说的两虎相斗啊。秦国和楚国相互厮杀,疲惫困顿,韩国和魏国用完整的国力从后边进攻,再没有比这样的策略更危险的了。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秦下甲攻卫阳晋,必大关天下之匈。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秦下甲四句:意谓如果秦楚结盟,秦国只要出兵攻占了卫国的阳晋,就有如锁住了了人体的要害之处胸部。此时楚王再以全部兵力攻打宋国,用不了几个月就可以占领宋国。匈,同“胸”。举,攻克。】。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也【泗上十二诸侯:指泗水一带宋、鲁、邾、莒等国。泗水,发源于今山东泗水县陪尾山,因其四源合为一水而得名。】

“假如秦国出动军队攻占魏国的阳晋,必然像锁住天下的胸膛一样。大王出动全部军队进攻宋国,用不了几个月的时间,宋国就会被拿下来,攻占了宋国而挥师向东进发,那么泗水流域的许多小国便全归大王所有了。

“凡天下而以信约从亲相坚者苏秦,封武安君,相燕,即阴与燕王谋伐破齐而分其地;乃详有罪出走人齐,齐王因受而相之;

“游说天下各国凭借信念合纵相亲、坚守盟约的人就是苏秦。他被封为武安君,出任燕国的宰相,却在暗中与燕王策划攻破齐国,并且分割它的土地;假装获罪于燕王,逃亡到齐国,齐王因此收留了他而且任用他作了宰相;

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凡天下九句:此处所叙苏秦离燕入齐及被车裂之因同《史记·苏秦列传》所记不同,可参看。车裂,古代酷刑之一,即五马分尸。】。夫以一诈伪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亦明矣。

过了两年被发觉,齐王大怒,在刑场上把苏秦五马分尸。靠一个奸诈虚伪的苏秦,想要经营整个天下,让诸侯们结为一体,他的策略不可能成功,那是很明显的了。

“今秦与楚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形亲:就地理形势而言应当相亲。】。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使秦太子入质于楚【秦太子:名荡,即后来即位之秦武王。】,楚太子入质于秦【楚太子:名横,即后来即位之楚顷襄王。】,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室之都以为汤沐之邑【效万室句:献出有一万户人家的都城,作为沐浴之邑。效,贡献,献出。按:古时诸侯朝见天子,在王畿内均有供斋戒清洁之用的所谓汤沐之邑,此处所云则指在秦都附近奉送一大都邑给楚王,以作“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伐。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

“如今,秦国和楚国连壤接境,从地理形势上也应该是亲近的国家。大王果真能听取我的建议,我请秦王派太子来楚国作人质,楚国派太子到秦国作人质,把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大王的姬妾,进献有一万户居民的都邑,作为大王征收赋税供给汤沐之具的地方,永结兄弟邻邦,终生不相互打仗。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合适的策略了。”

于是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与秦【重(zhong)出黔中地:意谓难以割弃黔中地。重,难。】,欲许之。屈原曰:“前大王见欺于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今纵弗忍杀之,又听其邪说,不可。”

此时,楚王虽已得到张仪,却又难于让出黔中土地给秦国,想要答应张仪的建议。屈原说:“前次大王被张仪欺骗,张仪来到楚国,我认为大王会用鼎镬煮死他,如今释放了他,不忍杀死他,还听信他的邪妄之言,这可不行。”

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背之【后而背之:意谓前已许张仪楚秦“长为昆弟之国”等,而后又违背这种承诺。背,违背。】,不可。”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怀王说:“答应张仪的建议可以保住黔中土地,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经答应了而又背弃他,这可不行。”所以最终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和秦国相亲善

【段意】:写张仪先以计离间齐楚,后又以连横之说说楚王。张仪借到楚国观察了解情况之机,以虚许献商於之地六百里等,骗取楚怀王信任,使楚、齐交恶。楚怀王一旦得知事实真象,遂发兵击秦,结果大败。秦、楚媾和之际,怀王欲以黔中地换取张仪杀之。张仪使楚,又以谋画使楚怀王不仅未能杀他,反而厚礼如故。张仪于是又以连横之说说怀王,卒使楚背纵而连横与秦亲。

张仪去楚,因遂之韩,说韩王曰【韩王:韩襄王。】“韩地险恶山居【险恶山居:韩国多山,其宜阳、成皋、鲁阳等地山势更为陡峭险峻,人们大都依山而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五谷:稻、黍、稷、麦、粟。】,民之食大抵菽饭藿羹【菽[饭.]藿羹:以菽为饭,以藿为羹。菽,古语称菽,汉以后称豆。藿,豆叶,嫩时可食。此句谓韩国百姓贫困只能粗食。】。一岁不收,民不餍糟糠【不餍糟糠:连糟糠都吃不饱。餍,饱。】。地不过九百里,无二岁之食。

张仪离开楚国,就借此机会前往韩国,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人都住在山区,生产的粮食不是麦而是豆,人们吃的大都是豆子饭、豆叶汤。一年没收成,人们连糟糠这样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土地不足九百里,没有储存二年的粮食。

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厮徒负养:供杂使的非战斗人员。】。除守徼亭鄣塞【徼亭鄣塞:指边界之地的军事防御要塞。徼亭,边塞上的岗楼,可供瞭望。鄣塞,于险要处修筑的障蔽体,如城堡之类。】,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见((xian)卒:现有的士兵。】

估计大王的士兵,全数也超不过三十万人,而那些勤杂兵、后勤人员也都包括在内。除掉防守驿亭、边防要塞的士兵,现有的军队不过二十万罢了。

秦带甲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跿跔科头贯颐奋戟:形容秦兵作战时勇敢之态。跿跔,赤足跳跃。科头,不带头盔光着头。贯颐,箭中脸面。奋戟,执戟奋勇冲锋。】,至不可胜计。

而秦国武装部队就一百多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那勇武的战士飞奔跳跃永往直前,不戴头盔,双手捂着面颊,带着武器,愤怒扑向敌阵的,多到没法计算。

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腾者【探前句:形容战马奔驰速度之快。探前趹后,当马的前蹄刚一探向前,其后蹄业已腾空。蹄间三寻,谓马腾跃距离之大,以至蹄间相距三寻(一寻七尺)。】,不可胜数。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秦国之外的六国。】,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捐甲徒裼:不着铠甲,光脚赤膊。徒,赤足。裼,袒开或脱去外衣,露出内衣或身体。】,左挈人头【挈:提。】,右挟生虏【生虏:活着的俘虏。】

秦国战马精良,骏马奔驰,前蹄扬起,后蹄腾空,一跃就是两丈多远的马,多到没法数清。山东六国的士兵,戴着头盔,穿着铠甲会合作战,秦国的军队却甩掉战袍,赤足露身扑向敌人,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挟着俘虏。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孟贲:古之勇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乌获:古之猛士。】。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战孟贲、乌获之士:能同孟贲、乌获作战的将士。】,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秦兵与山东六国的兵相比,如同勇猛的大力士孟贲和软弱的胆小鬼;用巨大的威力压下去,好像勇猛的大力士乌获与婴儿对抗。用孟贲、乌获这样的军队去攻打不服从的弱小国家,无异于把千均的重量压在鸟卵上,一定不存在侥幸的结果了。

“夫群臣诸侯不料地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比周:结党。】,皆奋曰'听吾计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诖:失误。】,无过此者。

“那些诸侯、大臣们不估量自己的土地狭小,却听信主张合纵的人甜言蜜语,他们结伙营私,互相掩饰,都振奋地说:'听从我的策略,可以在天下称霸。’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从片刻的游说,贻误国君,没有比这更为严重的了。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韩之上地,东取成皋、荥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鸿台、桑林:均为韩国的宫苑名。】。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

“假如大王不奉事秦国,秦国出动武装部队占据宜阳,切断了韩国的土地,向东夺取成皋、荥阳,那么鸿台的宫殿、桑林的林苑,就不再为大王拥有了。再说,堵塞了成皋,切断了上地,大王的国土就被分割了。

先事秦则安,不事秦则危。夫造祸而求其福报,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毋亡,不可得也。

首先臣事秦国就安全,不臣事秦国就危险。制造了祸端却想求得吉祥的回报,计谋短浅鄙陋而结下的仇怨深重,违背秦国而服从楚国,即使想不灭亡,那是不可能的。

“故为大王计,莫如为秦【为秦:即事秦,帮助秦国。】。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秦王必喜。

“所以我替大王策划,不如帮助秦国,秦国所希望的,没有比削弱楚国更重要的了,能够削弱楚国的,没有谁比得上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地理形势的关系。如今,假如大王向西臣事秦国进攻楚国,秦王一定很高兴。

夫攻楚以利其地【利其地:以得其地为利。】,转祸而说秦【说:通“悦”。】,计无便于此者。”韩王听仪计。张仪归报,秦惠王封仪五邑,号曰武信君。

进攻楚国在它土地上取得利益,转移了自己的祸患而使秦国高兴,没有比这计策更适宜的了。”韩王听信了张仪的策略。张仪回到秦国报告,秦惠王便封赏了他五个都邑,封号叫武信君

【段意】:写张仪以连横之说说韩王。张仪去楚之韩,以连横之利与合纵之弊说韩襄王。张仪向韩王指出:韩国民困兵少,而秦国军事实力强大,如果不同秦国连横,则有亡国的危险;反之,则可通过攻楚得其地而受利。韩王终于同意与秦连横。

使张仪东说齐湣王曰【使张仪句:据本传后文所云:“仪归报,未至咸阳而秦惠王卒,武王立”,则张仪说齐湣王、赵武灵王、燕昭王当均在秦惠王二十七年(前311年)。】“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大臣父兄殷众富乐:大臣和家族老臣繁盛众多,生活富足安乐。父兄,同姓老臣。】。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之说,不顾百世之利。

又派张仪向东游说齐湣王说:“天下强大的国家没有超过齐国的,大臣及其父兄兴旺发达、富足安乐。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的人,都为了暂时的欢乐,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

从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西有强赵,南有韩与梁。齐,负海之国也【负海:指紧靠大海。】,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

主张合纵的人游说大王,必定会说:'齐国西面有强大的赵国,南面有韩国和魏国,齐国是背靠大海的国家,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士兵勇敢,即使有一百个秦国,对齐国也将无可奈何。’大王认为他们的说法很高明,却没能考虑到实际的情况。

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以:已经。】,亡随其后,虽有战胜之名,而有亡国之实。是何也?

主张合纵的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没有不认为合纵是可行的。我听说,齐国和鲁国打了三次仗,而鲁国战胜了三次,国家却因此随后就灭亡了,即使有战胜的名声,却遭到国家灭亡的现实。这是为什么呢?

齐大而鲁小也。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河漳:即漳水。】,再战而赵再胜秦【再战:两次战役。】;战于番吾之下【番(po)吾:赵邑,故址在今河北磁县境。】,再战又胜秦。

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啊。现在,秦国与齐国比较,就如同齐国和鲁国一样。秦国和赵国在漳河边上交战,两次交战两次打败了秦国;在番吾城下交战,两次交战又两次打败了秦国。

四战之后,赵之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四战三句:据《史记·六国年表》等,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秦将白起于长平破赵军,赵折师四十五万,继而邯郸被围,赵几亡国。按:据《史记》之《六国年表》及《魏世家》,张仪当卒于魏襄王十年(前309年),长平之战时张仪已卒五十一年。】,虽有战胜之名而国已破矣。是何也?秦强而赵弱。

四次战役之后,赵国的士兵阵亡了几十万,才仅仅保住了邯郸。即使赵国有战胜的名声,国家却残破不堪了。这是为什么呢?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啊。

“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梁效河外:魏王献出河外之地。河外,指魏国西部曲沃、平周等地。按:据《史记》之《六国年表》和《魏世家》,秦国于魏襄王十三年(前306年),攻取曲沃、平周,而非魏国主动献出,此时张仪已卒三年。】;赵入朝渑池【赵入朝渑池:据《史记·六国年表》,赵、秦“渑池之会”在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时张仪已卒三十年。渑池,赵地,故址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割河间以事秦【河间:指漳水与黄河之间,今河北任丘、献县一带之赵地。按:赵、秦渑池之会并无割河间地事。】

“如今秦、楚两国嫁女娶妇,结成兄弟盟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渑池朝拜秦王,割让河间来奉事秦国。

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清河:水名,战国时在齐、宋之间,今已湮没。】,指博关【博关:齐地,又名博陵,故址在今山东博平县西北。】,临菑、即墨非王之有也【临菑、即墨:均为齐地。临菑,亦作临淄、临甾,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即墨,故址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也。

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国、魏国进攻齐国的南方,赵国的军队全部出动,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临菑,即墨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国家一旦被进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国,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也【社稷之长利:对国家有长远利益的战略。】”乃许张仪。

齐王说:“齐国偏僻落后,僻处东海边上,不曾听到过国家长远利益的道理。”就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段意】:写张仪以连横之利说齐湣王。张仪向齐湣王指出:齐国虽然人口繁多,人们生活富足,但同秦相比,仍是弱小之国。当楚、韩、魏、赵纷纷同秦连横之际,齐不连横,即有亡国之危。齐王遂许同秦连横。

原文~张仪列传第十【2】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於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於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於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於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於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原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於是遂闭关绝约於齐,使一将军随张仪。

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原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於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出地於秦,取偿於齐也,王国尚可存。”楚王不听,卒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蓝田,大战,楚大败,於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楚王曰:“不原易地,原得张仪而献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乃请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於子。”张仪曰:“秦彊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原。”遂使楚。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於王乎?”郑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不若为言而出之。”於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怀王後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险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明以严,将智以武,虽无出甲,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後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於驱群羊而攻猛虎,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

“凡天下彊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大王不与秦,秦下甲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梁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梁攻其北,社稷安得毋危?

“且夫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彊,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数举兵,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秦祸,无及为已。是故原大王之孰计之。

“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馀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弱国之救,忘彊秦之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大王尝与吴人战,五战而三胜,阵卒尽矣;偏守新城,存民苦矣。臣闻功大者易危,而民敝者怨上。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彊秦之心,臣窃为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齐、赵者,阴谋有合天下之心。楚尝与秦构难,战於汉中,楚人不胜,列侯执珪死者七十馀人,遂亡汉中。楚王大怒,兴兵袭秦,战於蓝田。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敝而韩魏以全制其後,计无危於此者矣。原大王孰计之。

“秦下甲攻卫阳晋,必大关天下之匈。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也。

“凡天下而以信约从亲相坚者苏秦,封武安君,相燕,即阴与燕王谋伐破齐而分其地;乃详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於市。夫以一诈伪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亦明矣。

“今秦与楚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使秦太子入质於楚,楚太子入质於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室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伐。臣以为计无便於此者。”

於是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与秦,欲许之。屈原曰:“前大王见欺於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今纵弗忍杀之,又听其邪说,不可。”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後而倍之,不可。”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张仪去楚,因遂之韩,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穀所生,非菽而麦,民之食大抵菽藿羹。一岁不收,收不餍糟。地不过九百里,无二岁之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除守徼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跿簉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後蹄间三寻腾者,不可胜数。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兒。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於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夫群臣诸侯不料地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奋曰'听吾计可以彊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无过此者。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韩之上地,东取成皋、荥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不事秦则危。夫造祸而求其福报,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毋亡,不可得也。

“故为大王计,莫如为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如韩。非以韩能彊於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秦王必喜。夫攻楚以利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於此者。”

韩王听仪计。张仪归报,秦惠王封仪五邑,号曰武信君。使张仪东说齐湣王曰:“天下彊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之说,不顾百世之利。从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西有彊赵,南有韩与梁。齐,负海之国也,地广民众,兵彊士勇,虽有百秦,将无柰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後,虽有战胜之名,而有亡国之实。是何也?齐大而鲁小也。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秦赵战於河漳之上,再战而赵再胜秦;战於番吾之下,再战又胜秦。四战之後,赵之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战胜之名而国已破矣。是何也?秦彊而赵弱。

“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菑、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原大王孰计之也。”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也。”乃许张仪。

译文~张仪列传第十【2】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然而齐、楚两国缔结了合纵相亲的盟约,于是张仪前往楚国出任国相。楚怀王听说张仪来,空出上等的宾馆,亲自到宾馆安排他住宿。说:“这是个偏僻鄙陋的国家,您用什么来指教我呢?”张仪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真要听从我的意见,就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也就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楚王非常高兴地应允了他。大臣们来向楚王祝贺,唯独陈轸为他伤悼。楚王很生气地说:“我用不着调兵遣将就得到六百里土地,臣子们向我祝贺,唯独你为我伤悼,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不是这样,在我看来,商於一带的土地不仅不能得到,而且齐国和秦国可能会联合起来。齐、秦联合起来,那么一定会祸患临头。”楚王说:“能说明理由吗?”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楚国有结盟的齐国。如今和齐国断绝往来,废除盟约,那么楚国就孤立了。秦国为什么不满足地追求一个孤立无援的楚国,而给它六百里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背弃向大王的承诺,这是向北和齐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又从西方的秦国招来祸患,两国的军队必然会一块打到楚国。我妥善地替大王想出了对策,不如暗中和齐国联合而表面上断绝关系,并派人跟随张仪去秦国。假如秦国给了我们土地,再和齐国断交也不算晚;假如秦国不给我们土地,那就符合了我们的策略。”楚王说:“希望陈先生闭上嘴,不要再讲话了,等着我得到土地。”就把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于是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了盟约,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因为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就派勇士到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到北方的齐国辱骂齐王,齐王愤怒,斩断符节而委屈地和秦国结交。秦、齐建立了邦交,张仪才上朝。他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使者回报楚王,楚王怒火填胸,立刻要出动军队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张开嘴说话了吗?与其攻打秦国,不如反过来割让土地贿赂秦国,和他合兵攻打齐国,我们把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再从齐国夺回来补偿,这样,大王的国家还可以生存下去。”楚王不听,终于出动军队并派将军屈匄进攻秦国。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杀死官兵八万,并杀死屈匄,于是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楚国又派出更多的军队去袭击秦国,到蓝田,展开大规模的战半,楚军大败,于是楚国又割让两座城池和秦国媾和。

秦国要挟楚国,想得到黔中一带的土地,要用武关以外的土地交换它。楚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愿献出黔中地区。”秦王想要遣送张仪,又不忍开口说出来。张仪却请求前往。惠王说:“那楚王恼恨先生背弃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诺,这是存心报复您。”张仪说:“秦国强大,楚国弱小,我和楚国大夫靳尚关系亲善,靳尚能够去奉承楚国夫人郑袖,而郑袖的话楚王是全部听从的。况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国的,楚王怎么敢杀我。假如杀死我而替秦国取得黔中的土地,这也是我的最高愿望。”于是,他出使楚国。楚怀王等张仪一到就把他囚禁起来,要杀掉他。靳尚对郑袖说:“您知道您将被大王鄙弃吗?”郑袖说:“为什么?”靳尚说“秦王特别钟爱张仪而打算把他从囚禁中救出来,如今将要用上庸六个县的土地贿赂楚国,把美女嫁给楚王,用宫中擅长歌唱的女人作陪嫁。楚王看重土地,就会敬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受到宠爱而尊贵,这样,夫人也将被鄙弃了。不如替张仪讲情,使他从囚禁中释放出来。”于是郑袖日夜向怀王讲情说:“做为臣子,各自为他们的国家效力。现在土地还没有交给秦国,秦王就派张仪来了,对大王的尊重达到了极点。大王还没有回礼却杀张仪,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让秦国像鱼肉一样地欺凌屠戮。”怀王后悔了,赦免了张仪,像过去一样优厚地款待他。

张仪从囚禁中放出来不久,还没离去,就听说苏秦死了,于是游说楚怀王说:“秦国的土地占了天下的一半,军队的实力可以抵挡四方的国家,四境险要,黄河如带横流,四周都有设防重地可以坚守。勇武的战士一百多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贮存的粮食堆集如山。法令严明,士兵们都不避艰苦危难,乐于为国牺牲,国君贤明而威严,将帅智谋而勇武,即使没有出动军队,它的声威就能够席卷险要的常山,折断天下的脊骨,天下后臣服的国家首先被灭亡。而且,那些合纵的国家要与秦国相较,无异于驱赶着羊群进攻凶猛的老虎,猛虎和绵羊不能成为敌手是非常明显的。如今,大王不亲附老虎而去亲附绵羊,我私下认为大王的打算错了。

“当今,天下强大的国家,不是秦国便是楚国,不是楚国便是秦国,两国相互争战,从它的形势看,不可能两个国家都存在下去。如果大王不去亲附秦国,秦国就会出动军队先占据宜阳,韩国的土地也就被切断不通。出兵河东,夺取城皋,韩国必然要到秦国称臣,魏国就会闻风而动。秦国进攻楚国的西边,韩国、魏国进攻楚国的北边,国家怎么会不危险呢?

“而且,那些主张合纵的人聚集了一群弱小的国家攻打最强大的国家,不权衡敌对国的力量而轻易地发动战争,国家穷困而又频繁地打仗,这就是导致危亡的策略。我听说,您的军事力量比不上别国强大,就不要挑起战争;您的粮食比不上人家多,就不要持久作战。那些主张合纵的人,粉饰言辞,空发议论,抬高他们国君的节行,只说对国君的好处,不说对国君的危害,突然招致秦国的祸患,就来不及应付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

“秦国拥有西方的巴郡、蜀郡,用大船装满粮食,从汶山起程,顺着江水漂浮而下,到楚国三千多里。两船相并运送士兵,一条船可以载五十人和三个月的粮食,顺流而下,一天可走三百多里,即使路程较长,可是不花费牛马的力气,不到十天就可以到达扞关。扞关形势一紧张,那么边境以东,所有的国家就都要据城守御了。黔中、巫郡将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秦国发动军队出武关,向南边进攻,楚国的北部地区就被切断。秦军攻打楚国,三个月内可以造成楚国的危难,而楚国等待其他诸侯的救援,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从这形势看来,根本来不及。依靠弱小国家的救援,忽略强秦带来的祸患,这是我替大王担忧的原因啊。

“大王曾经和吴国人作战,打了五次胜了三次,阵地上的士兵死光了;楚军在偏远的地方守卫着新占领的城池,可活着的百姓却太辛苦了。我听说功业过大的国君,容易遭到危险,而百姓疲惫困苦就怨恨国君。守候着容易遭到危险的功业而违背强秦的心意,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

“秦国之所以十五年不出兵函谷关攻打齐国和赵国的原因,是因为秦国在暗中策划,有一举吞并天下的雄心。楚国曾经给秦国造成祸患,在汉中打了一仗,楚国没有取得胜利,却有七十多位列侯执珪的人战死,于是丢掉了汉中。楚王大怒,出兵袭击秦国,又在蓝田打了一仗。这就是所说的两虎相斗啊。秦国和楚国相互厮杀,疲惫困顿,韩国和魏国用完整的国力从后边进攻,再没有比这样的策略更危险的了。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假如秦国出动军队攻占魏国的阳晋,必然像锁住天下的胸膛一样。大王出动全部军队进攻宋国,用不了几个月的时间,宋国就会被拿下来,攻占了宋国而挥师向东进发,那么泗水流域的许多小国便全归大王所有了。

“游说天下各国凭借信念合纵相亲、坚守盟约的人就是苏秦。他被封为武安君,出任燕国的宰相,却在暗中与燕王策划攻破齐国,并且分割它的土地;假装获罪于燕王,逃亡到齐国,齐王因此收留了他而且任用他作了宰相;过了两年被发觉,齐王大怒,在刑场上把苏秦五马分尸。靠一个奸诈虚伪的苏秦,想要经营整个天下,让诸侯们结为一体,他的策略不可能成功,那是很明显的了。

“如今,秦国和楚国连壤接境,从地理形势上也应该是亲近的国家。大王果真能听取我的建议,我请秦王派太子来楚国作人质,楚国派太子到秦国作人质,把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大王的姬妾,进献有一万户居民的都邑,作为大王征收赋税供给汤沐之具的地方,永结兄弟邻邦,终生不相互打仗。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合适的策略了。”

此时,楚王虽已得到张仪,却又难于让出黔中土地给秦国,想要答应张仪的建议。屈原说:“前次大王被张仪欺骗,张仪来到楚国,我认为大王会用鼎镬煮死他,如今释放了他,不忍杀死他,还听信他的邪妄之言,这可不行。”怀王说:“答应张仪的建议可以保住黔中土地,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经答应了而又背弃他,这可不行。”所以最终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和秦国相亲善。

张仪离开楚国,就借此机会前往韩国,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人都住在山区,生产的粮食不是麦而是豆,人们吃的大都是豆子饭、豆叶汤。一年没收成,人们连糟糠这样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土地不足九百里,没有储存二年的粮食。估计大王的士兵,全数也超不过三十万人,而那些勤杂兵、后勤人员也都包括在内。除掉防守驿亭、边防要塞的士兵,现有的军队不过二十万罢了。而秦国武装部队就一百多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那勇武的战士飞奔跳跃永往直前,不戴头盔,双手捂着面颊,带着武器,愤怒扑向敌阵的,多到没法计算。秦国战马精良,骏马奔驰,前蹄扬起,后蹄腾空,一跃就是两丈多远的马,多到没法数清。山东六国的士兵,戴着头盔,穿着铠甲会合作战,秦国的军队却甩掉战袍,赤足露身扑向敌人,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挟着俘虏。秦兵与山东六国的兵相比,如同勇猛的大力士孟贲和软弱的胆小鬼;用巨大的威力压下去,好像勇猛的大力士乌获与婴儿对抗。用孟贲、乌获这样的军队去攻打不服从的弱小国家,无异于把千均的重量压在鸟卵上,一定不存在侥幸的结果了。

“那些诸侯、大臣们不估量自己的土地狭小,却听信主张合纵的人甜言蜜语,他们结伙营私,互相掩饰,都振奋地说:'听从我的策略,可以在天下称霸。’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从片刻的游说,贻误国君,没有比这更为严重的了。

“假如大王不奉事秦国,秦国出动武装部队占据宜阳,切断了韩国的土地,向东夺取成皋、荥阳,那么鸿台的宫殿、桑林的林苑,就不再为大王拥有了。再说,堵塞了成皋,切断了上地,大王的国土就被分割了。首先臣事秦国就安全,不臣事秦国就危险。制造了祸端却想求得吉祥的回报,计谋短浅鄙陋而结下的仇怨深重,违背秦国而服从楚国,即使想不灭亡,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替大王策划,不如帮助秦国,秦国所希望的,没有比削弱楚国更重要的了,能够削弱楚国的,没有谁比得上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地理形势的关系。如今,假如大王向西臣事秦国进攻楚国,秦王一定很高兴。进攻楚国在它土地上取得利益,转移了自己的祸患而使秦国高兴,没有比这计策更适宜的了。”

韩王听信了张仪的策略。张仪回到秦国报告,秦惠王便封赏了他五个都邑,封号叫武信君。又派张仪向东游说齐湣王说:“天下强大的国家没有超过齐国的,大臣及其父兄兴旺发达、富足安乐。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的人,都为了暂时的欢乐,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主张合纵的人游说大王,必定会说:'齐国西面有强大的赵国,南面有韩国和魏国,齐国是背靠大海的国家,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士兵勇敢,即使有一百个秦国,对齐国也将无可奈何。’大王认为他们的说法很高明,却没能考虑到实际的情况。主张合纵的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没有不认为合纵是可行的。我听说,齐国和鲁国打了三次仗,而鲁国战胜了三次,国家却因此随后就灭亡了,即使有战胜的名声,却遭到国家灭亡的现实。这是为什么呢?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啊。现在,秦国与齐国比较,就如同齐国和鲁国一样。秦国和赵国在漳河边上交战,两次交战两次打败了秦国;在番吾城下交战,两次交战又两次打败了秦国。四次战役之后,赵国的士兵阵亡了几十万,才仅仅保住了邯郸。即使赵国有战胜的名声,国家却残破不堪了。这是为什么呢?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啊。

“如今秦、楚两国嫁女娶妇,结成兄弟盟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渑池朝拜秦王,割让河间来奉事秦国。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国、魏国进攻齐国的南方,赵国的军队全部出动,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临菑,即墨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国家一旦被进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国,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齐王说:“齐国偏僻落后,僻处东海边上,不曾听到过国家长远利益的道理。”就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