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建筑如何选材

 江南一鱼6jvvqc 2022-08-29 发布于江西
以下图文来源于公众号天地大观人文定制

Image


Image

| 木 构 建 筑 |

木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流。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文献研习和建筑实践中

对材种、木性、下料、构建有了具体的认知

形成知材善用的材料观和因材施造的建筑观

并贯彻于择木伐木解木搭木的营造中

择木有方

对树种的选择是营建活动的第一步

Image

在纷繁的树木种类之中

哪些木材堪为屋宇

哪些木材只是薪柴

需要从中甄别与选择

Image

韩非子《种树喻》提松、柟、栝、柏

栋梁之材

柟即楠木,“干甚端伟”

栝应是桧木,“柏叶松身”

柏木,“树耸直皮薄肌腻”

Image

对古建筑用材的树种调查中

北京明代遗构以楠木居多

Image

清代遗构多用松木

Image

四川地区用楠木、柏木

湖南地区以楠、柏、松、樟为主

先秦时期常用的木材

清代都是建筑用木最主要的选择

Image

南北朝建筑用木中出现了枞和白杨

Image

重庆潼南独柏寺的柏木柱

枞,松叶柏身,“今太庙梁用此木”

白杨,“性甚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矣,终不屈挠”

Image

汉魏洛阳城遗址

北宋《营造法式》

根据木材加工便利度计量解割工

椆木“其木质重而坚耐久不蛀”

杉木“干端直,大者数围,高十余丈,文理条直”

桐木“木轻虚,不生虫蛀,作器物屋柱甚良”

Image

明《郁离子》进一步扩大了取材范围

“高大似白杨,枝叶修耸,木最坚”

“作屋柱难腐”

“高者二三丈,坚实而重,大者可作柱栋”

Image

古人用木其原则可归纳为5点

干端伟、高耸直、径丈余、质坚实、性耐腐

伐木有时

树木的生长与天时密切相关

古人相时而动

遵循自然生长规律制定了伐木的律令

Image

《淮南子》书中有记载

“草木未落,斤斧不入山林”的政令

同时,罗马帝国,维特鲁威撰写

《建筑十书》也提到了伐木的良机

是秋初到刮西风之前的季节

果实成熟、树叶开始枯萎之后

上冬季寒冷气候使树木得以压缩而更加坚韧

Image

桧木建筑——日本法隆寺

除了考虑木材自身的坚韧以外

适宜的伐木时令还要兼顾虫蛀的影响。

Image

东汉崔寔“自正月以终季夏,不可伐木,必生蠹虫

Image

豫南木材都要求在冬季采伐

此时木材质地细密

而春季树木发芽容易生虫导致蠹朽

Image

福建传统建筑筹备材料

也多选在秋冬时节砍伐树木

此时木料较干

且方便开春后放筏水运

Image


解木有术

采伐下的原木不能直接用于建筑营造

需经进一步解割和加工

形成具有广厚的规则形体

才能成为建筑用材


Image

造作既要考虑充分利用生材

又要照应构件的尺寸

解木是关键的一步

Image

《营造法式》中核心原则是“就材充用

解下的木料根据尺寸分为不同规格的木料

分别适配于不同等级的建筑

Image

《营造法式》完整地展现了

估料——解料——用料

Image

除去顺望板、山花板等因材料断面高厚比大

必须使用大料锯解

圆椽、边梃、转轴等小而方的构件

用圆木整取而后拆分

Image


搭木有法

木料截割加工后转化为一根根的构件

将四散的构件搭建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构架

是大木作营建的最后一个步骤

Image

在这一环节,构件不再只是单独的个体

而要纳入整体结构中

因每个构件担负的角色不同

工匠对各构件的考量也各异

Image

出于构架受力考虑

工匠需对来自不同树种的材方

在构架中的位置作出更进一步的配置

Image

祈年殿楠木龙井柱

建筑用木

诸如松柏楩楠、杉槠杨榆之类

从现代木材学角度上来说

皆属于“软材”“中等材”的范畴

Image

用于小木装修、家具器用

则以坚硬致密、色泽幽雅、花纹华美

紫檀黄杨、花梨红椆居多

这些木材属于“硬材”

Image

大木作用材尺寸大

需要的是重量轻,减少自重负担

干缩小,减小开裂程度

强度适中,承受一定荷载

加工容易,方便处理的软材或适中材

岳阳楼梓木廊柱

小木作尺度小

须在小断面中完成多根构件交接

要求榫卯具备一定的强度和硬度

使用硬材就可避免榫头劈裂问题

Image

浙江东阳樟林花厅——樟木雕刻

硬材雕刻成形不易损

还能满足近观的需求

Image

在实际工程中的用木规律

能够更深入地体悟古人用木的心得

例如北京故宫武英殿建筑群

Image

武英门承重构件都用了力学强度较大的

落叶松和硬木松

武英殿的主要承重构件

柱、三架梁、五架梁

以及承重强度比较大的顺梁、采步金等

都以落叶松最多

次要的承重构件

檩、瓜柱等主要用软木松

Image

防腐处理措施很多

选择耐腐的材种是最直接的办法

《植物名实图考》就记载

门扇等外围护界面用椵木

“椵木质白而少文,微似杨木,风雨燥湿”

Image

图/老猪的碎碎念

山西高平游仙寺老角梁和门框

用到了与椵木性质相似的杨木和枫杨。

Image

古代工匠在实践中

认识到杉木在空气中难腐

柳木、柏木、红松埋于土中难腐

故宫的椽檩和望板多用杉木

脊椿用柏木

角梁和门窗用樟木


结  语

中国古代建筑

以木作为主材进行建筑营造

身份有4次转化

“树木—木材—木料—构件”

这是对自然植物认知的尊重

对时节规律遵循的看重

对大材充用的节材意识和手段的探索

对精准用材以解决建筑承重的成熟驾驭

涵盖的生态意识、节材意识

是应对资源有限

逐步形成的态度和能力的体现

对材种的分类认识

因材施用的精准实践

反映了中国古代木构营造

将材料观和建筑观

进行整体思考和巧妙应对的智慧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