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迹江苏老地名|江苏的“苏”源自“须”,有什么学问?

 梦想童年594 2022-08-30 发布于江西

众所周知,江苏省的名字来源于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叠加,江苏省的简称是“苏”。在遇到长三角几个省市合称的时候,会用“江浙沪皖”,其中的“江”就是指的是江苏省。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市的简称用的是古代江宁府的第二个字“宁”,苏州市的简称也用“苏”字。那么,这个作为江苏省和苏州市简称的“苏”字是什么来头呢?

苏=胥(须)≠输

其实“苏”字是由“姑苏”而来。翻开苏州的地方志,经常会看到一些地名古今不同的记载,如《吴郡图经续记》“姑苏山”条云:“或曰故胥,或曰故馀,其实一也。”那么,不同文字何以能够表示同一个地名呢?

文章图片1

卢熊《苏州府志》给出了一个“吴音声重”的理由,说:“故胥台,台因山名,合作胥,今作苏,盖吴音声重,凡胥、须字皆转而为苏,故后人直曰姑苏。隋平陈,乃承其讹,改苏州。或者谓胥与输音相近,兵家不取,或又谓吴中鱼禾所自出,苏字兼之,故曰苏。”

也就是说,在苏州话中“故胥”与“故馀”是同音的,“胥”与“须”也同音,可是“胥”又与“输”音相近,这是兵家忌讳的说法。而“须”在苏州话中自古至今又可读作“苏”,比如“胡须”在苏州话中就说成“胡苏”。渐渐地便将“故胥”说成“姑苏”,而且“苏”字的繁体字“蘇”正好符合“吴中鱼禾所自出”这个“鱼米之乡”的特性。而“姑苏”又因故胥台而来,故胥台是因为建在故胥山上,台因山名。

文章图片2

勾吴(句吴)=工吴=攻吴=故吴

众所周知,在太伯奔吴时,今苏州一带在中原人眼中尚属“被发文身”的“荆蛮”之地,直到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还在“勾吴”下面注曰:“勾音钩,夷俗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

纵观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籍,通假字似乎是司空见怪的。以春秋时期吴国的称呼为例,《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太伯奔之荆蛮,自号句吴。”《左传·宣公八年传疏》用“工吴”,金文中有“攻吴”的写法,《吴越春秋》一般作“勾吴”,但又有“故吴”的,其文曰:“太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西北隅,名曰故吴。”

尽管此处所指吴国尚在今无锡梅里一带,甚至有人认为不在江南,但就其实质而言,当与迁都苏州的吴国是一脉相承,所以仍然可以说是吴国的早期名称。

文章图片3

《吴郡图经续记》卷下有云:“吴旧号'句吴’,盖方俗之辞,犹越之为'于越’也。又说者曰:'吴者,虞也。太伯于此,以虞志也。’”

如果上述“工”“攻”“故”真象“勾”一样是发音字,主体落到“吴”字身上的话,应该是同音字才合理,事实上,它们的韵母分别是:“ong”“u”“ou”,只是声母相同。

吴=鱼=余

“吴”字在今天的吴方言中有三种读法:“wu”“ou”(浊上声)、“n”(鼻音)都是零声母。“吴”字意义应该是吴地先民的图腾“鱼”,即所谓的“被发文身,以象龙子”;从文字的结构来看,它是鱼头、鱼身和鱼尾的象形,与“鱼”字同源,只是较鱼字省去了身上的鱼鳞纹。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旧方志上将“吴城”记作“鱼城”,《吴郡图经续记》上说“宜为吴城,谓之鱼城,误也。”其实“吴” 与“鱼”在吴方言中同音(“n”),即同义不同形,确切地说是异体字,根本谈不上错不错。

《吴郡图经续记》认为“姑苏”与“故胥”“故馀”所指相同。笔者认为这三种说法最初时候可能也是“句吴”的记音,理由是:

文章图片4

一、它们的首字声母相同,“苏”字在吴方言中读“Sou”,韵母与“吴”的第二种读法相同,“馀”字现在汉语中与“鱼”同音,在古代也应该与“吴”的第三种读法相同。

二、从字形分析,“苏”字由草字头和鱼、禾组成,如果是形声字的话,“鱼”很可能就是声符,这样无疑与“鱼”是同音字了。

三、从文字学角度考量,“馀”字是“余”的后起字,它的初始形状也应该是“鱼”的象形。古代汉语中常常用“余”表示第一人称。也许这“余”字表示第一人称最初就是来自吴方言也未可知。

因为时至今日,吴方言中的第一人称尽管各地略有差异,但是还或多或少与“吴”“鱼”的几种发音相接近,如苏州城里多数人将第一人称念同“鹅”;城郊如长桥一带则说“奴”;吴江盛泽作“吾”;吴江黎里称“n鹅”或“n奴”;吴江震泽人是“n啊”等等。

勾吴=姑苏

很显然,要解读许多古代的地名,需要从音韵学的角度去思考。30年代,历史学家卫聚贤曾撰文《姑苏台》,认为:苏在虞韵,胥、余俱在鱼韵,虞、鱼古同音,虞虢之虞,青铜器称吴,吴城《吴郡志》作鱼城,句吴金文称“攻敔”,以此证明苏、胥、余、吴为同音,句、姑声近,姑苏即句苏,姑苏台即句吴台,以其为句吴所建,因名句吴台。

不论是作为地方历史文献的地方志书,还是古人镂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对于“勾吴”和“姑苏”有很多不同的记载形式(文字不同),也许这些都是中原人根据吴人发音的音译,而用一种语言音译另一种语言往往找不到一一对应的词,于是我们的先人便想出了反切之法,也就是说用第一个字的声母与第二字的韵母构成需要表示的字音。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勾吴”和“姑苏”有那么多的写法就不足为怪了。

文章图片5

《姑苏繁华图》

致于后来省去“勾”音,只称“吴”,除了古人认为“勾”是发语词无义的原因外,也可从音韵方面作解释。同样的,苏州之名也是来自“姑苏”省去了“姑”。《吴郡志》称:“隋平陈,改曰苏州,以姑苏山为名。”此类省去声母的现象不只是吴地,胶东半岛方言中将“日”念成“一”(入声字)就是这种情况。

如果以反切上下字来说,以“勾”为上字“吴”为下字的反切,与以“姑”为上字“苏”为下字的反切结果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勾吴”与“姑苏”的记音对象是一致的,即同源,甚至是等同。

2012年,苏州市区划调整,将原来金阊、沧浪、平江三区合并成立姑苏区,其区名源头可以上溯到3000年前泰伯奔吴成立的勾吴。随着吴国强盛,在太湖边的姑苏山上建造了象征吴国强大的姑苏台。到了隋朝,还因为这个曾经的标志性建筑姑苏台设立了苏州。明清时期,苏州府成为国家的“赋税重地”,在江南分省的时候,江宁府与苏州府的首字结合便成为了江苏省的省名,而“苏”字又荣幸地成为江苏省的简称。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