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本句自救”是否适用于词中的任何调式? 诗友林正照问:钟教授,您好!南唐中主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〇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其中“还与容光共憔悴”也算是“本句自救”吧? 钟振振答:是的。此词下片的对应句位,作“多少泪珠何限恨”,字声为“平仄仄平平仄仄”,是此律句的正格。而“还与韶光共憔悴”的字声为“平仄平平仄平仄”,第五字“共”当平而仄,故第六字当仄而改用平声字“憔”以救之。 诗友林正照问:谢谢您!还有一个问题想向您请教:在创作词的过程中,若该词牌有类似的句型,因表达的需要,是否可以也采用“本句自救”这种形式?比如《摊破浣溪沙》的这一句和下阕第一句,《浣溪沙》的下阕第一句,《瑞鹧鸪》(冯延巳格)下阕第一句,《瑞鹧鸪》(贺铸格)上下阕第三句,《浪淘沙令》上下阕第四句,等等。 钟振振答:在上几期的答疑中,我引用唐宋词中的一系列作品,论证了词虽不讲“拗救”,但在实际创作中的确存在着“本句自救”(包括“孤平拗救”,它也可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本句自救”)的现象。 但这些具体的用例,是否可以证明,词中任何一个调式,只要包含相同的句型,就都可以“本句自救”呢? 这不是一个“客观题”,而是一个“主观题”。 “客观题”可以有“标准答案”,而“主观题”一般不会有。 作为学者,我不想回答这样的“主观题”——明知道它没有“标准答案”,回答还有什么意义呢?你说了不算,还费那工夫做甚? 您提这个问题,目的显然是为了创作。我只能就事论事,给您两个不同的建议: 第一,如果您作词只是为了自娱,那么,只要自己得意,爱咋的咋的。别人说三道四,您觉得有道理,不妨听取,修改;您要是觉得没道理呢,不睬他便是。我手写我口,干卿底事? 第二,如果您作词是为了投稿或参赛,那么,就得按征稿启事的要求办,不管它对还是不对。现在,诗词杂志的编辑和诗词大赛的主事们,多半是从阅读建国以来某些学者编写的小册子起家的,先入为主,根深蒂固,一时很难接受新的、不同的知识和观点。简言之,按他们指定的词谱,何处当平,何处当仄,何处可平可仄,一个字声也不差地照填便是。这样最“保险”。千万别玩什么“拗救”! 至于您提到的那些具体词调、具体字位,可不可以“本句自救”,那倒是些“客观题”,我可以回答。 (一)《摊破浣溪沙》 此调上下片的第三句和下片的第一句,比照近体诗,正格皆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南唐中主李璟所作二首,第一首“菡萏香销翠叶残”,您在提问时已全文抄录,此不赘引。第二首曰: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〇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渌波三峡暮,接天流。 上片第三句,此作“风里落花谁是主”,字声为“平仄仄平平仄仄”,是此律句的正格。而第一首作“还与韶光共憔悴”,字声为“平仄平平仄平仄”,证明该句位可以“本句自救”。 至于下片的第三句和下片的第一句,这两个句位,在《全唐五代词》和《全宋词》里,都没有“本句自救”的用例。 (二)《浣溪沙》 五代十国前蜀·韦庄《浣溪沙》曰: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〇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下片第一句“指点牡丹初绽朵”,字声为“仄仄仄平平仄仄”,是此律句正格。而宋·詹玉《浣溪沙》曰: 淡淡青山两点春。娇羞一点口儿樱。一梭儿玉一緺云。〇白藕香中见西子,玉梅花下遇昭君。不曾真个也销魂。 其下片第一句“白藕香中见西子”,字声则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证明该句位可以“本句自救”。 (三)《瑞鹧鸪》冯延巳格 五代十国南唐·冯延巳《瑞鹧鸪》曰: 严妆才罢怨春风。粉墙画壁宋家东。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〇燕燕巢儿罗幕卷,莺莺啼处凤楼空。少年薄幸知何处,每夜归来春梦中。 其下片第一句“燕燕巢儿罗幕卷”,字声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是此律句的正格。但此调所谓“冯延巳格”,在《全唐五代词》和《全宋词》里,都没有第二例,无从比勘,可谓“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该句位可否“本句自救”,当然无法证明。 (未完待续)
作者/钟振振 编辑/冯 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