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结婚六年未孕被休,改嫁后连生11子,竟成“广东之母”

 格林书屋 2022-08-30 发布于广西

新中国建立前,人称“南天王”的陈济棠曾在广东主政多年,身后不但留下了若干建设成就,还有大量以一个女性名字“秀英”命名的地名。

他与夫人莫秀英生育了十一个孩子,死别四十多年后仍然留下遗言谋求合葬,可说是恩爱弥笃的夫妻。

谁又能想到他们最初相遇的契机,竟然是女方因为无子被夫家休弃?

少年莫五姑

莫秀英出生于1900年的广东高州茂名,要说起她原生家庭的境况,显然并不怎么让人乐观。

她家祖上虽然也曾经出过些有名望的人,祖父莫郁林仍是当地大户,但到了她降生那几年,家道却逐渐衰落,而由于父母一心想要儿子,排行第五的莫秀英并不太受重视。

举个例子,在官方记录中通常将她的全名录为“莫秀英”,但实际上还另有“莫漱英”的说法。

连大名都模糊不清,可想而知她少年时在家中的地位。

日常生活中,她通常依照排行被人们称为“莫五姑”。

虽然成长环境并不算好,莫秀英从小还是显现出了自己聪明上进的个性。

她抓住种种从师求学的机会,不但粗通文墨,还曾经向高州当地的梨园名家学习了粤曲。

至今在鳌头镇的一家老店中,还挂着她为店铺书写的题字。

而她的粤曲造诣更是颇受好评,不但嗓子好唱得好,操琴也是一把好手。

局外人看来,很难确定她花心思去学习这些“才艺”,究竟是出于打发时间的动机,还是打算为自己积攒更多的生活技能。

不过从后事来看,如果不是身怀的这些才艺,她也许根本就不会被陈济棠看中,也就更谈不上走到一起、共度多年的传奇人生。

“无子”引发的婚姻悲剧

大概在十三四岁的时候,莫秀英离开家庭来到了电白——由父母作主,她被许嫁给一个远房亲戚,开始了身为童养媳的生活。

在那个大部分人婚姻不能自主的时代,盲婚哑嫁差不多就等于问天买卦,婚姻是否幸福、能不能过得好就是运气问题。

对莫秀英来说,这次婚姻显然就是一段不幸经历的开端。

最初的几年里,由于莫秀英长相清丽,性格又聪明伶俐,很能博取他人好感。

因此无论是婆家还是丈夫本人,一开始对她都还不错。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增加,未能生儿育女成为她的一大“罪状”。

婆家开始对她百般嫌弃,日常生活中的冷遇、各种暴力对待也随之而来。

众所周知,旧社会大背景下对于无法生儿育女的女性是非常苛刻的。

她们往往被迫承担原本不应有的责难和压力,甚至遭到物质精神多方面的苛待。

终于在六年之后,婆家和丈夫决定重新娶妻,而莫秀英则被一纸休书直接扫地出门。

在那个信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时代,她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

夫家要赶她走,娘家拒不接纳,连外祖母家也不愿意再给她一个容身之地。

最终,山穷水尽的莫秀英不得不自谋生路,托人介绍得到了一份舞厅的工作。

从小学到的才艺终于发挥了作用,由于相貌气质都很出色、又有自幼学习粤曲的底子,她在舞厅里获得了唱曲伴舞的工作,偶然结识了当时还是连长的陈济棠。

邂逅陈济棠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广东地界,陈济棠是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名字。

他原本是出生于今广西防城港一带的客家人,后来头衔高到国民党的一级上将,曾经担任过中央执行委员等重要职位并长年主政广东,时人称之为“南天王”。

当然,他们在电白相遇时,陈济棠还只是个刚刚起步的连长,奉命进驻到阳江、电白一带,负责维持当地治安。

接下来的情节就好像琼瑶小说《情深深雨蒙蒙》里的故事——尚未飞黄腾达的军官认为这个姑娘不但姿色动人,而且看上去十分面善,还特别符合某种“旺夫益子”的面相。

于是两人从相识开始逐渐走得近了,最后在军中同袍的帮助撮合下,匆匆在军营内摆了酒完了婚。

对莫秀英来说,她从此终于获得了依靠,脱离了四处漂泊的生活,即使对方已有妻子、自己只是个妾室,但陈济棠对莫秀英一直都很有感情,待她也很不错。

更巧合的事发生在陈济棠娶了莫秀英之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他在军中的职位就连连升迁,职场上做事也都十分顺当,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挫折和失败。

坊间传说,莫秀英腰上有一圈金黄色的皮肤,肚脐旁还有一颗朱砂痣,这令陈济棠认为是传说中非常吉利的“腰缠黄金带、腹有黑钻石”,对丈夫的事业大有帮助。

而且陈济棠只要和妻子关系融洽,事业和战事往往都十分顺利;但一旦两人吵架,事业上就会遇到麻烦。

长此以往,这位陈将军对妻子的心理依赖也就越发深厚。

其实,如果从迷信之外的角度来说,所谓“家和万事兴”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无论男性女性,如果家庭关系不稳难免心浮气躁,也就难以全心全意地去应对事业。

在多年的正向反馈之下,陈济棠在正室病逝不久就把莫秀英真正视为“夫人”,莫秀英也陆陆续续为他生育了七子四女,一共十一个孩子。

陈济棠夫妇与茂名

陈济棠与莫秀英之间的感情,究竟好到什么程度?

据说他们定居广州期间,陈济棠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忙人,但无论多忙也总会经常抽时间带着莫秀英出门,到乐善戏院、海珠大戏院等地方观看粤剧演出。

每次他们出门看戏,从来都是轻车简从,不包厢、不清场,完全就是一副寻常娱乐的样子。

抗战爆发之后,陈济棠夫妇曾经回到莫家祖籍上高村短暂居住。

这时候的莫秀英按习俗说来是莫氏的外嫁女,莫家的家族内部事务严格来说跟她已经没有太大关系。

不过陈济棠显然并不这么看,他发现老家的莫氏祖屋已经陈旧破败急需修葺,于是二话没说就出钱找人重修大宅。

这栋宅子至今仍然挂着“陈济堂故居”的牌子,被保留下来供人参观,但在当年,这所房子的户主实际上是莫秀英的一个哥哥。

不但如此,他们居住在上高村期间,还组织倡议为当地建起了高州德明中学、广南医院等有益民生的机构。

如今高州市分界镇上,仍然保留着广南医院主体建筑的遗址。

这种种举动让当地乡亲受益颇多,他们为了感谢这对夫妻对故乡的反哺,一度把上高村这个名字都改成了“南秀村”。

“南”字来自陈济棠的字“伯南”,“秀”当然就是指莫秀英了。

“广东之母”

陈济堂在自己的私人诗集中曾经记述,妻子莫秀英是一个简朴克己、对他人的困苦却肯热心援手的善良女性,她不但日常周济贫苦,路遇病人便立刻停车施救,对弱势群体的福祉也颇为关心。

莫秀英劝他发展教育医疗、关注民生,陈济堂认为这是妻子本性善良的体现,同时这些看法与他自己对主政广东的规划也不谋而合。

于是来自妻子的建议例如开学校、办医院、修建图书馆、建立收容所等等,陈济棠基本都认为言之有理,往往照单全收并一力推动执行。

据统计,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不但发展工业完善交通,中小学校的数量也有不小的增长,医院收容所等机构的增加更是令不少人从中获益。

由于陈济棠在经济、文化、市政建设等方面都干了不少实事,多年后邓小平也曾给他“治粤八年,颇有建树”的评价。

当时当地人对于主政的陈济棠,以及实实在在提出不少福利建议的莫秀英,大都存在着感激敬重的心理。

在这样的广泛看法之下,莫秀英逐渐被尊称为“广东之母”,当地还留下了不少以她名字命名的地名,例如秀英台、秀英码头、秀英港等等。

生离死别

对于自己的丈夫,莫秀英也用出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心血,一心一意地为他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各种大小事务,以确保他能够安心冲事业。

两人陆续养育了七子四女,由于父亲忙于公务,培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大都落在母亲肩上。

这些孩子大都在茂名长大、上学,后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旅居海外,但仍然会称自己为“茂名人”, 其中也出了好几个博士硕士,堪称教子有方。

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莫秀英的健康状况逐渐出现问题,长期在香港等地治病,或者回到老家茂名疗养。

而陈济棠一边忙着各种林林总总的公务,还见缝插针地赶到妻子养病的地方去探望她。

情况最危急的一次甚至不得不乔装改扮,借助香港住所的熟人帮忙掩护,才得以避过日寇警戒。

虽然有这种种危险和麻烦,他还是抓住所有可能的机会去和妻子见面,并写下不少诗作,来记述两人久别重逢的欣喜。

莫秀英抱病期间,曾经拜托一姓丁的表妹为陈济棠再物色一名妾室,以便打理家庭照顾生活。

陈济棠对此明确地表示了拒绝,他说“卿离苦海余心遂”,只要对方的病好了自己就会感到满足,至于纳妾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

到了1946年莫秀英病情恶化,香港医生已经下了“难以回天”的通知。

陈济棠闻讯后连夜乘船渡海回九龙公馆,长跪在祖宗牌位前为妻子祈福。

1947年莫秀英在广州逝世,陈济棠对此极为悲伤,写了若干悼亡诗,有“丧我贤良伤肺腑,每逢虞祭泪成行”等句子以表达自己的悲痛心情。

跨越半世纪的合葬

陈济棠年轻时,曾经偶然经过湛江的湖光岩,觉得此地山水风景非常美丽,再加上后有风水先生告诉他,此地是一块风水宝地,尤其适合用作葬地。

于是,陈济棠很早就把此地规划成自己夫妻的合葬墓。

1947年莫秀英病逝后,陈济棠用水晶棺承殓遗体,将妻子葬在湖光岩狮子岭上。

下葬时,在莫秀英的坟茔旁边留下了另一个墓穴。

陈济棠带领子女亲自送她下葬,至今墓碑上还留着陈家父子的落款姓名。

而陈济棠后来去了台湾,曾经担任过“总统府资政”和“战略顾问”。

1954年,因突发心脏病,陈济棠猝死于台北北投。

不过在此之前,他早就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

1993年的清明节当日,陈家人终于成功地安排好了迁葬骨灰的一切事宜。

陈济棠的骨灰被护送到湛江,葬入48年前他为自己的预留的墓穴之中。

时隔近50年,两人终于还是实现了合葬的诺言。

身后子孙

陈济棠与莫秀英养育的十一个子女各有所成,但最为人所知的还是他们的第十子、在美国圣克拉拉大学任教授的陈树柏

陈树柏求学时期曾读过黄埔军校,后改行精研学术,不到四十岁已经发表了若干学术论文,在自身研究领域做出不少成就。

但他更令人敬重的一点在于对教育孜孜不倦的热心,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承袭自父母重视教育的“基因”。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树柏教授曾经回到内陆参观讲学,并获得邓小平接见。

在交谈中,他阐述了优先发展教育、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并努力争取在深圳创办一所融合东西方教育体制优势的“中国实验大学”。

虽然这一计划、以及他一度争取在台湾建立科技大学的努力最终都未能成功,但他仍然没有放弃。

终于在1994年9月1日,国际科技大学(简称ITU)在美国硅谷成立,这是美国第一所由美籍华人兴办的正规高等学府,陈树柏因此被誉为"华人之光"。

结语

如今距离故事主人公生活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曾经的传奇故事早已变成了湖光岩上相依相伴的两座坟墓。

而昔日人们口耳相传的“南天王”,仍然凭借着地名、故居、子孙等等相关信息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

参考

杏花深处济棠居;南方PLUS;2021-2-8

陈济棠与妻子莫漱英的生死情结——读《陈伯南先生诗稿》札记》;黄家蕃;

穗百年小洋楼暗藏小北路洪桂坊 据称曾住陈济棠;羊城晚报;2013年07月1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