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常见病证用方及常见药分类

 竹根岭一号 2022-08-30 发布于江西

1、感冒: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声重,辛温解表,用“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微恶风,咳嗽痰粘,咽喉痛,辛凉解表,用“银翘散”。

暑湿感冒,肢体重,胸闷泛恶脉濡数,清暑祛湿,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恶寒甚,发热无汗脉象浮无力,益气解表,用“参苏饮”。

阴虚感冒,有身热,口干舌红少苔,心烦头昏脉细数,滋阴解表,用“加减葳蕤汤”化裁。

2、咳嗽:

风寒袭肺,咳声重,气急喉痒身痠楚,发热无汗等表证,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风热犯肺,痰粘稠,声哑喉痛流黄涕,清热疏肺,用“桑菊饮”。

风燥伤肺,是干咳,连声作呛喉干痛,舌红少津苔薄黄,清热润燥,用“桑杏汤”。

痰湿蕴肺,咳痰多,痰出咳平,进食油腻可加重,大便时溏舌苔白腻,燥湿化痰,选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痰热郁肺,气息粗,咯吐不爽,胸胁胀,面赤,身热舌苔黄,方用“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咳嗽常随情绪动,咳嗽阵作痰难咯,苔黄少津,脉弦数,用“加减泻白黛蛤散”。

肺阴亏耗,咳声短,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用“沙参麦门冬汤”。

3、肺痈:

初期发热、咳嗽又恶寒,咯白色粘沫痰,咯痰,胸痛脉浮数,清肺解表,用“银翘散”。

成痈,咳吐浊黄痰,自觉喉间有腥味,选用“《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或合“犀黄丸”冲服。

溃脓期,咯吐脓量多,腥臭异常如米粥,身热面赤脉滑数,用“加味桔梗汤”加减。

恢复期,脓量渐渐少,口干咽燥面不华,自汗、盗汗又低热,用“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4、哮证:

寒哮,痰少咯不爽,渴喜热饮冷天发,温肺散寒,用“射干麻黄汤”加减。

热哮,气息涌,痰鸣如吼,面赤口苦脉滑数,清热化痰,用“定喘汤”。

肺虚,自汗畏风易感冒,喉中常有哮鸣声,用“玉屏风散”固卫气。

脾虚,食少倦怠乏力气息短,健脾化痰,用“六君子汤”。

肾虚,平素短气息促动则甚,畏寒肢冷面苍白,腰腿痠软劳累发,或者汗出粘手,烦热、颧红,质红少苔脉细数,补肾摄纳,用“金匮肾气丸”或用“七味都气汤”。

5、喘证:

风寒袭肺,用“麻黄汤”。表寒里热,用“麻杏石甘汤”加味。

痰热郁肺,用“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闭,呼吸短促,情志发,气憋、胸痛,咽如窒,治当:开郁、降气、平喘,用“五磨饮子”加减。

肺虚,用“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虚,呼多吸少,气难续,选用“金匮补肾丸”、“参蛤散”加减。

肾阴虚,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肾阳虚,呼多吸少,气不续,跗肿肢冷面青紫,选用“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上实下虚,痰浊壅肺,咳痰多,气急胸闷舌苔腻,方用“苏子降气汤”。

6、肺胀:

痰蒙神窍,用“涤痰汤”,另服,用“安宫牛黄丸”或,用“至宝丹”。

肺肾气虚,呼吸浅短,气难续,张口抬肩脉无力,选用“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阳虚水泛,下肢肿,心悸,喘咳,脉沉细,用“真武汤”合“五苓散”。

7、肺痨:

肺阴亏损,咳声短,舌边尖红脉细数,用“月华丸”加减,另服“琼玉膏”。

阴虚火旺,咳呛急,口渴心烦又失眠,滋阴降火,用“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气阴耗伤,咳嗽无力,声低气短痰带血,益气养阴,用“保真汤”。

阴阳两虚,五更泄,男子滑精,女经少,舌体淡胖有齿痕,用“补天大造丸”,补阴阳。

8、痰饮:

饮停于胃,未化热,脘腹畏寒,吐清水痰涎,心悸气短头目眩,用“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饮留肠胃,心下坚,利后反快续坚满,水走肠间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攻下逐饮,用“甘遂半夏汤”或用“己椒苈黄丸”。

饮停胸胁,肋间满,用“十枣汤”或,用“控涎丹”。

悬饮,寒热往来,胸刺痛转侧疼痛要加重,心下痞硬脉弦数,用“柴枳半夏汤”加减。

胸痛,如灼或刺痛,迁延不已阴天重,理气和络,用“香附旋复花汤”。

阴虚内热,口咽干颧红心烦手足热,舌红小苔脉小数,用“沙参麦门冬汤”善后。

溢饮,身体疼而重,甚则肢体有浮肿,干呕、不渴,痰多沫,发表化饮,用“小青龙汤”。

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遇冷重,恶寒腰背一齐痛。甚则面浮跗又肿,温肺化饮,用“小青龙汤”。

喘促气短,动则甚,痰多食少加胸闷,脐下悸动足跗肿,或吐涎沫头目眩,温补脾肾,选用“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化水饮。

脘腹冷痛,喜温按,纳少便溏腹又胀,四肢不温懒语言,温通中阳,用“理中汤”。

喘促气短,动则甚,腰膝酸软小便频,畏寒肢冷小腹拘,面目下肢见浮肿,温补肾阳,补肾纳气,选用“金匮肾气丸”、“人参胡桃汤”。

9、自汗、盗汗:

自汗,汗出恶风,易感冒,体倦乏力面少华,益气固表,用“玉屏风散”。

营卫不和,周身酸楚,时寒热,调和营卫,用“桂枝汤”。

阴虚火旺,夜盗汗,五心烦热,两颧红,口渴苔少脉细数,滋阴降火,用“当归六黄汤”。

10、血证:

燥热伤肺,有喉痒,口干鼻衄或身热,舌红少津,脉数。“桑杏汤”加减。

肝火犯肺,胸胁胀,烦躁易怒,口又渴,咳嗽阵作,用“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咳痰少,口咽干燥,盗汗潮热,用“百合固金丸”加减。

胃热壅盛,吐血红或暗,口臭便秘,大便黄,用“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肝火犯胃,心烦怒,口苦胁痛,寐多梦,药用“龙胆泻肝汤”。

气虚,血溢绵绵出,神疲乏力面苍白,益气摄血,用“归脾汤”。

尿血,下焦热盛,小便黄,心烦口渴寐不安,清热凉血,用“小蓟饮子”。

肾虚火旺,腰膝酸软,神疲头晕又耳鸣,颧红潮热,属阴虚,方用“知柏地黄丸”。

脾不统血,面不华,体倦乏力,气声短,补脾摄血,用“归脾汤”。

气虚下陷,要升腾,补中益气汤。

肾气不固,尿血久,头晕耳鸣,腰脊酸痛,用“无比山药丸”,固摄。

11、心悸:

心虚胆怯,善惊恐,坐卧不安,寐多梦,镇惊定志,用“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砂、珠砂。

阴虚火旺,烦少寐,腰酸耳鸣,手足心热、少苔无苔,脉象数,用“天王补心丹”。重证,虚烦咽燥,口干苦,可用“珠砂安神丸”。

心血瘀阻,唇甲青,胸闷不舒,脉结代,药用“桃仁红花煎”。

12、胸痹:

心血瘀阻,痛不移,入夜更甚或心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痰浊壅塞,闷如窒,肢重体胖气又短,或者疼痛因肩背,痰多脉滑苔浊腻,用“瓜蒌薤白半夏汤”。

阴寒凝滞,感寒甚,胸痛彻背不能卧,面苍肢冷舌苔白,用“栝蒌薤白白酒汤”,加上“枳桂附子丹”、檀香。

心肾阴虚,腰脊软,心悸盗汗,胸闷切痛心又烦,益肾养心,用“左归饮”。

气阴两虚,胸隐痛,心悸气短倦懒言,面色少华遇劳甚,益气养阴,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活血通络急急煎。

阳气虚衰,必畏寒,胸痛彻背唇甲淡,脉象沉细或微绝,用“参附汤”合“右归丸”。

13、不寐:

肝郁化火,急易怒,目赤口苦大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用“龙胆泻肝汤”加味。

痰热内扰,痰多闷,恶食吞酸,口苦心烦,苔腻黄,用“温胆汤”,内加:黄连、山栀,痰热重,若大便闭,用“礞石滚痰丸”降火。

阴虚火旺,心必烦,五心烦热口又干,腰酸梦遗脉细数,用“黄连阿胶汤”,或者“朱砂安神丸”。

心脾两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少华,饮食无味舌苔淡,补心养脾,用“归脾丸”。

心胆气虚,梦多善惊心胆怯,气短倦怠小便清,用“安神定志丸”主之。

14、厥证:

气厥实证,口噤握拳,呼吸粗,四肢厥冷,突然昏倒,脉象伏,顺气开郁,用“五磨饮”。

气厥虚证,眩晕昏仆倒,面色苍白呼吸弱,汗出肢冷,脉沉微,用“四味回阳饮”加减。

血厥实证,昏倒牙紧闭,面赤唇紫,用“通瘀煎”。

血厥虚证,突然昏倒,面色苍,口唇无华,四肢颤,自汗肤冷,呼吸弱。治宜:补气养血,用“独参汤”,继用“人参养营汤”。

痰厥昏厥,有痰声,呕吐涎沫,呼吸粗,行气豁痰,用“导痰汤”。

15、郁证:

肝气郁结,精神抑郁,善太息,胸胁胀痛,无定处,脘闷嗳气,又纳呆,女子月事也不行,用“柴胡疏肝散”可行。

气郁化火,口干苦,吞酸嘈杂胸闷胀,大便秘结或头痛,耳鸣苔黄脉弦数,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气滞痰郁,咽不适,如物梗阻咽不下也难咯出,胸中闷滞或胁痛,用“半夏厚朴汤”解郁。

忧郁伤神,神恍惚,悲忧善哭时欠伸,用“甘麦大枣汤”加味,养心安神郁自除。心脾两虚,用“归脾汤”。

阴虚火旺,烦少寐,腰酸眩晕,男子腰酸或遗精,女子月经多不调,滋阴清热滋水,用“清肝饮”加减。

16、癫狂:

癫:痰气郁结,神痴呆,语无伦次表情淡,喃喃独语脉弦滑,理气解郁顺气,用“导痰汤”加味。

心脾两虚,神恍忽,魂梦颠倒悲欲哭,养心安神,用“养心汤”。

狂:痰气上扰,两目怒,急躁头痛目红赤,镇心涤痰,用“生铁落饮”。

火胜伤饮,狂病日久势渐减,多言善惊时烦躁,形瘦面红脉细数,滋阴降火,用“二阴煎”。

17、痫证:

口吐涎沫,猪羊叫,醒后也如常人样,此时痫证真症候。风痰闭阻发作之前,有眩晕,胸闷乏力也可见,治宜:涤痰熄风,用“定痫丸”。

痰火内盛,口干苦,便秘苔黄,脉弦数,心烦失眠,易急躁,用“龙胆泻肝汤”合“涤痰丸”。

心肾阴虚,发作久,心悸健忘头眩晕,乏力神疲,腰膝酸软,用“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18、胃痛:

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口和不渴,脉弦紧,轻者,用“红糖生姜汤”,重者,可用“良附丸”。

饮食停滞,脘腹胀,嗳腐吞酸不化食,矢气痛减,用“保和丸”。

肝气犯胃,痛连胁,攻撑作痛情志发,用“柴胡疏肝汤”加减。

瘀血停滞,胃脘疼痛有定处,刺痛拒按食后甚,或见吐血和黑便,实证,可用“失笑散”,虚证,用“调营敛肝饮”。

呕血黑便,肢不温,面色萎黄黄土汤。失血日久,唇舌淡,多梦少寐,体倦纳差,用“归脾汤”。

脾胃虚寒,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甚,得食痛减吐清水,纳差神疲手不温,大便溏薄,舌苔白,温中健脾,用“黄芪建中汤”。

19、噎膈:

吞咽梗阻,情志起,开郁化痰,用“启膈散”,润燥饮食下无阻。

吞咽梗塞,又疼痛,仅下汤水津液亏,用“五汁安中饮”加味。

胸膈疼痛,食下复出,面色晦滞或青紫,滋阴养血,用“通幽汤”加减。

20、呕吐:

呕吐发热,头身痛,外有寒邪,内湿浊,用“藿香正气散”,用不差。

呕吐酸腐,便臭秽,饮食停滞,用“保和丸”。

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适头眩,用“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心烦少寐,可用“温胆汤”。

呕吐吞酸,用“左金丸”,嗳气胸闷,用“半夏厚朴汤”。

四肢不温,大便溏,呕吐面白,用“理中汤(丸)”。

呕吐口干,不欲食,舌红津少,用“麦门冬汤”。

21、呃逆:

呃声有力,得热减,温中止呃,用“丁香散”。

呃声洪亮,口又臭,泻热止呃,用“竹叶石膏汤”,加:柿蒂、竹茹。

呃逆连声,情志起,顺气降逆,用“五磨饮子”。

呃声低弱,面色苍,食少困倦,用“理中汤(丸)”。

呃声急促,不连续,口干舌燥,用“益胃汤”加:枇杷叶、石斛、柿蒂。

22、泄泻:

泻下急迫,肛门热,清热利湿,用“葛根汤”。

泻后痛减,不消化,食滞肠胃,用“保和丸”。

胸胁胀闷,抑郁泻,抑肝扶脾,用“痛泻”。

大便时溏,面色黄,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泄泻,多在黎明时,泻后痛减,用“四神丸”。

23、痢疾:

下痢赤白,肛门热,清热解毒,调气行血,用“芍药汤”。

痢下鲜紫,神昏惊厥,此属疫毒,凉血解毒,用“白头翁汤”。

痢下白冻或赤少,温化寒湿,用“胃苓汤”。

痢下稀薄带白冻,滑脱不禁,用“桃花汤”,用“真人养脏汤”,也可用。

痢下时止,久难愈,温中清肠,用“连理汤”。

遇寒,即下白冻,用“《千金》温脾汤”,可佳。

24、腹痛:

得温痛减,温中散寒,用“良附丸”合“天香正气散”。

腹痛拒按属实证,小便短赤定属热,泻热通腑,用“大承气汤”。

腹痛绵绵,得食痛减,温里补虚,用“小建中汤”。

脘腹胀痛,矢气痛减,疏肝理气,用“柴胡疏肝散”,如若拒按,属血瘀,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25、便秘:

便干小赤,口干、臭,清热润肠,用“麻仁丸”。

便秘嗳气,胸胁痞顺气行滞,用“六磨汤”。

临厕努挣,便不出,或便后疲乏,是气虚,选方,用“黄芪汤”加减,若是气陷肛坠胀,用“补中益气汤”,是妙方。

大便坚涩,小便长,腹中冷痛,腰脊酸,温阳通便,用“济川煎”,加:肉桂。

26、胁痛:

胁痛,每因情志起,走窜不定理肝气,用“柴胡疏肝汤”,散胀痛。

胁痛,口苦目黄,小便黄,用“龙胆泻肝汤”清湿热。

胁肋隐痛,悠不休,口干咽燥舌苔少,养阴柔肝,用“一贯煎”。

27、黄疸:

黄色鲜明,腹胀满,便秘苔黄小便赤,热重于湿,用“茵陈蒿汤”加味。

黄色鲜明,头身困重,舌苔厚腻是湿盛重,用“茵陈五苓汤”合“甘露消毒丹”。

黄疸迅速,色如金,高热神昏是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用“犀角散”加味。

黄色晦暗,如烟熏,腹胀身疲便不实,此时阴黄,需:健脾、和胃、化湿,用“茵陈术附汤”加味。

阳黄初起,见表证,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8、积聚:

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用“逍遥散”行。

腹胀或痛如条索,重按胀甚,导滞通便,理气化痰,用“六磨汤”。

积块软不坚,胀痛可并见,理气方用“金铃子散”,活血合用“失笑散”。

腹中积块,痛硬不移,面黯寒热经不见,用“膈下逐瘀汤”,软坚。

29、鼓胀:

腹胀,胁下满,食后作胀小便短,舌苔白用“柴胡疏肝散”,舌苔厚用“胃苓汤”。

腹大胀满,囊裹水,面浮肢肿脘又痞,此属寒湿困脾胃,温中健脾,用“实脾饮”。

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大便秘结小便赤,苔黄或灰脉弦数,用“中满分消汤”合“茵陈蒿汤”。

腹大胀满,暮急早宽,神疲怯寒,乏力方用“理中丸”合“五苓散”,畏寒肢肿方用“济生肾气丸”合“理中丸”。

湿热蕴结,神识昏,用“安宫牛黄至宝丹”。昏迷前嗜睡,语无伦次,痰湿蒙蔽心包窍,用“苏合香丸”以开窍。

30、头痛:

头痛时作,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用“川芎茶调散”加减。

头痛而胀,面红目赤,便秘小便黄,用“芎芷石膏汤”。

风湿头痛,头如裹,肢重纳呆,大便溏,祛风胜湿,用“羌活胜湿汤”。

肝阳头痛,口苦苔黄目又眩,心烦易怒要平肝,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肾虚头痛,痛且空,腰膝酸软,男遗精,女子带下而又鸣,养阴补肾,用“大补元煎”。

血虚头痛,痛而晕,神疲乏力,面无华,用“加味四物汤”治他。

痰浊头痛,头昏蒙,脘闷呕涎,脉又滑,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头痛,刺痛不移,或有头部外伤史,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太阳头痛,可用:羌活、蔓荆子。阳明头痛,可用:葛根、白芷、知母。

少阳头痛,可用:柴胡、黄芩,加:川芎。厥阴头痛,可用:吴茱萸、藁本。

头痛起核,雷头风,多为湿热,痰上攻,用“清震汤”内取神功。

31、眩晕:

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口苦舌红面潮红,苔黄脉弦要平肝,用“天麻钩藤汤”。

气血亏虚,面无华,神疲懒言劳累,补养气血,加:健脾胃,用“归脾汤”是名方。

肾精不足,分两类,眩晕不寐,腰膝酸软是共证,偏于阴虚,五心烦热,用“左归丸”,四肢不温形寒肢冷,用“右归丸”。

痰浊中阻,头如蒙,食少多寐脉濡滑,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腰膝酸软,遗精疲乏,舌质红无苔或少,育阴潜阳,用“大定风珠汤”。

痰阻气机,郁而化火,心烦口苦,苔黄脉弦,用“温胆汤”,加:黄连、黄芩。

32、中风:

风中经络,口流涎,肌肤不仁手足麻,祛风养血通经络方用“大秦艽汤”。

肝肾阴虚,风上扰,手足重滞,舌强语蹇,用“镇肝熄风汤”络通。

口噤不开,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直,此是闭证断无差,若兼面赤身又热,先灌,用“局方至宝丹”或用“安宫牛黄丸”并用“羚羊角汤”加减。若兼面白唇又暗,四肢不温静不烦,即用“苏合香丸”,并用“涤痰汤”来煎。

脱证目合,口有张,手撒肢冷,二便遗,大剂,用“参附汤”合“生脉汤”。

半身不遂,后遗症,患侧手足有浮肿,肢软无力,用“补阳还五汤”。若是肝阳上亢,络脉瘀,用“镇肝熄风汤”或,用“天麻钩藤饮”。

风痰阻络,语言不利,用“解语丹”可行,肾虚精亏,用“地黄饮”。口眼歪斜,用“牵正散”。

33、痉证:

邪壅经络,肢体重,项背强直头又痛,此属湿寒太阳经,用“羌活胜湿汤”显神功。

热甚发痉,口噤,便秘,甚则神昏,泄热存津,用“增液承气汤”。

素体阴亏血有虚,汗下之后项强急,滋阴养血,用“四物汤”,另合“大定风珠汤”加减。

寒邪较甚,脉浮紧,无汗此属刚痉,用“葛根汤”。

风邪偏胜,汗出头痛脉沉细,属柔痉,用“栝蒌桂枝汤”和营。

34、疟疾:

正虐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寒罢则热,终汗出,苔白脉弦,用“柴胡截疟饮”,或用“截疟七宝饮”。

温疟热多寒也少,汗出不畅骨节痛,口渴引饮加便秘,尿赤,方用“白虎加桂枝汤”。

35、水肿:

风水泛滥,先肿睑,来势迅速,四肢全身肿,恶寒发热肢节重,有的咽喉还肿痛,用“”越婢加术汤可用。

湿毒侵淫,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至溃烂,恶风发热,脉浮数,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少身困胸闷脉沉缓,用“五皮饮”合“胃苓汤”。

湿热壅盛,遍体浮肿,皮肤绷紧光亮,口苦口粘,小便短赤大便结,分利湿热,用“引子”。

阴水身肿,腰下甚,纳少便溏神倦肢冷,温阳健脾,用“实脾饮”。

肾阳衰微,腰下甚,按之凹陷不易起,腰部冷痛,四肢冷,用“济生肾气汤”合“真武汤”。

湿热久羁,燥伤阴,滋阴利水,用“猪苓汤”。

36、淋证:

热淋,灼热刺痛,小便短数,大便秘,利湿通淋,用“八正散”。

石林,尿中加砂石,利湿通淋,用“石苇散”,石淋日久气血虚,用“二神散”合“八珍汤”,阴液耗伤,用“六味地黄汤”合“石苇散”。

小便热涩,赤痛甚,挟有血块尿色深,凉血止血,用“小蓟饮子”。

尿痛带血,涩滞不显著,腰膝酸软舌淡红,方用“知柏地黄汤”。

气淋实证,小便涩痛小腹胀痛,方用“沉香散”。

气淋虚证,小腹坠胀,尿有余沥,用“补中益气汤”。

劳淋,遇劳即发,神疲乏力,淋漓不已,用“无比山药丸”。

膏淋实证,小便混米泔,尿道热涩疼痛,用“程氏萆薢分清饮”。虚证,病久不已,腰痠膝软,脉细无力,方用“膏淋汤”。

37、癃闭:

小便点滴,量极少,短赤灼热,苔黄腻,利湿通便,用“八正散”。

咽干烦渴,呼吸短,咳嗽苔黄属肺热,清肺利水,用“清肺散”。

情志抑郁,肝郁滞,小便不通腹胀满,疏调气机,用“沉香散”。

尿路阻塞,细如线,腹痛胀满舌紫暗,行瘀散结代,用“抵挡丸”。

38、腰痛:

寒食冷痛,阴天重,转侧不利渐加重,散寒行湿,用“甘姜苓术汤”加味。

瘀血腰痛,痛如刺,日轻夜重有定处,用“身痛逐瘀汤”,止痛。

腰痛酸软,喜揉按小腹拘急手足不温,此为肾阳虚,用“右归丸”。

腰痛心烦,口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此为肾阴虚腰痛,用“左归丸”,归肾阴。

39、消渴:

上消,烦热口渴,饮多尿多,脉象洪数,用“消渴方”,能润肺止渴。

中消,胃热食易饥,形体消瘦,舌苔黄,养阴增液,用“玉女煎”,清胃泻火饿不见。

下消,肾阴亏,尿频量多如膏脂,滋阴固肾,用“六味地黄汤”。

阴阳两虚,饮一尿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阳不举,阴阳并补,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40、痹症:

行痹,关节游走痛,用“防风汤”可用。痛痹关节,痛较剧,得热痛减,遇寒增,温经散寒,用“乌头汤”。

着痹,关节重着,手足沉重,肌肤不仁,除湿通络,用“薏苡仁汤”加减。

风湿热痹,关节红肿,得冷痛减,痛不可触,方用“白虎加桂枝汤”。

41、痿证:

病起发热,肢体软弱,心烦口渴,大便干燥小便黄,用“清燥救肺汤”。

湿热浸淫,身体困重,麻木微肿,足胫热气上腾,用“加味二妙散”,化裁。

脾胃亏虚,面不华,食少便溏,肢体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肾亏损,腰脊酸软,目眩发落,又咽干,甚至步履全废,用“虎潜丸”。

42、内伤发热:

肝郁发热,发热常因情绪起,胸胁胀闷,妇人月经常不调,乳发胀,疏肝解郁,用“丹栀逍遥散”。

瘀血发热,在午后,口干咽燥不欲饮,肌肤甲错,舌质紫,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血虚发热,多低热,神倦乏力唇甲淡,用“归脾汤”,来益气血。

阴虚发热,手心热,口干咽燥大便结,滋阴清热,用“清骨散”。

气虚发热,劳累后,头晕乏力,气又短,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43、虚劳:

肺气虚,用“补肺汤”。脾气虚,健脾益气,用“加味四君子汤”。

心血虚,养心安神,用“养心汤”。肝血虚,用“四物汤”加味。

肺阴虚,用“沙参麦门冬汤”。心阴虚,用“天王补心丹”。

脾胃阴虚,用“益胃汤”。肝阴虚,用“补肝汤”。

肾阴虚,用“左归丸”。心阳虚,用“拯阳理劳汤”。

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肾阳虚,用“右归丸”。

中医妇科:

妇人,脏腑经络,用“经、孕、产、乳”属生理。“冲、任、督、带”属奇经,天癸先天藏于肾,后天水谷来充养。女子二七天癸至,28天来一次,21、35天也正常,每次总量50、80毫升,持续3至7天,二月一至,叫:并月,三月一次,叫:季经,一年一行,称:避年,终身不行,妊无妨,此是暗经没商量。

月经病:

1、月经先期:

气虚经早经量多,色淡质稀腹空坠,纳少便溏脉缓弱,摄血,用“补中益气汤”。

阳盛血热色深红,或紫质稠心烦躁,面红溲短大便干,舌红苔黄,用“清经散”。

肝郁血热色紫红,少腹乳房皆胀痛,口苦咽干舌苔黄,心烦易怒属肝经,用“丹栀逍遥散”方行。

阴虚血热经质稠,两颧潮红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养阴清热,用“两地汤”。

2、月经后期:

血寒量少,暗有块,小腹冷痛得热减,畏寒肢冷面青白,温经散寒,用“温经汤”。

虚寒质稀,腹隐痛,喜按喜热,脉沉迟,小便清长大便溏,扶阳祛寒,用“艾附暖宫丸”。

血虚量少,无血块,小腹空痛或眼花,心悸不每面萎黄,补血调经,用“大补元煎”。

气滞胸胁,小腹乳胀痛,量少色黯有血块,理气调经,用“乌药汤”。

3、月经先后无定期:

肝郁色紫经不畅,胸胁乳房小腹胀,脘闷不舒时叹息,疏肝理气,用“逍遥散”。

肾虚腰酸痛,头晕或耳鸣,方用“固阴煎”,补肾又调经。

4、月经过多:

气虚,用“举元煎”,血瘀,用“失笑散”,血热,用“保阴煎”。

5、月经过少:

血虚,用“滋血汤”,肾虚,用“归肾丸”,血瘀,用“桃红四物汤”,痰湿,用“苍附导痰丸”。

6、月经延长:

血瘀,用“桃红四物汤”,阴虚血热,用“两地汤”合“二至丸”。

7、经见期出血:

肾阴虚,用“两地汤”,湿热,用“清肝止淋汤”,血瘀,用“逐瘀滞血汤”。

8、痛经:

气滞血瘀,用“膈下逐瘀汤”。寒凝胞中,用“温经汤”。

湿热下注,用“清热调血汤”。寒湿凝滞,用“少腹逐瘀汤”。

气血虚弱,用“圣愈汤”。肝肾虚损,用“调肝汤”。

9、闭经:

肝肾不足,用“归肾丸”,气血虚弱,用“人参养荣汤”。

阴虚血燥,用“加减一阴煎”。

气滞血瘀,用“血府逐瘀汤”。

痰湿阻滞,用“导痰丸”。

10、崩漏:

虚热,用“保阴煎”,实热,用“清热固经汤”,肾阳虚,用“右归丸”,肾阴虚,用“左归丸”,脾虚,用“固本止崩汤”,血瘀,用“四物汤”合“失笑散”。

11、经性泄泻:

脾虚,用“参苓白术散”,肾虚,用“健固汤”合“四神丸”。

12、经性吐衄:

肝经郁火,用“清肝引经汤”,肝肾阴虚,用“顺经汤”。

13、经前后诸症:

肾阴虚,用“左归丸”,肾阳虚,用“右归丸”合“理中汤”。

带下病:

脾虚,用“完带汤”,肾阳虚,用“内补丸”,肾阴虚,用“知柏地黄汤”。湿热,用“止带汤”,热毒,用“五味消毒饮”。

妊娠病:

妊娠恶阻:

胃虚,用“香砂六君子”,肝胃不和“苏叶黄连汤”,痰滞,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胎漏:

肾虚,用“寿胎丸”,气虚,用“固下益气汤”,血热,用“加味阿胶汤”。

胎动不安:

肾虚,用“寿胎丸”,气虚,用“举元煎”,血虚,用“萱麻根汤”,血热,用“保阴煎”,外伤,用“加味圣愈汤”,癥瘕伤胎,用“桂枝茯苓丸”。

滑胎:

肾气亏损,用“补肾固冲丸”,气血两虚,用“泰山磐石散”。

子肿:

脾虚,用“白术散”,肾虚,用“真武汤”,气滞,用“天仙藤散”。

子林:

实热,心火偏亢,用“导赤散”,湿热下注,用“加味五淋散”。阴虚,用“知柏地黄汤”。

难产:

气虚虚弱,用“蔡松汀难产方”,气滞血瘀,用“催生饮”。

产后血晕:

血虚气脱,用“独参汤”,或用“清魂散”,瘀阻气闭,用“夺命散”。

产后腹痛:

血虚,用“肠宁汤”,血瘀,用“生化汤”。

恶露不绝:

气虚,用“补中益气汤”,血热,用“保阴煎”,血瘀,用“生化汤”。

产后发热:

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用“解毒活血汤”。

血瘀,活血化瘀,用“生化汤”。

外感风寒,用“荆防四物汤”。

血虚,补益气血,用“八珍汤”。

产后身痛:

血虚,益气养血,温经通络,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风寒,养血祛风,用“独活寄生汤”。

肾虚,补肾,强腰,壮筋骨,用“养荣壮肾汤”。

妇科杂病:

癥瘕:

气滞,行气导滞,活血消癥,用“香棱丸”。

血瘀,活血祛瘀,散结消癥,用“桂枝茯苓丸”加减。

痰湿,下腹包块时或痛,带下色白质粘腻,胸脘痞闷,舌苔腻,理气化滞,用“开郁二陈汤”。

不孕症:

肾阳虚,腰膝酸软,便清长,温肾补气养血,调补冲任,用“毓麟珠汤”。

肾阴虚,腰膝酸软,舌苔少,口干舌红脉虚细。滋阴养血,调冲益精,用“养精种玉汤”。

肝郁,舒肝解郁,养血理脾,用“开郁种玉汤”。

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用“启宫丸”。血瘀,用“少腹逐瘀汤”。

阴痒:

肝肾阴虚,用“知柏地黄汤”。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

湿虫滋生,用“萆薢渗湿汤”。外用可用“塌陷汤”,用“蛇床子汤(散)”。

阴器干枯,用“紫草油”。急性感染,用“辛加利凡诺溶液”。

中医儿科学口诀:

1、咳嗽:

风寒咳嗽,咳嗽频作,痰白稀,喉痒声重鼻流涕,恶寒无汗身酸痛,用“金沸草散”方无欺。

风寒夹热,咽喉痛,宣肺清热,用“三拗汤”,加:黄芩。

风热咳嗽,痰粘稠,口渴咽痛流浊涕,头痛发热身微汗,疏风清热,用“桑菊饮”。

痰热咳嗽,多粘稠,面红目赤口苦渴,溲短便干脉滑数,清肺化痰,用“清宁散”。

阴虚燥咳,咳无痰,口渴咽干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润燥,用“沙参麦门冬汤”。

2、肺炎喘嗽:

风热闭肺,轻证,用“银翘散”,重症,用“麻杏石甘汤”。

痰热闭肺,用“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阴虚肺热,用“沙参麦门冬汤”。肺脾气虚,用“人参五味子汤”。

心阳虚衰,用“参附龙牡救逆汤”。

3、哮喘:

热性哮喘,用“麻杏石甘汤”合“葶苈丸”。外寒内热,用“定喘汤”。

寒性哮喘,用“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4、鹅口疮:

心脾积热,用“清热泻脾散。虚火上浮,用“六味地黄汤”,加:肉桂。

5、口疮:

脾胃积热,用“凉膈散。心火上炎,用“泻心导赤汤。虚火上浮,用“六味地黄汤

6、泄泻:

伤食,用“保和丸。风寒,用“藿香正气散

湿热,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脾虚,用“参苓白术散

脾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

伤阴,用“连梅汤。伤阳,用“参附龙牡汤

7、厌食:

脾虚失运,用“曲麦枳术丸。胃阴不足,用“养阴增液汤

8、积滞:

乳积,用“消乳丸。食积,用“木香大安丸。脾虚夹积,用“健脾丸

9、疳证:

疳者甘,过食肥甘。疳者干,肌肤枯瘦。疳气,面萎黄,毛发稀疏脾气强,用“资生健脾丸

疳积肚膨胀,毛发也稀黄,用“疳积散是方。

干疳,皮肤干,皮包骨头大肉脱,腹凹如舟有低热,益气补血,用“八珍汤。兼证还有疳肿胀,身肿溲短面无华,温阳利水,用“五苓散

10、惊风:

急惊风感受风邪,感受风热咽必红,咳嗽流涕又头痛,神昏惊厥当清热,熄风镇惊,用“银翘散

湿热疫毒起病急,突然壮热神志昏,惊厥抽搐又腹痛,呕吐惊厥便腥臭,方用“黄连解毒汤

惊恐惊厥面时青,惊惕痉厥大便青,震惊安神抱龙丸,或用“安神丸也可。

慢惊身疲面色黄,嗜睡露睛大便稀,不欲饮水面浮肿,土虚木亢,用“缓肝理脾汤

阴虚风动面潮红,虚烦神疲手心热,舌光无苔津液亏,选用大定风珠汤黄连阿胶汤三甲复脉汤

11、肠道虫证:

蛔虫,用“使君子散。蛔厥证,用“乌梅丸

12、小儿水肿:

风水相搏,水肿多从眼睑始来势迅速遍全身,恶风、发热肢酸痛,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湿热内侵,小便黄,稍有浮肿不明显,用“三妙丸合“导赤散

肺脾气虚,面少华,倦怠乏力浮肿轻,选用“参苓白术散”、“玉屏风散

脾肾两虚,全身浮肿腰下甚,便溏脘胀神倦冷,腰酸怕冷,尿清频,温肾健脾,用“真武汤

水气凌心肢浮肿,心悸胸闷不能卧,口唇青紫指甲绀,用“己椒苈黄汤合“参附汤

水毒内闭全身肿,尿少或闭头晕痛,恶心呕吐又昏迷,用“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13、感冒:

风寒感冒,轻证,用“葱豉汤,重者,用“荆防败毒散

风寒咳嗽,用“杏苏散

风热感冒,热重,用“银翘散,咳嗽明显,用“桑菊饮

暑邪感冒,用“新加香薷饮

14、麻疹:

麻疹病变,在:肺、脾。

初热疹前期,发热鼻塞打喷嚏,眼泪汪汪,两颊粘膜赤,臼齿麻疹粘膜斑,辛凉透表宣肺卫,用“宣毒发表汤

见形出疹期,发热起伏状如潮,疹随潮出,眼目屎多,疹点先从耳后发出,发透要用三天期,用“清解透表汤”,是良方。

恢复疹回期,疹点出齐热渐退,糠麸脱屑胃纳增,舌红少津是阴虚,用“沙参麦冬汤

麻毒攻肺,咽喉肿,声音嘶哑咳嗽重,状如犬吠,舌质红,用“清咽下痰汤”,解毒。

邪陷心肝,高热烦,谵语疹点密成片,遍及全身色紫红,治当平肝熄风,解毒清营,用“羚羊钩藤汤”,是好方。

15、风痧:

邪郁肺卫,全身起疹,色浅红,发热恶风打喷嚏,用“银翘散

泻热炽盛,疹点密,颜色鲜红或紫暗,口渴心烦发高热,透疹,用“凉血解毒汤

15、丹痧:

邪侵肺卫,骤发热,畏寒无汗身灼热,咽喉肿痛皮肤红,隐约红点如锦纹,用“解肌透痧汤

毒气在营,热不解,面赤口渴咽白腐,皮疹密布红如丹或紫,用“凉营清气汤

疹后阴伤,唇口干,舌红少津食不振,用“沙参麦冬汤

16、水痘:

水痘,明亮如露珠,大小不一周红晕。风热轻证,用“银翘散。毒热重证,用“清胃解毒汤

17、痄腮:

风温邪毒,蕴腮下,红肿疼痛为特征。温毒在表,用“银翘散

热毒蕴结,腮漫肿,胀痛、坚硬身壮热,烦躁口渴能引饮,方用“普济消毒饮

邪毒引睾,睾丸肿,用“龙胆泻肝汤

18、顿咳:

顿咳,咳声如鸡鸣,初犯肺卫,继则肝,胃肠膀胱甚则心。初咳可用“桑菊饮或用“杏苏散也可。

痉咳,咳时连续咳,日轻夜重如鸡声,次次加剧咳不停。泻肺镇咳桑白皮,用“桑白泻肺汤

恢复期,痉咳渐渐减,咳声不扬又无力,肺阴耗损,用“”沙参麦冬汤,脾胃气虚用“人参五味子汤

19、小儿暑温:

小儿暑温发病急,卫气营血可传变。邪在卫气骤发热,头痛项强微恶风,全身灼热口干渴,常伴呕吐与嗜睡。

暑邪在表,用“新加香薷饮,暑邪偏里,用“白虎汤

邪在气营,神志昏,狂躁不安或谵语,颈项僵直四肢抽,喉间痰声漉漉鸣,溲红便秘舌苔黄,凉营涤痰,用“清瘟败毒饮

邪在营血,发热为主证,日轻夜来重,神昏面灰暗,瞳孔少反应,牙关紧闭,二便禁,凉血清心,增液潜阳,用“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

余热未尽,热不退,舌苔光净,脉细数,阴虚发热,用“青蒿鳖甲汤,营卫不和“桂枝汤

痰蒙清窍,识不清,痴呆失语又失聪,喉间或者有痰鸣,深度昏迷,用“苏合香丸,狂躁,用“龙胆泻肝汤黄连阿胶汤

烦不宁,内风扰动,肢强直,瘫痪振颤或癫痫,络中之风虚夹实,方用“止痉散无疑,真阴不足虚风内动,用“大定风珠汤

20、夏季热:

暑伤肺卫,用“王氏清暑益气汤。上盛下虚,精神萎靡烦不安,面白下肢冷,溲频便溏,热不退,方用“温下清上汤

21、五迟、五软:

五迟,肝肾不足,用“加味六味地黄丸,心血不足,用“菖蒲丸

五软,脾肾两亏,用“补肾地黄丸合“补中益气丸。气血虚弱,用“八珍汤

22、五硬:

阳气虚衰,昏昏多睡,全身冰冷,气息微弱哭声低,局部皮肤硬如木,益气温阳,用“参附汤

寒凝血涩,四肢凉,患处皮肤色紫暗,面色晦黯,唇暗红,用“当归四逆汤

23、尿频:

脾肾气虚,小便频数,淋漓不尽,神倦怕冷食不振,益气补肾,用“缩泉丸

24、遗尿:

下元虚寒,水肿尿床不自知,醒后方觉精神疲,面色苍白肢怕冷,腰膝酸软又无力,温补肾阳,用“菟丝子散

肺脾气虚,面色苍,神疲乏力大便溏,食欲不振自汗出,用“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肝经湿热,尿味骚,色黄性情易急躁,泻肝清热,用“龙胆泻肝汤

25、紫癜:

血液妄行起病急,皮肤瘀点或瘀斑,或伴鼻衄和齿衄,呕血、便血、或尿血,颜色鲜红或紫红,用“犀角地黄汤。气不摄血,久病不愈,反复出紫癜,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心慌头晕唇色淡,益气摄血,用“归脾汤

26、汗证:

表虚不固,用“玉屏风散牡蛎散。营卫不和,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27、胎黄:

湿热熏蒸,用“茵陈汤。寒湿阻滞,用“茵陈理中汤。瘀积发黄,用“血府逐瘀汤

28、脐风:

断脐不卫生,易患破伤风。宣通经络,祛风解痉。主方,用“撮风散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

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

官桂,畏: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中药常用药分类: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肝胆湿热)。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咸寒,归心肝胃经。清热、凉血解毒。(血热妄行吐血)。

紫草:甘寒,归心肝经。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牛黄:苦凉,归肝心经。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山豆根: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散肿。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马勃:辛平,归肺经。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苦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疣。

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清热解毒,止痉明目。

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凉血退蒸,清泻肺热。

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清热凉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疮。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咸苦寒。归胃大肠经。泻下软坚,清热。

芦荟:甘寒,归肝大肠经。泻下清肝,杀虫。

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泻下导滞。

润下药:

火麻仁:甘平,归脾、大肠经。润肠通便。

郁李仁:辛苦甘平,归大肠、小肠经。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峻下逐水药:

甘逐:苦甘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牵牛子: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泻下逐水,祛积杀虫。

大戟:苦辛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辛苦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巴豆: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

祛风湿药:

独活:辛苦,微温。归肝膀胱经。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消骨鲠。

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祛风活络,定惊。

木瓜:酸温。归肝脾经。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秦艽:苦辛微寒,归肝胃胆经。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

防己: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稀签草:苦寒,归肝肾经。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

絡石藤:苦微寒,归心肝经。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芳香化湿药: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燥湿健脾,祛风湿。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止呕。

砂仁:辛温,归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安胎。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果:辛温,归脾胃经。燥湿、温中、截疟。

佩兰:辛平,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

利水渗湿药: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泻热。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

车前子:甘寒,归肾肝肺经。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甘淡寒,归胃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解暑热,祛湿敛疮。

海金砂:甘寒,归膀胱小肠经。利尿通淋。

石韦: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萆薢:苦微寒,归肝胃经。利湿去浊,祛风除湿。

萹蓄苦微寒,归膀胱经。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瞿麦: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活血通经。

茵陈蒿: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金钱草: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除湿退黄,利水通淋,解毒消肿。

木通: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泻热通乳。

通草:甘淡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利水,止痒。

地肤子:苦寒,归膀胱经。清热利水,止痒。

温里药:

附子:辛甘热,归心肾脾经,有毒。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亡阳症,脾肾阳虚,寒湿痹证)。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寒侵脾胃或脾胃虚寒、亡阳症,寒饮犯肺)。

肉桂: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心腹疼痛,寒疝作痛、寒痹腰痛及瘀滞经闭痛经)。

吴茱萸: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小毒。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寒滞肝脉致寒疝腹痛及头痛。中焦虚寒,呕吐泛酸及脘腹冷痛。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细辛:辛温。归肺肾心经。温肺化饮,祛风散寒,止痛,宣通鼻窍。

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散寒止痛,理气和中。(寒疝腹痛,脾胃虚寒)。

高良姜:辛热,归脾胃经。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花椒:辛热,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丁香:辛温,归脾胃经。温中止呕,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理气药:

橘皮: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青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枳实:苦辛微寒,归 脾胃大肠经。破气化痰,除痞消积。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行气止痛。

沉香:辛苦温,归脾胃肾经。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川楝子:苦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有小毒。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乌药: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荔枝核:辛微苦,温。归肝胃经。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佛手: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白: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青木香:辛苦微寒,归肝胃经。行气止痛,解毒辟秽,消肿。

柿蒂:苦平,归胃经。降气止呃。

消食药:

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化积,活血化瘀。

神曲:甘辛温,归脾胃经。消食和中。

麦芽:甘平,归脾胃肝经。消食和中,回乳消胀。

谷芽:甘平,归脾胃经。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莱菔子:辛甘平,归脾胃肺经。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鸡内金: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消食健胃,固精止遗。

驱虫药:

使君子:甘温,归脾胃经。驱虫消积。

苦谏皮:苦寒,归肝脾胃经。有毒。杀虫疗癣。

槟榔:苦辛温,归胃大肠经。驱虫消积,行气利水。

雷丸:苦寒,归胃大肠经,有小毒。杀虫。

榧子:甘平,归肺胃大肠经。杀虫消积,通便润肺。

贯众:苦微寒,归肝脾经,有小毒。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止血药:

大蓟: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小蓟: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地榆:苦酸畏寒,归肝胃大肠经。凉血止血,解读敛疮。

槐花: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侧柏叶:苦涩,微寒,归肺大肠经。凉血止血,化痰止咳。

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茜草:苦寒,归肝经。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蒲黄:甘平,归肝心经。收敛止血,祛瘀止痛。

白及: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苦涩平,归肺肝脾经。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棕榈炭:苦涩平。归肝肺大肠经。收敛止血。

血余炭:苦涩平,归肝胃膀胱经。收敛止血,化淤利尿。

炮姜:苦涩温,归脾肝经。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艾叶: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调经。

活血祛瘀药: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辛苦温,归肝脾心经。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辛苦寒,归肝胆心经。活血行气止痛,清心开窍,利胆退黄,凉血止血。

姜黄:辛苦温,归肝脾经。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乳香:辛苦温,归肝心脾经。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苦辛平,归心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五灵脂:苦咸甘温,归肝经。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安神。

虎杖:苦寒,归肝胆肺经。活血止痛,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祛痰止咳。

红花: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桃仁: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有小毒。活血化瘀,润肠通便。

益母草: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活血通经,补益肝肾,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鸡血藤:苦甘温,归肝经。行血补血,舒经活络。

虫:咸寒,归肝经,有小毒。破血逐瘀,续经接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