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海青作品】老子与他的《道德经》

 微湖尖尖荷 2022-08-30 发布于山东



文章作者:王海青  图片音乐:来源网络



关于《道德经》,这些年,没少“接触”。所谓“接触”,也不过是耳闻过它的名,至于内容,几乎没有任何的接触。据说《道德经》有五千言。早些年,喜欢看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些地方就提到老子与他的《道德经》,如《出关的“关”》一文。还有在其他文章中枝枝节节的涉及。一直也没激发起我多大的兴趣。古文修养的单薄,亦是我不愿贴近《道德经》与别的古籍的一个原因。

张春清是我青年时代结识的挚友,也喜好文学。他读书的兴味与我不同。在读书方面,我们虽然时有交流,但是内容是大不相同。他很早以前,就对国内一些前沿文学刊物的题材、技法等等,有过较为深入的考察。多年来,写得不多,但读书并未放下。尤其引起我注意的,是他对《道德经》《庄子》《易经》等古籍的深入理解、融化、运用。没有浓厚的兴趣,是难以打通古今的隔膜的。我们见面的时候,交流上就多少涉及到这些古籍。这进一步激发了我对古籍、古文的兴致。

勾连不起古今,深入不了古籍,靠近不了古人。怎么能促进自己文化之根的广与深?最近一两年,也就有意无意地往这些方面努力、进发。想着自我激发这方面的热情。也从网上系统地学习过几章《道德经》,当时听懂、理解了,过后不久,脑子里几无痕迹。

倒不如零散学习的效果好。比如在微信群的交流里、他人的文章里,留意与《道德经》有关的内容,然后查找原文、注释,理解后消化,竟也能学习一枝一叶,虽不是全貌,却总能从这只言片语中,领略到老子的智慧。

从《道德经》成书至今,时间是很长远了。但《道德经》中的文字依然能很好地解释我们这个社会、历史、人生。学好《道德经》,对我们的认知的开拓,有着重大的意义。

还记得朋友春清在微信群上的三次交流。一次是在济宁散文学会微信群,众人评价“毛”的是非,有毁有誉。对这种矛盾现象,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不可能只有毁或誉,有毁有誉才正常。这就是万事万物的平衡机制。还有一次,是我们交流我在朋友圈发图片配以导语之事,他说:“中国人一般推崇,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感觉。”劝告我应有所节制。继而引《道德经》之语佐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方能长久。”最近的一次,是在易思者读书群,大家针对某县禁止“三小车辆”上路,议论纷纷。他一语道破自然与社会法则的规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不是能给人以警醒吗?天道乃佛道,人道却易坠入魔道。

学习得不成体系,也不要紧。慢慢地,一点点累积,这些东西总能汇聚成一片无阻隔的湖泊,浩浩淼淼。

作者简介王海青,山东济宁人,小学教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散文学会理事,济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经开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山东教育》《山东文学》《济宁晚报》《鲁艺期刊》《北海文学》《大运河文学》等刊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