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学自研时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王笃年 2022-08-30 发布于北京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这话不是虚的。
纵观人类历史,几乎所有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
有人在总结20世纪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时提到,该世纪人类几乎做到了“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想得到,也就是提出问题(需求性问题)。
看当今那众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众多的课题组,他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
只要你手里有好的IDEA,就会有人出钱供你去研究,所谓:
“拿国家(机构、企业)的钱,玩最高级、别人都没玩过的游戏”。
反观有些人,读到博士,却从没有自己提出过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最终要么不能顺利、按时毕业,要么只是导师按“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社会潜规则帮忙,勉强毕业。
为什么会有此类现象?因为,这样的人他缺少质疑精神,打小只会学(其实是只会背)、不知啥叫提出问题。
所以,从中小学生读书学习阶段,你就应该养成积极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话好像是朱熹说的。
读书学习,只会机械背诵是没用的。
20年来,我坚持实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先的“大单元”教学,学生自学自研教科书阶段唯一需要提交的作业,便是他提出的问题。
然而,不少学生表示,自己不会提问。
今天,我就手把手地教你一下如何提问。
当然,如下提问的策略,也不是我个人随便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总结概括多年来学生们提问的情况所得。
第一,虽经反复阅读、思考,依然难以理解的教科书内容,可以作为问题提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教科书不能只读一遍、不假思索就贸然提问。
有时候,你的问题的答案就在教科书里明确地写着,只是因为缺少来回阅读和基础性的思考而已。
第二,你正在学习的内容,跟你业已掌握的知识(尤其是相关学科)之间有无什么表面上的矛盾或冲突之处?抑或是它们之间存在什么联系让你感悟到了?
比如,化学里讲破坏任何作用力(化学键等)都要吸收能量,然而生物学课上却讲存在所谓高能磷酸键(断掉该键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
再比如,有人学习平衡移动原理(化学上叫勒夏特列原理)时,联想到了物理学里的楞次定律、生物学里的抗药性等。
再比如,化学里讲的斐林试剂,怎么跟生物学里的本尼迪特试剂、班氏试剂如此相似?
第三,你正在学习的内容,跟你所经历过的生活经验有什么关联吗?
比如,你在化学课上学习酯化反应,需要浓硫酸催化。你联想到有人说“做鱼时同时加入酒和醋让鱼更香是因为形成了酯”,于是你质疑:做鱼时没有浓硫酸催化、最高不过100,如何在短时间内发生酯化反应呢?
再如,我们学习到化学电池原理。你联想到,如何提高电池的放电电压和电流?还有,某商家大肆宣扬的那神秘莫测的“聚能环”到底是啥原理?
第四,你可以针对目前所学科学知识做一些它的应用展望。
比如,我过去的学生提到用铝替代锌作为电池负极材料提高电池电压;提到运用工厂废弃的铁屑制造一次性电池;提到运用水解反应回收利用涤纶树脂等设想。
不要小看你自己,很多重大的科研课题,往往不是来自已有文献,而是来自年轻时的“一闪念”。包括很多诺奖项目,都是起源于获奖人年轻时就有的疑问或梦想。
记得有一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个一等奖项目,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位中学生提出运用唾液来验证商品的真伪。他做过唾液使淀粉水解的实验后,萌生了用碘水和淀粉的混合液(蓝色)印刷商品防伪标志的设想。
评委欣赏的,正是这种关乎知识应用的创意。
第五,跟同学的讨论争执,也可以作为问题提出。
总之,问题来自思考,思考就是建立联系,建立联系可以是有方向的。
这个方向嘛!无非就是过去、未来、当下(当下所学相关科目、当下生活)。
所有这些,都需要你的从容与耐心,这个来自你对学习的认识。
学习,是为了获取真知识、为了思考训练提升能力、为了形成你对于该学科的深刻认识,而不只是着急去做那几道题目。
你心急躁,哪里会有什么问题?只以解出题目、获得眼前的分数为唯一乐趣,学习过程不能从容自得,是永远不会提出高质量问题的。
记住,教科书才是学习的根,珍惜第一遍阅读教科书的机会、加强思考、提出你的见解和问题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