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杜甫登高的误读与新解

 飓风居主人 2022-08-30 发布于河南

四句进一步强化深秋肃杀景象。”管又清注解的《唐诗三百首》主张:“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深秋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半生艰难的身世之感。”都没有强调“九日”或“重阳”的时间节点。奇怪的是,出版于2014 年的萧涤非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仍注明“大历二年九月九日作”,隐去业已出现的学术争议,执拗于传统之旧见,这就很不应该了。倘若对明显的学术分歧视而不见,弃而不录,何谈它的“集大成”呢?萧涤非先生于2007 年去世,主编工作由他的弟子接管。看起来,这与他弟子所持的学术观点有关,其观点是恪守通行之说。

笔者以为,《登高》不可能作于大历二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而是作于该年的深秋(或称暮秋、晚秋)。重阳节属于初秋,正是金风送爽的时节,适宜郊游和采摘,故此有“重九登高”的习俗,它与诗中“风急”和“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致并不吻合。也许有人说:夔州地处三峡地区,山地多风,故九月九日重阳节也会有“风急”的现象,呈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致。笔者认为,树木落叶乃是霜降时节的自然现象,怎么可能因为山风刮起就萧萧纷坠呢?如前所述,大历二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杜甫确实登高了,并写下《九日》等四首诗。《九日》如下: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将《九日》与《登高》比照阅读会发现:前诗的“重阳独酌杯中酒”与后诗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是矛盾的,它们不可能作于同一日。偏偏赵次公审读时较为粗心,径自将它和四首诗归并一处,硬扣上题目《九日五首》,实在是严重地欠妥当。比照杜甫作于夔州的组诗《秋兴八首·其三》的首联“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可证杜甫外出“登高”眺览不必非在重阳节这天,其实他是日日须走一趟的。反过来试想一下:假如《登高》果真作于重阳节,情形又会怎么样?首先,诗中所写的“独登台”不可能出现,而应作“众登台”才是;既然是登高的佳节,老少一齐去登高览胜,热热闹闹的多好呀!其次,一个刮“急风”的日子竟被古人定为重阳节,这岂不是太荒唐可笑?

总之,古人将《登高》定于重阳节所作,缺乏充足的证据,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这个偏差极大地误导了后来的学者。笔者主张:《登高》作于大历二年的深秋(或称暮秋、晚秋)。

“渚清沙白”作何解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里说:“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既然杜甫号称“诗圣”,《登高》又号称“古今七言律诗第一”,那么,我们称它为一首“句句奇、字字奇”的千古奇诗,应当说得过去吧?

奇怪的是,笔者翻遍杜诗各个选本,翻遍《唐诗三百首》各家对《登高》的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