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文自传》|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彭莫山一束光 2022-08-30 发布于广东

为 遇 见 每 一 次 不 变 的 纯 真

邂逅从文

一直就想找《从文自传》的单行本,却因种种机缘错过。

后来大学毕业,阴差阳错分到了湘桂黔三省交界的一个中队。那地方离湘西不远,人迹罕至,满眼是青山绿水吊脚楼,于是又想起边城,想起沈从文。

在山里度过了一段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日子,一天中队外出,到县城的新华书店闲逛,无意间淘到了这本插图版的《从文自传》,满心欢喜。

看来,有些书、有些事情的邂逅,冥冥中自有缘分。有时甚至觉得,当你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其实是你被引领到某个注定的时空点,于是感激。

卓雅摄影配图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从文自传》是沈从文的散文体自传 ,记录着二十岁前他在湘西那片天地中的人生经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一本“顽童自传”。

也的确是顽童。在书中,儿时的沈从文最爱到处去疯玩、去观察,俨然一个有多动症的顽童,他逃学、游水、打架、斗蛐蛐,最宝贵的,是他在这样的儿童心性下,细致地去观察、体味着这个世界。

比如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里,沈从文写自己怎样一次次逃学,怎样从学塾逃到外面的世界去耍,“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

他甚至还学会编各种谎话,耍各种小聪明来蒙骗过关,读来天真烂漫,生气淋漓。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弄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

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印象最深的,是他写自己因逃学失败挨打被罚时,是怎么消磨时光的——

“我一面被处罚跪在房中一隅,一面记着各种事情,想象恰如生了一对翅膀,凭经验飞到各种动人事物上去。”于是“常把处罚的痛苦忘掉,处罚的时间忘掉,直到被唤起以后为止。”

所以沈从文“就从不曾在被处罚中感觉过小小冤屈,”甚至说“那不是冤屈,我应感谢那种处罚,使我无法同自然接近时,给我一个练习想象的机会”。

把处罚看做练习想象的机会。原来,作家是这么炼成的。

少年从文

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

除了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记忆,书中也有沈从文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生动展现了他的文学人生和人格性情。

这位一直以“乡下人”自称的大作家,在那纷乱年代里,“读一本小书,同时读一本大书”,以清明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眩目,不为污秽所恶心,同时,也不为尘俗卑猥的一片生活厌烦而有所逃遁;永远是那么看,那么透明的看,细小处,幽僻处,在诗人的眼中,皆闪耀一种光明。

这一点给当初刚刚离开校园,漂泊异乡的我很大的触动,它让我对周遭世界有了一颗更敏感和温热的心,让我慢慢学会到天地之间去领受生命的大教育与大启发。

不难发现,整本书充满了“好奇”和“发现”,哪怕看杀人砍头,沈从文也能保持着婴儿那样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于是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记得上学时,张新颖老师还专门比较过鲁迅和沈从文写围观杀头的不同,在此不表。)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我想,正因为沈从文始终保有赤子般的纯真和无邪,面对世界和社会永远有好奇心与新鲜感,心里才有可以无限扩展的空间,可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俯瞰人世的旁观者

除了“好奇”和“发现”的眼睛之外,最打动我的,还是沈从文那宽容平静、俯瞰人世的视角。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那个动荡不安,军阀割据的年代里,人们更能够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与残酷。

但沈从文始终以一种俯瞰的姿态来面对纷扰世事,平静包容地看待世间万物,仿佛阳光底下再悲伤、再恐怖的事情,都能够以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而把它包容。

在他眼中,不论遭遇何种人事,都好像变成一种过程,一种成长,如同生命长河的涓涓细流。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的情况下,还能够充满勇气和信心。

读《从文自传》后发现,原来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视野还可以这么多,这么广。眼前的世界由此变得更加丰富、宽广。经由这本书,我似乎更能够读懂一个乡下老人灯前的沉默,抑或夕暮田间一头老牛的叹息。

而且,无论是读这本书的当下,还是今后的人生里,我都非常赞同书中最后所说:

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我明白人活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作,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了。”

是啊,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了,没有多少青春可以挥霍了。如今,我也如沈从文当年那样,带着一双好奇和包容的眼睛,“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写于2013年冬

改于2019年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