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材的积累

 彭莫山一束光 2022-08-30 发布于广东
本文约2388
预计阅读时间 
6 分钟

图文 | 黄排
  编辑  | 陈以乔



怎样积累写作素材?


这是很多写作的人面临的问题。这周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方法和心得。
 

首先,相比传统的纸质摘抄本,个人更推荐电子文档记录。


本科时读到《世说新语》,很喜欢那种精短有趣的记录,于是依葫芦画瓢地建了一个文档,叫《试说心语》。


试是尝试的试,心是心灵的心。之后日常里看书、思考或者听到别人讲的有意思的话,我都会像宝贝一样记下来。


一句两句,一段两段,一年两年……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像个自由流浪的拾荒者,一路上遇见喜欢的花花草草,瓶瓶罐罐,都一一收入囊中,敝帚自珍,不亦乐乎。今天专门看了一下字数,不知不觉竟然已有70多万字了。


回过头来,才发现走了那么远的路。


这些摘录的“心语”,因为是自己喜欢的,理解的,走心的,所以容易记住,也更容易成为积累。


有时无聊或者休息的时候,打开文档随便翻翻,想起当初看了什么书,遇到什么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记录,就像在阳光下把玩自己收藏的物品,也是一种享受。
 
 
之前公众号开过一个专栏,叫《吉光片羽》,大部分素材就是从《试说心语》里面找来。最近我加入了知识星球“日更”队伍,截止目前已经打卡四十多天了,有时实在想不到想要写什么,就从这里翻一翻,经常会有收获和发现。
 

这样的记录方式,除了方便携带和随时翻阅,更重要的是方便检索。


因为是电子文档,我们可以输入关键词,搜索所有相关记录。(平时看纸质书划道道,做标记,就没那么便利了。)


比如说我在准备上周分享的“写作的意义”时,只要输入“写作”,就可以搜索到很多我之前记录的关于写作的片段,给我提供了很多方便和启发,相当于自带一个素材信息库。


写其他文章也一样,可以围绕某个主题搜索关键字,调取出来的素材为你所用,不怕“书到用时方恨少”,毕竟“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个源头,就像存钱一样,越存越多,而且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成为你写作的金山宝库。




积累素材,最终的目的是输出作品。而片段化的积累,有助于提高写作的效率。


这种写作方式,有点像是现在所说的“卡片式写作”。《试说心语》里记录那些只言片语,便是我的写作卡片。


试想一下,如果让你面对一个新建空白文档,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起来,有时难免会感到压力和痛苦。


但如果手头上已经有了一堆卡片,把它们按某种内在逻辑拼在一起,就可以很快勾勒出整个文章的版图,这篇文章就基本上是“生长”出来,而不是“生产”出来的。


或者再打个比方,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导演,有一堆拍好的影像片段,按照自己想要的风格剪辑一部作品。


写作,其实就是片段与片段、文字与文字间的蒙太奇。
 

据说人类大脑的结构决定了我们更适应碎片化式的思考和创作。有很多牛人和作家都有随手记录,随时分享的习惯。


有些公众号作者,比如像我关注的何日君和辉哥,他们就很擅长利用朋友圈来记录片段化的所见所思,到了一定程度便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或者有些文章就是从一条朋友圈状态获得灵感,生发而成的。
 

某种程度上讲,大家发朋友圈很多时候也是在“试说心语”。当然了,记录的方式和渠道有很多,比如印象笔记、飞书,还有我最近开始用的OneNote,都是挺不错的工具,看个人习惯。




如果说刚刚讲的采取什么方法、用何种工具记录等属于“术”的层面,那么接下来想要探讨的,则倾向于写作之“道”。 


关于素材的积累,有些朋友还会有这样的困惑:


不知道什么是写作素材,怎么区分哪些有用哪些没用?


首先,如果你是要写论文,或者为了写某方面的文章而去积累素材,那么就要注意保持方向感。


阅读和写作是一次华丽的冒险。只有当你对自己写作的方向有足够的把握时,才有可能在无数个偶发因素中始终保持清醒与敏感,及时地发现对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要不然,经常是你在阅读过程中感觉还可以,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摘录下来的实际上是一堆毫无用处的素材。


这种感觉,在我读研写论文时感触尤深。当我对论文的方向没有准确把握时,一头扎进研究资料,一开始会觉得,这句也能用,那段也很好,一顿摘抄,山花烂漫。后来才发现能用的寥寥无几,效率很低。

 
等到我理清楚思路之后,那些一开始没注意到的东西开始出现,为我所用,而很多之前觉得很好的内容,则像灯光暗淡下去一样,消失在我的视野里。就这样,论文最终水到渠成。




不过,对于素材积累,我个人最想强调的还是,功夫在平时,功夫在诗外。


在我看来,其实任何东西都可以是素材,一句话,一段话,或者别人说的一个故事。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它们必须“走心”。走心,意味着能理解,触动你,有共鸣。决定用不用得上的,往往不是素材本身,而是你到底要炒什么菜。


辣椒可以拿来做剁椒鱼头,也可以做小炒肉。如果我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要分享什么,哪怕给我70万字的《试说心语》储备,我也不知道要拿什么来炒菜,甚至反而有选择恐惧症。
 
 
记得以前分享过一个读书体会:


金庸小说里练剑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练剑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招式多么的繁复,剑气多么的凌厉刚猛,而是“草木竹石皆可为剑,渐入无剑而胜有剑的境地”。就是说,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我觉得读书的最高境界也如此,即使手中无书,心中也可以有书。就像《从文自传》所说“读一本小书,同时读一本大书”,要善于读那些有形的书,同时也要善于读无形之书。


对于一个会读书、心中有书的人而言,看一部电影也可以是读书,认真地听一个战士倾诉是读书,听田间的老农讲故事也是读书,行走大地山川,仰望日月星辰,一切都可以是读书。
 
 
我觉得素材的积累也是如此,打开自己,融汇万物,为我所用。总而言之,保持好奇,保持敏感,厚积薄发,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不知不觉,在写作这条路上晃晃荡荡,跌跌撞撞走了那么远。回望来路,如今的我是这样理解写作的,它很原始,就是记录你自己、整理你自己、反映你的生活,最后整理的结果就会结晶出来,开一朵花。


生活里有各种人与事得去面对,很多书要读,这些经验、这些际遇、这些知识最后又能怎样呢?写作就像将你的生活结晶出来,留下来,找一个适合的所在,好好地存放起来。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句话: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没错,这也是在《试说心语》里翻出来的。)


同样,你写作的素材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世界坦荡,天地宽广,我们一起出发吧。


写于广州

 
广东雷州,2020.6.23

戴上草帽,向世界出发


- END- 

往 期 精 选

写作的意义
关于工具
请自定义人生
自由而无用
把文章写浅,需要很深功夫



✎作者 | 彭莫山
与我一起,探索记录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