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牧歌 | 在淡雅中感受幸福

 王伯明的图书馆 2022-08-30 发布于江苏

在淡雅中感受幸福

——读冯仑的《在不丹找幸福》有感

同事推荐冯仑的《在不丹找幸福》,写得不错。复印给了王明一份。

王明将这个材料放在办公桌左侧打印机旁。一年时间,始终没舍得扔掉。后来就放在文件包里,想有空时把它看了,可一直没看。

就随着文件包,从办公室带回家,从家带回办公室。从苏州带到北京,从北京带回苏州。

文章虽不长,包里、箱里、抽屉里,汽车、动车、飞机上,想看,但一直懒得看。只是让这两片纸无偿乘车、登机,无偿携带着旅行。

应该说,王明还算是个爱学习的人。可不知为什么,也许缺少了压力,这几年少有激情,难静下心来看点东西了。

不知是不丹的神秘,还是对这个地方的关注。当时虽然连冯仑究竟是何许人也也不怎么了解,也没把这已多次沾上茶渍的两页纸扔掉。

7 月中旬,利用参加市政府民主生活会征求各委办局意见,会前等领导的空闲时间,王明随手把冯仑写的两片纸翻出来看了。

不丹王国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面积 3.8 万平方公里,人口 73 万。近于江南五市和南通、泰州共七市的面积,而人口是这七市的约五十分之一。

不丹神秘宁静、质朴天然,有信仰、有自由,复杂和世俗在这里显得简单、平静。这是冯先生对这个国度的简要描述。

不丹,在梵语中意为“西藏的边陲”。别称:神龙之国、森林之国、花卉之国 、云中国度。

蓝绵羊、兰花、野罂粟和罕见的雪豹,就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长。不丹 2010 年人均 GDP 为1978.28 美元,世界排名 122 位。

当今,人们越发重视幸福的寻找,力避痛苦的伴随。然而,不少人又深深感到,幸福是跟一个人的心态密切相关的。

心态好,少去追求轰轰烈烈,多些满足自乐,从淡雅中感受喜悦,就随时能感到幸福。若心态不好,生活很幸福了也总感觉到痛苦和烦恼。

王明有时很木讷,连冯仑这位名人也不知道。出于好奇,他从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来了解这位业界精英。

冯仑生于 1959 年,陕西西安人。1991 年开始,领导并参与了万通集团的全过程创建及发展工作。1993 年,领导创立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之后,参与创建了中国民生银行,并出任该行的创业董事,策划并领导了对陕西省证券公司、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企业的收购及重组。有关与潘石屹等 5 人共同创业、聚与散的故事,不用夸大也那么动人,那是后话了。

冯仑先生的《在不丹找幸福》,描写的是这个国度的人,幸福地生活在山麓上、林荫下、花草中、佛教里的一群人与自然的结合体。

然而,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幸福和痛苦始终是相伴的。

乡下人有痛苦,相信也有幸福;城里人有幸福,相信也有痛苦;知性人有幸福,相信也有痛苦;在国内生活有痛苦,在国外生活不会全部是幸福;静寂的寺院山间有幸福,相信也有难以消除的痛苦。

只是不丹人争取了幸福,选择了幸福。

可能以宗教的作用化解了部分痛苦?那么,宗教能使一个民族过得安逸宁静吗,显然不完全是的。

照这样说,幸福能选择的话,世人都会选择幸福,而不会涉足痛苦的。

其实,这是跟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起码的心态、价值取向有着深刻关联的。

淡雅,这里主要指的是淡泊、淡定、高雅、雅致,还有其他。

淡雅,是尽可能的事,不可能全面、全时做到。

淡雅,是一部分人的境界追求、理想,属思想、行为、意识范畴。

只是有这方面自我追求的话,能活得轻松自如些。

少些权力欲、金钱欲、物质欲,多些顺其自然、甘于奉献,这可能是少有权力、金钱、物质的人,或有过权力、金钱、丰富的物质生活之后的人的反馈。这方面,不丹人可能做得比较好。

“在淡雅中选择幸福。”说难很难,说简单很简单。关键还是一个人的心态和价值取向问题。

不丹这个民族,在淡雅中追求并感受着幸福。

中国,也有不少人,从喧闹的都市走进了宁静的乡下,生活到了山沟或风景如画的海边、湖旁。更多的,迫于生计或于其他,从宁静的地方,走向了嘈杂的都市,有的感受到了幸福,有的却没感觉到。

前几年年轻女子喜欢嫁台湾人,当今许多明星乐于落户香港、新加坡。更多的富豪或富二、三代,往美、加、澳、欧洲移民。

这些地方,有梦寐以求的伊甸园,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古街老巷。也能遇到人生地不熟、再次创业,失败、成功的历练。

无论如何,有的人从淡雅中感受到了自然和幸福。

然而,有的人又走了,他们产生了新的烦恼。

与家庭、婚姻、爱情一样,幸福从哪个角度来看、来审视、来欣赏。

像,不丹这个民族从淡雅中感受着幸福。

这个感觉,世人的多数能接受吗?

由于长期受佛教教义的熏陶,宽厚待人、与世无争的思想早已渗入当地人的生活中。锁和钥匙在不丹几乎已无用武之地,这是因为不丹的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极低,人们外出很少锁门。与世无争的性格并不表明国民孱弱。

不丹人崇尚悠闲的生活态度。但当地男子的怀中都少不了匕首。而且,上至国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个个都是射箭高手,一些不丹高级官员上班时甚至还随身佩带长剑。这是不丹人因茂密的森林有黑熊、雪豹等猛兽出没而形成的自卫意识的传统。

这种幸福,这个感觉,世界的好多地方,包括国内不难找到,我们的多数能接受吗?

淡定、雅致,不是要就可以得的。这与成长的环境、家教,传承、接受的理念、意识、教育和个人的天资、悟性,乃至血液类型密切相关。

跟他说你是很幸福的,劝他不要痛苦、不要烦恼,感受幸福,不要朝思暮想,他似乎会听进去,但不会轻易改变他的思想行动轨迹的。

否则,不会有那么多出家人、支教者、独身者。

唯独,经历过了,有阅历了,或接受熏陶了。

自然而然。

不知道不丹人是从容淡定,选择慢节奏,在淡雅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幸福,还是其他什么。

淡定,可理解为淡泊名利、从容应对、镇静处置、平静生活。

雅致,可理解为儒雅、雅量、别致,生活自然、容易接近。

可能是地理和宗教等原因,不丹人在淡定、雅致方面比其他地区的人群显现出了固有的特质。

这种特质应向更多的人介绍,供以选择。

9 月,英国选出百个宜居城市,专家学者对北京、苏州的入选有愤愤不平者,感到湖南的凤凰什么的应该入选。若不知,挥手间直向的小城镇。

离开喧闹都市,到乡村体验生活,可能感到清静、平淡的幸福。

莫尔日,一个位于瑞士洛桑和日内瓦之间、地处偏远的小镇,风光旖旎。小镇上的托罗什那兹村,好莱坞著名女星奥黛丽· 赫本,在这里与丈夫居住了 30 年,并取名“静园”。

无论小布什、克林顿还是曾经的美国高官,隐退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乡下小镇。

然而,在喧嚣的城市,一样涌现出一批批名著,激荡着一项项经济的、政治的、科技的、文化的、外交的人间活剧,造就着一批批时代精英。

冯仑先生在不丹找幸福,可能是觉得这个地方与世无争,是个清静、平淡,能感受幸福的好地方吧。

不知道是不是。

财是发不完的,官是当不完的。活着的价值与寿命长短不是等式。

唯独淡定、雅致,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但在不丹这样相对僻静的地方生活的人感受到幸福,而相信在美国纽约、英国伦敦、中国上海这样喧嚣繁华的大都市生活的人也能感受到。

生活中,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城市、喜欢热闹。

他们觉得,城市是竞争者的天堂。过得热闹才有意思。

是的,在城里生活方便、节奏快、竞争激烈。时间长了,住在城里的人想静下心来,往往想到乡下感受些僻静,去感受僻静的幸福。

事实,我们不少人,出生在农村,又住在城里工作和生活,后又回到家乡生活,有的老人又回到喧嚣的城里。人生有长有短,都感到总体上很幸福,也就行了,很好了。

有的出生在城里,成长在城里,老去时还是在城里,能说这些活到八九十岁的人没有幸福过吗。这非常好,也就行了。

绝大多数时候感到是幸福的,这个心态就很好了,应该保持。

十一

其实,凡胸怀大志的人,即使暂时地、出神地行动在恬静、诗画般的田园乡下探幽、避难、生活,或身处环境恶劣下的大漠乃至班房,或身处繁华闹市、高楼大厦,其心和思都会如同大海中的波涛汹涌翻滚,谋划的思绪划破苍穹,甚至导致地球的某几个区域不得安宁,留下或千秋颂扬或遗臭万年的历史记痕。

一个人的成功、居中或失败,幸福、痛苦或不幸,确实与他的环境、奋斗、志向、目标、方式、运气、心态、毅力等相关。

十二

还应为有些“幸福”的观念进一言:

有种说法:“做情人能感到想要的幸福。”

这是个引起过不小争议的话题。有的人认为正式的夫妻没有感情,找个不一定结婚的人过着也是一种方式。

有的认为“情人不能做,对人对己都会为良心所不容,多数情人结果不好”。

如与有家室的人好,直说就是偷情。因偷情引起烦恼乃至酿成恶性事件的数不胜数。苏州上半年 58 起死亡案件中就有 49 起是因“情”而生。那真是“幸福”一时,痛苦一世。必给他的家庭、自己埋下不幸的种子。有多少人后悔莫及。

但两人的感情始终没有解决的人太多了,人们至今还在探求着真正的“幸福”。

所关注的道德问题,值得称颂。

一个人,是要有精神追求的。有了精神,理想的光芒才能永照。

                      (2012 年于北京-苏州)

牧歌,苏州人,硕士研究生,大校军衔。有基层和高级机关,军队和地方工作经历。利用业余时间发表文章100余篇,10余篇评为全国、全军优秀作品。多篇被收录国家级文献文库。出版《云舒云卷》、《漫观天外》、《湖光山色间》等专著3部。曾任中国军事教育学会、军事地理学会会员,中国管理学会理事。现为吴中区、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谢您在右下角点赞、点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