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心理学-浅谈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2022-08-30 | 阅:  转:  |  分享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





浅谈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学生姓名:刘颖

指导教师:王苏

学科专业:心理学

学号:20095175616001

学习中心:辽宁教育人才培训中心奥鹏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22年3月



摘要



中国的独生子女是一群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的成长环境特殊,是家庭的核心,从小在溺爱下长大,由于社会、学校与家庭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本文阐述了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分析其心理特点产生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促进独生子女身心健康发育的对策。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特征;应对策略





前言



独生子女是指独生子或独生女,无同胞兄弟姐妹,或无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收养的兄弟姐妹。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一、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国内外研究表明,独生子女能获得较优越的经济物质条件,能享有充分的爱,教育条件较好等,所以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独生子女智力较好,才思敏徒、思维活跃、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活泼开朗、兴趣广泛、情感丰富。但与此同时,独生子女也容易出现一些另人担忧的不良心理品质。[1]

(一)占有欲强

由于是独生,一切东西都是他或是她一个人的,从不想和别人分享,一切要“独霸”。从出生开始,家中所有的资源都由他独自享用,大人的宠爱也是他一人独占,长期下来,孩子就会觉得这些理所当然都应该是他的,而不应该和别人分享。如果家中来了其他的小朋友,也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食物、玩具等。



(二)依赖性强

因为是独生,舍不得孩子苦,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结果养成孩子四肢不勤、不爱劳动、懒惰、无能、吃不得苦、意志薄弱、处处依赖家长,缺乏独立性的不良习惯。



(三)自私冷漠

由于是独子往往会给予过分的疼爱,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任性、专横、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



(四)性格孤僻

家中除了大人,只有他一个孩子,总是一个人玩,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放纵等特点,不会适应集体生活,更不会尊重别人的意见。而且家长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由于家庭环境的寂寞、活动单调,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胆小、不合群性格特点、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



(五)性格懦弱

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成人的保护圈里,当父母的总担心孩子会发生意外。孩子稍有些特殊的举动,总会发出警告:“千万别上去,掉下来会摔伤的!”“这东西不能碰,会砸伤脚的!”由于过分的干涉,无形中压制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扼杀了孩子处于萌芽状态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多数孩子也就形成了胆小、懦弱、怕事、墨守成规的性格。





二、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一)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过强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错误的认为孩子掌握知识越多越聪明,又不懂得早期教育的方法,给孩子灌进许多“食而不化”的知识,当孩子会认几个字、会背几首诗歌时,又在人前人后,盲目夸孩子。长此以往,养成孩子高傲、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个性来。或者,家长都想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胚胎。今天妈妈这样要求,明天爸爸又那样要求,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孩子谁也得罪不起,从小承受过重的精神压力。[2]



(二)父母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恰恰忽略这一点,对孩子要求很严,对自己却放任自流,有时不知不觉将自身的恶习缺点传授给了孩子。



(三)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的影响

因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解人意,缺少协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





三、促进独生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

(一)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教水平

综观近来的独生子女教育,已经淡化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概念。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差异越来越小。由此更加凸显了家庭教育的价值,特别是亲子关系的改善的重要性。日本学者诧摩武俊曾指出:“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人格形成(其中特别是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子女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会把较多的时间、精力投在孩子身上,这无疑将增加父母与子女直接接触的机会,容易使亲子关系表现出更为亲密的倾向。家长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同时改变自己的角色,从照料者、培养者、教育者,转变为孩子的伙伴和引导者,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他们希望别人考虑自己的感受,渴望自己的一方天空。对于独生子女,要尊重他们的选择;重视情感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空洞说教;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理解而不溺爱,民主而不放任,疏导而不压制。从独生子女性格研究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也可以看出,决定儿童个性品质的主要不是独生与非独生,而是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大包大揽或放任不管,都是极为危险的。

(二)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全人格

如今,电视上充斥着针对青少年的补钙广告。然而广大父母在煞费苦心为孩子补充生理上的钙质的同时,却忽略了人的成长所必须的另一种更为重要的“钙”质,那就是精神上的“钙”质。它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也不是各种辅导班里所能学到的。这种“钙”质却是人成长的至关重要的元素。这就是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和自信;就是拥有坚强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的孩子才会勇于面对生活带来的压力,才不会被困难所击倒。一旦孩子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他就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自暴自弃,也不会因一时的成功而迷失自己。而是敢于承担责任,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风采,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学会表现,形成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的良性循环。完善自由的个性,挺拔的人格,正是将来迎接挑战的根本,同时,逐步建立起自我设计和人生规划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3]人们普遍认识到,学生应该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一个“清晰而有效的沟通者,自我指导的终身学习者,创造性和实际的问题解决者,负责任的和参与的公民,合作的和优秀的工作者,整体的且富有信息的思考者。”无疑,它为独生子女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



(三)积极与社会活动

儿童的社会化,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脱离了一定的社会环境,儿童的社会化就不可能实现。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父母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最初媒介。儿童社会是儿童实现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独生子女因缺少与同龄人的接触,活动范围又受到家长有意无意的限制,影响了孩子获得儿童社会的生活体验,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他们往往表现为我行我素,不顾别人,不合群,或者表现为胆小怕事,缩手缩脚,笨手笨脚。如果家长有意识地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大胆地进入儿童社会去游戏、交往和磨炼,许多缺点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克服。家长应当记住:儿童从同龄人交往中学到的东西远比从家长和成年人身上学到的东西要多。孩子需要儿童社会的生活,需要有自己亲爱的小伙伴,成年人是不能代替的。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比不被同龄人接纳,没有或失去伙伴更痛苦的事了。家长完全不必担心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和游戏时会发生冲突,即使孩子们发生了冲突,家长也不必介入,帮助解决。家长更不要限制孩子的伙伴的年龄。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与年龄大的孩子玩,会受欺侮。与年龄小的孩子玩,又会变得幼稚。这些顾虑完全是多余的。孩子与年龄大的孩子玩,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孩子与年龄小的伙伴玩,可以充当保护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这些都是儿童实现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实践活动。儿童正是在各种活动中,在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交往中,学习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从而实现自己的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





结论



总而言之,独生子女虽然为一类特殊群体,其心理还是可以被把握并了解分析的。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通过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独生子女的心理。面对其早熟,冷漠,自负等种种负面情绪,家庭应提供良好环境,学校应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社会应帮助独生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变外界因素,一同对其进行正确培养,引导独生子女建立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积极的世界观,努力帮助其心理健康发展。我衷心感谢沈阳奥鹏教育中心及所有奥鹏教育老师对我的培养、帮助、支持和鼓励。本文能够顺利完成,特别感谢王苏老师的细心指导和不懈支持,她严谨的治学精神,严肃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王苏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谢谢!





参考文献

[1]崔伊薇,高文华,王桂英.《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探讨》.《中国学校卫生》1994.4.

[2]马健.《独生子女的特点及教育》.北京师范大学马健心理咨询与亲子教育研究室.

[3]陈丽娜.《儿童青少年感觉寻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3.









献花(0)
+1
(本文系柳盼枝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