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微信聊天记录(十四)——中国高考

 锦绣文萃 2022-08-30 发布于江苏


刊头题字 | 本平台顾问:曹桂明
 我的微信聊天记录(十四)

——中国高考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圭圭

每年高考,都会有考生丢失身份证、准考证之类的“狗血剧情”发生。刚聚会时,听说如皋一班主任竟忘带了全班20多位考生的准考证。这事听上去虽为狗血,好在20多位考生得以入场,这又让我心生感动并看到了人性终得在高考中闪光,心里溢流着满满的温馨。想起昨天(6月7日)是中国高考第一天,猴哥发给我的微信,不禁就此聊了起来。

猴哥

张老师好!今天是国内高考第一天,我想和您聊聊国外的高考。我儿在日本长大,初中时每天回来都是蓬头垢面,一身土,且没有家庭作业。我说你是不是每天都和小鬼子玩“地道战”和“地雷战”?他说是放学之前功课做完了,剩下来的就是踢足球和打棒球了,所以衣服脏兮兮的。他初中毕业时,班里一半人不考高中,待到高中毕业时,他班里有百分之七十的人不考大学。我因为是中国人,总希望孩子考个大学。日本各个大学在高中学校毕业之前就来校招生,有意向者直接进入大学,不用考试。非要考的,考理科的,只要数学和物理,文科的只考地理和外语。所以在日本的朋友圈说谁考取了名牌大学,大家除了恭喜也就是噗嗤一笑。今天我住的小区门口一条街,除了我的车,其他外来车辆不可通行,因为考场就在我家边上。家长们怕汽车发动机声音会影响这些莘莘学子的考试。我现在也实在弄不清楚,到底是哪种考试才是最好呢?

圭圭

猴哥好!你聊的话题可以说是一个牵动国人、事关国运的一个大话题;是一个事关中华传统科考、现代中国高考制度的根本性问题。这些话题非一言能以答,非草民力能为。微信中,你对中国高考的现状提出了“到底是哪种考试才是最好呢?” 的疑问。同样,今天一个微友的诗,对于中国高考的现状进行了诗意化的描述。可能他的记述是诗意化的,但他描绘的景象却是真实可信的,是中国高考现状的速写缩影。我特将原诗实录如下,以作证明。

圭圭

特殊的日子

文/郭文华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工地为你们停工

汽车为你们禁笛

全世界给你们让路

莘莘学子们,让我们不负期待

化笔为剑,决胜千里之外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奋力拼搏,打好这场攻坚战

放平心态,不负考场外

老师、家长的期待

学会摒弃俗手

练就过硬的本手

蟾宫折桂,金榜题名

用生花之妙手

挥斥方遒,写锦绣人 

圭圭

“何时高考话题不再如此热门?”就是中国高考走向成熟的标榜。  

有媒体发表社论称高考令“知识改变命运”,另有媒体提前做了专门的调查,告诉大家“昔日高考状元今何在”。

圭圭

高考确实改变了亿万人的人生轨迹和境遇。中国现在有一种说法,将古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鲤鱼跳龙门”,改叫“鲤鱼跳农门”,即指千百万出生乡野的农家子弟,因考取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里工作和生活,从此就跟他们父辈的命运有了云泥之别的现象。

圭圭

知识确实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但是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说人生轨迹的,是他(她) 们拥有什么样的“德”!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窃以为最重要的标志,是看从它那里走进社会的学子们,都拥有什么样的品德!“厚德载物,上善若水” ,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了老祖宗的话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如果一所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多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鄙视自己民族的叛逆者”,那么无论它名气多大、规格多高、排名多靠前,对社会又有多大的贡献呢?这个视角,也适用于对整个高等教育现状的观察。

圭圭

把大学比喻为“象牙塔”,并不是褒扬,它原本是法国十九世纪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批评同时代消极浪漫主义诗人维尼的话。把大学生称之为“天之骄子”,也是个不太正确的类比。如果一所大学培养的学生,大多为高学历、低能力眼高手低的人,那么它对这个社会的贡献就是不及格的。它名在何处?又骄在何处呢?

圭圭

什么时候高考话题不再如此让人津津乐道,什么时候诸如国外“教授的儿子乐当技工”的传闻不再成为美谈,我们的高等教育可能就算真正走上正轨了。

猴哥

有人将中国高考称为“年度魔幻大戏”。每年的6月7日和8日准时拉开帷幕。这两天,全中国的眼神都聚焦在高三学子上,全中国的善意也都献给了他们。  

猴哥

考生十年二十年地考,人们就十年二十年地看。这不就只是考生及其父母的事情吗?到底为什么“高考”这件事能引起全民共情?高考之风潮到底从何说起?

猴哥

中国大部分人都会在他们人生最美好的年纪经历残酷的高考。在“最美好”的衬托下,“残酷”显得更为深刻,人们在这场经历过后,他们看见同样在经历高考的学生,就会抱有很大的同理心。 

圭圭

中国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大学并不能决定你将来的人生,但它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你未来四年所遇见的人和机会。”中国的高考,仅以一次的成绩就决定了考生十二年来努力的成果。所以,中国的高考是“两天一卷”定生死。两天一卷,再无归途。真的是不可改变吗?

猴哥

张老师说得极是。反观国外的高考制度,比如澳洲高考成绩是“平时成绩+高考成绩。”以平时成绩与高考成绩相结合,避免了一试定终身的不合理现象。

猴哥

英国、美国等欧美大国也不是百分百的一试定生死,比如美国会分成两个考试,SAT和ACT。SAT每年可以考5次,学生可以取最高分去申请学校。  

猴哥

这种考试制度,免除了学生在一次考试中会可能遭遇的外部因素影响,如塞车迟到、生病和因为没有退路而过于紧张等等。让他们可以以最完美的状态和成绩去申请自己心仪的大学。

圭圭

中国的录取制度是“总分一刀切,志愿选择少。”

这种只看总分的录取方式十分不合理,容易让偏科的人才无法进入心仪大学和专业。许多专业其实有它们所需要的擅长领域,比如中英文专业自然对中英文要求较高。理工科目专业必然更看重数学成绩。

猴哥

以我所知,我认为中国香港的录取方式十分合理。每所大学的每个专业都有不同的录取算分方式,比如许多理工科目会采取数学成绩乘2倍,商科的英文成绩乘1.5倍等。有香港同学说:“我们考后不用紧张地计算分数。因为我们会在考前根据预测成绩先填选20个志愿,高考成绩出来后,可以删除5个志愿以及新增5个志愿,确保能够选到对自己最有利的大学与专业。”

猴哥

除了香港,美国的考试制度也给予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五次SAT中最好的成绩去申请各个大学,数目不限。大学以他们的成绩、申请书、校外活动、成就、特长以及面试等多方面的标准决定录取学生与否。

猴哥

只有中国的录取方式采取总分一刀切的方式,让学生无法通过不同的优势被心仪的大学和专业所录取。

猴哥

总而言之,国内高考制度和录取方式的改革之路仍然漫长。希望将来中国学子们的未来可以不再只限制于6月7、8日,不再限制于一次考试,不再限制于少量的志愿选择。

圭圭

我们聊了关于中国高考的问题,今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结束了。“高考结束的那天” 的话题又将悄然攀上热搜,很多人会纷纷想起高考结束之后,自己都会想些什么、干些什么?脑海中会闪过很多的人和事,因为那一段岁月,那一段青春的日子,真的是让人十分难忘与追忆!有人说,高考失去的并不是曾经那些一起同窗同烛、并肩奋斗的同学,而是自己那一段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即便是很平静的回忆起那一天,但话说到最后,却都还是会显出或浓或淡的忧伤与惆怅!

猴哥

是啊,忧伤与惆怅会或长或短甚至会终身缠绕在心头,这种情绪我们都曾经有过。可是啊,作为一名过来之人的日籍华侨,我的心在中国,我的情也在中国。我关注着中国高考,关注着高考后的每一位学子。此时此刻,我真诚地寄望所有的中国学子们,高考结束那天,无论成绩好与不好,无论天气晴或多云,无论街上人来人往,对于自己,都是最美好的回忆,无论高考时的自己在任何时候做着任何事情,它都是美好的,无关乎成绩,无关乎是否上了好大学或就此出来工作,只有经历了,只有过去了,才会发现它的美好!只要你们怀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万丈豪情,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孜孜追求,终会拥抱“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苦尽甘来,抵达幸福的彼岸。

圭圭

猴哥诗意般的寄望,我想看到我们微聊的人都会心动。我也对所有考生们说一句共勉的话:“高考像漫漫人生路上的一道坎,无论成败与否,我认为现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总结高考的得与失,以便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迈好每一个坎。”

未完待续 ······








作者简介

张奎高,1950年生,江苏如皋人。笔名路楠、文奎(原圭圭)、雉水大圭等。从事军旅文化19年;转业后,从事地方文化至退休。 

上演、发表过文艺作品、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六部。作词、作曲的大型组歌《永远高歌东方红》获济南军区1976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传记文学《李渔大传》(上、下卷)获南通市2018“五个一工程奖”。

现为如皋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通江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李渔研究会(筹)会员。

特邀顾问 | 张奎高

顾      问 | 曹桂明

策      划 | 汤红波

总      编 | 王   慧





图文编辑:王慧

图      源:网络

本文作者已授权锦绣文萃平台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