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台著名画家沈耀初:源于日常生活的观察

 广东黄汉光 2022-08-30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在诏安县宾馆旁边,有一座占地2800平方米的园林式建筑物,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沈耀初美术馆。

  沈耀初(1907一1990),诏安县仕江村人(旧称仕渡村),旅台著名画家,在中国当代画坛享有极高声誉。

  沈耀初美术馆,主楼四层,中西混合结构,明瓦飞檐大方壮丽。美术馆一楼二楼展出沈耀初120幅书画杰作,以及画具、书文手稿、生活用品等。美术馆自1991年建成以来,已接待过许多参观者,有不少是专程来访的国际友人。

  沈耀初的画作,皆源于日常生活的观察,题材大多是墨荷、芦雁、奇松、怪石、寒鸦、禽畜,笔法扎实厚重,构图气氛和谐。每幅作品刻划关照的情态,明暗、强弱、轻重、虚实等的对比,莫不活泼生动。线条如象如棣,匀称严整,笔势似行草的自由奔放或短捷有力,或纵横交错。能以不同笔法表现相同物象,更能湿示出不同的意趣与情态。他的画,在笔墨问自然流露出雄浑之气,澎湃之情,变化莫测之妙,泛起点点抽象画意,有无穷的生趣和现代气息感。

  沈耀初的画风深受青滕、八大、扬州八怪和近代南吴北齐的画风影响,但他的画更有自家风貌。

  诏安县地灵人杰,历来诗、书、画名家辈出。宋时隐居于诏安渐山的陈景肃、翁侍举、吴大成、薛京、郑柔等七贤拟及陈俊卿、梁克家、朱熹等均对后来诏安书画艺术留下影响。曾隐居仕渡村的张瑞图是有名的大书法家、大画家,他在诏安留下许多手迹、匾额、对联、石刻等作品,影响最大。至清朝道光、咸丰之间,以沈瑶池、谢官樵、汪志周、许钓龙、吴天章等为首的一批画家,包括他们的门人弟子,把诏安画坛推向一个黄金时代,使诏安画派发扬光大,书画作者竞多达五、六十人,髫龄儿童学书画变成风气。当时的沈锦:州的学生沈瑶池、谢官樵并称画坛双骏;胡倬章(1813—1892)、沈(1796—1888)、谢官樵(1811一1864)被称为画坛三友;而沈瑶池、谢官樵、许钓龙、吴天章又并称为“诏安花鸟四大家”。

  沈耀初的家乡仕渡村,历来亦书画名家层出不穷,沈锦州、沈镜湖(1857一1927)都为仕渡人。张瑞图避居仕渡村曾经留下了本多不朽书画手迹。仕渡村开基祖沈仁,看到城南的人从南山要渡过西溪到县城很不方便,因设立一渡口,叫做“济川渡”。仕渡就自此而得名。沈仁精天文地理,老不愿出仕,隐居西溪岸边,筑亭名为济川亭,于此读书,修身明志。扰耀初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山水灵秀而书画艺术传统深厚的地方。门对蜿蜒曲折的西溪岸、看到的是成群鹅鸭在溪中戏水,在沙滩觅食。他有时跨过田埂、渡过河岸、爬上南山的老榕树眺望仕渡村,有时也到香烟缭绕的宗祠中参与礼拜,听长老讲故事,浏览宗祠中壁画。沈耀初看到什么,就以瓦片在地上描模作画。

  沈耀初的绘画天分,早就为书塾老师所赏识,师戏以一柄纸扇让沈耀初作画,后来这柄纸扇为画家沈镜湖看见,认为沈耀初可造就,就收他为门徒。

  民国初年,诏安出了知名画家四、五十人,其中以沈镜湖、马兆麟、林嘉、谢锡簿、沈瑞周、涂梦龙等最负盛名。沈镜湖擅长人物画,他深受清代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闽西宁化籍画家黄慎的影响,笔意直窥黄慎画风,放纵如狂草,同时又宗法沈瑶池,用笔劲遒,题材充满着生活气息。沈瑶池收沈耀初为徒时,已是远近闻名的画风成熟的老画家,时年已六十有八。沈耀初因此得以继承故乡数百年的书画传统。西溪对岸的秀丽南山,西溪两岸放牧的禽鸭鹅群无不是沈耀初作画的题材。日日与大自然为伴,与山花禽畜伍、观赏古今名面、日夕揣摩,全身心投入到涂涂抹抹的世界。

  沈耀初刻苦认真、勤学苦炼、深使教师欣喜,但要造才,靠这样是不够的,还要外出从师交流,寻觅更广阔天地。因此介绍沈耀初到汕头、厦门、漳州等地美专学习。当时交通不便,没有长途汽车,从诏安到漳州,要经过云霄、漳浦,徒步要走上三日夜,从诏安到汕头也要走上二日专这对成年人没有什么,对一个小孩子这却不是一件易事。渴亟艺术追求的沈耀初跋山涉水就读于汕头艺术师范学校和龙溪职业中学。在这些学校的老师如汕头的陈希文、莫大兀、漳州的黄稷堂等画家以及故乡画家马兆麟等处接触到吴昌硕、任伯年、胡公寿等画家的作品,大开眼界,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8年,42岁的沈耀初应朋友邀请到厦门举办画展,嗣后又应朋友之邀,顺着数百年来漳州移民台湾的路线,搭乘木船到台南。他发现台湾的风俗习惯,气候民情与漳州相似,古寺庙大多与故乡相同,贰光优美,他到处写生,拜访同乡,并辗转在台中举办画展。那知道,随着情势的转变,沈耀初逗留台湾42年,与家人完全失去了联系。

  沈耀初说,诏安的岁月原本就很穷困,如今,流落异乡,陪伴他的就只是小鸡两三只而已。沈耀初在台湾经济拮据,生活无着,除了画画,在家乡是个教书匠,在台湾还有什么?经同僚介绍,好不容易谋到职业,当了教师,靠几个工薪糊哦在台湾教书是要有教员证书的,没有证书的他,只好各地换工作,先后在水里、西螺、台南、斗六、苗栗等地任教,1966年在台中雾峰学校退休。

  沈耀初秉性高洁,不逐食利,不善逢迎,闲暇寄情书画,素少积蓄。当时他的画风不能为人们接受,能糊9就不错了,退休后,生活更为清苦。60岁的沈耀初此时心境已老,两袖清风,笔砚为伴平日一碗粥,几碟小菜便打发了日子。在寂静中与大自然一体,过一种一无所有的日子。他感悟人世沧桑,世事如梦。 处于顺境、舒适、安逸,也许只给人一种满足的享受而颓废。逆境中有时更能激励人奋发向上。一个艺术家处于逆境往往是一种锻炼,更能激发他对艺术的无上追求。沈耀初在逆境中保持著恬静平和的心境。所以无论暑夕风雨,他索居独处,精研书匾、古譬、名家真迹。他常不满足于自己已取得的成就而不断求新求变。在艺术上,他引青藤、八大、吴昌硕、齐白石为知己,博取众家所盛尊重不同画风和流派,画艺日精。他写花卉翎毛喜以常见之家禽,兽、虫鱼、果蔬、花木为题材。尤擅鸡、鸭、芦雁。他作画深思熟虑,态度严谨,布局奇堀,笔墨酣畅,苍润绝俗。越近晚期,造型越是删繁就简,生动自然,意境超越。正如他自己所说:“顺之学养,意识逐渐求变,以达自然表露自家风貌”。所以绘画风格虽强调吸取吴昌硕、齐白石以及八大山人的笔意,但主要还是吸收其精华。他认为国画需以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的表现为最重要。这方面,沈耀初表现得十分成功,他的画有奇特险性的特点,呈现在“减笔”与“形变”,着重传神。他的用笔是从篆书脱化得来,兼有行草的味道,因此其画就显得苍郁浑厚而有气势美。沈耀初认为作画要“重大拙厚迟”,特别强调“宁迟勿速”,以达到凝重、厚实。

  机遇在人一生中往往只给人一次。1973年夏天,台湾历史博物馆国家画廊顾问姚梦谷在高雄共村堂裱画店看画,发现一幅花鸟笔珐十分厉练奇特,比起当时名重L时的张大千、黄君壁毫不逊色,万分惊奇。他在演讲中提到“仕渡人”的水墨画,据主办人书法家陈其铨介绍,当晚便驱车赶往台中专程拜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