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伟 | 你永远可以相信坚持的力量

 昵称PLJiA86N 2022-08-30 发布于河南

你永远可以相信坚持的力量
文|李伟

各位文友,大家晚上好!
八月的酷热即将消散,九月的爽风已经吹临。同为一个文学圈子里的文友,我们大多数虽然至今也未曾谋上一面,但有作协张主席搭建的文学平台在这里摆着,有文学的这条感情线在这里串联着,我们的心似乎也就亲近了许多,也有了定期线上相聚的期待和快乐。
受张主席所托,今天晚上的文学研讨会由我来发言。说老实话,用微信语音功能留言讲话,对我算是第一次。面对群里众多已经出书著说的大咖、大家们来谈我自己的文学创作经验,简直是有点班门弄斧的感觉。
在上个月底,刚听完南阳新锐作家祁娟的文学漫谈之后,便接到了张主席的指令,安排我好好准备本月底的讲座。那一刻,我的第一心理反应是深深的感动和小小的得意,紧接着的反应便是忐忑和心虚,那可不是虚心,那是实实在在的心虚。然后我就想着如何妥帖和体面的拒绝这场露怯献丑的发言之夜,这便是我当时的一波三折的小心思小情绪。
最初的感动当然来自于张主席对我的赏识、信赖与提携,而那小小的得意也自然来自于我的潜在的虚荣心的满足。等我真正冷静下来之后,我马上意识到我的肤浅和无知,因为我清楚的知道,我自己在写作方面是一知半解、毫无建树的。我知道,在我们这个藏龙卧虎、人才济济的文友群里,我自己有几斤几两的水准和能耐。
就在我打定主意要打退堂鼓,想如泥鳅般悄悄潜入水底不再冒泡时,张主席却也打定主意盯着我,不放过我。她语重心长地提醒我,鼓励我要勇于挑战,突破自我。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着手准备了以下汇报内容。随后,我又给它添加了一副鸡汤式的标题,叫做:“你永远可以相信坚持的力量”,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点小小的启迪。
我曾经在咱们本地几个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过几篇不成系统的豆腐块文章,这些文章也大都是随笔和散文,因为我从未尝试过写小说,只算尝试着写过几首诗歌——如果那也算作是诗歌的话。我知道我自己的虚构能力和想象能力明显是不足的,我只有取长补短,选择一些自己还能驾驭的比较熟悉的人和事来写。但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肯定不是我这样拈轻怕重的态度,他们应该是更勇于尝试各种题材和体裁的写作。
我也曾在《花洲文学》公众号上发表过两篇有关对文学爱好者如何培养文学兴趣,如何进行阅读和写作的文章,一篇是《徜徉于文学的百花洲》,另一篇是《你尽管放马过来》。那也算是我自己对阅读和写作的看法和态度。有兴趣的文友们不妨翻出来再读一读,我们可以再共同探讨一下。
从那两篇文章的题目来看,大家也大致能够看出我对文学的态度是尽可能的追求有趣、轻松、愉悦和自由。就像我自己写的文章大都是散文、随笔、杂文一般,好入手,门槛低,不拘一格,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有事可议,任何题材均可选取,写起来也比较轻松、自由、随意、活泼一些。而小说和诗歌都是虚构的产物,小说是情节的虚构,诗歌是语言的虚构,尤其诗歌最难写。一个诗人肯定是一个作家,而一个作家却未必是一个诗人。诗歌所呈现出的意象,情、景、理的融合是很难把控的。
但这里面也有个问题,因为散文看似杂乱无章,但它在情节和语言上都是真实的,情感上更是虚构不得,正是因为它在情节和语言上都没有文章可做,它依靠和考验的倒也正是写作者的实力。如此来看,从表面上散文是最易上手,形式自由,不拘一格,但真正写出来好的散文,却也是极为不易。它可算做是情感的试金石,情感的虚实多寡都瞒不过散文。有人干脆把散文称之为美文,这也是有道理的。它首先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无论是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历史散文,都是读起来感情饱满,气韵畅达,神气十足,毫不夸张的讲,它把汉语言文学的精、气、神完美地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
我们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现在无论是小说、诗歌或者是散文、戏剧,都很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精炼、准确,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精准的意思,营造最恰切的氛围,反映最真实的情感。常听到评论者评论,一个好的作家的语言文字,读起来有吸引力,有陌生感,让人欲罢不能。这吸引力和陌生感,说到底就是人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很强,创造性很强。
如果说文章是语言文字排列组合的游戏的话,那么好的写作者无疑就是打游戏的高手,码字的高手。他们看似随手拈来,却往往化腐朽为神奇,把字典中常用的字词重新排列组合,组装成一句句、一行行、一篇篇,乃至一部部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来。当然了,这排列组合的背后,所下的功夫的大小,可也不是我们一般写作者所能够想象和坚持得了的事情。以前也曾看过一份儿材料,提到我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作品奖的作家莫言,他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作家,据说他每天不把近3000字的日记写完,是坚决不肯睡觉的,无论是在家里或是在旅途中,都是如此。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才换来了如此丰厚的回报。而日本的作家村上春树也同样如此自律。
我上面所讲的内容可能有点杂乱无章,但归结起来,我想表达两层意思,其一是对待文学创作要保持一定的兴味,要有游戏的态度,这样容易亲近,从而不至于望而生畏,从而退而却步。毕竟人人都喜欢玩游戏,无论我们大人或是小孩儿,都可以从游戏中获得放松和快乐。其二是要坚持经常性的练笔和实践。写作、写作、写和作都是动词,至少要真正的提起笔动起来,在思想上动起来,在身体上动起来,要亲身投入其间,身体力行的去做。
近期,读南阳作家孙君粱的新作,他里面有篇文章。把文学比作一碗面汤,这样说很有意味,文学这碗面汤自然有滋补的作用,止渴止饿。文学面汤又不是燕窝汤,也不是银耳八宝粥,更不是十全大补汤,我们人人都可以与之亲近,人人都可以消费的起,文学也可以是我们普通大众的食谱,只要我们有兴味,有精力,都可以投入时间来经营它。《弟子规》开篇不就提醒过我们嘛,有余力,则学文。
人们常说喜欢写文章的人是舞文弄墨、摆弄文字、玩弄文字游戏等等,无论是舞是摆,是玩,是弄,无疑都清楚的告诉我们,对文学可以抱一种“游戏”的态度,只有先生发出对文学的兴趣、情趣和兴味,才有可能“玩”下去,才有可能长久性的“玩”下去,才能“玩”出翻新的花样,“玩”出艺术水准来。
我们初中曾经学过一篇文章,叫做《卖油翁》。卖油翁中的老翁所说的话,“无他,但手熟尔”。这句话不仅仅道出了他自己从钱孔内滴油不湿的技术之高,同时也道出了一切技艺的规律性东西就是熟能生巧,如庖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这样子自然就能享受职业所带来的快乐了。
谈到熟能生巧,不妨再多啰嗦两句,先有熟再有巧,先重复练习,观摩学习,到一定程度,自然才能生出巧来。譬如我们这个群里的袁荣丽老师、程金顺老师,我都时常惊诧于他们写作水平提升的很快,后来从他们在群里的互动学习,认真写作的劲头上,也深切地感觉到他们的学习力很强,又很勤奋,自然进步也就很快了。
其实“学习”二字本身就能看出问题。学就是吸收和模仿,习就是反复练习。见多才能识广,见样才能学样。一切的创造性活动都起源于最初的模仿。《礼记.月令》中。对于“学习”二字的解释就是:“学习,雏学数飞也”,用现代文说,就是像一只刚学飞翔的小老鹰,在反复的练习展翅做飞翔的样子。那我们现代汉语的解释,就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毛主席就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万物同理,由此及彼,我们经常性的读书,又持续不断的写作,这就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和材料,为自己成为名家、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竟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作者长期积淀、厚积薄发的产物。
联系到我自身的经验来说,我是30岁生日那天,突然心中感觉到一阵阵的失落和虚空,自己不经意间可人到中年,不再是毛手毛脚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了。孔子讲三十而立,可是我除了在工作上立住阵脚之外,我的精神阵地却似乎并未立住阵脚,思想上总处于一种失重和迷茫的状态。我又不愿意和大多数同事那样在闲暇之余打打麻将,喝喝小酒,侃侃大山。从那一天起,我就打算开始有计划地读书和记日记,从此开启了不间断地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心灵之旅。我把我的日记称为是“心灵上的后花园”,把持续地记日记的行为叫做“思想上的马拉松运动”。
这个与学生时代写日记有本质的不同,那个时候多是应付语文老师的检查,是被动的“要我写”,而现在则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主动的“我要写”。所以完全做到了放飞自我,我手写我心的地步。按照明朝末年“公安派”的理论主张来说,就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这样子记日记的方法,也合于文艺源自个人的性情的创作法则,重自由,反拘束,讲求真性情,率性而为,提倡独创性,不做作。
动人心者,莫乎于情。写作是强调有感而发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感可谓是心理中最为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已有情感,在理智继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动者。所以一个作家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文性是很引人注目的,我们看了不错的文章,往往是眼前一亮,心中一动,这一亮一动,就是我们内心感于物所引起的激动,所以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共鸣和返照。
当然,人类共同的人性、人情都是共通的,大抵不变的,而个性的情感也是随着环境和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那么,如何成为个性鲜明的写作者呢?我的看法是,要多研读一些艺术类的作品,多研读一些有关美学理论的书籍,增强个人的审美层次和审美能力,还要多读一些古典的文章,甚至要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从而培养自己的语言的精炼、雅致、蕴藉,当然,也不妨读一读哲学和历史方面的书籍,增进增强自己的思辨能力。
我自己曾经教了多年的语文,每天接触大量的语言文字,我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自然比教数学的对数字的敏感度要强烈的多。举个例子来说,闲暇无事之际,我在大街上游逛,我就不由自主地去琢磨这样那样的广告牌、广告词、门店名字,诸如此类有文字的东西。记得我女儿小时候,我拉着她的小手一起走过东一环与新华路交叉口北边面西的那个门店时,我们常做以下的文字游戏;那个餐馆儿名字叫:“天天兔兔香”,是主打卖兔肉的饭店。我就和女儿一起用排列组合的方式来念着这个饭店的名字:“天天兔兔香,兔兔天天香,天天香兔兔,香兔兔天天......”等等。诸如此类的,而女儿的总是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再比如,我又经常看到有“李记烩面、张记板面、韩记胡辣汤、唐氏猪蹄、孙氏手擀面”等等的门店。
我就很疑惑,为什么有的用“记”,有的用“氏”?在百度上一搜,原来是这个样子的,“记”这个概念有家族的色彩,“氏”这个概念有个人的色彩,一家几代人都做生意,所以叫做“记”,个人的创造发明变成了商品,所以叫“氏”。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正是这样子的道理。
我们舞文弄墨的人,常常就是敏感多情,善于提问,善于思考,于是就产生了很多新鲜的联想和感悟。西方谚语说,你手里经常拿着一个锤子,你眼中到处都是钉子;那么不妨也可以这样讲,如果你手里经常掂着一支笔,那么你的眼中到处都会是写作的素材。说来说去,生活正是写作的源泉。
而善于观察,描摹现实生活,你也就获得了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
我们有时候写文章提到灵感突显,文思泉涌的现象,其实正是平时自身的养之有素,白天晚上都在经常的思虑那个篇章,那个结构和语言上的搭配组合等问题,无形中,在潜意识中,在睡梦中也在念叨,于是就会产生所谓的灵感忽现,如有神助。我们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也是一种心灵感应的现象,其实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达这种现象,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者叫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究其根源,我们就会明白,所有收获的背后都是长期的坚持,不断地训练所获得的结果。山重水复,说明这之前,你已经爬过了许多山,趟过了许多条河,而踏破铁鞋也同样表明你已经历尽艰险,走过了许多条路。说来说去,你的时间用在哪儿,你所期待的收获也会在哪儿。
记得三元烩面老板贺保双老师曾评论过我的一些散文,他说读我的文章,隐隐约约还能享受韵律之美,关于这一点,他观察的也很的确很仔细。我们常说,散文也是美文,而美文之美,不仅要美在思想内涵,还美在语言结构。我读过不少古代的散文,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句式工整,长短句相间,音韵和谐畅达,意境深远,恰似一幅幅水墨山水风景画一般。不仅散文如此,诗歌也是如此。闻一多先生曾经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音乐的美指语言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节和韵脚和谐畅达,绘画的美指整个诗歌意象丰富,视觉形象直观,意境优美。建筑的美指诗歌的外在形式有层次,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诗的整体外形上看有整齐之美感。
联系到我自己,有几年我教历史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了减轻学生背诵的负担,我就很用心的把每一节历史课的知识要点儿归纳总结成一句句诗歌,句与句之间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好读好记,正是那个时候我自己所训练出来的一种习惯吧,有时候写文章时也不由自主的押起韵来。现在散文并不提倡押韵,但偶尔在个别句式上用一下,也是比较一番情味在心头的。
我们写作者常喜欢说“思路”,而“思路”并无特别玄妙之处,也不过是我们经常性的筋肉活动所锻炼出来的方向而已,所谓功到自然成,习惯成自然。你平时训练模仿的多了,无形之中就成为你语言习惯、意识行为的一部分了。所以说,对于初学写文章的作者来说,大量的阅读模仿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记得前几年在私下场合和孙君粱老师交流,我说江燕的写作水平这段时间提升得很快。君粱兄就用律师特有的理性思维来为我分析原因。人家江燕工作在乡村小学,没啥工作方面的压力,有充足的自由的时间来经营文学,人家作为执行编辑,每天能阅读大量的文章作品还参与其中,认真的润色修改,无形之中也就水涨船高起来,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热爱文学的人来讲,他关注最多的是文学、文字、文章。他读一篇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歌之后,他感觉周身通泰,很充实,也很兴奋;他能深切地感受到文字之美,文学之美;无论是一段文字,一句话乃至一个词,一个字,他都可以沉醉其中,玩味许久。他真的做到了涵泳优游的地步,这样的从容求索,深入体会,他怎能不会在文学之路上潜滋暗长呢?
这里我仍要特别强调阅读的作用。如果说写作是释放的话,那么阅读就是吸收。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扩张自己的精神视野,改善自己的理解力和认知水平,使自己不至于那么无知和狭隘。另外,在平时的阅读中,要保持一种特殊的职业的敏感,常以作家的视角,多留心,多思考,随时记录,以免遗忘。在这方面,古人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值得我们大家重视并践行的,尤其是一个好的写作者,必须要保持勤于恒的习惯。
在这个暑假长假里,我每天早晨定时外出晨练,常常发现小区楼下有一位大姐,她在我们一楼面北正对着小草河居住。她几乎每天早晨都起得很早,在靠近小草河河沿,水泥路基与河沿边缘的狭窄地带,她生生开辟出一条狭狭长长的小菜园子。她持续不断地搬砖来堆砌边缘部分,防止水土流失。她不停地运来黄土,填充一些比较低洼的地方。她持续地平整土地,然后栽种上一行行一排排的青菜;有豆角韭菜了,有红薯秧木耳菜了,总之每天一个新的变化。一早一晚,只要天凉快的时候,她就准时出现在小区外边,细心地施肥浇水,仅仅是一个月时间,原先荒芜的,人们根本瞧不上眼的荒地,她通过一双勤劳的手,把它变成了一道风景,一片让附近邻居大妈都惊艳羡慕的菜园子,一块可以生金的风水宝地。
我感觉这位大姐就像是土地上的写作者一样,不断的阅读,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劳作,沉醉其中,不厌其烦,持之以恒,享受过程,终成正果。所以,你可以永远相信坚持的力量!
时间关系,最后我还想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坚持写作究竟有啥意义?我认为,我们写作不是为了谋生当作家,也不是为了成名当著名作家。因为写作会帮助我们更系统的思考,写作要有助于我们语言变得更纯洁,有助于我们精神更充实,更能以从容不迫的态度来对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也能促进我们更好的、更广泛的阅读,不断的完善自我,让自己打开一个更为辽阔的个人情感的世界,过一种更幸福更自由的生活。

--End--
审稿:微子    图:网络  美编:May


作者简介:李伟河南邓州人,微信名:微言有信,教师,市作协会员,常以散步的姿态游览各文学百花苑。以文会友,随缘自适,怡情自乐。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
李伟  |  春天的第一声呐喊

李伟 | 怀念一只爬过考场的蚂蚁

李伟 | 认识自我

李伟| 你尽管放马过来 ——写给文学爱好者的一点闲话

国庆特刊 | 李伟 : 沁园春·庆新中国70岁华诞

李伟  |  月是故乡明
李伟  |   出其东门
李伟  |  夏之魅
散文界 | 李伟 : 生命不可承受之痛
散文界 | 李伟: 清明随想
散文界 | 李伟: 父亲的庄园
散文界 | 李伟: 有声的花朵
散文界 | 李伟:  回家,回家
李伟  |  徜徉于文学的百花洲
李伟  |  我知我新
李伟  |  变了味的画风
李伟  |  来自生命的律动
李伟  |  守望麦田
李伟  |  诗意的栖居
李伟  |  心是快乐的根
李伟  |  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
李伟  |  生活的荷尔蒙
李伟  |  又见毕业照(诗歌)
李伟  |  阿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