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智慧应急TOP30

 江海博览 2022-08-30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时至今日,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人类社会仍然是脆弱的。
2021年河南郑州水灾,再到今年四川高温灾害与旱灾并行,导致电力供需矛盾……城市规划与建设作为人类寻求确定性和理智行动的工具,在不断遭受着自然力量的冲击与挑战。
面对规划预测和调控的频频失败,社会对规划的效用开始产生种种质疑,以至于规划无用论时有出现。
但说到这,核心问题已经开始浮现,即现有运行机制与模式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尚有不足,为了应对社会系统的脆弱性,还需要一种韧性——即应对压力、冲击和变化的能力。
智慧应急的价值也就在此处体现。
“智”高点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问题:智慧化的必要性在哪里?
为了快速应对问题,人类发明了一系列自动化设备,可以对电气设备、电子设备进行编程,直到后来又出现了通用的、可编程的自动设备,也就是计算机。这种思路之强项就是强规则计算,只要是有明确可表达逻辑、可以用规则描述的问题,就是传统信息化可解决的范畴。但是,这恰恰也成为其弱点,对无法用明确规则表述或者人为规划的问题,传统计算程序是非常低效甚至是无能为力的。也就是说,计算机只适合执行指令,而不擅长根据对不规则的输入进行分析判断后做智能的决策。
但这类状况却是应急过程中的常态。以疫情防控为例,这类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可预见性差、暴发突然、原因复杂、蔓延快速、影响广泛、危害严峻等特点,传统应急措施更加依赖人的主观经验判断与指令传递流程的效率,存在应对突发问题失灵的风险。
当我们需要更高程度的智能化的时候,人类就需要机器自己去判断、解析信息,如我们给它一张图、一段视频或一段语音,我们希望它能够理解这些信息里的相关内容,并基于这种解读做出反应,这种无须人类干预的模式才有可能突破目前计算机系统整体效率的瓶颈,以及人本身感知与认知的局限。
所以,应急管理未来协同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基本是注定的。核心诉求就是运用好数字技术,提高社会系统的韧性,让应急救灾准备更充分、情况更清楚、响应更敏捷、力量更协同。
产业动能之“新”
国务院于2022年2月14日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将智慧应急列为主要目标之一,进一步鼓励应急行业智慧化升级,“要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政策端的引导与助力,给智慧应急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助力。同时,供给侧,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 也为智慧应急带来了旺盛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动力。
不过当前,我国智慧应急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工作呈现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多层并进、蓬勃发展的发展态势,应急管理智慧化处于以局部尝试为主的未来式阶段。
应急平台建设初期会更加注重“战时”,即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而智慧应急则会把重点放在平时的日常应急管理,即在日常应急管理工作中,提前发现、及早预防、及时感知、高效处置,力争将各类隐患消灭在初始阶段,防止造成更大的破坏和损失。
目前来看,主要的应用方向有三个:城市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安全生产。
城市安全方面,第一批18个试点城市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已经开始取得一定成效。如安徽省以合肥市为试点,建立全国首个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实现了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工作模式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理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根本转变。自系统运行以来,成功预警燃气管网泄漏、沼气浓度超标、供水管网泄漏、路面塌陷等突发险情共6000多起,合肥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起数同比下降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
应对自然灾害,长期以来应急资源的科学高效调度、多队伍协同管理一直是重点难题。对此,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借鉴防疫“健康码”经验,探索出“应急速达码”,发送至各支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通过“应急速达码”接收救援任务指令后,通过亮码快速进入管制区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队伍统筹管理不到位、救援现场混乱、队伍动态不明、任务不清晰等问题。
安全生产方向则围绕危化品、矿山等企业的安全监管要求,并且与工业互联网建设的联系开始愈发紧密,融合大数据、物联网、AI等基础能力的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需求明显增多。作为矿业大省,河北省就采取省级统建、分级使用的原则,将三等以上尾矿库及在用四等、五等尾矿库全部纳入联网范围,实现了全省213座尾矿库监测预警全覆盖。
“一横一竖”
要进一步实现应急管理的智慧化,接下来的关键就是“一横一竖”。
横向上,不断整合应急相关部门的应急资源,如公安、民政、环保、交通、水务、卫生、广电、安监、地震、气象、通信和城管等,建设覆盖本地区、多部门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纵向上,助力基层应急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借助微信、支付宝、二维码等工具,持续解决当前基层应急数字化治理程度较低、融合程度不足的问题。
说到底,智慧化依然只是手段,核心诉求依然要落实到具体的民生问题和人的身上。很多城市“重建设、轻考核”,对智慧应用的成效和运营,特别是突发紧急场景下的测试评估不到位。智慧城市建设只关注了技术,却忽略了“技术”与“人”的互动交流,忽略了建设后的运营效果评估与应急态势管理。
智慧应急的建设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温度”,需要从技术“面子”转向民生“里子”,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科技支撑下生活、工作的安全和温暖。
(文/楚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