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荡往事 | 供销社

 明gbqvx13q17f5 2022-08-31 发布于湖南
文章图片1

白荡供销社,那时叫白荡闸供销合作社,而我们又是一直都在叫它为合作社的。它在白荡小街的西边,沿街由两栋单独的瓦房组成。一栋在小街的北头是棉百门市部,一栋在小街的南头是农资门市部,中间隔着十几户人家。

供销社的性质是全民所有制,在当时是吃皇粮的,每月到时发工资。不像集体所有制,还有自负盈亏这一说。因而在外人的心目中,它又是一个高冷的好单位。当时供销社的经理是徐大中,街上人都在叫他老好人。职工除了几个合作化进来的老人外,新招来的又都是有文化的青年人,这也使得供销社的店容店貌在小街上格外新潮。

供销社的店堂,也要比白荡商店的店堂大得多。品种齐全的大百货,琳琅满目的摆在货架上,显得特别的光鲜亮丽有气派。但那时是计划经济,有许多物品又都是凭票供应的。如日杂柜台的红糖、肥皂和煤油等,白货柜台的飞人缝纫机、上海手表和永久自行车等。布草柜台的布匹就更不用说了,所有布匹都是凭票供应,另外还有不可多得的全毛毛线等。因而平时又让人觉得多是摆样子的,说垄断也不全是。
文章图片2

当时卖百货的是一位小伙子,名字叫刘东胜,江心洲凤仪大队人。那年头黄山牌矿石收音机还是个稀罕物,他就能修理收音机了。百货里也还有按键的洋琴卖,也许这洋琴在乡下太前卫,长时间没人要,那键盘都生锈卡键了。他也能拆开除锈修理,而且还能拨动琴弦,弹出当时的红歌来: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那平时用烙铁焊锡,无偿给人补搪瓷脸盆茶缸子的事,就更不用说了。如此多才多艺,让我们小孩见了,都觉得他真是个最有本事的人。后来破罡公社为了配合当时的宣传工作,成立了有线广播站,他果然就被调去做了站长直到退休。

印象里每年到年底,供销社是都要特别的进一批年货。日杂百货自不必说,主要是布匹和棉花。都是机器打包好的用铁丝捆着,外面包装布上打印着黑字说明。通过搬运站的车队,用人力板车一趟趟地从外江拉过来,就堆放在供销社的大店堂里,都要堆满了的样子。我们小孩进去玩,心情也随着激动了起来,要过年了好开心!

文章图片3

等到新票发下来以后,也是供销社最忙最热闹的时候。周边乡下的大妈们便结伴上街来买布了,老传统穿新衣过年是必须的。不过那时布匹以实用为主,花色品种不多。只有蓝咔叽、黑咔叽、蓝纱咔、黑纱咔,黑国货尼、花哔叽、花平布、蓝士林、蓝平布、大条布等。因而大家新年见面,穿的又还都是年年的老样子。

一分钱一寸布,咱们都用得巧。还记得那位负责卖布的营业员,是一位上了年纪的汤沟人。老师傅名字叫吴继勋,服务态度又是特别的好,是一点脾气也没有。每年年底的业务即使再忙,他一个人做起来也都是有条不紊的,帐务也是一口清。每一笔布料量好后,下剪时又还要放半寸给人家,这又让买布的人从心里特别的感激。都在说他量布手头松,这也许就是老店员老师傅们的生意经吧。

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虽然有货却又不是敞开卖的。如果有谁想买一样,那时要批条子也可以。需要找关系到供销社领导那里,或供销总社领导那里写一张条子来就卖。好在这三转一响是高档商品,都是人家娶媳妇嫁女儿要的多,又才要费事去找人想办法解决。一般人不需要也用不起,所以当时人们对这种现象也无所谓。

今天回想起来,这些旧体制下的商业品牌,早已定格在了那个年代里,但主要还是那时物资匮乏造成的。
文章图片4

供销社的农资门市部,当然主要是卖那时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物品了。门市部的店堂里没有柜台,所有的物品都是敞开地摆在那里。铁器有犁头、犁壁、铁锹、锄头、铁掀和洋镐等,还有洋丝、洋钉和大小铁锅什么的。也有竹器、扁担、绳索、耙、耖、木器等农业生产用品。后来又逐渐地出现化肥、农药和农膜卖。农药主要卖“1059”六六六粉,供应棉区防虫害用。

那时化肥是分配物资,周边各大队的生产小队,是要按田亩分配相应的指标来购买的,而且又不是一次性供应到位。因而各生产小队一接到卖化肥的通知时,来人便从四面八方赶到了小街上。那农资门市部门前也就时常有人头在攒动,长长地排起队来。都在巴不得快些地买到,早早的挑回去。

有时供应的尿素是从日本进口来的,那包装袋又是尼龙布做的(国产的都是蛇皮袋)。大伙便窃喜起来,今天来挑化肥赚了!因为这种尼龙袋虽然很薄,但是质地很扎实。让染匠去染成当时流行的咖啡色,把上面的字盖掉。有两条就可以做一件夏天的褂子或裤子穿,绸打打的又很拉风,要比平布的好看多了。那时乡下还有染匠,挑大锅走村串户,专门做土布和败色旧衣的事。

这农资门市部又还在回收废品破烂,牛皮、狗皮和黄鼠狼皮也都收,还有鸡毛、鸭毛,连牛骨头、猪骨头和猪小肠都收。那化肥农药和这些毛皮杂物的气味混合在一块,确实不大好闻。而我们小孩那时对这里却留下了好印象,因为我们在外边玩耍时,有时拾到破烂废品是可以拿到这里来卖钱的。几分几角的卖,也就有了自己的活动经费

当时农资这边好像有三个人在上班,胡志高同学的父亲老胡忠,还有一位名叫周明的老师傅和一位姓杜的小青年,他们待人又是特别热情的。

那周明老师傅是东乡周潭人,听说他还会武功。我们小孩很好奇又很失望,从来也没见过他露一手。只是回回看见他在极其认真负责的做事,农资门市部里收来的猪小肠,是都要经过他亲手处理后,才能进行腌制然后统一调走。还记得他经常性地坐在门市部的门边,面前放着一只铜质的脸盆,就着盆里的清水,在认真地一寸寸地,退着那猪小肠外面的油膜和肠衣。那猪小肠据说有十几米长,等收拾好了也就到中午了。

我们那时虽然觉得有工作的人贵气,但他们在内部实行的也只是薪酬制。每月工资的收入都是青石板上掼乌龟——硬掼硬,又是没有什么奖励做动力的。那时他们干工作的热情和劲头,主要是通过文件的学习和接受的教育,深刻领会了奉献精神,有了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
文章图片5

白荡供销社,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里,虽然经营方式机械呆板,但靠有限的物资,最大限度地解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调节了市场的营销,演绎了小镇的精神和灵魂,完成了国家赋予它保障供给的历史使命。供销社存在的积极意义,又是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的。

作者:胡国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