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中依恋关系的建立和独立能力的培养

 新父母在线 2022-08-31 发布于湖北

作者:王郡郡  家庭教育指导师、新父母学习营优秀学员

如果我们把“家长”看作一种职业,那么一旦从事这个职业,就终生不能辞职,且要24小时全天候在岗,没人发工资还要天天烧钱,没有人领导却最不自由,看似没有规则却工序复杂,还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需要不断地学习,还是内外兼修的那种。

如果“家长”是一种职业,那么“父母”就是工作岗位。结婚后,我们都还没来得及学习如何做父母,万能的上帝就把儿女送到了我们的身边。毫无思想准备的我们,差不多是被无奈地推到了“父母”这个岗位上的。常常感觉手足无措,好在有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路教导、相伴,边学边做,和孩子一起成长,深深感受着生儿育女的艰辛和快乐。感恩!感谢!

之前听过一句话: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那时候不明白,所谓“幸福的童年”,是怎么定义的呢?后来零零碎碎地看了些育儿书才发现,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要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与父母,尤其是妈妈,建立紧密的联结,有健康的依恋关系。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不管是遇到困难还是面临挫折,都会有由依恋延伸出来的勇气,积极而勇敢地去面对。当然,我们所说的“母亲”,并不单只说“妈妈”这个人,它更多的是指主要养育孩子的那个角色。而今,又通过学习家庭教育指导师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当孩子还是个小婴儿时,只要嘴巴一张、嗓子一嚎,那个叫“妈妈”的小仙女就会过来好吃好喝地伺候着。“妈妈”这个词,大概是最简单却又最有效的语言了。但随着慢慢长大,孩子会发现,在他的世界里,不只有仙女,还有“格格巫”。陌生的世界、强大且难以分清是敌是友的“巨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丛林危险,这些,都会让孩子感到恐惧。而他所知语言的又有限,甚至只对“妈妈”起作用。于是,妈妈,便成了孩子需要紧紧抓住的依靠。而妈妈,也成了孩子所有安全感的来源。

当孩子的需要,被妈妈接纳和满足时,他就知道,自己是安全的。这时候,依恋产生。依恋是孩子最初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称之为“爱”。孩子的依恋,分为两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有安全依恋的孩子,面对分离,他会表现得比较淡定,因为他知道妈妈还会回来的,自己是安全的。而有着不安全依恋的孩子,面对妈妈(或主要养育人),他都表现冷漠。你来我不欢迎,你走我也不送,反正咱俩不熟,我无所谓。不安全依恋的孩子,还可能面对与妈妈分离,会极度痛苦。而妈妈回来后,却又拒绝亲近。

一个有着安全依恋的孩子,他被很好地爱过,且知道如何去爱妈妈。在将来,他才有足够爱的能力,去爱和接纳他人。而一个情感荒芜,没有与妈妈建立较好情感联结的孩子,他将来,很可能不懂得如何去爱和接纳他人。依恋,是孩子最初的社会性联结。而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也会成为以后孩子与他人关系的原型。并且,在将来的亲密关系里,很多都会带有这个最初原型的影子。所以说,孩子和“母亲”(主要抚养人)的关系,决定了他未来的发展和命运,甚至注定他未来会爱上谁,被什么样的人吸引。

曾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说,自己从小在打骂声长大,并且与妈妈关系很不好。长大后,他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别人总说他太苛刻、容易发怒。从小没有建立安全依恋的孩子,他会有情感被剥夺的感觉。他的生活里,最大的感受是——孤独。即便亲人、恋人、好友就在身边,他也有着无名的孤独感。觉得自己的需求永远没人能懂,也没有人能满足。这就好像是一个孩子,蜷缩在角落里,父母在他身边来回走动,却始终没有注意到他。这种被忽视的感觉,让他陷入孤独的悲伤感和沉重感。

将来在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越是那种冷漠疏离的人,他却越执着痴迷。因为这再现了童年的感受。而在友谊或者婚恋关系中,有着情感剥夺的人,不会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只期待不用开口对方就能猜中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当对方没有会意时,他就会非常愤怒,并且抱怨、指责对方。这就像是一个孩子,他说不清楚、道不明白自己的心思,却希望父母能及时满足自己,如果没有,就生气哭闹。

依恋关系,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此重要。那我们在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时,需要注重哪些方面呢?

① 照 顾  在自然界中,照顾自己的幼崽,似乎是所有母性生物的本能。但人与动物不一样。人类幼崽会哭闹、会不如意就发脾气,还要发展自我和个性,还能时不时提个不成熟的要求挑战你的耐心。并且,人类幼崽需要的照顾更多。他需要温暖、需要关注、需要肢体情感。而作为妈妈,我们会有工作、有生活琐事、有情绪。有时候,还有二胎需要照料。这就导致,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照顾,没那么周全。只是,当孩子对你疏离冷漠、抱怨愤恨时,不妨问一问自己:我经常温柔地搂抱他吗?我经常安抚他吗?我经常花时间陪他吗?我经常充满爱意地亲他吗?如果是,那么,你对孩子的情感照顾很周到。他大概率,已经和你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

② 共 情  除了生活上的照料,孩子还需要得到我们的理解、接纳和共情。当孩子向我们表达感受时,他希望我们能理解,而不是指责他没做好;当孩子跟我们分享他的经历时,他希望得到的,是我们感兴趣的回应,而不是负面评论。当孩子跟我们叽叽喳喳说话时,他希望得到的,是我们的接纳,而不是漠不关心。回想下与孩子相处时,我们能不能认同他的感受?是否感知到他的情绪?他说话时你愿意听吗?他遇到事愿意主动告诉你吗?

③  保  护   作为母亲,怎么可能不护犊,不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孩子呢?除了生命安全上的保护,孩子还需要得到你的指导,从你身上汲取力量,关键时刻你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不受情感上的伤害。如果以上三方面,我们都能给予孩子情感上很好的支持,那么,我们与孩子,就能建立健康的安全型依恋。他将来不管是生活、社交还是婚恋,都能找到强有力的支持,以及建立舒适的依恋关系。

在依恋关系友好建立的同时又如何培养健全的独立能力呢?

有的父母都觉得,给孩子的越多,管得越细致,就是爱,孩子应该感到满意了吧。可是,为什么最后你紧紧地揪着不放,而孩子早已愤怒想逃? 

因为很多的家庭,以爱之名,为孩子编织着一张网,把孩子锁在一家人编织的这张网里。觉得这样将孩子保护起来,就是对孩子的爱了。可孩子呢,他们也许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感觉——为什么我的同龄人可以自己做的事,甚至那些比我小的弟弟妹妹都能做的事,我却不能独立去做,还要被大人领着看着呢? 

有一次,在电梯里,我又遇到那个读小学三年级的男孩。这次是他的妈妈接他回家。电梯里有几个大人就开玩笑,“今天是妈妈值日啊!奶奶在家做饭吧。”没想到孩子的脸涨得通红,跟妈妈说“我说了不要你接!我自己能回来。”妈妈没有搭理他,默不作声。没想到另外一个老太太说:“我家孙子一年级就自己回家了,现在的孩子可厉害了。”这个男孩也许觉得老奶奶是嘲笑他,开始生气了,一个人用脚踢着电梯厢。到了楼层,才出电梯厢,门还没关紧,就听见他嘟囔着发脾气地说“叫你们多管闲事!”然后猛地踢自己家的门。

我们都知道奶奶平素对这个孙子是疼爱有加。出门经常给孙子提着水壶,拿着衣服,有时还拿着牛奶追着孙子喂,可有一点点不满就会惹孙子发火。虽然小孙子不希望大人接送自己,但晚了还不行。有一次奶奶去学校晚了一点,他也在发脾气“叫你不要接,浪费我时间等你。”或者拿着零食不合口味,也会生气。而奶奶性格很温和,都是默默地听着。

现在就是有很多这样的家长,生怕孩子有点麻烦,担心孩子,恨不得时时刻刻看着孩子。当孩子要上学的时候,忧心孩子去学校会不会遇到麻烦:

被同学欺负怎么办?

被老师批评怎么办?

老师不喜欢他怎么办?

同学们不跟他玩怎么办?

……

所以恨不得给孩子送到熟人的班上。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找熟人托关系,觉得这样靠谱。可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并非是好事。作家刘继荣在文章中曾提到自己女儿的经历:

你的好运气是从三岁就开始了的,一进幼儿园,那么巧,舅妈就是你那个班的老师,我喜出望外,把你交到她的手里,要她一定好好照看你。热心的舅妈不仅自己对你百般呵护,还叮嘱其他老师要多多关照你,所以你成了小朋友中间最受宠的公主。上小学的时候,你的好运气还在延续,班主任居然是你奶奶的学生。我和奶奶领着你登门拜访,受到了老师热情的款待,并且答应要好好栽培你。因为妈妈和亲戚的安排,孩子没有一点儿烦恼,也不会遇到任何的麻烦,因为有这么多大人围着她。但是最后因为人事调动,照顾自己的老师走了,孩子开始无法接受,天天哭着,吵着不上学了。

最后又要开始去学着适应这一切。其实,成长中的那些麻烦,何必想着全部抹掉呢?你如今抹掉的,说不定多年后又会翻倍地找上门来。每次我看到那些被精心打扮的孩子,在父母小心翼翼安排的小幸运圈里生活学习着。就觉得这不是爱,而是给孩子埋下隐患。将来有一天,他们稍不顺意,或者父母能力不及,需要自己撑住的时候,他们能顶上去,独立面对人生的苦恼和麻烦吗?那些小公主、小王子的梦,能做多久呢?

在学校里,跟家里最大的不同就是,孩子不会再成为焦点,不会有人那么围着你转,顾及到你的情绪变化。因为老师要关心的事情太多了,他们无法时时刻刻照顾到你。有时孩子会被老师罚站、罚抄、留堂。父母的心一定要大一点,不要觉得这是多可怕的事。不要觉得这些麻烦事会让孩子讨厌学习,就急着去跟老师说。还有很多的父母跟孩子说,在学校里可以跟这个孩子玩,不要跟那个孩子玩。他们觉得那些顽皮的孩子会把孩子带“坏”,甚至要老师调换座位。 

其实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好。父母可能犯的一个错误是跟孩子距离过近,给了孩子过多的关注和关爱。

因为,孩子不可能一直在你创造的“理想”的世界里生活。他们将来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还不如从小就让他们跟各种同龄人打打交道。其实那些所谓的“坏”孩子或者顽皮孩子,只是大人们评价出来的罢了。他们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也可以成为朋友的。孩子该经历的请让他们去经历,不要想方设法地帮他们解决。如果环境是相对安全的,能让他们独立面对的,可以鼓励他们独立去做。

因为小学就在我们小区的对面,中间隔着一条小马路。我家俩小儿刚开始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也是每天接送,坚持了差不多一个月。那时每天都告诉他需要注意的安全细节,跟他说下个月,十一国庆假后就自己上学回家了,爸爸妈妈不接送了。慢慢地,中午都是他们自己独立回家吃饭、午休,听闹钟,然后再自己相互叫醒去学校。放学后也是自己回家,我们没有去接。其实我们也常常提心吊胆,到了该回家的时候没到家,那心里就开始打鼓了。想着他干嘛去了,是不是有事? 

为人父母的心,都差不多吧。但我们没有步步紧跟着。有时,谈到这,他们会骄傲地跟人说,我都是自己上下学的。孩子如果自己独立地完成一些事,那种小小的成就感会堆积起来,让他们更自信。如果孩子准备的还不够,那可以鼓励他们,却绝不要去替代他们做。很多时候,孩子们会表现出胆怯。

比如孩子跟陌生的大人说话,还是有点胆怯。有一次他们在楼下书店里看到一本书很喜欢,但是没有钱,回来要我去问营业员买。我说你们去问下,叫营业员阿姨,去问个价,顺便还下价,谈妥了,最后我来付款,相信你们能做到。他们犹豫了一阵,又商量了一通,就走了出去。回来说阿姨答应七五折给他们,我给了他们全款的钱,说有多的钱是作为主动积极高效沟通的奖励,可以自由支配。再回来时,一人抱着书,一人提着一大包五毛钱、一元一只的雪糕,像打了胜仗班师回朝的大将军,可不得了!全家人一天一人一只雪糕吃了好几天,孩子怕生怯场也好多了,皆大欢喜!

在陪伴孩子们一路成长的过程中,我庆幸自己误打误撞的运气的同时还庆幸自己有敢放手的勇气,而不是总是想抓住他。有时看到他说自己在学校里或者生活中遇到的小麻烦、小烦恼时,我会着急地关注着,听着,有时会帮忙分析甚至提建议,但决定一定让他自己去做。就好像我们一直在说的,我们父母要做“守望者”的角色。只要没有危险产生,我们可以远远地守望着孩子就行。人生的路很长,最后还是要靠孩子自己去走。 

父母最成功的教育不是强迫孩子从一棵树苗长成一棵大树,而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尊重孩子的意愿,尽力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苏联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孩子的优秀程度取决于孩子的自尊水平。孩子的自尊水平来源于孩子对成功的体验,只有时常鼓励孩子,肯定孩子,让孩子在内心认定自己是最好的,是最值得被喜欢的,孩子才会生出自我价值感,内心的力量才会被点燃,这样才会拥有奋斗的决心和动力。

我们必须明白的是,也正如曾其峰所言:越有出息的孩子越会抛弃父母,因为他们要去更远的地方,遇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要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就会离父母越来越远,因为他正离自己越来越近,所以他们会从原来的家庭中剥离出来,而被抛弃的父母也要趁早做好准备,从而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和过度期待中疏离出目光,回归自身,做好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成就孩子,而他们也注定要超越父母,成为最棒的自己。

读过龙应台的《目送》,对于其中的一句话,特别感慨:我慢慢地、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又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育宜从长计议。父母越是能够给予孩子高品质的亲密关系,孩子就越有能力独立,越快跟父母分离,换句话说,父母做的越好,就越会“被抛弃”。越会变得不再被孩子需要。父母经常会用各种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来改变自己被抛弃的宿命。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所谓的父女母子关系如此,所谓的家庭教育亦如此,所谓的家庭教育学习莫不如此。

有幸学习,再次感恩遇见,感谢教导,请多赐教!

老师和家长必学课程

孩子教育成功是家庭最大的成功,孩子教育失败是家庭最大的失败!高手父母的十项修炼之一:好好说话!预约观看——



新父母在线三大核心理念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爸爸胜过好校长,好家庭胜过好学校!

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学校是家庭,最好的学区房是自家的书房!

每天三个半小时,家长孩子更优秀:亲子共读半小时、亲子运动半小时、亲子交流半小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